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精選遊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請把新的精選條目加入下一個可用的子頁面,請只放入完整或基本完整的條目(通常為乙級或更高等級條目);
  • 遊戲系列條目請加入Portal: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精選條目,而非此處;
  • 並同時更新主題首頁模板內的條目計數(max參數)。

遊戲列表[編輯]

最終幻想(日語: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英語:Final Fantasy,台港曾譯為「太空戰士」)是由坂口博信創作,史克威爾(現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發,並於1987年在日本首發的奇幻電子角色扮演遊戲。遊戲是最終幻想系列的首作。遊戲於FC遊戲機平台首發,之後又重製於數個電子遊戲平台,並經常和《最終幻想II》打包作為電子遊戲合集發行。遊戲故事講述了四個稱為光之戰士的年輕人的故事,他們分別持有世界上四個被四元素惡魔黑暗化的元素水晶。他們一起旅行擊敗這些邪惡勢力,讓水晶重新放出光芒,並拯救世界。

遊戲通常獲得正面評價,並被認為是FC遊戲機最成功、最有影響力的角色扮演遊戲之一,《最終幻想》在此類遊戲的普及中扮演了重要作用。遊戲的圖形受到了好評,而批評聲主要在於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隨機遇敵戰鬥來提升玩家角色等級。截至2003年3月,全部《最終幻想》版本在全球累計銷量超過200萬。

檢視 - 編輯 - 歷史



最終幻想II(日語: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II,英語:Fianl Fantasy II是由艾尼克斯開發,並於1988年在任天堂FC遊戲機平臺發行的奇幻電子角色扮演遊戲,遊戲是最終幻想系列的第二部作品。遊戲於後來多次重製,重製平臺包括WonderSwan Color索尼PlayStationGame Boy ColorPlayStation Portable以及多個流動電話與智能手機。由於《最終幻想II》和《最終幻想III》都沒有在日本以外首發,為避免北美玩家困惑,《最終幻想IV》在北美發售時以「最終幻想II」為題。遊戲最新的重製版是iOSAndroid版,其分別於2010年和2012年在全球發行。

遊戲故事圍繞着四個父母被帕拉美琪亞帝國軍隊殺害的年輕人的故事。四人中的三人加入了帝國反抗軍,完成任務來獲得新魔法和武器、毀壞敵人的超級武器、並營救領導者。在擊敗了帝國和皇帝後,三人組找到了成為黑騎士的第四個年輕人,他取代了之前的皇帝並準備攻擊反抗軍。在與他對峙時,重生成為惡魔的皇帝出現,並準備毀滅世界。然而四名主角決定合力消滅他,並最終在他的魔法城堡中消滅了他。Game Boy Color版在遊戲完成後增加了劇情,講述了幾個在遊戲中犧牲的配角打敗互生皇帝的故事。

許多《最終幻想II》引入的元素後來成為系列的重要要素,如陸行鳥和常設角色席德。遊戲沒有使用系列前作和續作中傳統的經驗值升級系統;代之的是能力值因角色使用與習得內容而增長的熟練度系統。雖然遊戲是《最終幻想》的續作,但並沒有出現前作中的角色與地點。《最終幻想II》在發售當時幾乎沒有日本外評論者注意,但之後的重製版則獲得正面評價。

檢視 - 編輯 - 歷史



最終幻想III(日語: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III,英語:Final Fantasy III是由史克威爾開發,並於1990年在FC遊戲機平臺發行的電子角色扮演遊戲,遊戲是最終幻想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本作是第一部使用職業轉換系統的最終幻想遊戲。

故事主角是受光之水晶引導的四個孤兒青年。水晶將自己的力量給了他們,並指示他們恢復世界的平衡。雖然他們不知道水晶話語的含義,但仍然能意識到其重要性,四青年將他們的使命告訴了收養家庭,並動身探索,找回世界的平衡。

遊戲於1990年4月27日在日本首發,2006年8月24日在日本發行任天堂DS重製版。該版本也是《最終幻想III》首次在日本以外發行,而這也是當時唯一沒有在西方發行的最終幻想遊戲。遊戲曾計劃重製於萬代的掌上遊戲機WonderSwan Color,而且當時系列初代、二代和四代都已完成,唯三代數次延遲並最終取消。任天堂DS版在國際上獲得積極評價,並在日本售出百萬份。

遊戲還在其他多個系統發行。FC原版的日本Virtual Console服務於2009年7月21日發行,任天堂DS版的iOS移植版於2011年3月24日發行,Android版於2012年3月12日發行,PlayStation Portable版於2012年9月下旬發行(日本以外透過PlayStation Network下載),並在2013年4月發行於修改自Android的Ouya遊戲機。

檢視 - 編輯 - 歷史



最終幻想IV(日語: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IV,英語:Final Fantasy IV是由史克威爾(今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發,並於1991年發行的電子角色扮演遊戲,遊戲是最終幻想系列的第四部作品。遊戲於日本超級任天堂平臺首發,後來於多個平臺移植或重製。由於《最終幻想II》和《最終幻想III》最初沒有在日本以外發行,遊戲最初在北美發行時題為「最終幻想II」(Final Fantasy II),但後來的本地化版改為了原標題。

遊戲圍繞主角暗騎士塞西爾,講述他試圖阻止法師高貝茲佔據毀滅世界的故事。在旅程中不斷有隊員加入,亦有人因死亡、受傷或其他不幸事件而離隊。《最終幻想IV》引入的新元素成為最終幻想系列及其他常規角色扮演遊戲的樣板。和系列前作前作不同,遊戲使用了「即時戰鬥」系統,此系統也應用於五部遊戲續作中,同時《IV》中每個角色有固定設定的職業。

《最終幻想IV》以角色推動劇情,使用了新技術以及植松伸夫廣受歡迎的配樂,被視為系列與角色扮演遊戲的里程碑。《最終幻想IV》被視作最早使用複雜劇情的遊戲之一,並被認為開創了RPG戲劇性劇情的理念。遊戲各版本全球累計銷量超過400萬。任天堂DS重製版使用了3D畫面,並於2007年和2008年在任天堂DS平台發行。其後傳《最終幻想IV The After -月之歸還-》於2008年在日本手機平台發行,並於2009年6月1日通過Wii商店頻道開放全球下載。2011年發行的《最終幻想IV 完全收藏輯》收錄了《最終幻想IV》及《月之歸還》。任天堂DS重製版的iOS移植版於2012年12月20日發行,Android版於2013年6月4日發行。

檢視 - 編輯 - 歷史



最終幻想V(日語: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V,英語:Final Fantasy V是由史克威爾開發並於1992年發行的中世紀奇幻電子角色扮演遊戲,遊戲是最終幻想系列的第五部作品。遊戲於日本超級任天堂平台首發,後來略作修改移植於PlayStationGame Boy Advance平台。1994年製作的原創動畫錄影帶最終幻想》講述了遊戲情節的後續故事。遊戲於2011年4月在日本PlayStation Network發行。使用了高解像度圖形和觸摸介面的強化移植版的iOS版於2013年3月發行,Android版於2013年9月發行。

《最終幻想V》因角色定製高自由度,職業系統大幅擴展而獲得稱讚。雖然遊戲最開始沒有在日本以外發行,但超級任天堂版銷量超過200萬份。PlayStation版選入索尼「精選集」,並售出35萬多份。

檢視 - 編輯 - 歷史



最終幻想VI(日語: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VI,英語:Final Fantasy VI是一款由史克威爾(現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發,於1994年在超級任天堂平台發行的角色扮演遊戲,為最終幻想系列的第6部本傳遊戲。故事設定在一個幻想的世界,科技水準相當於第二次工業革命,遊戲的故事講述了一組反抗分子,試圖推翻帝國獨裁統治的故事。遊戲有14位玩家角色,是最終幻想系列前幾作中可供玩家操控角色最多的遊戲。

遊戲PlayStation移植版於1999年發行,Game Boy Advance移植版於2006年發行,兩個移植版本皆由東星軟件移植,並在原版基礎上做了少量改變。遊戲於2011年3月15日發行於日本Wii Virtual Console服務,緊接又在PAL區(2011年3月18日)和北美地區(2011年6月30日)發行。遊戲在北美首次發佈時原題為「最終幻想III」,蓋因當時《最終幻想III》未在日本以外的地區發佈。但後來的北美本地化作品又改回了原標題。《最終幻想VI》是系列第一款非坂口博信——系列製作人和創造者——監督的作品,該職務由北瀨佳範和伊藤裕之擔當。系列長期設計師天野喜孝繼續負責圖像和人物設計,作曲家植松伸夫為本作寫音配樂。隨遊戲發佈的還有數張原聲音樂專輯。

《最終幻想VI》發佈後獲得一致好評,《最終幻想VI》是角色扮演遊戲的里程碑之一,並且被視作史上最出色的電子遊戲之一。其超級任天堂和單獨版Playststion版本在全球銷量已逾348萬,收錄PlayStation版遊戲的日版合輯《最終幻想 Collection》與美版合輯《最終幻想Anthology》累計售出75萬。本作亦贏得了很多獎項。

檢視 - 編輯 - 歷史



最終幻想VII(日語: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VII,英語:Final Fantasy VII是由史克威爾(今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發的電子角色扮演遊戲,是最終幻想系列第七部本傳。遊戲於1997年在索尼PlayStation平台發行,1998年在Microsoft Windows系統個人電腦上發行,2009年在PlayStation Network上發行,2012年通過數碼下載、2013年通過Steam在PC上發行。遊戲是系列首款使用3D電腦圖形的遊戲,其使用完全彩現角色和預彩現背景,是首款在歐洲發行的本傳。

《最終幻想VII》的主人公古蘭特·史特萊夫,他最初以僱傭兵身份加入生態恐怖主義反抗組織雪崩,阻止控制世界的特大企業神羅為使用能源而耗干星球生命。隨着情節推進,古蘭特和夥伴被捲入另一場更加威脅世界的衝突,面對遊戲最大的反派錫菲羅斯

《最終幻想VII》與1994年開始開發。遊戲最初計劃發行於超級任天堂,後改至任天堂64。然因任天堂64的卡匣媒介不能滿足所需儲存容量,史克威爾決定將在使用CD-ROM的PlayStation平台發行遊戲。《最終幻想VII》由北瀨佳范指揮,野島一成和北瀨編劇,並由坂口博信製作。音樂由最終幻想資深作曲家植松伸夫譜寫,而天野喜孝長期擔任的角色設計一職由野村哲也接任。

藉助發行前的大規模促銷活動,《最終幻想VII》一經發售便獲得評論與商業成功。遊戲持續穩定銷售,2010年5月時在全球售出1,000萬份,是系列最暢銷的作品。《最終幻想VII》在圖形、遊戲系統、音樂和情節上獲得讚揚。西方評論主要批評其英語本地化。後來的評論公認,遊戲使日式角色扮演遊戲在日本以外普及,並經常將其列在各種最佳遊戲榜單的高位。因作品受到歡迎,史克威爾艾尼克斯以最終幻想VII補完計劃為題,在不同平台製作了一系列前後傳。後傳電影《最終幻想VII 天子再臨》由野島編寫,北瀨製作,於2005年首映。

檢視 - 編輯 - 歷史



最終幻想VIII(日語: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VIII,英語:Final Fantasy VIII,台港舊譯「太空戰士VIII」)是1999年在PlayStation,2000年在Windows系統個人電腦(PC)上發行的電子角色扮演遊戲。遊戲由史克威爾(現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發並發行,是最終幻想系列第八部正傳;遊戲廢棄了魔力值魔法發動方式,同時是系列首部完全使用現實比例角色的作品。遊戲2009年作為PSone Classics作品在PlayStation Network上發佈。

遊戲講述了一群傭兵——隸屬於組織「SeeD」——的故事,遊戲中他們的主要目標是阻止來自未來的魔女(名為雅爾緹米西亞)壓縮時間。

《最終幻想VIII》從1997年開始開發,當時正值《最終幻想VII》的英文本地化。長期負責系列配樂的植松伸夫繼續為本作配樂,這也是系列首次使用聲樂主題曲——由王菲演唱的《Eyes on Me》。遊戲獲得積極評論和商業成功,在獲得日本雜誌《Fami通》史上最佳遊戲讀者投票的第22名。《最終幻想VIII》發售13周後突破5,000萬美元銷售額,成為銷售最快的最終幻想作品,並保持紀錄直到被跨平台發行的《最終幻想XIII》打破。遊戲2003年3月31日時在全球出貨815萬。

檢視 - 編輯 - 歷史



最終幻想IX(日語: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IX,英語:Final Fantasy IX是由史克威爾(今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為索尼PlayStation遊戲機開發並發行的角色扮演遊戲。遊戲於2000年首發,是最終幻想系列第9部正傳,也是系列最後一部首發於初代PlayStation的作品。遊戲2010年作為PSone Classics作品通過PlayStation Network發行。遊戲為系列引入了「即時事件」「莫古通訊網」,並使用獨特的裝備和技能系統。

《最終幻想IX》的情節圍繞國家戰爭而展開。玩家扮演年輕盜賊施丹及其夥伴,阻止發動戰爭的亞歷山德里亞女王布拉奈。但當一行明白和布拉奈合作的人物古贊是更大的威脅後,劇情中心發生改變。

《最終幻想IX》和《最終幻想VIII》同時開發,但回歸早期最終幻想遊戲的傳統風格。而《最終幻想IX》除明顯受到初代《最終幻想》影響外,還加入了系列其他作品的典故。遊戲獲得媒體稱讚,是Metacritic上得分最高的最終幻想作品,《最終幻想IX》獲得商業成功,2003年3月31日時在全球售出530萬。

檢視 - 編輯 - 歷史



最終幻想X(日語: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X,英語:Final Fantasy X是由史克威爾(今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發並發行的電子角色扮演遊戲,為最終幻想系列第10部正傳。遊戲於2001年在索尼PlayStation 2平台發售,2014年3月以《最終幻想X/X-2 高清重製版》名義在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Vita平台高清化再版。遊戲標誌最終幻想系列從完全預彩現背景轉向全三維場景,亦標誌系列開始啟用配音。《最終幻想X》以「計算時間戰鬥」(CTB)系統取代了即時戰鬥(ATB)系統,並使用名為「晶球盤」的新升級系統。

遊戲設定於奇幻世界斯皮拉,講述一行冒險者為擊敗破壞性怪物「辛」而踏上旅程的故事。玩家角色泰達是水球明星,在家鄉札那爾坎特被辛毀滅後發現自己身處斯皮拉。在到達斯皮拉後不久,泰達加入了召喚師優娜朝聖並消滅辛的隊伍。

《最終幻想X》從1999年開始開發,預算超過3,230萬美元,團隊愈百人。本作是正傳中首款非植松伸夫獨立配樂的遊戲,植松選擇濱渦正志仲野順也合作配樂。《最終幻想X》獲得評論和商業成功,全球銷量超過660萬。續作《最終幻想X-2》於2003年3月發售,是首款最終幻想遊戲後傳。

檢視 - 編輯 - 歷史



Portal: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精選遊戲/11

檢視 - 編輯 - 歷史



Portal: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精選遊戲/12

檢視 - 編輯 - 歷史



最終幻想XIII(日語: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XIII,英語:Final Fantasy XIII是由史克威爾艾尼克斯PlayStation 3Xbox 360開發並發行的遊戲機角色扮演遊戲(RPG)。遊戲於2009年12月在日本首發,2010年3月在歐美發行,2010年5月在台灣和香港發行繁體中文版,這是最終幻想系列的第13部本傳遊戲,也是系列發行23年來的首部官方中文版遊戲。系列使用了快節奏戰鬥系統的新系統,通過「水晶盤」決定角色能力的發展,並使用了可定製的「陣式」系統來控制角色所使用的能力。《最終幻想XIII》使用了系列前作的一些元素,如召喚獸陸行鳥和飛空艇。

遊戲發生在一個名為繭的虛構浮空世界,其政府聖府下令,將可能接觸到遙遠下界「脈衝」的平民全都清除掉。原士兵雷光,為了救出被下界神般生物烙上烙印,而成為繭之敵人的妹妹,她開始了和政府的鬥爭。雷光很快和一群夥伴組成了一個團隊,而隊伍中的成員也都被烙上了相同的下界生物烙印。為不因使命失敗而變成屍骸,他們開始尋找自己被賦予的任務,並和聖府展開對抗。

遊戲於2004年開始開發,並在2006年E3遊戲展上首次公佈。《最終幻想XIII》是最終幻想遊戲子系列新的水晶故事的旗艦作品,也是第一個使用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水晶工具引擎開發的遊戲。《最終幻想XIII》主要獲得電子遊戲出版物的正面評價,評論稱讚了遊戲的圖形、呈現和戰鬥系統。遊戲劇情獲得褒貶不一的評價,而和系列前作不同的線性屬性則普遍受到批評。遊戲2009年在日本售出170萬份,成為系列史上銷售最快的遊戲。截至2013年1月,遊戲在全球售出660萬套。其續作《最終幻想XIII-2》與2011年12月在日本發行,2012年2月在北美、歐洲、澳洲、台灣和香港發行。第二部續作《雷光歸來 最終幻想XIII》結束了雷光的故事,並和前兩作統稱為最終幻想XIII傳奇,遊戲於2013年11月在日本、台灣和香港發行,2014年2月在北美、歐洲和澳洲發行。2014年東京遊戲展期間,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宣佈本作將通過Steam網絡商店Windows平台發售,本作已經於2014年10月9日發賣。

檢視 - 編輯 - 歷史



最終幻想XIV(日語: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XIV,英語:Final Fantasy XIV最終幻想系列的第14部本傳遊戲,也是繼《最終幻想XI》之後又一款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遊戲由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發並發行。

《最終幻想XIV》設定於虛構世界艾奧傑亞的第七靈災前,月之衛星達拉加布的墜落與潛在撞擊預示着大變災。玩家創立並自訂化身,參與圍繞即將入侵的加雷馬帝國及與其有關的達拉加布的事物。艾奧傑亞各民族國家重新成立工會,結成聯盟,為即將到來的帝國戰爭做準備。

遊戲第一版線上服務從2010年9月30日起到2012年11月11日止。遊戲第一版獲得評價普遍消極。因遊戲質量受到嚴厲批評,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組建了新團隊,並以「最終幻想XIV:新生艾奧傑亞」為名重新開發遊戲。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在2011年10月14日公開宣佈,他們打算重新營運遊戲,先前營運的遊戲稱為第一版,第一版以一場虛構的滅絕事件結束,這即是《新生艾奧傑亞》劇情中謂之的靈祭,遊戲初版全部服務隨之停止。

《最終幻想XIV:新生艾奧傑亞》於2013年8月在日本和歐美Windows與PlayStation 3上營運,2014年4月發行PlayStation 4版。中國大陸由盛大網絡代理,於2014年8月25日公開測試。

檢視 - 編輯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