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士
大學士 | |||
漢語名稱 | |||
---|---|---|---|
繁體字 | 大學士 | ||
簡化字 | 大学士 | ||
| |||
越南語名稱 | |||
國語字 | Đại học sĩ | ||
漢喃 | 大學士 | ||
滿語名稱 | |||
滿文 | ᠠᠰᡥᠠᠨ ᠪᡳᡨᡥᡝᡳ ᡩᠠ | ||
穆麟德轉寫 | ashan bithei da |
大學士,主要是內閣大學士又稱殿閣大學士,一般有大學士或協辦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另外,明代左右春坊亦有大學士,故大學士不等於內閣大學士。此外,越南也曾模仿中國,設立大學士之職。
起源
[編輯]大學士一職乃唐中宗時首創,原職為協助皇帝批閱奏章,起草詔書等。《春明退朝錄》卷上載:「唐制,宰相四人,首相為太清宮使,次三相皆帶館職,洪(弘)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以此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領焉;集賢,次相領焉。 三館職,惟修史有職事,而頗以昭文為重,自次相遷首相乃得之。」宋代就常以大學士作為貼職。
明朝的大學士
[編輯]廢相
[編輯]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丞相胡惟庸被斬殺,朱元璋罷中書省廢丞相,一千餘年來的丞相制度被終止,直接由皇帝親統六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諭文武群臣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1]但由於工作份量實在過於龐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設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一開始大學士並無實權,類似今日的一般秘書之職,屬翰林院。《明史·職官一》載:「十五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置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洪武二十五年,明廷重定官品,大學士排名在翰林院學士之後,建文中,改大學士為學士。」明成祖即位,復原名並選派低級官員入值文淵閣參預機務,因文淵閣處在大內禁中,「內閣」之名由始。洪熙年間增加謹身殿大學士,終明朝之世,大學士以「四殿二閣」為名號的格局未再更改。嘉靖年間改華蓋殿為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原大學士名號也隨之變更。
明中葉後,大學士主持閣務者稱首輔,餘稱次輔、群輔,朝班位次始列六部尚書之上。體制上,殿閣大學士名位的遷轉順序是:東閣、文淵閣、武英殿、文華殿、建極殿、中極殿。但實際上,「首輔」是依據閣臣資歷或皇帝寵幸程度排定,並沒有固定的官職稱呼。
內閣之名
[編輯]內閣之預機務,自建文四年始也。翰林院之入內閣,自解縉開始。明成祖(1360年—1424年)始開內閣於文淵閣,延攬大學士入內閣,正式有「內閣」之名,以文淵閣印鈐封進御之件。此外文移,皆借用翰林院印。故於翰林院堂上設公座,視大學士幾位,則設幾座,故稱曰中堂。是堂乃翰林院之大堂,非內閣之堂也。
仁宗、宣宗、英宗時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入閣,多所扶正,海內清平。
首輔之名
[編輯]大學士中居首者,號稱首輔,其權最大,有票擬之權,得到皇帝寵信的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可比以往的宰相。「宣德中詔少師吏部尚書蹇義、少保太子太傅戸部尚書夏原吉輟部事,朝夕侍左右,賜珊瑚筆,格玉硯條旨,然不與閣職。」「內閣臣職在司內外制而已,未有所謂調旨也。自宣德中大學士二楊公與尚書蹇、夏始有調旨之說。」[2]但蹇義、夏原吉並未入閣,而處理奏章主要還是召大臣面議為主。故宣德朝實有調旨票擬之事,並無調旨票擬之制。英宗正統初年,「英宗九歲登極,凡事啟太后,太后避專,令內閣議行,此內閣票旨之所由始也。」[3]內閣初無首輔次輔之分,票擬之事則由閣臣同寅協恭,共同商議。「弘、正以後居首者始秉筆,地望與次相懸絶矣。」[2]嘉靖朝,嚴嵩專斷,與次輔不相關白,後夏言為首輔「凡所擬旨,行意而已,不復顧問嵩。」[4]萬歷初,張居正為首輔,「三日不出閣,吏以函捧章奏就第票擬,次相在閣坐候,票進乃出。」[5]可知明中葉,嘉靖、隆慶、萬歷初三朝(1543-1582年,40年間),調旨票擬之權盡落首輔之手,所謂首輔大學士無相之名,有相之實也僅這四十年間之事,不能擴大至整個明朝。張居正死後調旨票擬之權又回到群輔「協恭」,天啟再由內閣同官「協恭」轉換成「分票」,崇禎年間因閣臣傾軋角爭,內閣作用僅剩「分票」署名票擬,以便追查責任,內閣票擬徒具虛名,遑論首輔。
清朝的大學士
[編輯]清朝沿用明代內閣制,但內閣受制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及後來建立的內廷決策機制,只是轉達表章的機構。大學士在中樞決策中的作用,多由個人地位而定。
南書房的興起
[編輯]康熙時,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被大部剝奪,決策多由南書房作出。康熙於大臣中簡任若干入值南書房,參與機務。但南書房不是正式機構,也不能行文或指揮其他衙門。
軍機處的興起
[編輯]雍正時設「軍機處」,有軍機大臣三人至六人、軍機章京若干人,成為權力中樞,皇帝的詔令多由軍機處發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詔書等均以內閣名義擬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遞交內閣,所以內閣仍是清代名義上正式的行政機構。
三殿三閣大學士
[編輯]大學士的名稱前要改加殿、閣銜,數目為六人。最初明朝大學士共「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清朝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乾隆年間改「中和殿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
從品級上講,大學士都一樣,均為正一品,實際地位會有些許差別。在裁撤中和殿大學士之後,諸殿閣大學士中,以保和殿為最尊貴,一般很少人能得到此頭銜。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後,得到保和殿大學士的有傅恆,自乾隆卅五年(1770年)傅恆卒至宣統退位(1912年),就再沒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學士的頭銜。
在六個名號的大學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順序從高到低為: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後來變成: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大學士的遷轉也大多按從體仁閣至文華殿這樣的順序遷轉。當然並不一定要從體仁閣開始作為起步。
清代的殿閣大學士剛開始還有中和殿,其地位還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學士的也只有覺羅巴哈納、金之俊、圖海、巴泰、馮銓五人。自康熙二十年圖海死後,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補為中和殿大學士。撤中和殿後,增加體仁閣,形成三殿三閣對稱的局面。
大學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個全授滿,而且從實際情況上看,四個大學士的情況最常見。
越南的大學士
[編輯]1428年,越南人黎利發動反對中國明朝的起義,建立後黎朝。黎利模仿明朝的官制,在其朝廷中設立大學士之職,其作用與明朝的大學士相似。此後,阮朝也沿襲了後黎朝的官制,設立大學士職務。
阮朝的大學士名號有五種:
- 勤政殿大學士(越南語:Cần chánh điện Đại học sĩ/勤政殿大學士),為正一品。
- 文明殿大學士(越南語:Văn minh điện Đại học sĩ/文明殿大學士),為正一品。
- 武顯殿大學士(越南語:Võ hiển điện Đại học sĩ/武顯殿大學士),為正一品。
- 東閣大學士(越南語:Đông các Đại học sĩ/東閣大學士),為正一品。
- 協辦大學士(越南語:Hiệp biện đại học sĩ/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
其中,勤政殿、文明殿、武顯殿、東閣四位大學士,被稱為阮朝的「朝廷四柱」(越南語:Tứ trụ triều đình/四柱朝廷)。
越南阮朝的政治制度仿效中國清朝,設立了類似軍機處和樞密院的「機密院」作為最高權力機關,正一品的四柱大學士僅為榮譽職務。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來源
[編輯]- 書籍
- 《清史稿》,卷114
-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 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
- 蕭一山:《清朝通史》. 1963年,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錢實甫 編:《清代職官年表》. 1980年,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