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麗絲·華妲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1年5月3日) |
此條目目前正依照其他維基百科上的內容進行翻譯。 (2018年5月17日) |
艾麗絲·華妲 Agnès Varda | |||||||||||||||
---|---|---|---|---|---|---|---|---|---|---|---|---|---|---|---|
導演 | |||||||||||||||
國籍 | 法國 | ||||||||||||||
出生 | 阿萊特·華妲 Arlette Varda 1928年5月30日 | ||||||||||||||
逝世 | 2019年3月29日 | (90歲)||||||||||||||
職業 | 導演、編劇、演員、監製、裝置藝術家、攝影師 | ||||||||||||||
配偶 | 積葵·丹美 (1962年結婚—1990年喪偶) | ||||||||||||||
兒女 | Mathieu Demy Rosalie Varda | ||||||||||||||
活躍年代 | 1955年至2019年 | ||||||||||||||
各地用詞差異 | |||||||||||||||
中國大陸 | 阿涅絲·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 | ||||||||||||||
臺灣 | 安妮·華達 | ||||||||||||||
香港 | 艾麗絲·華妲 | ||||||||||||||
|
艾麗絲·華妲(法語:Agnès Varda,法語:[aɲɛs vaʁda],1928年5月30日—2019年3月29日),法國攝影師及導演。出生於比利時伊克塞爾市,為法國新浪潮左岸派代表人物之一。她的電影專注於實現紀錄片現實主義,闡述女性主義議題,以及製作其他具有實驗風格的社會評論,有「新浪潮祖母」之稱。2019年3月29日因乳癌於家中過世。[1][2]
生平
[編輯]早期生活
[編輯]艾麗絲·華妲原名阿萊特·華妲(Arlette Varda),於1928年5月30日於比利時伊克塞爾出生。母親Christiane (婚前原姓 Pasquet)來自法國塞特,父親Eugène Jean Varda則來自安那托利亞的希臘難民家庭,以工程師為業。[3]父母育有五名子女,而她排第三。18歲時,她正式改名為Agnès。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她和家人居於塞特的小船上。艾麗絲·華妲在索邦神學院取得文學及心理學學士[4],她形容移居巴黎的過程實在痛苦,令她來到這個灰色、冷漠和悲傷的城市時,留下恐懼的回憶。她無法與索邦神學院的同學相處,並認為課程古板無聊,與年青人的需要不符。
攝影熱情
[編輯]華妲原意修讀藝術史,並成為博物館策展人,但結果她決定往法國沃吉哈攝影學校修讀攝影,她亦曾在法國美術學院學習藝術史及攝影[5] 。成為法國新浪潮主力前,她曾是硬照攝影師,於是她一直在攝影及電影形式之間流動,她曾言:「我拍照,或者電影。或者,將電影放到照片去,又或將照片放到電影去。[6]」華妲以攝影開展事業,通過拍攝家庭照和婚禮,很快賺到生活費,但隨之她就想從事創作,探求構圖、形式和意義上的問題[6]。1951年她的友人Jean Vilar創立了國立人民劇院(Théâtre National Populaire),並聘請華妲為官方攝影師。事實上在這份工作以前,她已曾在亞維農節擔任舞台攝影師.[5],其後1951年至1961年期間,她在國立人民劇院工作,此十年間她的知名度日增,並在歐洲各地從事新聞攝影工作。
她的攝影為她其後的電影帶來不少意念,她憶及拍攝第一套電影短角情事,她當時毫無經驗,亦未曾擔任助手或唸電影學校,她就把她想拍攝的一切都拍照,參考照片以安排鏡頭。而她開始以硬照攝影的經驗拍電影,包括鏡頭角度、拍攝距離、鏡頭及燈光等等。
事業中期
[編輯]她在1958年居於巴黎時邂逅法國演員及導演積葵·丹美,翌年開始同居,1962年正式結婚,直到積葵·丹美於1990年去世,兩人育有一子Mathieu Demy,而婚前華妲與Antoine Bourseiller有一女Rosalie Varda。2017年,華妲的電影最酷的旅伴由女兒擔任監製。
1971年,她聯署「343蕩婦宣言」,是聯署的343位女性其中一人。宣言由西蒙·波娃撰寫,聯署人承認她們曾經接受墮胎,但是當時法國墮胎為非法行為,她們要求法國政府將墮胎合法化。
華妲曾於1971年出席吉姆·莫里森在巴黎拉雪茲公墓的葬禮,葬禮只有五人參與。
她曾在1983年擔任威尼斯影展的評審,2005年則擔任康城影展的評審。
電影生涯
[編輯]華妲是現代法國電影舉足輕重的人物,她早在法國新浪潮前已開始拍攝電影,而短角情事包含不少法國新浪潮的重要元素。當她以拍攝硬照為業時,她漸漸對拍攝電影產生興趣。縱然當時華妲對這個媒介所知不多,甚至在二十五歲時,也只看過大約廿部電影。她後來憶及寫作第一份劇本時,「就像第一次寫書的作家,我寫完以後卻自忖,我想拍攝這個劇本,所以我和一些朋友組成合作社,開始拍攝。」她發現拍攝電影並非易事,比起寫作小說自由度較小,然後她以直覺和女性化的方法完成。華坦亦言,在拍攝短角情事時,她想拍攝一套回應時代的電影,而非跟隨傳統標準。[7]
獎項與榮譽
[編輯]個人榮譽
[編輯]2007年,華妲獲頒法國國家功績勳章大軍官勳位[9]。兩年後,尼古拉·薩科吉授予她法國榮譽軍團高等騎士勳位[10]。
2010年5月,華妲因其成就而獲得康城影展平行單元導演雙週金馬車獎[11]。9月,比利時列日大學授予她榮譽博士學位[12]。
由於她對於電影的保存及修復做出了極大貢獻,國際電影資料館聯合會於2013年康城影展上頒發FIAF獎予她[13]。該年稍早,法蘭索瓦·歐蘭德也將她晉升為法國國家功績勳章大十字勳位[14]。
2014年8月10日,華妲受頒盧卡諾影展的榮譽金豹獎,她是繼琪拉·穆拉托娃後,第二位獲得該獎的女性[15]。同年12月獲得由歐洲電影學會所頒發的終生成就獎[16]。
2015年,華妲獲得了康城影展榮譽金棕櫚獎,該獎是頒發給其電影作品有重大影響力,但從未獲得金棕櫚獎的導演,她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17]。
2017年4月16日,華妲被晉升為法國榮譽軍團大軍官勳位[18]。同年11月11日,她因對於電影界的貢獻而獲頒奧斯卡榮譽獎,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女導演[19]。
2019年,華妲逝世之後,康城影展以她在拍攝《短角情事》時的照片作為主視覺,向她致敬[20]。
2023年12月13日,華妲被谷歌塗鴉選為版面人物。
作品獎項
[編輯]2018年,憑藉着《最酷的旅伴》,華妲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提名,成為該屆最年長的提名者(比以《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獲得提名的占士·艾佛利大8天)[21]。
2019年,英國廣播公司邀請來自84個國家共368位的電影專家共同票選出百大女導演電影榜單。華妲為榜單中最多作品的導演,共有六部上榜。分別為《沙灘上的艾麗絲》、《一個唱,一個不唱》、《艾格妮撿風景》、《幸福》、《無法無家》,以及榜單第2名《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22][23]
主要作品
[編輯]劇情片
[編輯]年份 | 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備註 |
---|---|---|---|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 |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 |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 |
1966 | - | Les créatures | |
1969 | 獅子、愛、謊言 | Lions Love(... and Lies) | |
1977 | 一個唱,一個不唱 | L'une chante, l'autre pas | |
1981 | 紀錄說謊家 | Documenteur | |
1985 | 無法無家 | Sans toit ni loi | |
1987 | 功夫大師 | Kung-fu master! | |
1988 | 千面珍寶金 | Jane B. par Agnès V. | |
1991 | 南特傑克 | Jacquot de Nantes | |
1995 | 101夜 | Les cent et une nuits de Simon Cinéma |
紀錄片
[編輯]年份 | 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備註 |
---|---|---|---|
1967 | 遠離越南 | Loin du Vietnam | 導演之一 |
1976 | 達格雷街風景 | Daguerréotypes | |
1981 | 牆的呢喃 | Mur murs | |
1993 | 她們25歲了 | Les demoiselles ont eu 25 ans | |
1995 | 德米吾愛 | L'univers de Jacques Demy | |
2000 | 艾格妮撿風景 |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 |
2002 | 艾格妮撿風景:兩年後 |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deux ans après | |
2004 | 電影.娃達.照片 | Cinévardaphoto | |
2006 | 寡婦 | Quelques veuves de Noirmoutier | |
2008 | 沙灘上的艾麗絲 | Les plages d'Agnès | |
2017 | 最酷的旅伴 | Visages villages | |
2019 | 艾麗絲華妲 最後一堂課 | Varda par Agnès |
短片
[編輯]年份 | 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備註 |
---|---|---|---|
1958 | 幕府歌劇 | L'opéra-mouffe | |
1958 | 季節與城堡 | O saisons, ô châteaux | 紀錄短片 |
1958 | - | La Cocotte d'Azur | 紀錄短片 |
1958 | 走近藍色海岸 | Du côté de la côte | 紀錄短片 |
1961 | 麥當勞橋上的未婚妻 | Les Fiancés du pont Mac Donald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劇中短片 |
1964 | 向古巴人致意 | Salut les Cubains! | |
1966 | - | Elsa la rose | 紀錄短片 |
1967 | 揚科叔叔 | Oncle Yanco | |
1968 | 1968黑豹黨 | Black Panthers | 紀錄短片 |
1975 | 女人之聲: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性 | Réponse de femmes: Notre corps, notre sexe | 紀錄短片 |
1976 | 愛的愉悅在伊朗 | Plaisir d'amour en Iran | |
1982 | 尤里西斯 | Ulysse | |
1984 | 家屋風景 | 7p., cuis., s. de b., ... à saisir | |
1984 | 女雕像物語 | Les dites cariatides | 紀錄短片 |
1985 | - | Histoire d'une vieille dame | 紀錄短片 |
1986 | 你知道,你的樓梯很漂亮 | T'as de beaux escaliers tu sais | |
2000 | - | Short 4: Seduction | 導演之一 |
2002 | - | Hommage à Zgougou | 紀錄短片 |
2003 | 飛逝的獅子 | Le lion volatil | |
2004 | 依蝶莎的熊 | Ydessa, les ours et etc. | 紀錄短片 |
2004 | - | Viennale Walzer | 紀錄短片 |
2005 | - | Les dites cariatides bis | 紀錄短片 |
2005 | - | Cléo from 5 to 7: Remembrances and Anecdotes | 紀錄短片 |
2011 | 在克里斯·馬克的工作室 | Dans l'atelier de Chris | 紀錄短片 |
2015 | 三顆鈕扣 | Les 3 boutons |
電視作品
[編輯]年份 | 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備註 |
---|---|---|---|
1970 | - | Nausicaa | 電視電影 |
1983 | - | Une minute pour une image | 電視紀錄片 |
2011 | 艾麗絲·瓦爾達在這裏和那裏 | Agnès de ci de là Varda | 電視紀錄片 |
參考資料
[編輯]- ^ 唐霽. 法国著名女导演阿涅丝·瓦尔达去世. 新華網. 新華社. 2019-03-30.
- ^ HENRY CHU and ELSA KESLASSY. Agnès Varda, Leading Light of French New Wave, Dies at 90. Variety. 2019-03-29 [2019-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9).
- ^ Agnes Varda Biography (1928-). Filmreference.com. 1928-05-30 [2017-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 ^ Agnes Varda facts, information, pictures | Encyclopedia.com articles about Agnes Varda. www.encyclopedia.com. [2018-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英語).
- ^ 5.0 5.1 Wakeman, John. World Film Directors,Volume 2. New York,NY: The H. W. Wilson Company. 1988: 1142–1148. ISBN 978-0-824-20757-1.
- ^ 6.0 6.1 Darke, Chris. "Agnes Varda." Sight & Sound, vol. 25, no. 4, April 2015, pp. 46-50. Film & Television Literature Index with Full Text, EBSCOhost.
- ^ Agnès Varda [FILMMAKER]. [2014-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 ^ Alessandra Codinha. Agnès Varda, Acclaimed French Filmmaker and “Grandmother of the New Wave,” Is Dead at Age 90. 時尚. 2019-03-29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 ^ Elévation d'Agnès Varda à la dignité de Grand officier dans l'ordre national du mérite (新聞稿). 法國文化部. 2007-03-01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法語).
- ^ Légion d'honneur : Vincent Bolloré et Max Gallo promus. 世界報. 2009-04-12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 ^ Jordan Mintzer、Elsa Keslassy. Spotlight on sidebars. 綜藝. 2010-04-07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5).
- ^ Rentrée académique à l'Université de Liège (新聞稿). 列日大學. 2010-09-22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7).
- ^ FIAF Award. FIAF.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 ^ Le dernier au revoir d'Agnès Varda, décédée vendredi. RTBF. 2019-03-29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 ^ Giorgia Del Don. The Leopard of Honour at the Locarno Film Festival will this year celebrate the great Agnès Varda. Cineuropa. 2014-04-07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 ^ EFA honours Agnès Varda. Cineuropa. 2014-10-30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 Director Agnes Varda to receive honorary Palme d'Or. 英國廣播公司. 2015-05-11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 ^ Légion d'honneur: François Pinault, Laurent Fabius et Agnès Varda distingués. La Dépêche.fr. 2017-04-16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9).
- ^ JR. 'She Was Always in the Present.' Artist JR on the Films and Friendship of Agnès Varda. 時代雜誌. 2019-04-04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9).
- ^ Andreas Wiseman. Cannes: Festival Pays Tribute To The Late Agnès Varda With New Poster. deadline. 2019-04-15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2).
- ^ French director Agnès Varda, 89, becomes oldest ever Oscar nominee. 每日電訊報. 2018-01-23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 ^ The 100 greatest films directed by women. 英國廣播公司. 2019-11-26 [2020-02-26].
- ^ Caryn James. Why Agnès Varda's Cléo from 5 to 7 deserves to be a classic. 英國廣播公司. 2019-11-26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