龍溪縣
龍溪縣為原中國福建省下轄的一個縣。南朝時始置。1960年8月15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併為龍海縣。
縣名由來
[編輯]龍溪縣因置縣在九龍溪邊而得名龍溪[a]。
歷史沿革
[編輯]南梁天監六年(507年)[b],析晉安縣地置龍溪縣(今福建汀江流域[1]、九龍江北溪下游地區及濱海地[2]),屬南安郡。縣治在今漳州市龍海區顏厝鎮古縣地區(後壠村、巧山村、庵前村、石牌村)一帶。隋開皇十二年(592年),蘭水、綏安兩縣併入龍溪縣,屬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地區)。
閩州龍溪縣
[編輯]建安郡、建州之龍溪縣
[編輯]大業三年(607年),改閩州為建安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為建州(治所在今福州地區),苦草鎮屬建州龍溪縣[1],當時龍溪縣境如下:
武德四年(621年),建州移治建安縣(治所在今建甌地區)。
豐州、泉州、武榮州之龍溪縣
[編輯]武德五年(622年),析建州地設立豐州,龍溪縣屬豐州。武德六年(623年),析建州閩縣為泉州並置都督府,龍溪縣屬江南道泉州都督府豐州。貞觀九年(635年),豐州併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地區)並廢都督府,龍溪縣改屬嶺南道泉州。嗣聖元年(684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治所在今泉州南安市豐州鎮),尋即撤銷[3],龍溪縣還隸泉州。
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九日,劃龍溪縣南境建置漳州,轄漳浦縣[4]。當時的漳州州境(漳浦縣境),於漳州置州以前之歸屬如下[2]:
一、梁山蒲葵關東北(今漳浦縣大部分及龍海區少數地區):
- 507(或540年)~685年,屬龍溪縣。
- 716年~785年為漳州州治及漳浦縣治所在地。
二、梁山蒲葵關西南(今詔安縣、東山縣、雲霄縣及平和縣少數地區):
- 413年~591年,屬綏安縣。
- 592年~685年,屬龍溪縣。
- 686年~715年為漳州州治及漳浦縣治所在地。
武周聖歷二年(699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復置武榮州[5]。聖歷三年(700年),州廢,三縣還泉州。久視元年(700年),又以三縣置武榮州。
泉州龍溪縣
[編輯]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為泉州。開元四年(716年),遷漳州州治及漳浦縣治(今雲霄縣火田鎮西林村)於李澳川(今漳浦縣綏安鎮)。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析泉州龍溪縣苦草鎮為新羅、長汀兩縣,與建州黃連縣,建置汀州,轄新羅、長汀、黃連三縣[1]。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漳浦縣地置懷恩縣,漳州轄兩縣[4]。
漳州、漳浦郡之龍溪縣
[編輯]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併懷恩縣入漳浦縣,又割泉州龍溪縣來屬漳州,漳州仍轄兩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漳州為漳浦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漳浦郡為漳州。乾元二年(759年),因漳浦發生大瘟疫,將漳州州治從漳浦縣李澳川遷至龍溪古縣治(龍海區顏厝鎮古縣地區)。興元二年(785年春)九龍溪大水,潰堤,溪水改道,致使龍溪城通往九龍江的河道堵塞,水路不通,大船不能進入龍溪城。無奈,漳州刺史柳少安再請遷治永寧鄉唐化里,福建觀察使盧惎錄奏。貞元元年(785年冬)十一月十六日,敕從之(唐德宗李适准奏)。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和龍溪縣治一同遷入永寧鄉唐化里登高山(芝山)下之桂林村(現今薌城區通北街道芝山東側的南坑街道桂林二十九街(馬道底)一帶),古縣做為龍溪縣城246年和漳州主城27年後,遂成為漳州城南門郊外地區。
清代康熙漳浦縣志云:「浦始建邑,方域甚廣。東至于海,西至新羅,南至潮陽,北至龍溪。」[6]唐代欲與轄有永定南部、南靖西部一帶的新羅縣接壤,則漳浦縣必定轄有平和縣西部屬韓江流域之九峰鎮、秀峰鄉、崎嶺鄉、長樂鄉、蘆溪鎮以及永定區湖山鄉等地。又明代正德漳州府志指出,宋代龍溪縣西部之龍泉鄉,轄有蘆溪里(蘆溪鎮、湖山鄉)、河頭里(九峰鎮)、敦教里(崎嶺鄉)[7][8]。以此判定,今平和縣、永定區部分鄉鎮最晚於宋代由漳浦縣劃歸龍溪縣,成為後世清寧里之西部轄境。
漳州路龍溪縣
[編輯]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漳州升為漳州路。至治二年(1322年),析龍溪、龍巖及漳浦交界地置南勝縣。元代南勝縣境相當於清代南靖縣及平和縣全境,於南勝置縣以前之歸屬如下[8]:
一、清代南靖縣:今南靖縣大部分及平和縣、薌城區、龍海區、漳浦縣部分地區
- 十二總屬龍巖縣:南坑總、施洋總、長窖總、梅壠總、龜洋總、吳宅總、和溪總、金山上總、金山下總、涌口總、硿口總、南坪總。
- 十五總屬龍溪縣:竹員總、中埔總、東門外總、北門外總、橋南總、雁塔總、五峰總、華源總、水流下葛總、浮山總、徑口程溪總、湖山總、草坂總、馬坪內外中總、大坪總。
- 一總屬漳浦縣:車田總(居仁里第一圖車田總十五保)。
二、清代平和縣:今平和縣大部分及南靖縣、永定區、雲霄縣、漳浦縣部分地區
- 清寧里屬龍溪縣。
- 新安里屬漳浦縣。
漳州府龍溪縣
[編輯]明朝時升格為漳州府。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567年1月14日),析龍溪縣一都至九都和二十八都五圖以及漳浦縣二十三都九圖,設置海澄縣。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龍溪古縣城因鄭成功(古縣大戰)兵敗退守海澄導致龍溪古城被清兵焚毀。乾隆八年(1743年),龍溪縣石碼鎮升為石碼廳。
西路道龍溪縣
[編輯]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龍溪縣屬西路道[9]。
汀漳道龍溪縣
[編輯]福建省龍溪縣
[編輯]民國14年(1925年),廢道,各縣直接隸屬福建省[9]。
民國17年(1928年),析龍溪縣二十五都的浦西、桃源、歸德、迎富、昇平、龍嶺、宜招、華豐、珍山、大深、蓬萊大坑及二十三四都的銀塘、沙建、寨坂共14保,設置華安縣。
龍汀省龍溪縣
[編輯]民國22年11月20日,十九路軍聯合國民黨內反蔣勢力發動閩變並成立中華共和國。12月13日,福建劃分為閩海省、延建省、興泉省、龍汀省及福州、廈門兩個特別市,龍溪縣屬龍汀省[9]。民國23年(1932)1月20日,閩變失敗,全部政區解體,恢復一個福建省。
行政督察區龍溪縣
[編輯]民國23年7月,福建省64縣重新劃分為10個行政督察區,龍溪屬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24年10月至民國25年,福建省改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及1個市(廈門市),龍溪屬第五行政督察區[9]。民國25年7月,析龍溪縣設立石碼特種區。民國27年1月,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移駐龍溪。民國27年8月,石碼特種區改為普通區併入龍溪縣。
1949年9月19日,接管龍溪縣城(舊漳州府城),龍溪縣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管治。同年9月26日,原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第六行政督察區,龍溪重屬第六行政督察區[9]。
地區 | 時間 |
---|---|
平和縣 | 1949年9月17日 |
長泰縣 | 1949年9月19日上午 |
龍溪縣 | 1949年9月19日下午 |
海澄縣 | 1949年9月21日 |
南靖縣 | 1949年9月22日 |
漳浦縣 | 1949年9月23日 |
雲霄縣 | 1949年10月1日 |
華安縣 | 1949年11月18日 |
詔安縣 | 1949年12月12日 |
東山縣 | 1950年5月12日 |
漳州專區龍溪縣
[編輯]1950年1月1日,第六專區改稱漳州專區[11]。
龍溪地區龍溪縣
[編輯]1950年9月14日,漳州行政督察區改為龍溪地區[11],成立龍溪地區專員公署,轄10縣。1951年6月,龍溪縣城關區(共兩個區)析出設立漳州市(縣級)。1954年,原屬華安縣的大深(洛洋、陳阪)、嶺頭、半嶺、大樟、涵口、大杞、小杞等8個自然村(清代屬龍溪縣二十五都)劃屬漳平縣。
龍溪專區龍溪縣
[編輯]1955年3月,龍溪地區改稱龍溪專區[11]。1957年3月,同安縣灌口區的金山、錦宅兩鄉劃歸龍溪縣[12]。1957年9月5日,華安縣迎新、迎富以及蓬萊地區(清代屬龍溪縣二十五都)劃屬南靖縣[13]。
龍溪專區龍海縣
[編輯]1960年8月15日,龍溪縣和海澄縣合併為龍海縣[9],駐石碼鎮。
行政區劃
[編輯]清代
[編輯]清代龍溪縣城(漳州府城)內區域位於現今薌城區通北街道、南坑街道、東鋪頭街道以及西橋街道等地,城牆以外轄有三廂十都[14],位置如下:
廂都 | 轄下各村現今分佈地區 (3鄉19鎮12街道) |
---|---|
西北廂 | 薌城區東鋪頭街道、通北街道、南坑街道 |
東廂 | 薌城區巷口街道、新橋街道 |
南廂 | 薌城區西橋街道、新橋街道 |
十一都 | 龍海區榜山鎮、石碼街道 |
十二三都 | 薌城區西橋街道 龍文區碧湖街道 龍海區九湖鎮、顏厝鎮 |
二十一都 | 薌城區天寶鎮、石亭街道、芝山街道、通北街道、東鋪頭街道 龍海區九湖鎮 |
二十二都 | 龍文區朝陽街道、景山街道、郭坑鎮 |
二十三四都 | 華安縣沙建鎮、豐山鎮 薌城區石亭街道、浦南鎮 龍文區朝陽街道、郭坑鎮 |
二十五都 | 漳平市蘆芝鎮 華安縣馬坑鄉、高安鎮、湖林鄉、仙都鎮、華豐鎮、高車鄉、新圩鎮、沙建鎮 南靖縣和溪鎮、龍山鎮 |
二十六都 | 薌城區石亭街道、通北街道、南坑街道 龍文區朝陽街道 |
二十七都 | 薌城區巷口街道、新橋街道 龍文區碧湖街道、步文街道、藍田街道、景山街道 龍海區顏厝鎮、榜山鎮 |
二十八都 | 龍海區角美鎮、紫泥鎮 |
二十九都 | 龍海區角美鎮 |
職官
[編輯]清朝
[編輯]姓名 | 籍貫 | 出身 | 上任時間 | 備註 |
---|---|---|---|---|
徐國章 | 浙江 | 舉人 | 順治三年 | |
祝喻 | 山東東昌府高唐州武城縣 | 順治六年第三甲進士 | 順治六年 | |
董帷 | 遼東 | 順治十二年 | ||
李元烇 | 浙江湖州府歸安縣 | 順治九年第三甲進士 | 順治十五年 | |
馬備 | 直隸順天府大興縣 | 監生 | 康熙元年 | |
王顯國 | 直隸順天府霸州 | 貢監 | 康熙七年 | |
利在三 | 廣東肇慶府高要縣 | 貢生 | 康熙九年 | |
魏明德 | 鑲藍旗 | 康熙十六年 | ||
蘇宏揚 | 正紅旗漢軍 | 康熙十六年 | ||
白玠 | 陝西延安府清澗縣 | 康熙九年第三甲進士 | 康熙十八年 | |
魏明德 | — | 康熙十八年 | 再任 | |
李可柱 | 直隸真定府新樂縣 | 舉人 | 康熙十九年 | |
梁繩武 | 四川保寧府劍州 | 舉人 | 康熙二十年 | |
黃遠 | 江南松江府青浦縣 | 選貢 | 康熙二十二年 | |
線應綵 | 正白旗 | 例監 | 康熙二十四年 | |
沈鉉吉 | 浙江嘉興府平湖縣 | 例監 | 康熙三十三年 | |
田廣英 | 直隸保定府定興縣 | 選貢 | 康熙三十四年 | |
鍾雅韻 | 廣東潮州府程鄉縣 | 舉人 | 康熙三十九年 | |
曹家甲 | 江西南昌府新建縣 | 康熙三十六年第三甲進士 | 康熙四十一年 | |
蔣運昌 | 江南常州府宜興縣 | 選貢 | 康熙四十六年 | |
江國棟 | 正紅旗漢軍 | 筆帖式 | 康熙五十二年 | |
魏彪 | 江南江寧府溧陽縣 | 歲貢 | 雍正三年 | |
左宰 | 江南安慶府桐城縣 | 舉人 | 雍正五年 | |
熊琴 | 四川成都府安縣 | 舉人 | 雍正六年 | |
吳道來 | 四川成都府漢州 | 舉人 | 雍正七年 | |
劉良璧 | 湖南衡州府衡陽縣 | 雍正二年第二甲進士 | 雍正九年 | |
申景雲 | 江南蘇州府吳縣 | 廩生 | 雍正十三年 | |
王裕璸 |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 監生 | 乾隆二年 | |
李芬 | 正藍旗漢軍[c] | 舉人 | 乾隆三年 | |
王裕璸 | — | — | 乾隆四年 | 再任 |
李芬 | — | — | 乾隆五年 | 再任 |
章璠 | 江南蘇州府吳縣 | 貢生 | 乾隆六年 | |
袁本濂 | 直隸正定府阜平縣 | 附生 | 乾隆十二年 | |
許齊章 | 江南廬州府合肥縣 | 拔貢 | 乾隆十五年 | |
陶敦和 | 江南蘇州府常熟縣 | 舉人 | 乾隆二十一年 | |
吳宜燮 | 江南常州府陽湖縣 | 乾隆十九年第二甲進士 | 乾隆二十五年 | [d] |
宋學源 | 鑲紅旗漢軍 | 舉人 | 乾隆三十年 | |
崔繹 | 山西蒲州府永濟縣 | 舉人 | 乾隆三十六年 | |
潘鳴謙 | 四川重慶府涪州 | 舉人 | 乾隆三十九年 | |
張潤 | 直隸保定府安州 | 舉人 | 乾隆四十二年 | [e] |
聶宗陽 | 江西九江府德化縣 | 乾隆二十八年第三甲進士 | 乾隆四十五年 | |
錢致純 | 江蘇常州府武進縣 | 乾隆四十年第三甲進士 | 乾隆四十七年 | |
秦為幹 | 四川潼川府射洪縣 | 監生 | 乾隆五十二年 | |
王履吉 | 四川潼川府三臺縣 | 舉人 | 乾隆五十七年 | |
范煜 |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 | 副貢 | 乾隆五十九年 | |
朱泰增 | 江蘇蘇州府吳縣 | 監生 | 嘉慶二年 | |
盛本 | 浙江寧波府慈谿縣 | 拔貢 | 嘉慶四年 | |
王宗徽 | 安徽六安州 | 舉人 | 嘉慶六年 | |
趙成 | 江西建昌府南豐縣 | 嘉慶九年 | ||
汪楠 | 安徽寧國府旌德縣 | 監生 | 嘉慶年間 | |
馬敦仁 | 嘉慶十二年 | |||
柏成 | 正藍旗滿洲 | 舉人 | 嘉慶十三年 | |
何蘭汀 |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 嘉慶七年第二甲進士 | 嘉慶年間 | |
黃懋脩 | 山東萊州府濰縣 | 舉人 | 嘉慶十八年 | |
張均 | 鑲黃旗漢軍 | 監生 | 嘉慶二十一年 | |
姚瑩 | 安徽安慶府桐城縣 | 嘉慶十三年第三甲進士 | 嘉慶二十二年 | |
張家幹 | 湖南長沙府湘潭縣 | 監生 | 嘉慶二十四年 | |
黃懋脩 | — | — | 嘉慶二十五年 | 再任 |
季芝 | 直隸順天府大興縣 | 道光二年 | ||
錢燕喜 | 浙江嘉興府嘉善縣 | 監生 | 道光七年 | |
張師孚 | 陝西西安府涇陽縣 | 監生 | 道光十五年 | |
曹銜達 | 浙江嘉興府嘉善縣 | 道光十三年第二甲進士 | 道光十九年 | |
蔣律武 | 江西廣信府鉛山縣 | 監生 | 道光二十二年 | |
袁曦業 | 山東濟南府長山縣 | 監生 | 道光二十三年 | |
陳阡 | 山東萊州府濰縣 | 道光十八年第三甲進士 | 道光二十四年 | |
袁曦業 | — | — | 道光二十四年 | 再任 |
劉承軒 | 廣東肇慶府陽春縣 | 舉人 | 道光二十六年 | [f] |
駱凱 | 道光二十六年 | |||
汪世清 |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 舉人 | 道光二十八年 | |
信和來 | 山東濟南府德州德平縣 | 道光二十九年 | ||
趙印川 | 山東青州府博山縣 | 舉人 | 咸豐二年 | |
劉廷皋 | 貴州遵義府 | 舉人 | 咸豐三年 | |
蘇宗勤 | 江蘇常州府江陰縣 | 監生 | 咸豐三年 | |
趙印川 | — | — | 咸豐四年 | 再任 |
朱善驥 | 浙江嘉興府平湖縣 | 舉人 | 咸豐六年 | |
陶綬錦 | 江西南昌府 | 監生 | 咸豐七年 | |
朱善驥 | — | — | 咸豐八年 | 再任 |
何煒 |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 咸豐九年 | ||
錢寶懿 | 浙江紹興府 | 咸豐十年 | ||
程錫疇 | 江蘇松江府青浦縣 | 咸豐十年 | ||
錢世敘 | 浙江紹興府上虞縣 | 咸豐十年第二甲進士 | 同治二年 | [g] |
陳誥 | 同治三年 | |||
吳榮鼎 |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 | 監生 | 同治三年 | |
楊慶容 | 廣西柳州府馬平縣 | 生員 | 同治四年 | |
陳汝實 | 廣東雷州府海康縣 | 監生 | 同治六年 | |
章鳳翎 | 廣東廣州府番禺縣 | 舉人 | 同治七年 | |
黃運昌 | 正黃旗漢軍 | 監生 | 同治八年 | |
李瑛 | 江蘇蘇州府元和縣 | 監生 | 同治十年 | |
王家駒 | 浙江紹興府會稽縣 | 監生 | 同治十一年 | |
甯廷楨 | 江蘇蘇州府嘉定縣 | 舉人 | 同治十二年 | |
周世駿 |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 | 監生 | 光緒元年 | |
胡崧 | 直隸宣化府延慶州 | 廩貢 | 光緒二年 | [h] |
八十四 | 鑲紅旗蒙古 | 生員 | 光緒四年 | [i] |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從苦草鎮到龍巖市〉,2020,劉可明
- ^ 2.0 2.1 〈漳州「芳名」的由來〉,2020,中共漳州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 ^ 〈南安掌故二則〉,《南安文史資料》,2016,林和勝
- ^ 4.0 4.1 〈漳州府建置沿革考〉,《古今圖書集成》,1934,中華書局
- ^ 舊唐書/卷40
- ^ 《漳浦縣志》,1968,成文出版社
- ^ 《正德大明漳州府志》,2012,廈門大學出版社
- ^ 8.0 8.1 〈南靖縣境域沿革三題〉,《閩台文化研究》,2014,黃學超
- ^ 9.0 9.1 9.2 9.3 9.4 9.5 9.6 《龍海縣志》,1993,東方出版社
- ^ 〈龍江大地紅旗展——漳州各縣的解放〉,《閩南日報》,林綠
- ^ 11.0 11.1 11.2 《薌城區志》,1999,方志出版社
- ^ 〈同安沿革及其疆域〉,《金門日報》,2007,顏立水
- ^ 《華安縣志》,1998,方志出版社
- ^ 14.0 14.1 《乾隆龍溪縣志》,2000,上海書店
- ^ 《乾隆漳州府志》,卷之十一,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李維鈺
- ^ 《重纂福建通志》,卷百十一,清道光九年(1829年),陳壽祺
- ^ 《光緒漳州府志》,卷之十三,清光緒三年(1877年),沈定均
- ^ 《光緒龍溪縣志》,清光緒五年(1879年),八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