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湖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博湖縣
ᠪᠤᠰᠳᠤᠨᠠᠭᠤᠷ
ᠰᠢᠶᠠᠨ

باغراش ناھىيىسى
博湖縣的地理位置
博湖縣的地理位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位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位置
坐標:41°58′42″N 86°37′50″E / 41.97827°N 86.6306°E / 41.97827; 86.6306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政府駐地博湖鎮
下級行政區
7
面積
 • 總計3,593.11 平方公里(1,387.31 平方英里)
人口(2020)
 • 總計4.83萬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新疆時間UTC+6
郵政編碼841000
電話區號996
車輛號牌新M
行政區劃代碼652829
網站博湖縣政府網

博湖縣維吾爾語باغراش ناھىيىسى‎,蒙古語ᠪᠣᠰᠲᠠᠨᠠᠭᠤᠷ ᠱᠢᠨᠢ),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所轄的一個。常住人口約5萬人,由漢、蒙、維、回等18個民族組成。博湖縣位於焉耆盆地東部,開都河下游。原屬新疆庫爾勒地區和碩縣,為了更好的管理博斯騰湖,專門成立了博湖縣。博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1971年建縣,因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而得名。全縣總面積3808.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為1646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43.2%。博斯騰湖西面的博湖沼澤地約30,000公頃,包括許多小湖泊和池塘。水源來自發源於北面天山的許多間歇河流,出水由西向東流入塔里木河孔雀河羅布泊

歷史[編輯]

西漢宣帝神爵二年,為漢西域都護府轄地。東漢和帝永元三年,龜茲歸漢,漢復置西域都護府,班超為都護,鎮於龜茲,焉耆為龜茲國地。335年(前涼建興二十三年),前涼張駿遣兵伐龜茲,焉耆始置郡縣,博湖為其轄地。

唐貞觀二十二年,設焉耆都督府。唐玄宗開元七年,安西都護府四鎮節度使湯嘉惠,請以焉耆代碎葉而務四鎮。從此,焉耆為安西四鎮之一,高仙芝為焉耆鎮守使。

元代,博湖屬察合台汗國。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博湖屬哈密都護府管轄。萬曆年間,居住在焉耆盆地的蒙古族鄂岳奇所部分部落遷往俄羅斯額濟勒河流域一帶居住,博湖為準噶爾部庫車王統轄。

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游牧於俄國額濟勒河(今伏爾加河)流域的蒙古土爾扈特、和碩特部,中路和碩特三旗被清政府安置於開都河中下游平原及博斯騰湖一帶放牧,三旗自為一盟,名巴啟色勒啟勒圖盟,歸伊犁將軍節制。從此和碩特部就定居於博湖地區。

民國十年(1921年),楊增新統治新疆時,博湖地區屬焉耆行政公署管轄。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盛世才實行改土歸流後,博湖地區屬和碩設治局轄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和碩縣成立後,博湖地區為和碩縣第三行政區,後又改為和碩縣每第三鄉。1958年後為和碩縣的躍進公社(塔溫覺肯公社)、光明公社(查干諾爾公社)。1970年11月21日,析置博湖縣,1971年4月20日博湖縣正式成立,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管轄。

人口[編輯]

2020年末,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縣常住人口為48288人。[1]

地理[編輯]

博湖縣位於天山南麓,在焉耆盆地東南部最低洼處的開都河下洲,東北兩面與和碩縣接壤,西北面與焉耆縣毗鄰,西南一角緊瀕孔雀河道。全境總面積3808.6平方公里,地勢南北高,中間低。

博湖縣深居內陸屬於中溫帶大陸性荒漠氣候,氣候溫和,熱量適中,乾熱風少,空氣濕潤。年平均氣溫9.1℃,年均降水量93.3毫米,蒸發量為1853毫米,年日照2793.6~3136.5小時,無霜期219天左右。

行政區劃[編輯]

博湖縣下轄2個、5個[2]

博湖鎮、​本布圖鎮、​塔溫覺肯鄉、​烏蘭再格森鄉、​才坎諾爾鄉、​查干諾爾鄉博斯騰湖鄉

旅遊[編輯]

博湖縣因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而得名。另有巴格希恩隨木喇嘛廟黑疙瘩古烽燧遺址等名勝古蹟。

特產[編輯]

西海龍蟹博湖魚子醬麻辣貢魚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