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巴尼特区

坐标51°36′N 0°15′W / 51.600°N 0.250°W / 51.600; -0.250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尼特区
London Borough of Barnet
自治市镇(区)
巴尼特区官方图章
巴尼特区的伦敦自治市议会标志
巴尼特区徽章
巴尼特区议会纹章
巴尼特区在大伦敦的位置
巴尼特区在大伦敦的位置
坐标:51°37′31″N 0°09′11″W / 51.6253°N 0.1531°W / 51.6253; -0.1531
国家 英国
构成国 英格兰
区域大伦敦
行政总部科林达 布里斯托尔大道2号
政府
 • 类型委员会制 (工党
 • 市长Alison Moore
 • 立法 
 • 议员特雷莎·维利尔斯
迈克·弗里尔
马修·奥福德
 • 伦敦议会成员巴尼特及卡姆登英语Barnet and Camden (London Assembly constituency)
Anne Clarke
面积
 • 总计86.74 平方公里(33.49 平方英里)
面积排名255
 • 排名(共354区)
ONS编码00AC
种族英国白人
爱尔兰人
其他白人
白人-加勒比海黑人
白人-加勒比海非裔
亚裔白人
其他混血儿
印度人
巴基斯坦人
孟加拉人
其他亚裔
加勒比海黑人
非裔黑人
其他黑人
英籍华人
其他
网站www.barnet.gov.uk

巴尼特区(英语:London Borough of Barnet,读音:/ˈlʌndən bʌɹə ɒv ˈbɑːnɪt/)是英国英格兰大伦敦外伦敦)的自治市。此区面积达86.74平方公里,是伦敦32区中第4大区。2021年此区人口为384,774人,是伦敦人口最多的区。

此区于1965年由米德尔塞克斯赫特福德名誉郡的一部分所组成[2]

此区北边与赫特福德郡赫茨米尔区(区治位于博勒姆伍德)毗邻,其余方向则与大伦敦5个区毗邻。其中东边毗邻恩菲尔德区,东南边毗邻卡姆登区哈林盖区,西南及西边则以惠特灵大道(现A5路)与布伦特区哈罗区相隔。

此区的主要市镇包括亨顿芬奇利格德斯绿地奇平巴尼特惠特斯通埃奇韦尔。区内亦有托特里奇等村落,以及属于伦敦绿带圈的乡郊地带。

巴尼特区议会会址位于科林达布里斯托尔大道2号,邻近伦敦地铁北线科林达站

历史

[编辑]

亨顿曾于1086年的末日审判书中出现[3];巴尼特、埃奇韦尔和芬奇利等地可能因为当时隶属于附近的庄园,所以其地名没有于末日审判书出现[4][5][6]

1471年,英格兰玫瑰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巴尼特战役于巴尼特区发生。战争中由爱德华四世领导的约克军队杀了第十六代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和他的弟弟蒙塔古侯爵约翰·内维尔。

于1965年成立时,巴尼特区曾包括埃尔斯特里(Elstree)部分地区。1993年4月1日,巴尼特区北界调整后,巴尼特区北边的乡郊地带(包括埃尔斯特里)被转移至赫特福德郡赫茨米尔区[7]

选区

[编辑]

英国国会

[编辑]

巴尼特区于英国国会选举中分割成三个选区:奇平巴尼特芬奇利和戈尔德斯格林亨顿

三个选区现任之国会议员为特雷莎·维利尔斯(奇平巴尼特)、迈克·弗里尔(芬奇利和戈尔德斯格林)和马修·奥福德(亨顿),三人均属英国保守党党员。

地方议会

[编辑]

在区议会选举中,巴尼特区被分拆成21个选区,每区一共有3名区议员。在2022年区议会选举中,工党赢得了巴尼特区议会大多数议席。选举后,巴尼特区议会议员比例为[8]

  • 工党:41 (+16)
  • 保守党:22 (-16)

巴尼特区议会跟大伦敦其他31个区议会、伦敦城法团一样,与大伦敦政府分享地方行政权力。在伦敦议会选举中,巴尼特区与卡姆登区合组为同一选区,并选出一名议员代表。

选举年份 巴尼特及卡姆登区议员 所属政党
2000 布莱恩·科尔曼 (Brian Coleman) 保守党
2012 安德鲁·迪斯摩尔 (Andrew Dismore) 工党
2021 安·克拉克 (Anne Clarke) 工党

地理

[编辑]
巴尼特区
气候图表
 
 
70
 
 
6
1
 
 
47
 
 
7
1
 
 
54
 
 
10
2
 
 
53
 
 
12
4
 
 
50
 
 
16
6
 
 
60
 
 
19
9
 
 
41
 
 
21
11
 
 
54
 
 
21
11
 
 
61
 
 
18
10
 
 
74
 
 
14
7
 
 
66
 
 
9
3
 
 
68
 
 
7
2
平均最高及最低温度以摄氏(℃)表记
降雨总量单位为毫米(㎜)
资料来源:Records and averages, Yahoo! Weath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8) 
英制单位换算
 
 
2.7
 
 
43
34
 
 
1.9
 
 
45
34
 
 
2.1
 
 
50
36
 
 
2.1
 
 
54
39
 
 
2
 
 
61
43
 
 
2.4
 
 
66
48
 
 
1.6
 
 
70
52
 
 
2.1
 
 
70
52
 
 
2.4
 
 
64
50
 
 
2.9
 
 
57
45
 
 
2.6
 
 
48
37
 
 
2.7
 
 
45
36
平均最高及最低温度以华氏(℉)表记
降雨总量单位为英寸(㏌)

巴尼特区覆盖伦敦盆地北缘的一系列山丘。当地的基岩白垩,上面覆盖着粘土。部分山丘是由盎格利亚冰川期于冰川末端形成的冰碛物堆积而成。

布伦特河是巴尼特区的主要河流,亦是泰晤士河的支流。布伦特河起源于多利斯溪(Dollis Brook)和马顿溪(Mutton Brook),其中多利斯溪是主要源头[9]。多利斯溪长约10公里,发源自磨坊山,并于高巴尼特和托特里奇之间向东流淌。多利斯溪于高巴尼特公园以南转为向南流,与伦敦地铁北线高巴尼特支线轨道接近平行。此后多利斯溪经过芬奇利高尔夫球会东侧、穿过磨坊山东支线的多利斯溪铁路桥下方、流经布伦特河公园,并于亨顿与马顿溪合流,成为布伦特河。布伦特河随后向西南方流淌,经过布伦特十字后汇入布伦特水库。

位于此区东北部的聚居地为巴尼特(又称高巴尼特或奇平巴尼特)、托特里奇、惠特斯通和新巴尼特,住宅主要沿东海岸主线伦敦地铁北线高巴尼特支线一带发展;西北部为埃奇韦尔及磨坊山,住宅主要沿米德兰铁路和伦敦地铁北线埃奇韦尔支线发展。此区中北部(特别是磨坊山以北地区)主要是郊野地带,并没有铁路经过。

位于巴尼特医院以西的Arkley是巴尼特区的最高点,海拔达147米。当地亦是大伦敦海拔第五高的地点[10]

此区南部的密集发展主要围绕克里克伍德、科林达、亨顿和芬奇利。格德斯绿地、汉普斯特德花园郊区(Hampstead Garden Suburb)和蔡尔兹山(Childs Hill)共同构成巴尼特区最南边的部分,其中格德斯绿地以其作为犹太人聚居地而著名。巴尼特区的犹太人占全区人口比例为全英国所有区中最高[11]

由于巴尼特区北部位于伦敦绿带圈,区内有不少公园和绿地。此外区内亦有大片土地被用作坟场、高尔夫球场、汉普斯特德荒野(包括其扩展部分)的一部分和格德斯山公园。

巴尼特区拥有67个具自然保育价值地点和8个区立自然保护区。与布伦特区共同管理的布伦特水库已被列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

除了西亨顿和布伦特水库的一部分外,A5路(埃奇威尔路)构成巴尼特区与哈罗区、布伦特区的边界。

地标

[编辑]

巴尼特区拥有两座一级登录建筑圣犹达教堂(St. Jude's Church)和自由教堂(Free Church)。两座教堂均是由埃德温·鲁琴斯设计的教堂,位于汉普斯特德花园郊区。其中圣犹达教堂拥有哥特式尖顶,自由教堂则有一个低矮的混凝土圆顶[2]

1972年,皇家空军博物馆伦敦馆区于亨顿飞行场前址开幕。该博物馆介绍了航空史英国皇家空军的历史。

位于灰狗山的前教堂农舍博物馆是一座17世纪农舍,为亨顿现存最古老的住宅,现已被列为二级登录建筑[12][13][14][15]。为了节省开支,巴尼特区议会于反对声音中决定由2011年4月起不再向教堂农舍博物馆及巴尼特博物馆拨款[16][17]。教堂农舍博物馆因此于2011年3月31日起永久关闭[18],其展览品部分被迁往巴尼特博物馆,部分则被拍卖[19]。前教堂农舍博物馆于2016年由密德萨斯大学接管及修复,现时该建筑成为了大学的虐待及创伤研究中心和欧洲人权促进中心[20][21]

体育

[编辑]

巴尼特区拥有一个专业足球会:巴尼特足球会。其他未参与英格兰足球联赛系统的足球会包括温盖特及芬奇利足球会亨顿足球会等。温盖特及芬奇利足球会是最后一个主场位于巴尼特区的足球会。巴尼特足球会的主场实际上位于哈罗区,亨顿足球会的主场则位于布伦特区。

人口

[编辑]

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巴尼特区人口总数为314,564[22]。拥有住宅物业的居民中,有67%是居住在自己拥有的物业里。47.3%的巴尼特区居民自称是基督徒,14.8%自称是犹太教徙,12.8%自称并未信奉任何宗教。巴尼特区拥有全英国地方行政区中最高的犹太教徒占全区人口百分比。巴尼特区于2001年时的华裔人口为6,379,巴尼特区亦因此是大伦敦中最多华裔人口的区[23]

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有达13.3%的巴尼特区居民超过65岁。该百分比于大伦敦中属第6高。巴尼特区拥有47,400位超过65岁的居民,数量为大伦敦第2多(仅次于布罗姆利区)。犹太人人口为54,084人(占全区居民15.5%,比例仍是全英国最高)[24]。41.2%的居民自称是基督徒,16.1%自称并未信奉任何宗教。

芬奇利联合犹太会堂
东芬奇利浸信会教堂
位于伍德塞德公园的白俄罗斯人纪念教堂,是伦敦大火后首座于大伦敦落成的木教堂。它也是大伦敦第一座专门建造的拜占庭仪式天主教堂、西欧第一个纪念 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灾的建筑物
族裔 1991[25] 2001[26] 2011[27] 2021[28]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白人: 总数 239,549 81.6% 232,868 74.03% 228,553 64.13% 224,762 57.8%
白人:英国裔 188,301 59.86% 162,117 45.49% 140,777 36.2%
白人:爱尔兰裔 10,545 3.35% 8,685 2.44% 7,644 2.0%
白人:吉卜赛人爱尔兰流浪者 151 0.04% 179 0.0%
白人:罗姆人 1,554 0.4%
白人:其他族裔 34,022 10.82% 57,600 16.16% 74,608 19.2%
英国亚洲人或亚裔英国人:总数 37,553 12.8% 45,174 14.36% 65,918 18.50% 74,972 19.2%
亚洲人或英国亚洲人:印度裔 21,572 27,130 8.62% 27,920 7.83% 30,389 7.8%
亚洲人或英国亚洲人:巴基斯坦裔 2,297 3,965 1.26% 5,344 1.50% 6,687 1.7%
亚洲人或英国亚洲人:孟加拉裔 1,180 1,448 0.46% 2,215 0.62% 2,873 0.7%
亚洲人或英国亚洲人:华裔 3,895 6,379 2.03% 8,259 2.32% 9,434 2.4%
亚洲人或英国亚洲人:其他族裔 8,609 6,252 1.99% 22,180 6.22% 25,589 6.6%
黑人或英国黑人:总数 10,472 3.5% 18,859 6.00% 27,431 7.70% 30,651 7.9%
黑人或英国黑人:非洲裔 6,042 13,651 4.34% 19,392 5.44% 22,670 5.8%
黑人或英国黑人:加勒比裔 2,969 4,113 1.31% 4,468 1.25% 4,951 1.3%
黑人或英国黑人:其他族裔 1,461 1,095 0.35% 3,571 1.00% 3,030 0.8%
混合族裔:总数 9,508 3.02% 17,169 4.82% 20,889 5.4%
混合族裔:白人及加勒比裔黑人混合 1,670 0.53% 3,097 0.87% 3,505 0.9%
混合族裔:白人及非洲裔黑人混合 1,590 0.51% 3,112 0.87% 3,747 1.0%
混合族裔:白人及亚洲人混合 3,218 1.02% 5,882 1.65% 6,032 1.5%
混合族裔:其他族裔混合 3,030 0.96% 5,078 1.42% 7,605 2.0%
其他:总数 5,990 2% 8,155 2.59% 17,315 4.86% 38,070 9.8%
其他:阿拉伯人 5,210 1.46% 7,383 1.9%
其他:其他少数族裔 5,990 2% 12,105 3.40% 30,687 7.9%
少数族裔:总数 54,015 18.4% 81,696 25.97% 127,833 35.87% 164,582 42.2%
Total 293,564 100% 314,564 100.00% 356,386 100.00% 389,344 100%

经济

[编辑]

奇平巴尼特于13世纪时已经是集镇,巴尼特区的其余地区则曾主要是农业用地。1976年落成的布伦特十字购物中心是英国第一个设立于市中心以外的购物中心。英国麦当劳的总部座落于巴尼特区内的东芬奇利[2]

交通

[编辑]

道路

[编辑]

A5路是构成巴尼特区西边边界的主要道路。此路是古罗马时期于英格兰兴建的第一条道路,后来盎格鲁-撒克逊人为其取名为惠特灵大道

于1830年代落成芬奇利路的连接了西区和芬奇利。

北环路(或称A406路)是大伦敦北部环状道路,由东至西连接伦敦多条主要道路。

铁路

[编辑]

伦敦地铁北线最北的部分均位于巴尼特区。北线的三个北端总站(埃奇韦尔磨坊山东高巴尼特站)、磨坊山东支线、高巴尼特和埃奇韦尔支线的地面部分均位于此区。高巴尼特支线于东芬奇利站以南不远处走出地面。只有一站的磨坊山东支线于芬奇利中央站自高巴尼特支线向西分岔。高巴尼特支线随后继续往北,先后途经西芬奇利伍德塞德公园托特里奇及惠特斯通站,最后以高巴尼特站为总站。

埃奇韦尔支线冒出地面后的首个站为格德斯绿地站。该支线向西北经过一系列铁路桥和布伦特十字站后,于亨顿公园西北角设立亨顿中央站。随后,支线向西北先穿过一条隧道、后设立科林达站焦橡站,并最后以埃奇韦尔站为总站。

伦敦地铁皮卡迪利线于巴尼特区东缘经过,但未于区内设站。虽然如此,亚诺斯高夫南门卡克福斯特斯站均离巴尼特区十分接近,区内设有多条伦敦巴士路线前往上述车站。

巴尼特区亦有两条国铁路线经过,包括米德兰主线东海岸主线。米德兰主线穿过此区西部,并于区内由南至北设克里克伍德、亨顿和磨坊山大道站。三站均设有泰晤士连线的英国国铁列车服务。东海岸主线则穿过此区东北角,并由南至北设有新南门(站体横跨此区及恩菲尔德区)、奥克利公园(Oakleigh Park)和新巴尼特站。三站均设有大北方国铁服务,并于繁忙时间设有泰晤士连线列车服务。

1867年通车的埃奇韦尔、高门及伦敦铁路曾为巴尼特区东西两侧提供铁路连系。该条铁路曾于1930年代成为伦敦地铁的北部高地线扩展计划的一部分。芬奇利中央站至埃奇韦尔站的双轨化工程于1938年展开[29]。1939年9月11日,该铁路被关闭,以便进行电气化工程[30]。二战后,只有芬奇利中央至磨坊山东一段铁路继续用作客运服务,北部高地线计划未完成部分被全数废止[31]。磨坊山东至埃奇韦尔段于战后至1964年继续用作货运铁路,并最终于1965年被拆除。1970年代,该段铁路其中一小段路基被用作扩建M1高速公路

通勤模式

[编辑]
国铁新巴尼特站

2011年3月,巴尼特区16至74岁居民的通勤模式为[32]

通勤模式 百分比
非就业 33.9%
轿车厢型车(亲自驾驶) 24.1%
地铁 17.3%
巴士、小巴或客车 7.9%
主要居家工作 4.9%
步行 4.1%
火车 3.9%
轿车或厢型车(作为乘客) 1.4%
单车 0.9%

公共服务

[编辑]
伦敦大学学院的磨坊山教学天文台

医疗

[编辑]

巴尼特区的医院包括巴尼特医院、埃奇韦尔社区医院和芬奇利纪念医院等。

紧急服务

[编辑]

伦敦警察厅于巴尼特区设有四座警察局(分别位于科林达、巴尼特、格德斯绿地和惠特斯通)及一座警察学院(亨顿警察学院)。

除了救火外,伦敦消防队会负责应对巴尼特区的道路交通事故、洪水、电梯停运和其他事故。伦敦救护车服务(London Ambulance Service)则负责应对巴尼特区的医疗紧急情况

教育

[编辑]

巴尼特区拥有86间小学、22间中学和4间特殊学校。密德萨斯大学于亨顿设有主校园。伦敦大学学院亦于磨坊山设有天文台,主要作天文教学用途。

图书馆

[编辑]

巴尼特区内设有15间由区议会运作的图书馆。

姐姐城市

[编辑]
位于柏林滕珀尔霍夫-舍讷贝格的巴尼特街街道路标。区内亦有称为亨顿街和芬奇利街的街道。

参考资料

[编辑]
  1. ^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Group,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Demography Update October 2007, (2007)
  2. ^ 2.0 2.1 2.2 Pevsner, Nikolaus; Bridget Cherry. London 4: North. Penguin Books. 1999: 105–192. ISBN 0-14-071049-3. 
  3. ^ Baker, T F T. A History of the County of Middlesex: Volume 5. Victoria County History. 1976 [2010-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2). 
  4. ^ Page, William. A History of the County of Hertford: volume 2. Victoria County History. 1908 [2010-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2). 
  5. ^ Baker, T F T. A History of the County of Middlesex: Volume 4. Victoria County History. 1971 [2010-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2). 
  6. ^ Baker, T F T. A History of the County of Middlesex: Volume 6. Victoria County History. 1980 [2010-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2). 
  7. ^ Elstree and Potters Bar. UK Births, Marriages and Deaths. [2021-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8. ^ Local elections 2022: Labour take control of Barnet Council. London Borough of Barnet. 2022-05-06 [2022-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9. ^ Baxter, Alan. 11. Brent River Valley. London's Natural Signatures: The London Landscape Framework (PDF). January 2011: 74–77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9-04) (英国英语). 
  10. ^ The Mountains of England and Wales – London Borough Top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Services, Good Stuff IT. Golders Green – UK Census Data 2011. UK Census Data. [2017-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12. ^ 350 Years of Church Farm. Committee of the Friends of Church Farmhouse Museum. [2010-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5). 
  13. ^ CHURCH FARMHOUSE MUSEUM. Historic England. [2017-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14. ^ Tichborne, Roger. Church Farmhouse Museum - The national treasure that the Barnet Conservatives Trashed. The Barnet Eye. [2017-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15. ^ Commemorative Plaque for Mark Lemon at Church Farmhouse Museum (PDF). Blue Plaque Places. [2017-12-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22). 
  16. ^ Hill, Dave. Barnet Council and the Church Farmhouse Museum. The Guardian. 2011-01-15 [2017-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17. ^ Finance and Business Planning 2011/12 - 2013/14 (PDF). Barnet London Borough. [2017-11-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2-01). 
  18. ^ M@. Church Farmhouse Museum Prepares To Close. Londonist. 2011-03-21 [2017-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19. ^ Kendall, Geraldine. Council makes concessions in £25,000 Church Farmhouse sell-off. Museums Association. 2012-10-02 [2017-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20. ^ Pioneering research centres move into Hendon’s oldest dwelling. Middlesex University. 2017-02-17 [2017-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21. ^ Former Church Farm Museum Report (PDF). Barnet London Borough. [2017-11-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22). 
  22. ^ Information on Barnet (Local Authority).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10-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4). 
  23. ^ London Borough of Barnet, Census 2001 Barnet Briefing, Ethnicity, Religion and Place of Birth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31). 
  24. ^ Neighbourhood Statistics. [2014-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25. ^ 1991 census – theme tables. NOMIS. [201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30). 
  26. ^ KS006 - Ethnic group. NOMIS. [2016-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0). 
  27. ^ Ethnic Group by measures. NOMIS. [2016-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8. ^ Ethnic group -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www.ons.gov.uk. [2022-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7). 
  29. ^ Mill Hill East Station. Disused stations. [2015-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5). 
  30. ^ Beard 2002,第92页.
  31. ^ Beard 2002,第127页.
  32. ^ 2011 Census: QS701EW Method of travel to work, local authorities in England and Wales.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013-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5).  Percentages are of all residents aged 16-74 including those not in employment. Respondents could only pick one mode.
  33. ^ Ramat Gan Sister Cities. [2008-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7). 
  34. ^ Ramat Gan Sister Citie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35. ^ Barnet Council: Town twinning. [2022-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参考书籍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51°36′N 0°15′W / 51.600°N 0.250°W / 51.600; -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