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臣山军火库
寿臣山军火库(英语:Central Ordnance Munitions Depot)[1],又译中央弹药库,是香港一个军事遗迹,位于香港岛南区深水湾径18号,由皇家工兵(British Royal Engineers)于1937年建成,作为储存武器及弹药之用,是1930年代驻港英军为应付日益恶化的东亚局势而规划及修建的主要防御工事之一,该军火库在当时的香港属于高度军事机密,英军故意将军火库昵称为“小香港”(英语:Little Hong Kong)(由香港仔的名字改成),以瞒骗充斥于香港的日本间谍,当年香港出版的地图也不会标示这座军火库的存在及位置[2]。
历史概要
[编辑]1941年12月,日军进攻香港期间,军火库由四个国籍的英军,约60名军人驻守,包括英籍的英国皇家陆军军需团、 皇家陆军勤务团、皇家工兵、加拿大温尼伯榴弹兵部队、印度旁车普营(Punjabi infantrymen),以及在香港组成的香港义勇防卫军。12月20日,日军开始深入香港岛及向香港仔推进,香港守军一直抵抗日军的猛攻,军火库的守备队在日军包围下一直到香港总督杨慕琦投降后的两天(1941年12月27日)才投降,是香港守军最后一个向日军投降的据点。不过有观点认为主要原因是被包围的守军与英军总司令部的通讯已经中断,无法得知香港总督于12月25日下午决定投降的消息,日军提供的消息亦被预设为不可信,与华里士准将带领的港岛东旅部队在赤柱半岛坚持到12月26日的情况相似。
1945年8月日本战败,军火库于香港重光后继续由军方使用。1970年代移交香港警队作警察驾驶学校,后来则改为土木工程拓展署储存矿石样本的地点。2003年,军火库被改建为酒窖及私人会所(Crown Wine Cellars),工程耗资3千万港元,并保留原有的地下弹药库及哨岗遗迹。保育计划获得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优异项目奖[3]。现时军火库已被古物古迹办事处被列为香港三级历史建筑。
建筑
[编辑]军火库建于寿臣山的深谷中,远离港岛北岸的市区,一方面万一发生爆炸也不会对民居带来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其隐蔽的地理位置,使其不易被空袭及炮轰直接摧毁,而且可集中管理来往军火库的要道,减少外来者闯入的机会,提高保密性。整座军火库约长600米、阔250米。初期建有12个地下军火库,并附设有指挥所及哨岗。但在停用后,其中4个军火库因兴建私人住宅而被拆卸,指挥所亦早已被清拆,现时只剩下8个军火库及哨岗。
军火库内的各地下弹药库的设计相若,包括长9.4米的入口走廊,内部则长12.2米、阔7.3米,均埋在20米深的地底,混凝土建造的外墙厚达1米。军火库入口装上半英寸厚的钢门,部分军火库更加建有超过1米厚的砖墙以减轻万一爆炸所造成的影响。现时6个地下军火库已被改为酒窖,另外两个则改为私人会所。
附近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https://www.aab.gov.hk/filemanager/aab/common/historicbuilding/cn/1015_Appraisal_Chin.pdf
- ^ 壽臣山軍火庫大變身. 港识多史. 2018-04-18 [202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5).
- ^ 壽臣山軍火庫(歷史)英文版. [201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