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劉禹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劉禹錫
劉禹錫
中國詩人
劉禹錫
劉禹錫像,晩笑堂竹荘畫傳
國家
姓名劉禹錫
夢得
族裔漢族
出生唐大曆七年(772年
逝世唐會昌二年(842年
親屬
父親劉緒
母親盧氏
元配薛氏
劉咸允(字孟郎)
劉同(字侖郎)
子劉子自傳》、《劉禹錫集》
白帝城劉禹錫像

劉禹錫(772年—842年),夢得河南郡洛陽縣人。唐朝著名詩人、哲學家,中唐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詩豪之稱。因曾任太子賓客,故稱劉賓客,晚年曾加檢校禮部尚書秘書監等虛銜,故又稱秘書劉尚書

生平

[編輯]

出身背景

[編輯]

劉禹錫的籍貫和族系,不同史料記載差異極大。《舊唐書》記載劉禹錫是彭城郡[1],《新唐書》記載他祖先出自中山郡[2],《元和姓纂》記載劉禹錫世代居住在吉州,屬於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廬陵劉氏[3],劉禹錫自己撰寫的《子劉子自傳》自稱是中山郡人,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4]岑仲勉認為,劉禹錫自傳稱中山郡人,舊唐書稱彭城郡人,大概都是指郡望[5]

劉禹錫的七世祖劉亮北魏冀州刺史,隨北魏孝文帝遷入洛陽。父親劉緒,之後為了避安史之亂,遷居嘉興。劉禹錫生於嘉興(當時屬蘇州)。劉禹錫幼年即開始學習寫詩,19歲前未曾離開過江南[6]

文史學家卞孝萱曾提出劉禹錫是匈奴後裔,出生於嘉興的新說,鄧聲斌考證其父劉緒遭遇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定居彭城。[來源請求]

永貞革新

[編輯]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劉禹錫參與當年度的科舉考試,並與柳宗元同時位列進士榜上。

又舉博學宏詞科,被拔擢為太子校書。之後,淮南杜佑上表推薦劉禹錫可以管書記,因此升任監察御史[7]。此時的劉禹錫銳意仕途,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與柳宗元等參加主張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團[8]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因病駕崩,順宗即位,王叔文集團在皇帝支持下,為解決當時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發動了永貞革新。劉禹錫深受王叔文器重,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對當時的朝廷有較大的影響力。

兩度貶謫

[編輯]

唐順宗即位不久,中風病重,不能發聲,宦官俱文珍劉光琦等人聯合西川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鈞等逼宮,迫使唐順宗禪讓予太子李純,史稱永貞內禪。李純即位,是為唐憲宗,由於藩鎮和宦官集團的壓力,王叔文永貞革新宣告失敗,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行至荊南,又改授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與劉禹錫一同被貶的共有八人,史稱「八司馬」。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期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9]。在被貶期間,劉禹錫接觸到民間風俗,作《竹枝詞》十餘篇[10],並深感不得志,創作《問大鈞》、《謫九年》等詩賦數篇[11]

元和九年(815年),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被召回長安,欲任南省郎。但是劉禹錫在遊覽玄都觀時,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又名《玄都觀桃花》),諷刺時政,招致不滿,不久又被貶為播州刺史。柳宗元以播州環境惡劣,劉母年事已高為由,欲以柳易播,代替劉禹錫前往播州。[12][13]

後經御史中丞裴度以其母年邁為由說情,改授連州刺史[14]。因為思想的極度苦悶,劉禹錫開始將佛法作為自己的精神寄託,與僧人多有往來,但並沒有陷入消極的精神狀態中。元和十四年,劉禹錫母親去世,遂回洛陽守喪。歸葬途中得知摯友柳宗元在柳州逝世,不勝悲痛[15],後為其撫養幼子並整理遺稿。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授夔州刺史[14]長慶四年,調任和州刺史。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冬卸任,並於次年春返洛陽。大和二年再次遊覽長安玄都觀,作《再游玄都觀》詩,表達對權貴的蔑視與自己決志。

晚年

[編輯]

劉禹錫於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入朝,任東都尚書省主客郎中,因裴度推薦,兼集賢殿學士。大和三年,改官禮部郎中,仍兼集賢殿學士。大和五年(831年),裴度罷知政事,劉禹錫也被外放,任蘇州刺史[16]。大和八年,任汝州刺史。大和九年改同州刺史。開成元年(836年)秋,劉禹錫因患足疾,改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17],與白居易、裴度寫詩唱和。後曾加檢校禮部尚書秘書監等虛銜。晚年多病,會昌二年(842年)秋逝世,享壽71歲[18]。臨終前寫文章《子劉子自傳》。

劉禹錫墓

[編輯]
  • 劉禹錫墓位於河南鄭州滎陽城東二十里舖鄉(今豫龍鎮)狼窩劉村南高地上,古稱檀山。墓北距鄭州至上街公路約70米,坐北面南,有圓形土冢,冢高約有7.5米,周長約有20米。據民國《滎陽縣誌》載:「劉禹錫墓在檀山。」

成就

[編輯]

哲學思想

[編輯]

劉禹錫曾在《天論》一書中提出了「天人交相勝」的觀點,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各有各自的規律,其作用不同,有時人勝天,有時天勝人。

詩歌

[編輯]

劉禹錫擅於寫詩,詩風樸實流暢,其詩作受到當時的眾多詩人及民眾的喜愛[19],其與白居易的交情甚篤[20]。今存詩八百餘首,內容豐富,一部分是反映人民生活、抨擊社會現實的作品,一部分是詠史、懷古、抒情的作品,一部分是融入民歌風情、民間景況的作品,還有一些描繪山川風光的作品。由於他重視友情,與友人酬唱的作品也非常多。

所作多首《柳枝詞》《竹枝詞》《楊柳枝詞》融入民歌特色,廣為傳唱。

《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兩首政治諷刺詩,與他一生政治遭遇有關,從中可見他的性格,亦是重要作品。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再游玄都觀》

予貞元二十一年為尚書屯田員外郎,時此觀中未有花木。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還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紅桃滿觀,如爍晨霞,遂有詩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於今十有四年,得為主客郎中。重遊茲觀,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游。時大和二年三月。[21]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詠古詩、懷古詩中多有佳作,如《烏衣巷》《西塞山懷古》《金陵懷古》等。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韻文

[編輯]

陋室銘》是韻文中借物抒情的名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22]。劉禹錫的陋室銘被中華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列為必讀之課文,之後也為中國大陸的初中語文教科書所收錄[23]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散文

[編輯]

劉禹錫在唐代古文運動中,產生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他鄙棄駢體文,認為文章應該是「見志之具」[24],重視論說文,騷賦也比較有特色。其中最有分量者如《天論》、《華佗論》、《明贄論》等。

評價

[編輯]

文學方面,劉禹錫是中唐文壇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同時,尤以詩歌著名。早年與柳宗元「二十年來萬事同」[25],合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合稱「劉白」。白居易稱他為「詩豪」[26],相當推崇。政治方面,劉禹錫同柳宗元都是王叔文永貞革新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參與者。他熱愛生活,關注民生,具有不屈的鬥爭精神,這些特點在他的政治主張和文學作品中都有體現。

相關研究文獻

[編輯]

史略傳記

[編輯]

舊唐書》、《新唐書》中均有《劉禹錫傳》,唐、宋人筆記中也記載了他的一些軼事。

作品集

[編輯]
  • 《劉禹錫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分析評價

[編輯]
  • 《劉禹錫評傳》,卞孝萱、卞敏,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 《劉禹錫叢考》,卞孝萱,巴蜀書社,1988年版
  • 《劉禹錫及其作品》,蘆荻、朱帆,時代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 《劉禹錫謫居武陵》,戴至傳,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版
  • 《論劉禹錫詩的歷史地位》,蕭瑞鋒,《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1期
  • 《試論中唐政治革新對劉禹錫詩歌創作的影響》,邵之茜,《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10期
  • 《劉禹錫對遷謫文學傳統的突破》,劉夢初,《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年第4期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劉禹錫,字夢得,彭城人。
  2. ^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九十三》:劉禹錫,字夢得,自言系出中山。
  3. ^ 《元和姓纂·卷五·382》:【廬陵】漢長沙定王后,生安成侯倉,子孫徙焉。梁安成內史劉元偃,代居吉州,雲其後也。曾孫紹榮,吉州刺史。孫行昌,左司員外。孫淑,殿中御史。淑生禹錫,屯田員外郎。
  4. ^ 《劉賓客文集外集·卷九》:子劉子,名禹錫,字夢得。其先漢景帝賈夫人子勝,封中山王,諡曰靖,子孫因封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為冀州刺史散騎常侍,遇遷都洛陽,為北部都昌里人。世為儒而仕,墳墓在洛陽北山,其後地狹不可依,乃葬滎陽之檀山原。由大王父已還,一昭一穆如平生。曾祖凱,官至博州刺史。祖鍠,由洛陽主簿察視行馬外事,歲滿,轉殿中丞、侍御史,贈尚書祠部郎中。父諱緒,亦以儒學,天寶末應進士,遂及大亂,舉族東遷,以違患難,因為東諸侯所用,後為浙西從事。本府就加鹽鐵副使,遂轉殿中,主務於蛹橋。其後罷歸浙右,至揚州,遇疾不諱。小子承夙訓,稟遺教,眇然一身,奉尊夫人不敢殞滅。後忝登朝,或領郡,蒙恩澤,先府君累贈至吏部尚書,先太君盧氏由彭城縣太君贈至范陽郡太夫人。   初,禹錫既冠,舉進士,一幸而中試。間歲,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官司間曠,得以請告奉凊。是時少年,名浮於實,士林榮之。及丁先尚書憂,迫禮不死,因成痼疾。既免喪,相國揚州節度使杜公領徐泗,素相知,遂請為掌書記。   捧檄入告,太夫人曰:「吾不樂江淮間,汝宜謀之於始。」因白丞相以請,曰:「諾。」居數月而罷徐泗,而河路猶艱難,遂改為揚州掌書記。涉二年而道無虞,前約乃行,調補京兆渭南主簿。明年冬,擢為監察御史。   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新棄天下,東宮即位。時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弈棋得通籍博望,因間隙得言及時事,上大奇之。如是者積久,眾未知之。至是起蘇州掾,超拜起居舍人,充翰林學士,遂陰薦丞相杜公為度支鹽鐵等使。翊日,叔文以本官及內職兼充副使。未幾,特遷戶部侍郎,賜紫,貴振一時。予前已為杜丞相奏署崇陵使判官,居月餘日,至是改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等案。初,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後,有遠祖風,唯東平呂溫、隴西李景儉、河東柳宗元以為言然。三子者皆與予厚善,日夕過,言其能。叔文實工言治道,能以口辯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為,人不以為當非。   時上素被疾,至是尤劇。詔下內禪,自為太上皇,後諡曰順宗。東宮即皇帝位,是時太上久寢疾,宰臣及用事者都不得召對。宮掖事秘,而建桓立順,功歸貴臣。於是叔文首貶渝州,後命終死。宰相貶崖州。予出為連州,途至荊南,又貶朗州司馬。居九年,詔征,復授連州。自連歷夔、和二郡,又除主客郎中,分司東都。明年追入,充集賢殿學士。轉蘇州刺史,賜金紫。移汝州兼御史中丞。又遷同州,充本州防禦長春宮使。後被足疾,改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又改秘書監分司。一年,加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行年七十有一,身病之日,自為銘曰:   不夭不賤,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數之奇兮。天與所長,不使施兮。人或加訕,心無疵兮。寢於北牖,盡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時兮。魂無不之,庸詎知兮。
  5. ^ 《元和姓纂四校記·卷五·382·C》:[又]淑生禹錫,屯田員外郎。 夢得游玄都觀詩序,自稱貞元二十一年為尚書屯田員外郎,後雖坐貶,然此是修姓纂前彼所歷最高之職,當是夢得無疑。然夢得外集九固自稱中山人,祖鍠累轉殿中丞(?)侍御史。父緒,官至殿中主務。又舊書一六0,禹錫祖雲,父漵,仕歷州縣令佐,各有小異。「漵」、「緒」音肖,「淑」、「漵」字肖,疑姓纂訛也。自傳稱中山,舊傳稱彭城,殆皆指其郡望耳。
  6. ^ 《劉禹錫》,卞孝萱吳汝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7. ^ 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工文章。淮南杜佑表管書記,入為監察御史。素善韋執誼。」
  8. ^ 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時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錫以名重一時,與之交,叔文每稱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議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錫及柳宗元與議禁中,所言必從。擢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頗馮藉其勢,多中傷士。若武元衡不為柳宗元所喜,自御史中丞下除太子右庶子;御史竇群劾禹錫挾邪亂政,群即日罷;韓皋素貴,不肯親叔文等,斥為湖南觀察使。凡所進退,視愛怒重輕,人不敢指其名,號『二王、劉、柳』」。
  9. ^ 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憲宗立,叔文等敗,禹錫貶連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馬」(
  10. ^ 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州接夜郎諸夷,風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聲傖佇。禹錫謂屈原居沅、湘間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聲,作《竹枝辭》十餘篇。於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11. ^ 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禹錫久落魄,鬱郁不自聊,其吐辭多諷托幽遠,作《問大鈞》、《謫九年》等賦數篇。又敘:『張九齡為宰相,建言放臣不宜與善地,悉徙五溪不毛處。然九齡自內職出始安,有瘴癘之嘆;罷政事守荊州,有拘囚之思。身出遐陬,一失意不能堪,矧華人士族必致醜地,然後快意哉!議者以為開元良臣,而卒無嗣,豈忮心失恕,陰責最大,雖它美莫贖邪!』欲感諷權近,而憾不釋。」
  12.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卷一百六十):「元和十年,例移為柳州刺史。昌朗州司馬劉禹錫得播州刺史,制書下,宗元謂所親曰:『禹錫有母年高,今為郡蠻方,西南絕域,往復萬里,如何與母偕行?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吾於禹錫為執友,胡忍見其若是?』即草章奏,請以柳州授禹錫,自往播州。會裴度亦奏其事,禹錫終易連州。」
  13. ^ 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其召至京師而復為刺史也,中山劉夢得禹錫亦在遣中,當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請於朝,將拜疏,願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夢得事白上者,夢得於是改刺連州。」
  14. ^ 14.0 14.1 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詔下,御史中丞裴度為言:『播極遠,猿狖所宅,禹錫母八十餘,不能往,當與其子死訣,恐傷陛下孝治,請稍內遷。』帝曰:『為人子者宜慎事,不貽親憂。若禹錫望它人,尤不可赦。』度不敢對,帝改容曰:『朕所言,責人子事,終不欲傷其親。』乃易連州,又徙夔州刺史。」
  15. ^ 《祭柳員外文》:「途次衡陽,雲有柳使。謂復前約,忽承訃書。驚號大叫,如得狂病。」
  16. ^ 司空見慣
  17. ^ 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俄分司東都。宰相裴度兼集賢殿大學士,雅知禹錫,薦為禮部郎中、集賢直學士。度罷,出為蘇州刺史。以政最,賜金紫服。徙汝、同二州。遷太子賓客,復分司」。
  18. ^ 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二,贈戶部尚書。」
  19. ^ 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禹錫恃才而廢,褊心不能無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適。素善詩,晚節尤精,與白居易酬復頗多。居易以詩自名者,嘗推為『詩豪』,又言:『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
  20.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卷一百六十四):「禹錫晚年與少傅白居易友善,詩筆文章,時無在其右者。」
  21.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卷一百六十四):「其前篇有「玄都觀里桃千樹,總是劉郎去後栽」之句,後篇有「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又到來」之句,人嘉其才而薄其行。」
  22. ^ 《陋室銘》在劉禹錫諸集均未見收錄,後人質疑為託名之偽作。唐代崔沔亦有《陋室銘》一文。參見《文學遺產》,1987年,第6期,吳汝煜《談劉禹錫陋室銘》。
  23. ^ 超狂國文課本!劉禹錫臉書+白居易按讚 網友推爆. [2017-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24. ^ 劉禹錫·《獻權舍人書》:「乃今道為施於人,所蓄者志。見志之具,匪文謂何?」
  25. ^ 柳宗元《重別夢得》: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26. ^ 《劉白唱和集解》中有言:「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