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黎镰虫属
外观
黎镰虫属曾于2024年3月28日通过新条目推荐投票,登上维基百科首页的“你知道吗?”栏位。 |
| ||||||||||
本条目已经由维基百科社群同行评审并已存档,当中或有可以改善此条目的资讯。 |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未通过的新条目推荐讨论
- 哪一种已灭绝的软体动物背上具有环形排列的刺?
- 我是一只北极熊 --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3月10日 (日) 08:34 (UTC)
问题不当:问题的答案太宽泛,没有唯一性。--FradonStar|八闽风云 2024年3月10日 (日) 10:39 (UTC)- 我已将问题改善,如果还有问题,请FradonStar大师多多提出。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3月10日 (日) 10:54 (UTC)
- 我称不上是大师 囧rz……已划票,但建议主编删去问题中的“请问”。--FradonStar|为他人抱薪者,不可使之冻毙于风雪 2024年3月11日 (一) 02:07 (UTC)
- 我已将问题改善,如果还有问题,请FradonStar大师多多提出。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3月10日 (日) 10:54 (UTC)
- (!)意见:单看条目顶部的介绍就会发现一些语法问题。如
原本黎镰虫属是一个有效性存疑的物种
是否改成诸如“黎镰虫属这一物种的存在与否在先前是存疑的”这样的语句会更好一些?还有由于前句以句号结尾,生存的时间大约在寒武纪中期到晚期
这句话缺乏主语。建议主编再审阅一下条目,改善一下语法问题。--FradonStar|为他人抱薪者,不可使之冻毙于风雪 2024年3月11日 (一) 01:43 (UTC) - 我已改善,谢谢。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3月11日 (一) 10:49 (UTC)
- 帮忙修饰了前面部分段落的语句。--FradonStar|为他人抱薪者,不可使之冻毙于风雪 2024年3月11日 (一) 11:32 (UTC)
- 感谢大师的改善。 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3月15日 (五) 09:36 (UTC)
- (+)支持--Banyangarden(留言) 2024年3月12日 (二) 02:08 (UTC)
- 我发现好像没人关注此条目,希望有人来提名一下... 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3月16日 (六) 09:26 (UTC)
同行评审
[编辑]黎镰虫属(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
- 评审期:2024年2月18日 (日) 13:52 (UTC)至2024年3月19日 (二) 13:52 (UTC)
下次可评审时间:2024年3月26日 (二) 13:53 (UTC)起
在思考要不要报名GA或是新条目推荐候选(报名GA是最好),希望大家来批评我做的有多烂,让这篇条目更棒!我已经把可以找到的资料都已经用过了,希望大家来支持。欢迎大家来补充古生物。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2月18日 (日) 13:52 (UTC)
- “黎”字不能等同作“黎明”解,建议以“曙”字替换。——T I O U R A R E N 留言 2024年2月20日 (二) 02:42 (UTC)
- 我已改善,谢谢提出建议。 -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2月20日 (二) 09:14 (UTC)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将其命名为黎镰虫[1][2],而且似乎被许多媒体引用[3][4][5]--杂七杂八🏠 2024年2月20日 (二) 15:16 (UTC)
- 那现在用回来吗?--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2月21日 (三) 03:58 (UTC)
- 若已有可靠来源使用该名称,我对于改回“黎”字就没有意见了。但还真奇怪。——T I O U R A R E N 留言 2024年2月22日 (四) 13:57 (UTC)
- 不好意思,因为这篇条目的原名是有人已经命名了,我只是创建新条目,谢谢您提出的建议
- ----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2月22日 (四) 14:11 (UTC)
- 可以先把目标放在DYK,这里再提几点:
- 条目的文字先读过一次,如果自己也读不懂里面的构造和术语,代表阁下对这个主题的了解还不足。至少就“外观”一节而言,我读来很不通顺,也无法理解文内描述的某些特征。举个例子,何谓
横向的每一排稍微的V字形
? - 形态学的描述尽量使用解剖学方位来表示,对软体动物不熟的读者可能会无法理解“骨片指向下方”是哪个“下方”。
- 翻译腔很重,或是翻译品质完全不符百科标准,单是“习性”一节短短两行字就很不行,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不会这样说话。
- 错字。
- 段落太长需适时分段。分段没有绝对的判准,不要让一个段落读起来又臭又长就行。
- 我比较龟毛,我很在意“引用文献的格式不一致”这种事,还有外文资料使用原文就可以,不必特意翻译成中文。这在台湾通常是高中甚至大学教育才会要求的东西,不过条目是写给别人看的,该有的格式还是不能马虎。
- 条目里提到“多毛黎镰虫的八个标本”,我不建议只说
总共发现了八个标本
,因为日后即使发现了新的化石,也不见得会被发表出来。换作是我,如果这些标本是在命名时一并描述的话,保险起见,我会说“最初”发现了这些标本,或是更仔细一点,当它们是正模式与副模式标本。这是我的习惯,阁下可径自调整。 之后被合并为哈氏虫科
是什么意思?对于Halkieriidae的中文名,我目前仅在《湖北省古生物与珍稀古生物群落 第三卷 软体动物》中见到“海角螺科”这个名称,可能要拿到书才能得知这名字是怎么取的。“哈氏虫”这名字在一些文献[6][7][8]中被用于指称变形虫门的Hartmannella,仅在一些网络文章与《真实尺寸的古生物图鉴:古生代篇》这本翻译科普读物中指称Halkieria,可能要考虑一下该采用哪个名字。
- 国小就接触古生物研究是好事,但若要编写条目,还是要有基本的知识架构(我假定阁下可以透过翻译工具理解条目引用的论文内容,至少是一部分),像是一个物种是怎么命名的,我们如何证明它不同于其他已知的物种,不同科学家提出的分类变动背后又有什么证据支撑(我假定阁下会使用冠群这个词,代表阁下对于支序图有基本的认识),而化石本身与化石所在的沉积环境,又能否提供形态学与分类学以外的资讯等等,就像编写现生生物的条目一样,至少我会这样要求自己。我推荐阁下直接去看英文维基里,古生物的典范条目与优良条目是怎么写的,会比较有概念。另外,关于这类主题,我自己读过陈均远的《动物世界的黎明》,里面应该有Wiwaxia那类动物的内容,可以一读,不过南台湾的图书馆似乎都没有购入这本书。——T I O U R A R E N 留言 2024年2月22日 (四) 15:32 (UTC)
- 澄清一下,海角螺科那个是我译名动的(或说是建的,因为看到英维那个文献有明确指出Orthrozanclidae没有需要特别独立而并入Halkieriidae内所以就用了),确实是因为只在网络上有看到湖北省那本有看到中文译名就拿来套用了,但不确定是否有更好的来源可用中文。然后北极熊阁下好像这段时间都没有再动分类框了。--WiToTalk 2024年2月23日 (五) 06:47 (UTC)
- 好久不见,WiTo大师,我最近开学所以再也没有动过分类框了。
- 其实有一些中文的书,其实翻译都不太好,所以打算自行建立,而且大师您之前希望我尽量不要创造新译名,可是只有学名感觉怪怪的。
- 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2月23日 (五) 14:13 (UTC)
- 补充一下,《动物世界的黎明》算是生物志,是少数把澄江动物群各种生物全都介绍一轮的专著,里面还有发表新物种,品质蛮不错的,只是封面跟书名很像坊间的科普读物,有点可惜。如果一时没有合适的译名,真的不用硬翻没关系,我同意在一个中文条目里直接用拉丁学名,读起来确实会怪怪的,但若以学界的严谨标准,这已经是最不会有争议的做法了,举凡IVPP的《古脊椎动物学报》、中国地质学会的《地质学报》都有不少这样的先例。不过写维基终究不是写论文,所以我不会排斥先给一个原创的译名,我知道几位活跃于古生物主题的维基人习惯这么做(除了高晶君,其创建的译名有时太脱缰了),毕竟有些太冷门的类群可能一辈子都等不到有人给一个中文名。还有一个做法,台湾的昆虫学界有时会对还未定案的中文名加以注记“暂拟”或“暂译”,供参考。——T I O U R A R E N 留言 2024年2月23日 (五) 16:55 (UTC)
- 好久不见,WiTo大师,我最近开学所以再也没有动过分类框了。
- Tiouraren大师,我先把您提出的意见可以做改善地都有,先跟您做几件事的回报
- 参考资料的格式,大多是使用自动(输入连结或参考代码(ISBN、DOI或其他代码)以新增引注)的,可是有一些比较早的就无法,我通常会引用Google 学术论文或是发表的网络页面,我没有注意到,谢谢您纠正我的马虎。
- 还有您所说的中文标题,是因为他是以中文为主的论文,所以才是中文的(不知道大师是否注意看连结[9])。我应该再加上"中文"二字。
- 错字我已将我可以分辨的都已经改完了(不好意思,我国语不好),请问一下,您是不是指"凸起"和"突起"呢?
- 段落的部分,我以身体、骨片与壳和其他部位,作为外观。许多有关分类的,我也分段了。
- 接着是一些,有关于描述这方面的事情,我已经透过许多人,还有一些您提供的意见,做为参考,将许多句子重新更改。
- 还有在Halkieria的翻译,官方称之为"蛤氏虫"[10][11],而且Halkieria变成海角螺属来说的话,感觉很奇怪(自我感觉)。其实这一类的软体动物其实不是节肢动物的"虫",可是就是习惯将虫的定义包含了科学意义上的虫,和俗称的虫,例如:蚯蚓。
- ----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2月24日 (六) 03:55 (UTC)
- 我担当不起大师这个名号。《自然杂志》那篇确实是中文,我没检查到,但连结似已失效,需要处理一下。错字指的不是阁下提的那个(“凸起”与“突起”相通,且都是正确用法),而是
长形黎镰虫的背部则是有由非常小的椭圆形骨片
这种,目前看来已经改善。
- 至于所谓的“虫”,若阁下对寒武纪动物有较广泛的认识,应当会听过不少中国发现的寒武纪非节肢动物,中文名都被冠以“虫”字,这在我前面提到的书中有很多例子。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脊索动物里,也有一支古虫动物。我猜,这里的“虫”比较接近古代的五虫,即动物的泛称,反正不确定是什么就先当虫字辈。至于这种有壳的软体动物,我很久以前在翻译Calvapilosa时,考虑到钱逸把关系接近的类群都称作“壳”,也就沿袭这个称号,因此以“壳”来称呼Orthrozanclus,亦不失为一种办法。——T I O U R A R E N 留言 2024年2月27日 (二) 16:06 (UTC)
- 我觉得Tiouraren作为大师很称职,所以我可以继续沿用。
- 资料来源的问题,原本是Google Scholar的导引至那个pdf页面,而我打算Academia.edu用来做连结,毕竟Google Scholar原本是拿Academia.edu来做来源的。
- 有关命名的部分,是(存属于我个人的观点)通常只有发现具有钙质的化石,而尚未发现的柔软的部分,其实就会被称作"壳",我以几个例子为例:
- 我觉得Tiouraren作为大师很称职,所以我可以继续沿用。
- 我担当不起大师这个名号。《自然杂志》那篇确实是中文,我没检查到,但连结似已失效,需要处理一下。错字指的不是阁下提的那个(“凸起”与“突起”相通,且都是正确用法),而是
- 澄清一下,海角螺科那个是我译名动的(或说是建的,因为看到英维那个文献有明确指出Orthrozanclidae没有需要特别独立而并入Halkieriidae内所以就用了),确实是因为只在网络上有看到湖北省那本有看到中文译名就拿来套用了,但不确定是否有更好的来源可用中文。然后北极熊阁下好像这段时间都没有再动分类框了。--WiToTalk 2024年2月23日 (五) 06:47 (UTC)
"中国"官方已经将黎镰虫作为正式名称,而我发现都有保存柔软部分的物种,基本会被称作是"虫",例如:微瓦霞虫(威瓦西亚虫,中国命名),因为在中国有发现化石[12][13],又或是在其他国家就已经发现Halkieria的完整化石。[14]
- ----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2月29日 (四) 12:03 (UTC)
- 请问Tiouraren大师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改进这篇条目吗?
- 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3月7日 (四) 10:26 (UTC)
- ----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2月29日 (四) 12:03 (UTC)
- 真是巧了,我前几天忙于撰写的作文就是关于古软体动物的演化,以下是一些Tiouraren阁下未提及的改善意见(假设以GA为目标的话):
- 1.“一个不太确定的物种”,不太确定有两种意思:a)该物种有效性存疑 b)该物种分类未定,结合原论文来看应该是b,建议调整用词以免歧义;
- 2.骨片。骨片似乎在软体动物中指的是多板纲那样的扁平结构,不确定这种针型结构能不能算作骨片;
- 3.“0.22毫米(0.022毫米)”,???
- 4.“黎镰虫的食性是用来推测的”???
- 5.许多内容还有扩充空间,尤其是对于冠群软体动物演化的意义以及其生态习性。——Aggie Dewadipper 2024年2月23日 (五) 00:20 (UTC)
首先,我要先感谢大师愿意花时间帮我修正此条目,非常感激。
- 接着我在用NoteTA时,当时我误认将厘米为毫米,所以出现像您提出的这种错误。
- “黎镰虫的食性是用来推测的”这个真的是我打错字,我下次会再认真检查的。
- 其生态习性还可以扩充,可是我有一点不太清楚您所提到“冠群软体动物演化的意义”,请问我该怎么按照您的意见改善呢?
- 其中我一开始想要表达的是 a)该物种有效性存疑,(如果大师您有认真看论文的话,如果觉得这句话伤害到您了,请立即跟我讲,我会迅速删掉的),因为其实很多化石都是有效性存疑。
- 如果还有许多奇奇怪怪的错误,那欢迎提出来没关系
- by粗心大意的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2月23日 (五) 14:02 (UTC)
新条目推荐讨论
- 哪一种已灭绝的软体动物背上具有环形排列的刺?
- 之前没有通过新条目,而且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丙级,希望大家可以提出建议改善这篇条目 --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3月23日 (六) 02:16 (UTC)
- (!)意见最后一句看不懂,黎镰虫也是与可能是哈氏虫类的施氏家求虫都有发现两个壳(A部分和B部分)用来描述的,可是家求虫的B部分缺少了黎镰虫的身体中间会突起的部分--Underconstruction00(留言) 2024年3月23日 (六) 02:24 (UTC)
- 我已将句子简短,让它更容易懂。如果还有不懂得希望Underconstruction00可以提出 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3月23日 (六) 08:58 (UTC)
- (+)支持--Banyangarden(留言) 2024年3月23日 (六) 03:36 (UTC)
- (+)支持—JimGrassroot(留言) 2024年3月23日 (六) 12:24 (UTC)
- (+)支持—261026CQ(留言) 2024年3月24日 (日) 08:48 (UTC)
- (+)支持条目达到标准。--Kitabc12345 海南 2024年3月24日 (日) 12:34 (UTC)
- (+)支持:已符合dyk的标准,主编若想冲ga的话还是任重而道远。----FradonStar|为他人抱薪者,不可使之冻毙于风雪 2024年3月25日 (一) 10:50 (UTC)
- 那请问FradonStar大师,那请可以提出比较具体的建议吗? 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3月25日 (一) 11:44 (UTC)
- 我算不上大师 囧rz……主要还是语句上面的问题吧,在dyk评选中就不详细展开了。--FradonStar|为他人抱薪者,不可使之冻毙于风雪 2024年3月25日 (一) 15:41 (UTC)
- 那请问FradonStar大师,那请可以提出比较具体的建议吗? 我是一只北极熊(留言) 2024年3月25日 (一) 11:44 (UTC)
- “并提出黎镰虫可能与同是在哈瓦亚虫类(Halwaxiida)的微瓦霞虫(Wiwaxia)和哈氏虫类(Halkieriid)的中间”与“尼古拉斯·J·巴特菲尔德(Nicholas J. Butterfield)推测黎镰虫可能会有一个与微瓦霞虫(Wiwaxia)和哈氏虫类(Halkieriid)还拥有一个更早的祖先”这两句不太通顺,原文是怎么写的?第一句意思是“并提出黎镰虫在演化树上的位置位于同属哈瓦亚虫类(Halwaxiida)的微瓦霞虫(Wiwaxia)和哈氏虫类(Halkieriid)中间”吗?第二句是不是有漏字或多字?
- 而且根据条目中的演化树、英文版条目中的演化树以及Morris 2007的Science论文,黎镰虫都不是Halwaxiida的基群,反而是Halwaxiida中最深处的演化支(基群依照不同假说,是Wiwaxia或者Siphogonotuchida)。Butterfiled则直接认为Halwaxiida不是一个单系群,Wiwaxia接近环节动物,Halkieriids接近软体动物(没有特别提到黎镰虫” --Wikimycota🧬 2024年3月26日 (二) 19:0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