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幼稚园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幼兒園
“幼稚园”的各地常用名称
中国大陆幼儿园、幼稚园[注 1]
台湾幼稚园[注 2]、幼儿园[注 3]
港澳幼稚园[注 4]
新马幼稚园、幼儿园
日韩汉字幼稚園
阿富汗一所幼稚园

幼儿园,又称幼稚园,是给学龄前英语Preschool儿童的培育设施,属于一种学前教育机构。在部分地区,幼稚园是国民教育学制的一部分。儿童在幼稚园学习适合他们年龄的生活环境知识经验及生活常识,以及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

历史

[编辑]

英国

[编辑]

1816年,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所办的幼儿学校为最早。

英国幼稚园

德国

[编辑]

1837年,福禄贝尔德国施瓦本公国巴特布兰肯堡创办一所游戏活动机构。1840年起名幼稚园德语为“Kindergarten”,意为“孩子的庭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稚园。

美国

[编辑]

美国的第一所幼稚园在1838年由福禄贝尔的学生Louisa Frankenberg在俄亥俄的哥伦布创办。另一所早期幼稚园是1856年Schurz夫人在威斯康星州Dodge 县水镇建立的,1873年改为公立。

中国大陆

[编辑]
  • 1898年2月,英国基督教长老公会牧师韦玉振福建厦门鼓浪屿传教,其夫人韦爱莉随同前来,夫妇二人在鼓浪屿鼓新路35号牧师楼创办了家庭式幼稚班——“怜儿班”;同年,怜儿班改为幼稚园,招收基督徒子女。这是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幼稚园。
  • 1903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明文规定“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标志着中国官方开始创办幼稚园制度。
  • 1922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改“蒙养院”为“幼稚园”。
  •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编写《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从此中国大陆地区绝大多数“幼稚园”都改名为“幼儿园”。有学者认为改变名称是因为当年普遍认为通俗语言的“幼儿园”比相对复杂难写难懂的“幼稚园”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受。
  • 文革时期,部分地区曾将幼稚园称为“育红班”。

台湾

[编辑]
  • 台湾第一所幼稚园设立于日治时期1897年12月1日。起因为台南市教育会蔡梦熊赴日考察,发现日本已有幼儿教育,故在返台后邀请台籍、日籍有力人士,在祀典武庙六和堂开办“关帝庙幼稚园”。学生主要皆为仕绅富豪官宦的子女,男孩占2/3,但因缺乏师资及经费,1900年10月关闭,此后台湾各地私立幼稚园亦多重蹈覆辙。
  • 新竹市立新竹幼儿园是台湾唯一开业至今的幼稚园(1923年8月15日成立于北门街334号)。
  • 1905年3月14日,台湾总督府公布“私立幼稚园规程”、1921年总督府公布“公立幼稚园规程”,才使台湾幼儿教育步上轨道。
  • 马英九政府于2011年公布《幼儿教育及照顾法》,并自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幼托整合,统一以“幼儿园”取代原先以教育为主体的“幼稚园”以及以托育为主体的“托儿所”。大众一般还是称为“幼稚园”。

各地幼儿教育体系

[编辑]

澳大利亚

[编辑]

新南威尔斯州小学的第一年称为幼稚园。

中国大陆

[编辑]

中国大陆,幼稚园招收3-5岁的儿童,进行初步的教育,但以游戏为主。由于在中国大陆,许多家庭夫妻双方都参加工作,所以也有招收1-3岁儿童的托儿所。由于小学控制入学年龄,一般小学和幼稚园也办学前班,招收5岁以上但不到6周岁入学年龄的儿童,作为适应学校生活的过渡。

幼稚园在城市已经基本普及,农村正在开始普及,有很大的需要要求。私立幼稚园也大量的建立,目前外资投资也看好这种项目,新加坡香港的投资家开始在中国大陆建设幼稚园。

中国大陆的幼稚园基本都是全日制的,包括三餐;还有全托的(包括夜宿,每周接回家一次)。国家对幼稚园有评定标准,有专门的幼儿师范大学本科专业和专科学历,培养幼儿教师。幼稚园教师原来基本都为女性,但近些年也开始有男性进入幼儿教师领域。

香港

[编辑]

香港幼稚园是3-6岁儿童所接受的非强制性教育,主要以私营模式营办的幼稚园提供,所以需要缴交学费。但在2021至2022学年,本地三至五岁儿童几乎全部就读幼稚园,人数约为156,000人。幼稚园有高班、低班及幼儿班课程,而现时大部分幼稚园只提供半日制,也有部分同时开办全日制课程。

2023年,全港约有 1,040 所幼稚园,其中以九龙塘区的幼稚园竞争最为激烈。

N 班/学前班 在踏入幼稚园前,不少家长亦会考虑应否让孩子入读“N班”(又称幼儿预备班/ Pre-Nursery/学前班/两岁班)。家长的考虑点包括孩子的发展能力:若孩子还未学会母语,加入需学习第二语言的N班,可能会出现学习困难;N班的另一作用是让孩子提早学习群体相处技巧、社交能力、独立性和语言能力等,家长需视乎孩子需要决定是否报读;N班亦可以让孩子有不同的学习体验,若家长平时较为忙碌,不能经常带孩子到处游览体验,N班完整的课程更能带领孩子扩阔视野。

托儿所/育婴园 托儿所,又称育婴院,香港的托儿服务要视乎孩子的年龄,一般两岁以下都会为小朋友选择托婴服务,育婴院会针对婴儿的需要提供相应服务,例如洗宝宝衫、帮助宝宝戒奶加固等。而托儿服务就针对两岁至九岁的小朋友,照顾这个阶段的小朋友一般会更重视接送上学、学兴趣班、做功课、学习日常基本礼仪等。

法国

[编辑]

法国,幼稚园叫做école maternelle,目前几乎所有儿童都参加学习。是国民教育部规定的一个正式教育阶段。

德国

[编辑]

幼稚园在德国不是实际学校系统的一部分。

印度

[编辑]

印度,幼稚园分为两段- 低级幼稚园(LKG)和高级幼稚园(UKG)。一上完高级幼稚园,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幼稚园多数是私立的。2岁到2岁半的孩子进入托儿班(幼稚园的一部分)。

韩国

[编辑]

韩国,孩子通常在5岁进入幼稚园(韩文: 유치원,读作"Yoo-chi won"),7岁前离开进入小学。幼稚园一般有三个年龄班。

北美

[编辑]

北美幼稚园通常是初级学校K-12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幼稚园放在正规教育的第一年。在安大略威斯康星幼稚园分为两级:初级幼稚园和高级幼稚园(JK and SK)。不像法国,幼稚园在安大略法语中称为la maternelle

孩子上完幼稚园就进入一年级。

英国

[编辑]
朝鲜幼稚园

注释

[编辑]
  1. ^ 在广东,口语上亦称作幼稚园。
  2. ^ 自古以来称幼稚园,1981年~2013年的“幼稚教育法”明定“幼稚园”。现在一般口语也常用“幼稚园”
  3. ^ 马英九政府在2011年制定“幼儿教育及照护法”,把幼稚园的正式名称改称“幼儿园”。
  4. ^ 在香港也有“幼儿园”一词,但指“托儿所”。详见香港学前教育条目。

延伸阅读

[编辑]
  • Cryan, J. R., Sheehan, R., Wiechel, J., & Bandy-Hedden, I. G. (1992):全日制幼稚园的成功结果:几年以后更确定的行为和增长的成就。(童年早期研究季刊, 7(2),187-203. EJ 450 525)
  • Elicker, J., & Mathur, S. (1997):他们整天在做什么?全日幼稚园的综合评价.(童年早期研究季刊, 12(4), 459-480. EJ 563 073)
  • Fusaro, J. A. (1997):全日制幼稚园学生成就的效果:meta-分析.(儿童研究杂志, 27(4), 269-277. EJ 561 697)
  • Greer-Smith, S. (1990). 全日幼稚园学生的学术成就的效果.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加州圣拉斐尔的多明我大学。ED 318 570.
  • Gullo, D. F. (1990). 家庭环境的改变:牵连全日幼稚园发展(幼儿, 45(4), 35-39. EJ 409 110)
  • Hough,D.,& Bryde,S. (1996年4月)。全日幼稚园学生成就和影响的效果。(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纽约. ED 395 691)
  • Housden, T., & Kam, R. (1992):全日幼稚园:研究摘要。加州Carmichael:圣胡安学区. ED 345 868.
  • Karweit, N. (1992):幼稚园经验。(教育领导, 49(6), 82-86. EJ 441 182)
  • Koopmans, M. (1991):全日制幼稚园看护成就效果纵向研究(新泽西州纽瓦克:纽瓦克教育Board. ED 336 494)
  • Morrow, L. M., Strickland, D. S.,和Woo, D. G. (1998):半日制和全日制幼稚园的读写教学.纽瓦克, DE: 国际阅读协会. ED 436 756.
  • Olsen, D., & Zigler, E. (1989):全日幼稚园运动评估。(童年早期研究季刊, 4(2), 167-186. EJ 394 085)
  • Puleo, V. T. (1988). A review and critique 全日制幼稚园研究. (初等学校杂志, 88(4), 427-439. EJ 367 934)
  • Towers, J. M. (1991)。Attitudes 朝向全日制,每日幼稚园.今日儿童, 20(1), 25-28. EJ 431 720.
  • West, J., Denton, K., & Germino-Hausken, E. (2000).美国幼稚园 [Online].华盛顿:国家教育Statistics中心. Available: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208023947/http://nces.ed.gov/pubs2000/2000070.pdf.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