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黎鐮蟲屬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24年3月19日同行評審已評審
同行評審本條目已經由維基百科社群同行評審並已存檔,當中或有可以改善此條目的資訊。
          本条目页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古生物学专题 (获评丙級中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古生物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古生物学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動物专题 (获评丙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中文维基百科動物專題的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本站所有和动物动物学相關的內容。因中文維基社群人力有限,本站的動物類條目模板等普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亟待熱心志愿者作出改進。您若願意參與其中,請勇於更新該專題之下的頁面,助力本站的建設工作,也歡迎访问專題討論頁,針對條目质量提升、專題發展運作等事宜發表您的寶貴意見。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未通过的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同行評審[编辑]

黎鐮蟲屬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
评审期:2024年2月18日 (日) 13:52 (UTC)至2024年3月19日 (二) 13:52 (UTC)
下次可評審時間:2024年3月26日 (二) 13:53 (UTC)起

在思考要不要報名GA或是新條目推薦候選(報名GA是最好),希望大家來批評我做的有多爛,讓這篇條目更棒!我已經把可以找到的資料都已經用過了,希望大家來支持。歡迎大家來補充古生物。我是一隻北極熊留言2024年2月18日 (日) 13:52 (UTC)[回复]

  1. 條目的文字先讀過一次,如果自己也讀不懂裡面的構造和術語,代表閣下對這個主題的瞭解還不足。至少就「外觀」一節而言,我讀來很不通順,也無法理解文內描述的某些特徵。舉個例子,何謂橫向的每一排稍微的V字形
  2. 形態學的描述盡量使用解剖學方位來表示,對軟體動物不熟的讀者可能會無法理解「骨片指向下方」是哪個「下方」。
  3. 翻譯腔很重,或是翻譯品質完全不符百科標準,單是「習性」一節短短兩行字就很不行,以中文為母語的人不會這樣說話。
  4. 錯字。
  5. 段落太長需適時分段。分段沒有絕對的判準,不要讓一個段落讀起來又臭又長就行。
  6. 我比較龜毛,我很在意「引用文獻的格式不一致」這種事,還有外文資料使用原文就可以,不必特意翻譯成中文。這在臺灣通常是高中甚至大學教育才會要求的東西,不過條目是寫給別人看的,該有的格式還是不能馬虎。
  7. 條目裡提到「多毛黎鐮蟲的八個標本」,我不建議只說總共發現了八個標本,因為日後即使發現了新的化石,也不見得會被發表出來。換作是我,如果這些標本是在命名時一併描述的話,保險起見,我會說「最初」發現了這些標本,或是更仔細一點,當它們是正模式副模式標本英语Paratype。這是我的習慣,閣下可逕自調整。
  8. 之後被合併為哈氏蟲科是什麼意思?對於Halkieriidae的中文名,我目前僅在《湖北省古生物与珍稀古生物群落 第三卷 软体动物》中見到「海角螺科」這個名稱,可能要拿到書才能得知這名字是怎麼取的。「哈氏蟲」這名字在一些文獻[6][7][8]中被用於指稱變形蟲門Hartmannella英语Hartmannella,僅在一些網路文章與《真實尺寸的古生物圖鑑:古生代篇》這本翻譯科普讀物中指稱Halkieria,可能要考慮一下該採用哪個名字。
國小就接觸古生物研究是好事,但若要編寫條目,還是要有基本的知識架構(我假定閣下可以透過翻譯工具理解條目引用的論文內容,至少是一部分),像是一個物種是怎麼命名的,我們如何證明它不同於其他已知的物種,不同科學家提出的分類變動背後又有什麼證據支撐(我假定閣下會使用冠群這個詞,代表閣下對於支序圖有基本的認識),而化石本身與化石所在的沉積環境,又能否提供形態學與分類學以外的資訊等等,就像編寫現生生物的條目一樣,至少我會這樣要求自己。我推薦閣下直接去看英文維基裡,古生物的典範條目優良條目是怎麼寫的,會比較有概念。另外,關於這類主題,我自己讀過陳均遠的《動物世界的黎明》,裡面應該有Wiwaxia那類動物的內容,可以一讀,不過南臺灣的圖書館似乎都沒有購入這本書。——T I O U R A R E N 留言 2024年2月22日 (四) 15:32 (UTC)[回复]
澄清一下,海角螺科那個是我譯名動的(或說是建的,因為看到英維那個文獻有明確指出Orthrozanclidae沒有需要特別獨立而併入Halkieriidae內所以就用了),確實是因為只在網路上有看到湖北省那本有看到中文譯名就拿來套用了,但不確定是否有更好的來源可用中文。然後北極熊閣下好像這段時間都沒有再動分類框了。--WiToTalk 2024年2月23日 (五) 06:47 (UTC)[回复]
好久不見,WiTo大師,我最近開學所以再也沒有動過分類框了。
  • 其實有一些中文的書,其實翻譯都不太好,所以打算自行建立,而且大師您之前希望我盡量不要創造新譯名,可是只有學名感覺怪怪的。
我是一隻北極熊留言2024年2月23日 (五) 14:13 (UTC)[回复]
  • 補充一下,《動物世界的黎明》算是生物誌,是少數把澄江動物群各種生物全都介紹一輪的專著,裡面還有發表新物種,品質蠻不錯的,只是封面跟書名很像坊間的科普讀物,有點可惜。如果一時沒有合適的譯名,真的不用硬翻沒關係,我同意在一個中文條目裡直接用拉丁學名,讀起來確實會怪怪的,但若以學界的嚴謹標準,這已經是最不會有爭議的做法了,舉凡IVPP的《古脊椎動物學報》、中國地質學會的《地質學報》都有不少這樣的先例。不過寫維基終究不是寫論文,所以我不會排斥先給一個原創的譯名,我知道幾位活躍於古生物主題的維基人習慣這麼做(除了高晶君,其創建的譯名有時太脫韁了),畢竟有些太冷門的類群可能一輩子都等不到有人給一個中文名。還有一個做法,臺灣的昆蟲學界有時會對還未定案的中文名加以註記「暫擬」或「暫譯」,供參考。——T I O U R A R E N 留言 2024年2月23日 (五) 16:55 (UTC)[回复]
Tiouraren大師,我先把您提出的意見可以做改善地都有,先跟您做幾件事的回報
  • 參考資料的格式,大多是使用自動(輸入連結或參考代碼(ISBN、DOI或其他代碼)以新增引註)的,可是有一些比較早的就無法,我通常會引用Google 學術論文或是發表的網路頁面,我沒有注意到,謝謝您糾正我的馬虎。
  • 還有您所說的中文標題,是因為他是以中文為主的論文,所以才是中文的(不知道大師是否注意看連結[9])。我應該再加上"中文"二字。
  • 錯字我已將我可以分辨的都已經改完了(不好意思,我國語不好),請問一下,您是不是指"凸起"和"突起"呢?
  • 段落的部分,我以身體、骨片與殼和其他部位,作為外觀。許多有關分類的,我也分段了。
  • 接著是一些,有關於描述這方面的事情,我已經透過許多人,還有一些您提供的意見,做為參考,將許多句子重新更改。
  • 還有在Halkieria的翻譯,官方稱之為"蛤氏蟲"[10][11],而且Halkieria變成海角螺屬來說的話,感覺很奇怪(自我感覺)。其實這一類的軟體動物其實不是節肢動物的"蟲",可是就是習慣將蟲的定義包含了科學意義上的蟲,和俗稱的蟲,例如:蚯蚓
----我是一隻北極熊留言2024年2月24日 (六) 03:55 (UTC)[回复]
  • 我擔當不起大師這個名號。《自然雜誌》那篇確實是中文,我沒檢查到,但連結似已失效,需要處理一下。錯字指的不是閣下提的那個(「凸起」與「突起」相通,且都是正確用法),而是長形黎鐮蟲的背部則是有由非常小的橢圓形骨片這種,目前看來已經改善。
至於所謂的「蟲」,若閣下對寒武紀動物有較廣泛的認識,應當會聽過不少中國發現的寒武紀非節肢動物,中文名都被冠以「蟲」字,這在我前面提到的書中有很多例子。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脊索動物裡,也有一支古蟲動物。我猜,這裡的「蟲」比較接近古代的五蟲,即動物的泛稱,反正不確定是什麼就先當蟲字輩。至於這種有殼的軟體動物,我很久以前在翻譯Calvapilosa時,考慮到錢逸把關係接近的類群都稱作「殼」,也就沿襲這個稱號,因此以「殼」來稱呼Orthrozanclus,亦不失為一種辦法。——T I O U R A R E N 留言 2024年2月27日 (二) 16:06 (UTC)[回复]
我覺得Tiouraren作為大師很稱職,所以我可以繼續沿用。
  • 資料來源的問題,原本是Google Scholar的導引至那個pdf頁面,而我打算Academia.edu用來做連結,畢竟Google Scholar原本是拿Academia.edu來做來源的。
  • 有關命名的部分,是(存屬於我個人的觀點)通常只有發現具有質的化石,而尚未發現的柔軟的部分,其實就會被稱作"殼",我以幾個例子為例:

"中國"官方已經將黎鐮蟲作為正式名稱,而我發現都有保存柔軟部分的物種,基本會被稱作是"蟲",例如:微瓦霞蟲(威瓦西亚虫,中國命名),因為在中國有發現化石[12][13],又或是在其他國家就已經發現Halkieria的完整化石。[14]

----我是一隻北極熊留言2024年2月29日 (四) 12:03 (UTC)[回复]
  • 請問Tiouraren大師還有什麼問題可以改進這篇條目嗎?
我是一隻北極熊留言2024年3月7日 (四) 10:26 (UTC)[回复]
真是巧了,我前几天忙于撰写的作文就是关于古软体动物的演化,以下是一些Tiouraren阁下未提及的改善意见(假设以GA为目标的话):
1.“一个不太确定的物种”,不太确定有两种意思:a)该物种有效性存疑 b)该物种分类未定,结合原论文来看应该是b,建议调整用词以免歧义;
2.骨片。骨片似乎在软体动物中指的是多板纲那样的扁平结构,不确定这种针型结构能不能算作骨片;
3.“0.22毫米(0.022毫米)”,???
4.“黎镰虫的食性是用来推测的”???
5.许多内容还有扩充空间,尤其是对于冠群软体动物演化的意义以及其生态习性。——Aggie Dewadipper 2024年2月23日 (五) 00:20 (UTC)[回复]

首先,我要先感謝大師願意花時間幫我修正此條目,非常感激。

  • 接著我在用NoteTA時,當時我誤認將釐米為毫米,所以出現像您提出的這種錯誤。
  • 「黎鐮蟲的食性是用來推測的」這個真的是我打錯字,我下次會再認真檢查的。
  • 其生態習性還可以擴充,可是我有一點不太清楚您所提到「冠群軟體動物演化的意義」,請問我該怎麼按照您的意見改善呢?
  • 其中我一開始想要表達的是 a)該物種有效性存疑,(如果大師您有認真看論文的話,如果覺得這句話傷害到您了,請立即跟我講,我會迅速刪掉的),因為其實很多化石都是有效性存疑。
如果還有許多奇奇怪怪的錯誤,那歡迎提出來沒關係
by粗心大意的我是一隻北極熊留言2024年2月23日 (五) 14:02 (UTC)[回复]
大师这个称呼以我的水平可受不起,1、2、4没事,3的话主要是目前软体动物内部各纲的谱系争议颇多(包括那篇原始论文)。该化石的发现支持双神经亚门成立(即多板纲最近的祖先是无板纲),但与分子证据冲突,如果可以的话尽量在文中提一嘴。——Aggie Dewadipper 2024年2月26日 (一) 23:37 (UTC)[回复]


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而且根據條目中的演化樹、英文版條目中的演化樹以及Morris 2007的Science論文,黎鐮蟲都不是Halwaxiida的基群,反而是Halwaxiida中最深處的演化支(基群依照不同假說,是Wiwaxia或者Siphogonotuchida)。Butterfiled則直接認為Halwaxiida不是一個單系群,Wiwaxia接近環節動物,Halkieriids接近軟體動物(沒有特別提到黎鐮蟲」 --Wikimycota🧬 2024年3月26日 (二) 19:04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