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特納 (物理學家)
外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2年1月1日) 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 {{Translated page}} 標籤。 |
米高·特納 Michael Turner | |
---|---|
出生 | (1949-07-29) 1949年7月29日(75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史丹福大學 |
知名於 | 暗能量術語提出者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物理宇宙學 |
機構 | 芝加哥大學 |
米高·S·特納(英語:Michael S. Turner,1949年7月29日—),美國理論宇宙學家,1998年提出了暗能量(dark energy)這一術語。
生平
[編輯]米高·特納1971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專業理學士學位。1978年,獲得史丹福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參考文獻
[編輯]早期宇宙 | |
---|---|
膨脹宇宙 | |
結構形成 | |
成分 | ΛCDM模型 · 暗能量(候選:真空能、第五元素、恰普雷金氣體(英語:Chaplygin gas)) · 暗物質(候選: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惰性中微子、軸子、恰普雷金氣體(英語:Chaplygin gas)) |
時間表 | |
實驗 | 觀測宇宙學 · 2度視場星系紅移巡天 · 史隆數位巡天 · 宇宙背景探測者 · 毫米波段氣球觀天計劃 · 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 · 普朗克衛星 · 2016年2月引力波探測 · 暗能量巡天 · 羅曼太空望遠鏡 · 平方千米陣 · 歐幾里得衛星 |
宇宙的終極命運 | |
科學家 | |
海倫·B·華納天文學獎獲得者 |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丹尼·海涅曼天體物理學獎獲得者 |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隱藏分類:
- 自2022年1月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
- 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相同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LWA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ATHS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G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ZBMATH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