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
末任領導(2015年12月)
總參謀長房峰輝
副總參謀長
5
孫建國 海軍上將
戚建國 上將
王建平 上將
王冠中 上將
乙曉光 空軍中將
總參謀長助理
2
陳 勇 中將
馬宜明 中將
機構概況
上級機構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
軍事級別正大軍區級
聯絡方式
辦公廳
實際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旃壇寺1號
作戰部
實際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青龍橋街道廂紅旗社區董四墓村1號
機構沿革
前身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
成立時間1954年10月
撤銷時間2016年1月
接替者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
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
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
中央軍委戰略規劃辦公室
中央軍委機關事務管理總局
中央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
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標準簡稱總參謀部,亦簡稱總參,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已撤銷的軍事工作機關。

總參謀部負責組織領導全國武裝力量的軍事建設和組織,指揮全國武裝力量的軍事行動,設有作戰情報通信軍訓軍務動員、裝備、機要測繪、外事、管理以及各兵種業務部門[1]中央軍委有關軍隊的調動指揮通過總參執行。

總參謀部成立於1954年10月。2016年1月,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決定撤銷總參謀部。拆分為中央軍事委員會聯合參謀部訓練管理部國防動員部戰略規劃辦公室機關事務管理總局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等七個部門(單位)。

歷史沿革

[編輯]

成立初期

[編輯]

1927年5月,中共中央軍事部設立參謀科。同年8月,南昌起義後設立參謀團。11月,中共中央撤銷軍事部,於組織局下設軍事科。

1928年6月,中共六大決定重新設立中共中央軍事部,下設參謀科。

1930年1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頒佈了《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中央軍委編設參謀部,下設作戰、交通、諜報、訓練、工農武裝五個科。

1931年3月,在瑞金新設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下設參謀部。11月,參謀部改稱總參謀部,下設作戰局、情報局、無線電總隊和交通科。

1932年6月,總參謀部部長改稱總參謀長,下設第一局、第二局、第三局、第四局和通訊處。

1933年5月,總參謀部正式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部。

1934年2月,總參謀部下轄第1局、第2局、第3局、第4局、第5局、第6局和警備司令部。

抗戰爆發後

[編輯]

1935年5月,紅一四方面軍長征途中會師。10月,到達陝北。11月,新設立中華蘇維埃西北軍事革命委員會,下設總司令部(亦稱參謀部),下設第1局、第2局、第3局、第4局。

1936年10月,紅一、、四方面軍會師。12月,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革命委員會仍設總司令部,下設第1局、第2局、第3局、第4局和警衛團。

1937年8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洛川會議)後成立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設立總參謀部,下設第1局、第2局、第3局、第4局。同年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彭雪楓任參謀處長。次年,因蕭勁光擔任八路軍後方留守處主任、陝甘寧留守兵團司令員,總參謀長一職由滕代遠接任;1940年改由王若飛擔任。1941年,葉劍英回到陝北,隨後擔任軍委總參謀長兼第18集團軍參謀長。1945年8月23日,中共七大會後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組成新的中央軍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彭德懷兼任總參謀長,葉劍英為副參謀長。

整個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只設有軍委總參謀長(先後由彭德懷周恩來擔任)和軍委作戰部,並無總參謀部的名義。1947年6月,出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或總司令部的名義,但一直沒有以總參謀部的名義出現。[2]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胡宗南率部進攻陝北,彭德懷任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1947年8月30日中央決定總參謀長一職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代理。

建國初期

[編輯]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時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華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徐向前任總參謀長,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任副總參謀長,但是並未設置總參謀部。[2]1950年,徐向前因生病,總參謀長一職由聶榮臻代理。次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調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兼華東軍區副司令員粟裕任副總參謀長;1952年10月,又調湖南省委書記黃克誠、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張宗遜擔任副總參謀長。同年年底,召開第一次參謀長聯席會議,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設方針。1953年2月,李克農擔任副總參謀長。

1954年10月,設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粟裕擔任總參謀長,黃克誠張宗遜陳賡李克農王震許世友鄧華彭紹輝張愛萍楊成武韓先楚任副總參謀長。1958年,粟裕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被批判而免職,由黃克誠代任。1959年9月,廬山會議上,因支持彭德懷主張,黃克誠被罷免總參謀長職位,由國務院副總理兼公安部長羅瑞卿出任軍委秘書長兼總參謀長;次月楊勇兼任副總參謀長,而鄧華、王震、許世友的職位撤銷。1961年和1962年,副總參謀長陳賡李克農相繼去世。隨後中央軍委於1962年和1963年分別調任李天佑王新亭擔任副總參謀長。1965年,楊成武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副總參謀長。同年底,因羅瑞卿事件,羅瑞卿被免去總參謀長職位,改由楊成武代理。

1955年八總部時期,總參謀部下轄作戰部、情報部、技術部、通信部、裝備計劃部、組織編制部、隊列部、動員部、軍事交通部、政治部、機要局、測繪局、氣象局等13個部局[2]

1958年楊成武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常務副總參謀長。

1959年恢復三總部體制之後,總參謀部下轄作戰部、第二部、第三部、裝備計劃部、軍訓部、軍校部、軍械部、軍務部、出版部、動員部、通信兵部、防化學兵部、軍事交通部、行政經濟管理部、政治部、機要局、測繪局、氣象局等18個部局[2]

1966年初楊成武任解放軍代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軍委辦事組組長(1967年9月起)。

文革時期

[編輯]

196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吳法憲兼任副總參謀長;次年,楊、余、傅事件的爆發使得楊成武被罷免代總參謀長兼軍委辦事組組長職位。林彪藉此大量插入己方集團人物:而廣州軍區司令員黃永勝調任總參謀長兼軍委辦事組組長;海軍政委李作鵬、總後勤部部長邱會作、廣州軍區副司令員溫玉成兼任副總參謀長;而原副總參謀長張宗遜、張愛萍受到關押迫害。1970年,溫玉成被罷免,陳繼德擔任副總參謀長,同年9月副總參謀長李天佑因病去世。1971年,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張才千擔任副總參謀長。同年九一三事件後,林彪骨幹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紛紛被調離總參職位,而由由副總參謀長張才千主持工作。1971年,閻仲川被免去副總參謀長職位;次年,中央軍委相繼任命向仲華李達為副總參謀長;同時免去王新亭、陳繼德副總參謀長。1973年,張宗遜被免去副總參謀長一職調任總後勤部部長。之後楊成武王尚榮何正文胡煒擔任副總參謀長。1975年,再度出山的鄧小平出任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從而結束了自九一三事件後長期無總參謀長的情形,然而鄧小平對軍隊的改革被1976年4月的四五運動而隔斷。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王諍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兼總參謀部四部部長,總參謀部的日常工作由楊成武代理主持。

經過多次調整,到1969年底,總參謀部下轄作戰部、第二部、第三部、軍訓部、軍務動員部、防化學部、政治部、警衛局、機要局、測繪局、氣象局、外事局、管理局等13個部局[2]

1970年代中期,通信兵部改為總參謀部通信部,軍務動員部分編成軍務部、動員部,組建了總參謀部裝備部和第四部。總參謀部所屬部局增加到17個[2]

1974年底楊成武恢復工作,擔任第一副總參謀長,主持總參謀部日常工作。

改革開放後

[編輯]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1977年,鄧小平恢復了包括總參謀長在內的黨政軍領導職務,同時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1977年9月,中央決定新疆軍區司令員楊勇任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部黨委第三書記、中央軍委委員並列席常務委員,協助兼任總參謀長、總參黨委第一書記的鄧小平主持總參日常工作;楊成武任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部黨委第二書記,兼福州軍區司令員,前往福建前線主持福州軍區軍事工作,不參與總參日常工作;遲浩田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兼總參謀部政治部主任,胡煒向仲華副總參謀長的職務被免。1978年,副總參謀長彭紹輝王諍相繼去世。1979年11月底,鄧小平召見中央軍委常委、秘書長耿飈,談了對總參謀長接替人選的意見,並安排耿飈向軍委副主席聶榮臻、徐向前作了匯報,11月30日到12月5日,耿飈和總政治部主任韋國清專程到廣州向葉劍英匯報總參謀長人選。12月6日,耿飈和韋國清回到北京後向鄧小平匯報了廣州之行的情況。12月14日、19日,鄧小平自到徐向前、聶榮臻家中,交換總參謀長人選事宜[3]。1980年1月,總參謀部領導班子開始調整,楊成武張才千李達不再擔任副總參謀長,總後勤部部長張震、海軍副司令員劉華清調任副總參謀長,楊成武繼續擔任福州軍區司令員,張才千任武漢軍區司令員,李達任軍委顧問。1980年2月20日下午,總參謀部召開所屬部局正職以上領導幹部大會,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秘書長耿飈主持會議,並宣佈中共中央決定:鄧小平免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總參謀部黨委第一書記;楊得志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總參謀部黨委第一書記、中央軍委副秘書長、軍委辦公會議成員。

1982年9月,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領導機構縮編為總參謀部工程兵部,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領導機構縮編為總參謀部裝甲兵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領導機構縮編為總參謀部炮兵部。

1985年精簡整編後,總參謀部下轄辦公廳、作戰部、情報部、第三部、電子對抗雷達部、裝備部、通信部、軍訓部、軍務部、炮兵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防化部、動員部、政治部、警衛局、機要局、測繪局、外事局、管理局等20個部局,達到歷史上二級部局最多的時期[2]

1987年11月,楊得志辭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一職,而由濟南軍區政委遲浩田調任中央軍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992年1月,遲浩田接替秦基偉出任國務委員國防部長,而總參謀長一職由濟南軍區司令員張萬年出任;此外,副總參謀長何其宗調離,李景調曹剛川調任副總參謀長。1995年9月,中央軍委委員兼總後勤部部長傅全有調任總參謀長。2002年11月,南京軍區司令員梁光烈出任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

經過多次調整,到2015年前後,總參謀部除了下轄辦公廳,設有作戰部、情報部、技術偵察部、電子部、信息化部、軍訓和兵種部、軍務部、動員部、陸航部、政治部、管理保障部、戰略規劃部、外事辦公室、警衛局等14個正軍級的二級部[2]

機構撤銷

[編輯]

2016年1月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中央軍委決定撤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原屬總參謀部的陸軍相關職責劃歸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機關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參謀部。原屬總參謀部的軍隊訓練管理、軍事院校管理職責劃歸中央軍事委員會訓練管理部。原屬總參謀部的人民武裝、國防動員、人民防空等職責劃歸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防動員部。原屬總參謀部的軍事戰略規劃職責劃歸中央軍事委員會戰略規劃辦公室。原屬總參謀部的機關勤務管理保障職責劃歸中央軍事委員會機關事務管理總局。原屬總參謀部的軍隊外事工作職責劃歸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原屬總參謀部的電子對抗職責劃歸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原屬總參謀部的其他職責劃歸中央軍事委員會聯合參謀部

職責

[編輯]

根據有關規定,2016年機構撤銷前,總參謀部承擔下列任務[4]

  1. 擬訂和組織實施戰略戰役計劃和動員計劃,指揮和實施各軍種、戰區的作戰行動;
  2. 擬訂和組織實施人民武裝力量建設計劃,掌握軍隊的組織建設、軍事訓練、裝備計劃和行政管理事務。

機構設置

[編輯]

根據有關規定,總參謀部內設機構、直屬單位為正軍級(除另有註明外)。2016年機構撤銷前,總參謀部設置下列機構[4]

內設機構

[編輯]

直屬單位

[編輯]

歷任領導

[編輯]

總參謀長

[編輯]
肖像
姓名
(括注當時或最高軍銜
籍貫 在任時期 時任本兼各職 最高職務

劉伯承
(1955年授元帥
四川
開縣
1930年5月
-1931年1月15日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部參謀長 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

朱雲卿
廣東
嘉應
1931年1月15日
-1931年5月22日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部參謀長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參謀長

郭化若
(1955年授中將
福建
福州
1931年5月22日
-1931年11月25日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部代理參謀長 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中顧委委員

葉劍英
(1955年授元帥
廣東
梅縣
1931年11月25日
-1933年5月8日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 中共中央副主席
中央軍委副主席
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葉劍英
(1955年授元帥
廣東
梅縣
1933年5月8日
-1934年2月3日
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長 中共中央副主席
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劉伯承
(1955年授元帥
四川
開縣
1934年2月3日
-1935年11月5日
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長 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

葉劍英
(1955年授元帥
廣東
梅縣
1935年11月5日
-1936年12月7日
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長 中共中央副主席
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劉伯承
(1955年授元帥
四川
開縣
1936年12月7日
-1937年8月25日
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

蕭勁光
(1955年授大將
湖南
長沙
1937年8月25日
-1938年1月15日
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
中顧委常委

滕代遠
湖南

麻陽

1938年1月15日
-1940年3月23日
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全國政協副主席

王若飛
貴州
安順
1940年3月23日
-1941年2月14日
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中共中央委員

葉劍英
(1955年授元帥
廣東
梅縣
1941年2月14日
-1945年8月23日
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中共中央副主席
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彭德懷
(1955年授元帥
湖南
湘潭
1945年8月23日
-1947年3月18日
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國務院副總理
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國防部部長

周恩來
國軍中將,
軍調時期曾佩戴上將軍銜標誌)
江蘇
淮安
1947年3月18日
-1949年10月1日
中共中央軍委(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代理總參謀長 中共中央副主席
國務院總理
全國政協主席

徐向前
(1955年授元帥
山西
五台
1949年10月1日
-1954年10月31日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
(1950年起聶榮臻代理)
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肖像
姓名 當時軍銜
籍貫 在任時期 最高職務

粟 裕 大將
湖南
會同
1954年10月31日-1958年10月12日 中央軍委常委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黃克誠 大將
湖南
永興
1958年10月12日-1959年9月17日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
中紀委常務書記
中共中央軍委顧問

羅瑞卿 大將
四川
南充
1959年9月17日-1965年12月29日 中央軍委常委
國務院副總理公安部部長

楊成武 上將
福建
長汀
1965年12月29日-1968年3月22日 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黃永勝 上將
湖北
咸寧
1968年3月22日-1971年9月29日 中共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鄧小平
四川
廣安
1975年1月5日-1976年4月7日;
1977年7月21日-1980年3月2日
中央軍委主席
全國政協主席

楊得志 上將
湖南
醴陵
1980年3月2日-1987年11月28日 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中央軍委常委
中顧委常委

遲浩田 上將
山東
招遠
1987年11月28日-1992年10月28日 中共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中央軍委副主席
國務委員國防部部長

張萬年 上將
山東
龍口
1992年10月28日-1995年9月28日 中共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中央軍委副主席
傅全有 上將 山西
原平
1995年9月28日-2002年11月19日 中央軍委委員
總參謀長

梁光烈 上將
四川
三台
2002年11月19日-2007年9月21日 中央軍委委員
國務委員國防部部長

陳炳德 上將
江蘇
南通
2007年9月21日-2012年10月25日 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

房峰輝 上將
陝西
咸陽
2012年10月25日-2016年1月11日 2015年11月改任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首任參謀長

副總參謀長

[編輯]

張宗遜 上將
(1954年10月31日
至1969年12月11日)

李克農 上將
(1954年10月31日
至1962年2月9日)

陳 賡 大將
(1954年10月31日
至1959年10月27日)

王 震 上將
(1954年10月31日
至1959年10月27日)

許世友 上將
(1954年10月31日
至1959年10月27日)

鄧 華 上將
(1954年10月31日
至1959年9月12日)

彭紹輝 上將
(1954年10月31日
至1967年8月10日)
(1969年8月12日
至-1978年4月25日)

張愛萍 上將
(1954年10月31日
至1967年8月10日)
(1977年9月16日
至1982年11月19日)

楊成武 上將
(1954年10月31日
至1965年12月29日)
(1974年11月28日
至1980年1月11日)

韓先楚 上將
(1954年10月31日
至1960年12月27日)

楊 勇 上將
(1959年10月27日
至1960年12月27日)
(1977年9月16日
至1983年1月6日)

李天佑 上將
(1962年9月15日
至1970年9月27日)

王新亭 上將
(1963年9月10日
至1972年10月21日)

溫玉成 中將
(1967年11月24日
至1970年6月4日)

吳法憲 中將
(1967年12月27日
至1971年9月29日)

李作鵬 中將
(1968年10月5日
至1971年9月29日)

邱會作 中將
(1968年10月5日
至1971年9月29日)

閻仲川 大校
(1969年5月9日
至1971年10月1日)
陳繼德 大校
(1970年7月4日
至1972年12月29日)

張才千 中將
(1971年4月7日
至1980年1月11日)

向仲華 中將
(1971年4月7日
至1980年1月11日)

李 達 上將
(1972年10月21日
至1980年1月11日)

王尚榮 中將
(1974年11月28日
至1980年1月11日)
胡 煒 少將
(1974年11月28日
至1977年2月9日)
何正文 少將
(1974年11月28日
至1985年3月9日)

伍修權
(1975年4月11日
至1982年12月12日)

王諍 中將
(1977年4月7日
至1978年8月13日)

遲浩田 上將
(1977年10月22日
至1982年12月12日)

張震 上將
(1980年1月11日
至1985年3月9日)

劉華清 上將
(1980年1月11日
至1982年8月28日)
徐 信 上將
(1982年12月12日
至1992年10月17日)
徐惠滋 上將
(1985年3月9日
至1995年7月31日)
何其宗 中將
(1985年3月9日
至1992年10月17日)
韓懷智 中將
(1985年5月4日
至1992年10月17日)
李景 上將
(1992年11月4日
至1995年7月20日)

曹剛川 上將
(1992年11月4日
至1996年12月23日)
隗福臨 上將
(1995年7月20日
至2003年1月)
吳銓敘 上將
(1995年7月20日
至2004年6月11日)
錢樹根 上將
(1995年7月20日
至2004年6月11日)

熊光楷 上將
(1996年1月18日
至2005年12月13日)

郭伯雄 上將
(1999年9月30日
至2002年11月15日)
張 黎 上將
(2000年6月13日
至2008年12月)
葛振峰 上將
(2002年10月12日
至2010年2月26日)

許其亮 空軍上將
(2004年6月11日
至2007年9月6日)

吳勝利 海軍上將
(2004年6月11日
至2006年8月16日)

章沁生 上將
(2006年12月6日
至2007年6月23日;2009年12月至2013年3月5日)

劉鎮武 上將
(2007年6月23日
至2009年7月)

馬曉天 空軍上將
(2007年9月6日
至2012年10月)

孫建國 海軍上將
(2008年12月
至2016年1月)
侯樹森 上將
(2009年7月
至2014年10月)

魏鳳和 上將
(2010年12月
至2012年10月)

蔡英挺 上將
(2011年7月
至2012年10月)

王冠中 上將
(2012年10月
至2016年1月)

戚建國 上將
(2012年10月
至2016年1月)

王 寧 上將
(2013年6月
至2014年12月)

乙曉光 中將
(2014年7月
至2016年1月)
王建平 上將
(2014年12月
至2016年1月)

總參謀長助理

[編輯]

劉華清 上將
(1979年2月28日
至1980年1月11日)
劉 凱 中將
(1979年2月28日
至1985年3月9日)
韓懷智 中將
(1979年2月28日
至1985年3月9日)
徐 信 上將
(1980年11月8日
至1982年12月12日)
譚旌樵
(1982年12月12日
至1985年3月9日)
吳銓敘 上將
(1992年11月4日
至1995年7月20日)
隗福臨 上將
(1992年11月4日
至1994年10月30日)
熊光楷 上將
(1992年11月4日
至1996年1月18日)
錢樹根 上將
(1994年12月8日
至1995年7月20日)
董良駒 中將
(1996年1月18日
至1996年3月27日)
張 黎 上將
(1998年8月
至2000年6月13日)
李 玉 中將
(2000年12月1日
至2006年7月)

范長龍 上將
(2003年12月26日
至2004年9月)

章沁生 上將
(2004年12月13日
至2006年12月6日)
楊志琦 中將
(2006年8月
至2009年6月)
孫建國 海軍上將
(2006年12月6日
至2008年12月)
陳小工 中將
(2007年6月
至2008年12月)

戚建國 上將
(2008年12月
至2012年10月)
陳 勇 中將
(2009年[5]
至今)
乙曉光 空軍上將
(2012年12月
至2014年7月)
高 津 上將
(2014年7月
至2014年12月)
馬宜明 中將
(2014年12月
至今)

總參謀部顧問

[編輯]

傅秋濤 上將
(1975年10月9日
至1981年8月25日)

劉少文
(1978年6月6日
至1985年3月9日)

孫 毅 中將
(1978年6月6日
至1985年3月9日)

周士第 上將
(1978年10月4日
至1979年6月30日)
孔 原
(1980年3月
至1988年9月)
江 文 少將(1981年6月
至1988年9月)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 新華網. 2002-01-25 [2011-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9).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廖鋒,關於我軍總參、總後歷史沿革若干情況的補正,軍事史林2005年第7期
  3. ^ 李笑:“说不尽的军中‘三杨’”,《世纪风采》,2014年第5期,第17-21页。. [2020-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4). 
  4. ^ 4.0 4.1 中國經濟網. 中国人民解法军四总部是包括哪几个单位. 中國經濟網新聞. 北京. [2019-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5) (中文(中國大陸)). 
  5. ^ 中国新晋陞21名中将 多为专家学者型将领. 聯合早報網. [2011-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1).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