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主义
系列条目 |
哲学 |
---|
哲学主题 |
利己主义(英语:Egoism),或称自我主义等,是一种哲学,将自我(英语:Self 或 ego)作为自己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关于利己主义的不同理论包含一系列不同的想法,通常可以分为描述性或规范性形式。[1][2] 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对描述人们确实出于自身利益行事,或规定他们应该这样做感兴趣。利己主义的其他定义可能反而强调根据个人意志而不是个人利益采取行动,并进一步假定这是一种更真实的利己主义。[3]
描述
[编辑]《新天主教百科全书》(英语: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宣称利己主义“包含了某些基本真理:人爱自己是自然的;而且他应该这样做,因为每个人最终都要为自己负责;快乐,一个人的潜力的发展,以及获得权力通常是可取的。”[4] 自我利益的道德谴责是利己主义哲学中常见的批判主题,此类判断被视为控制手段和权力关系的结果。利己主义也可能拒绝洞察一个人的内在动机可以从外部获得,例如来自心理学或社会学[1],但是,例如,这在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哲学思想中并不存在。
在《杜登辞典》(德语:Duden,一本具代表性的德语辞典)中,利己主义与自爱、自利、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自恋、(较强的)自负等,被列为含义相近或相同的概念。[5]
利己主义应该是只有能动者自己决定准则的行为模式。这些行动中的大多数都不受限制地针对能动者自身的优势。如果这种共生生活方式的优势同时也是其他人的优势,那么这种行为在道德上是部分合法的。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利己主义者被理解为一个短视的行动者,就像一个喧闹的人,当其他人对他同样贪婪时,他很难接受;这个喧闹的人给予自己比他人更多的自由。
“利己主义”大多被贬低地用作鲁莽行为的同义词,并被判定为“不适当的”。然后,该词汇描述了只追求外部个人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担忧甚至损害他人利益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利己主义被批评为利他主义和团结的对立面,然而,只有在评估行动时不考虑内在利益的情况下才适用。
相反,有一种观点认为利他主义只能透过实现自己的幸福来实现,例如类似于适用于救援任务的规则,即自我保护是急救的首要措施。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爱和邻舍之爱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依存,类似于著名而出自新约圣经《马可福音》的短语:“你应爱人如己。”
将利己主义视为病态的自私(德语:Egomanie)的消极观点,与对“健康”利己主义的积极评价形成对比,后者在伦理利己主义中进行了哲学阐述。一种非判断性的观点是心理利己主义的事实断言,即所有人实际上都以利己主义行事。经济人(Homo oeconomicus)的经济学模型也是不受主观价值或标准强加的标准(亦即纯粹客观)。
“互惠利他主义”(英语:Reciprocal altruism)一词试图讨论自私行为和利他主义之间的相互作用,假设自私行为可以是利他主义的。
心理利己主义
[编辑]心理利己主义认为:“所有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我关怀。”[6]这种主张主要建基于自我关心(Self- regarding),他们认为一个人不论做了什么利益他人的事情,最终都是为了自己得到好处,不然就是为了荣誉、赞美或获得尊敬的欲望[7]。
然而,若所有的行为都是出于“自私”而否决了“无私”的行为,“自私”一词就丧失了道德的判断。[8]
伦理利己主义
[编辑]伦理利己主义(英语:Ethical Egoism)是指“每一个人都应该提升自己的利益,或者人们有义务去从事任何可以有利于自己的事。”而一般伦理学所指的利己主义就是伦理利己主义[9]。
而安·兰德则认为,自私是一种德行,利他则是恶的,他认为完成自身幸福是人最高道德的目的。[10][11]
精致利己主义
[编辑]此条目论述以部分区域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
精致利己主义是利己主义的隐蔽表现形式。区别于普通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利己主义者”除了具有利己的本能之外,还善于包装,能够将利己行为合理化甚至美化[12][13]。“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术语是由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提出[14]。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Moseley, Alexander. Egoism.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2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 ^ Shaver, Robert. Egoism. Edward N. Zalta (编).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2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4).
- ^ Scanlan, James P. The Case against Rational Egoism in Dostoevsky's Notes from Underground.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9, 60 (3): 549–567. JSTOR 3654018.
- ^ Dalcourt, G. J. Egoism.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August 11, 2020] –通过Encyclopedia.com.
- ^ Duden | Egoismus | Rechtschreibung, Bedeutung, Definition, Herkunft (德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存档副本. [202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5.
- ^ 释昭慧. 依佛法觀點,審視「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 佛教弘誓学院. 台湾. [2020-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中文).
- ^ 林火旺. 第三章第一節. 王翠华 (编). 倫理學 二版八册.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4月: 46. ISBN 978-957-11-3509-0 (中文).
- ^ 朱家安. 心理利己主義. 哲学哲学鸡蛋糕. 互联网: 朱家安. [2020-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中文).
- ^ 林火旺. 第三章第二節. 王翠华 (编). 倫理學 二版八册. 台北: 五南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4月: 57. ISBN 978-957-11-3509-0 (中文).
- ^ Ayn Rand. 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 Signet Book. 1961: 30 (英语).
- ^ 诺尔曼巴利(英). 第七章. 兰干威(译) (编). 古典自由主義與自由至上主義. 中国大陆: 贺氏藏书.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中文(简体)).
获得自身的幸福是一个人最高的道德目标。
- ^ 黎晓琳. 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者”现象分析. 改革与开放.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8).
- ^ 钱雅,王云丽. 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者”现象形成的根源探究——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4).
- ^ 王小青. 我们真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 北京教育.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