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江海關大樓

座標31°14′19.29″N 121°29′06.49″E / 31.2386917°N 121.4851361°E / 31.2386917; 121.4851361 (江海關大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1°14′19.29″N 121°29′06.49″E / 31.2386917°N 121.4851361°E / 31.2386917; 121.4851361 (江海關大樓)

江海關大樓
江海關大樓
概要
類型建築物
建築風格希臘古典式和近代建築相結合的折衷主義風格
所屬國家/地區 中國
行政區上海
座標31°14′20″N 121°29′00″E / 31.2389°N 121.4833°E / 31.2389; 121.4833
起造1925年12月15日
竣工日1927年12月19日
造價白銀430萬兩
承建商英國新金記祥號建築公司
擁有者上海海關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威爾遜(公和洋行
保護情況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
地圖
上海外灘建築群
江海關大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27年
編號4-220
認定時間1996年

江海關大樓是位於中國上海外灘的歷史建築,地址是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3號。江海關最早在1846年在這一位置建造衙門,現存建築建於1925-1927年,是上海最著名的地標性建築之一。目前該建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海關使用。1996年入選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2]

歷史

[編輯]

1685年,在清朝擊敗明鄭政權後,放鬆海禁並在江南、浙江、福建、廣東四省設海關管理國際貿易。其中江南海關簡稱「江海關」。《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11月17日),江海關於縣城洋涇浜北面(今延安東路外灘)設立盤驗所,進行外商的出入境申報及繳納關稅的業務,此事標誌着清政府開始履行《南京條約》中將上海作為通商口岸的條文,上海自該日起正式開埠。

位於外灘的江海關大樓佔地總面積為10.005市畝,原面積為9.909漢畝,讓作公路1.039漢畝,剩下8.870漢畝內包括江海關碼頭驗貨場。5.589漢畝(合為5.929市畝)於1875年10月20日購自Robert Mackenzie,土地價值27,378.82關兩。4.32漢畝於外商貿易開始時由政府撥為新關基地,按當時價格,約值21,168.00關兩。(註:1漢畝=7,260平方尺=1.15市畝)[3]

江海關在這塊地皮上,先後4次建造了不同風格的辦公房。

第一代建築

[編輯]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應英國駐上海總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1809-1894)的要求,負責徵收外商進出口稅務辦理的機構遷移到縣城北門外頭壩(今漢口路外灘,時屬英租界),即江海北關,俗稱「新關」,由江蘇省蘇松太道兼管。原縣城東門外海關,僅辦理本國海船進出口稅務。次年(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在現址建成三大進中式關署,每一進五樓五底,兩邊廊屋甚多,還有頭門、轅門、建豎旗杆。

第二代建築

[編輯]

1854年(咸豐四年),上海道吳健彰與英、法、美駐滬領事簽訂協定,允由三國各派稅務司一人,掌管江海關。同年七月,少關稅務管理委員會成立,管理位於外灘的江海北關。1857年(清咸豐七年),上海道台吳健彰用銀6800兩,在原關署舊址上修建了一所古廟式關署。

第三代建築

[編輯]
第三代教堂式關署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因古廟式關署簡陋不堪,道台聶緝槼和江海關稅務司稟准大憲,撥款興建新關署,費2年時間,於1893年(光緒十九年)冬天竣工,建成一座西方教堂式關署大樓,外部建築和內部設備較考究,有轉欄、石獅、鐘樓、避雷針、暖氣和寬暢的報關大廳。實際建造費用共計81800兩關平銀,其中一半由海關總稅務司署籌措,另一半由海關道台設法報銷。該教堂式關署,由浦東人泥水匠出身的中國人楊斯盛工程總承包(英國人設計),海關大樓建成後一舉成名,19世紀下半葉上海市有多棟高層房屋皆由他總承建,遂成為上海市建築協會總董事長。1925年重建新海關大樓原請楊斯盛總承包,但因其病故,後改為英商新金記祥號簽約承建。

第四代建築

[編輯]
第四代江海關大廈

1925年,又因原教堂式關署狹窄,即由江海關監督朱有濟呈奉財政部,由稅務司賴發洛上報總稅務司,經核准在關稅款項下撥款430萬兩白銀(相當於330萬關兩),折除舊房,在原址重建新關署。江海關大廈建築設計單位為公和洋行,設計師威爾遜,英國新金記祥號建築公司簽約承建,總體風格為希臘古典式和近代建築相結合的折衷主義風格。

1925年12月15日奠基,於1927年12月19日正式落成。整個工程兩年完成,大樓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工字鐵鋼骨水泥石面,正面外牆全部用花崗石壘砌,花崗石從蘇州一座山上開採,入口處為希臘多立克式門廊,尤其是門廊的4根多立克式柱子,做得極為地道。但立面裝飾大大減少和簡化了,頂部層層收進的鐘塔更多地表現的是立方體的體積感和高聳感,流露出的藝術裝飾主義。大樓正門底層大廳開花板由8幅歷代帆船戰艦圖畫,系用彩色馬賽克拼成,是精湛的工藝美術品。在8幅圖畫天花板中間地上原安裝水晶燈噴水裝置,燈開時銀白色燈光折射到上面彩色油畫。

海關大樓主樓高度約120英尺(合36.2米),鐘樓高度約140英尺(合43米),大樓總高度約260英尺(合79.2米),是20世紀20年代上海外灘最高的建築物。大樓平面呈東西向長、南北向短的矩形狀,建築中部設有三處天井。建築的立體形態呈東高西低狀,東側為主樓(沿中山東一路向西約30米內),面對黃浦江,高10層,上有5層高的四方形鐘樓,主樓以西至四川中路為5層樓裙房。主樓外牆砌花崗石,主樓以西三、四層貼褐色面磚,其餘也由花崗石砌就。大樓第二、三、四層層距較高,第二、三層均為5.6米,第四層為4.7米,1至6樓的樓面都有大小不同的門廳,廳門為銅框花格玻璃製成。大廳、門廳的地坪、樓梯、走廊都以馬賽克鋪砌。2至6樓各室皆鋪柚木拼花地板,天花板則以石膏塌花塗金而成。整棟建築共有10台電梯,6個樓梯,大樓內合計有392個房間,自流井一座,大樓新建時還安裝暖氣設備。

海關鐘樓

[編輯]
鐘樓

上海海關大樓最著名的是它高聳的鐘樓和大鐘。海關大樓安裝大鐘起步於19世紀下半葉,1893年竣工的教堂式江海北關大樓上安裝了一座海關大鐘。裝備大鐘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幾種考量:

其一,1893年建造的海關大樓是當時外灘最高建築物,由吳淞口駛入黃浦江外國輪船,在很遠處就看到了海關大樓並聽到了鐘聲,很快將進港靠泊辦理船舶入境海關手續和裝卸進出口貨物,起到航標和燈塔作用

其二,高聳的海關大樓和婉轉的鐘聲給城市帶來生活立體感節奏和旅遊景致的點綴

其三,海關大樓安裝大鐘有其歷史原因和海關自身業務工作的需要。從19世紀開始,海關學習西方國家海關以天數計算船舶噸稅辦法,超過夜裏12點鐘就另加1天,由於進出口船舶來自世界各地,船舶自備時鐘誤差很大,經常引起爭議,為了統一報時,皆以海關鐘樓敲點為準,1893年建成的江海關大樓已安裝大鐘,此後建成的粵海關、潮海關、江漢關等大樓也都安裝大鐘。

1925年江海關投資430萬兩白銀建造新大樓時,稅務司和海關監督決心重造一隻全國最大、世界聞名的大鐘。兩年後,海關大鐘與大樓同時建成。海關大鐘由英國約翰泰勒鑄鐘廠(鐘聲報時機件)及JB Joyce & Co英語JB Joyce & Co(時鐘本身)[註 1]設計製造,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1927年製成,同年8月從倫敦運到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停步觀望之吊裝奇景。

1928年元旦敲響第一聲,每一刻鐘都會奏威斯敏斯特鐘聲。這座大鐘樓,時為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海關大樓頂部為逐級收攏的四面鐘樓,每日準確、悠揚的報時鐘聲使之與南側原滙豐銀行大樓一起成為當時年代外灘建築群的核心建築之一。鐘樓旗杆位置北緯31°14'20.38,東經121°29'0.02,成為20世紀20年代上海地理位置的標誌點,同時也是外灘建築中最高、氣派最大者。[4]

1966年大陸進入「文化大革命」時期,上海紅衛兵沖入海關大樓,欲毀壞鐘樓,遭到海關人員阻止,但此後鐘樓的鐘面被改建成葵花圖案,鐘聲也改為毛澤東頌歌《東方紅[4]

1986年10月,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訪滬,結合對上海歷史尊重的考量,鐘聲和鐘面恢復成原貌[4]

1997年7月1日,由於官方有關部門對於在外灘播放以前「殖民者的音樂」表示不滿,因而中共上海市委下令將威斯敏斯特鐘聲停止,僅保留整點報時[4]

2003年5月1日起,鐘聲重新恢復,不過演奏的樂曲又被改回文革時的音樂《東方紅》[4]。大鐘的機械並不能演奏《東方紅》曲調,現在播放的音樂是通過揚聲器廣播的錄音。

保護現狀

[編輯]

1992年滬文管(92)發字第223號文指出:「上海海關使用的房屋建築,系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業於1989年9月25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5月,黃浦區人民政府又將其命名為黃浦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註釋

[編輯]
  1. ^ 約翰泰勒鑄鐘廠位於英國什羅普郡Whitchurch鎮,因此鐘面的『Whitchurch England 1927』表示生產地點及生產年份:『於1927年在英國的Whitchurch鎮製造』。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盧瑩輝主編;吳雲溥,曹憲鏞,徐同甫,林路副主編. 新编上海大观.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3-03: 547–551. ISBN 7-80515-697-2. 
  2. ^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国文物地图集 上海分册. 北京:中華地圖學社. 2017-01: 136–140. ISBN 978-7-80031-643-2. 
  3. ^ 上海江海關不動產-上海地方志
  4. ^ 4.0 4.1 4.2 4.3 4.4 上海海关大楼和钟楼. [2014-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0).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