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或稱餐飯餐點膳食,指在一定時間內吃進的食物

吃飯地點通常會在飯館食堂或任何地方。做飯工具稱作廚具,常見的有、爐、烤箱等。

圖片

[編輯]

餐的種類

[編輯]

兩餐和三餐,是常見的進餐次數。現今中國等地,一天之內通常會進餐三次:即早飯午飯晚飯。餐可以在任何時間和位置進行,這是因為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早餐通常一個人在早上醒來所吃的小食。晚餐則是在晚上吃的一頓飯之前。下午茶是一個午後餐,通常吃比較清淡的食物,如三明治蛋糕

兩餐制

[編輯]

遠古時代並無定時用餐的觀念,班固《白虎通義》云:「飢即求食,飽則棄餘」即描述此情景。

先秦時代起,中國民眾普遍實行兩餐制。商朝時,兩進餐時段分別叫「大食」(上午7時至9時)、「小食」(下午15時至17時);或是第一頓飯稱「朝食」,又稱「饔」,第二頓飯稱「餔食」,又稱「飧」。由於朝食是最重要的主餐,故稱大食;朝食的飯都是現做的熟食,所以稱饔;餔食則大多簡單,往往吃朝食剩下的食物,故稱飧。

漢代將進餐時段稱為「食時」、「晡時」,對應「辰時」、「申時」。

三餐制

[編輯]

三餐制是特權階層的飲食制度,最早是周王額外的「燕食」,秦漢貴族也有三餐制;而一日三餐的民間飲食風俗,始於魏晉以後,隋唐更為普及,「中餐」、「午飯」等詞彙出現於當時的詩文中。

宋朝時,經濟科技更為發達,城市宵禁制度解除,夜行時間變長而直接促成了夜市的繁榮,有了在天黑之後再添加一餐的需求,推動了平民三餐制的普及[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国人“三餐制”的由来. 青海日報數字報刊. 2013-10-18 [2015-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2) (簡體中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