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础主义基础论(英语:Foundationalism)关注基于合理信念的知识哲学理论,或某些可靠的确定性基础,例如从合理前提的基础上推断出的结论。[1] 基础主义证明理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证明的连贯性理论,其中不需要安全基础的知识体系可以透过其组成部分的互锁强度来建立,就像在没有事先确定每个小区域的情况下解决的难题一样已正确解决。[1]

将替代方案确定为循环推理或无限回归(英语:infinite regress),从而表现出回归问题(英语:regress argument),亚里士多德将基础主义作为他自己的明确选择,确立了支撑他人的基本信念。[2] 笛卡尔在他自己存在事实和“清晰明确”的理性观念中发现了基础[1][2],而洛克则在经验中找到了基础。不同的基础可能反映不同的认识论重点——经验主义者强调经验,理性主义者强调理性,但也可能二者兼具。[1]

在 1930 年代,关于该概念的论辩再次兴起。[2] 莫里茨·施里克 (Moritz Schlick) 将科学知识视为金字塔,其中一类特殊的陈述不需要通过其他信念进行验证并作为基础,而奥托·纽拉特 (Otto Neurath) 则认为科学知识缺乏最终基础,就像木筏一样。[2] 在 1950 年代,基础主义开始衰落,主要是由于威拉德·范·奥曼·奎因[2]的影响。

传统上,基础主义假定基本信念和信念之间的演绎推理是绝对可靠的。[2] 1975 年左右,出现了弱基础主义。[2] 因此,最近的基础主义者以各种方式允许错误的基本信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归纳推理,或者透过枚举归纳,或者透过对最佳解释的推理[2] 而内在主义者(英语:internalists,哲学术语)需要对正当手段的认知访问,而外在主义者(英语:externalists,哲学术语)则在没有这种途径的情况下找到正当理由。

历史[编辑]

基础论的历史可以回朔到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后分析篇》(Posterior Analytics),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知识不是基础的,那么知识就是循环论证,不然知识就是无限回归。也就是说,知识的证成不是最终由结论本身支持结论,就是证成的理由或证据后面有无限多个理由或证据。然而这两种情况都不合理,在此开始了基础论的发展。[3]

近代哲学家中以勒内·笛卡儿为代表,主张任何知识都有确定性的真信念,在笛卡尔的沉思录中,利用了怀疑方法,以质疑自己一切信念的方式,引用了恶魔论证与梦论证挑战感官的可靠性,尝试得到最原初的知识基础。[4]


在近代的几位哲学家,包括了约翰·洛克哥特佛莱德·莱布尼兹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托马斯·里德,都接受基础论。[5]

在二十世纪初接受基础论的哲学家有伯特兰·罗素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路易斯(Hywel Lewis)等人。

现代则有罗德里克·奇泽姆[6] 、莫哲(Paul Moser)等人。[7]

无限后退难题[编辑]

通常我们的信念要得到其他证据的支持才有道理可言,支持信念只有在自身合理的情况之下才能证明其合理性。因此对我们引用作为证据或支持的任何信念,我们总是要问为什么信念是合理的。而我们不得不引用更多的信念作为证据。因此除非有一些原则性的方法来结束后推,否则没有信念是合理的。[8]

解决无限后退难题的方式:

  • 一种方式就是其中至少有一个信念不需要依靠其他信念来证成,来中止后退,此为基础论的立场。
  • 另一种是信念相互支持,形成网络来解消无限后退难题,此为融贯论的立场。

证成结构中的信念类型[编辑]

基础信念:顾名思义,基础信念是证成其他信念的信念,基础信念本身不依靠其信念来证成,它凭自己的特性来自我证成。特别注意基础信念是从证成而不是因果关系的角度来看的。

  • 哪些信念可以成为基础信念?[9]

a.知觉或表象经验

b.知觉信念或记忆信念

非基础信念: 又可称为上层信念,是由基础信念所推论出来的信念。

不同的基础论观点[编辑]

强基础论:在古典的基础论当中,基础信念是不会错的,若拥有此基础信念本身,就足以保证此基础信念为真,那么基础信念是绝对可靠的,而且只有透过演绎推理才能从基础信念推论出非基础信念。[10]

温和基础论:相对于古典的基础论,当代基础论者已经不接受古典基础论不可错的想法,温和基础论也允许归纳推论,意味着信念的证成不需要要求非得不可错。另外也认为知觉信念是合理的。[11]

传统内在论和传统外在论的争议[编辑]

传统内在论又可分为内在状态内在论和感受的内在论。内在状态内在论主要依靠感官状态记忆信念证成知识。然而问题是我们的感官都是与事实相关,那么我们“在桌子不存在的情况下应该无法知觉到桌子”。如此情况下,传统内在论的知识是依靠经验的。而感受的内在论者则认为,依靠证成知识的是感受。若主张强感受的内在论者,只要S相信P证成,S就是直接对P的证成,因为这是S的感受。例如当S被针剌了一下,他会知觉到痛,这是S的感受。对于S来说,当把针剌向他,他知觉到痛,这就是对于他知识的证成。然而问题是,我们的知觉也有可能会出错,例如海市蜃楼[12]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Simon Blackburn,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2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13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Ted Poston, "Foundationalis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3. ^ Ted Poston, "Foundationalis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4. ^ Descartes' Epistemolog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3 December 1997 [October 6,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8). 
  5. ^ Fumerton, Richard. Foundationalist Theories of Epistemic Justificatio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1 February 2000 [August 19,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4). 
  6. ^ Roderick Chisholm.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8 December 2008 [February 13,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11). 
  7. ^ CONTEMPORARY VERSIONS OF FOUNDATIONALISM. Enlightenment. [2018-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7). 
  8. ^ Jack S. Crumley II. THE REGRESS ARGUMENT(P.108-P.109). An Introduction to Epistemology - Second Edition. [2018-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8). 
  9. ^ II, Jack S. Crumley. An Introduction to Epistemology - Second Ed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Epistemology - Second Edition. Broadview Press. 2009-07-30: pp.115–118 [2018-11-20]. ISBN 97815511190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0) (英语). 
  10. ^ Lemos 2007, pp.50-51
  11. ^ Lemos 2007, p.55
  12. ^ 理察·富曼顿; 翻译:傅皓政. 第四章. 知識論. 台湾: 五南. 2009年初版. ISBN 978-957-11-5625-5 (繁体中文). 

参考书目[编辑]

  • 彭孟尧. 三民书局. 2009年6月: pp.125–142. ISBN 9789571451930.
  • Jack S. Crumley II. Broadview Press. An Introduction to Epistemology - Second Edition. 2009年7月30日: pp. 107-132 ISBN 9781551119076
  • Pritchard, Duncan. London Routledge.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knowledge - 3rd Edition. 2013年10月25日: pp. 36-40 ISBN 9780415657068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