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梧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梧村是中國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

上梧村
Shàng wú cūn(漢語拼音
坐標:25°26'19.8"N 119°05'34.7"E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
村級區劃單位數上俞、度下、梧郊、
面積
 • 總計1.5 平方公里(0.6 平方英里)
人口
 • 總計2,885人
 • 密度1,923人/平方公里(4,981人/平方英里)
時區北京時間UTC+8
行政區劃代碼350303101206 111
郵政編碼351100
電話區號+86 (0)0594
毗鄰集奎村、洋尾村、鎮前村、江尾村、

上梧村位於白塘湖[1]西北側。是白塘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省道201線[2]貫穿本轄區。全村現有耕地220畝,主要經濟收入靠歷史遺傳的豆腐加工業,是一個人多地少的村,農村經濟收入以加工業和建築業為主。

行政區劃[編輯]

上梧村下轄3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

3個自然村:上俞、度下、梧郊。

地圖

交通[編輯]

  •  福建省道201線[2]

上俞自然村[編輯]

現稱上梧村上俞,古稱榆溪境。屬白旗。北鄰集奎村[3]後亭,南鄰上梧村[4]梧郊,東鄰洋尾村[5]李角、集奎村[3]後亭,西鄰上梧村[4]度下、集奎村後亭。緊鄰白塘湖[1]公園。境內宮廟約有九座,其中兩座三一教宮廟;兩座佛教宮廟;五座本土信仰宮廟。

上俞人口大約1000多人,主要姓氏為兩個大姓,等小姓。舊時主要生計以製作豆豉,外出務工。境內有同治民國時期的石碑留存在村里。俞姓是主要的姓氏群體,有約70戶及300多人。其次的姓氏群體是喻姓,有約158多人。俞從莆田土頭搬到上俞,他們有東西部兩個支系,東部分支大約有48戶176多人,西部分支有46戶210多人。有一個共同的祠堂。西部分支原有祠堂,現已拆毀。蔣姓約46戶174人。其他姓氏陳、劉、鄭、戴、約74戶401多人。

舊時上俞七境同盟。該聯盟的控制範圍是上俞度口鋪(警察/防衛隊)和孝義里、直街大埕鋪。明代上俞、大西埕兩村分離。清代度口村(現稱集奎村[3]後亭)與上俞脫離。現在,這些村莊被上梧行政村和集奎[3]行政村管理。晚清各旗同盟中,上俞七境同盟是白旗聯盟的一部分。上俞七境同盟現已不復存在。

傳統文化[編輯]

榆溪境境內每年元宵賜福為農曆正月十七、十八兩日。

迎福宮位於上俞,是上俞七境同盟主殿。主神是慈濟真君。以前的每年元宵節神像都會被帶到每個聯盟的村莊。這些集體遊行因為特殊的原因尚未恢復。

文革前,境內有龍舟(船),文革期間境內龍舟(船)被毀,現存「龍頭」、部分「龍脖」。二零一九年下半年境內善男信女出資募捐重建龍舟(船)。上俞(榆溪境)在白塘湖划龍舟(船)的習俗得以恢復。

村落建築[編輯]

  • 慧林亭

位於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上梧村上俞260號。佛教場所。建造年代清代-現今。

中壇主祀千手觀音,左壇祀韋陀菩薩,右壇祀伽藍菩薩,左右牆壁處祀十八羅漢

上俞慧林亭,《莆田縣宗教志》記載:「觀音亭,在上梧村清代初年創建」。現存觀音亭史跡「拜石」,銘文「雍正元年立」。亭匾「慧林」二字,據考證,為清康熙丁酉舉人何白書跡。

  • 中一堂

位於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上梧村上俞。三一教場所。建造年代?[6]-現今。

中壇祀三一教主,左壇祀齊天大聖,右壇祀田公元帥,左右壁畫處祀皂隸

  • 玉興堂

位於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上梧村上俞。本土信仰宗教場所。建造年代?[6]-現今。

中壇祀田公元帥、護法風、火二童,左壇祀白牙大將[7],右壇稱「受福社」祀尊主明王、后土夫人[8],左右壁畫處祀皂隸。玉興堂原本是受福社的祭壇,屬於少數姓氏族群。

宮中頭燈豎排紅字將田公元帥寫作「辛公大人」張公聖君[9]寫作「烏公大人」。

  • 雙成堂

位於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上梧村上俞。三一教場所。建造年代清代-現今。

中壇祀三一教主,左壇祀田公元帥,右壇祀韋陀菩薩,左右壁畫處祀皂隸

  • 西興社

位於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上梧村上俞。本土信仰宗教場所。建造年代?-現今。

中壇祀尊主明王、后土夫人[8],左壇祀福德正神,右壇祀齊天大聖,左右壁畫處祀皂隸。屬於蔣姓祭壇。

  • 迎福宮

位於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上梧村上俞,緊臨迎福寺。本土信仰宗教場所。建造年代明代-現今。1995年重建,現宮宇三間寬,二進歇山頂,前廊開三大門,木板為牆肚,通體漆紅,牆裙以平麵條石砌成,廊兩側牆設小神龕。下廳較長,三對柱支撐,大門進置公案與前後香桌,牆繪八班[10]圖像。下廳右側設小神龕,祀一隻神龍。上下廳之間以平頂相連接,中間置天井,天井之上立柱建亭閣式屋頂翹角飛檐。天井四角落各立一石柱,其餘均為木柱。上廳以後一對柱為干,嵌落地護欄,廳後設三大帳,梁上掛「慈惠濟世」、「求必應[11]」、「保安康」,中間前掛「顯跡常山」顧,上廳前置將軍帳。宮內上下廳及兩廊掛滿垂簾珠燈,整齊美觀。中壇中帳祀保生大帝張公聖君[9]、楊公元帥[12]、劉公元帥[13]哪吒太子,左壇祀太乙仙姑[14],右壇祀尊主明王、后土夫人[8],牆繪四大天王像,左面牆壁處靠經門旁邊祀有協虎將軍,左右壁畫處祀皂隸

相傳鄭成功準備收復台灣時,他的軍隊為了造船拆毀了寺廟。後來在台灣也建造了一座迎福宮。

  • 迎福寺

位於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上梧村上俞,緊臨迎福宮。佛教場所。建造年代?[6]-現今。中壇祀准提佛母,左壇祀韋陀菩薩,右壇祀伽藍菩薩如來佛祖在迎福寺供奉位置未知。迎福寺原為祈雨寺,為周圍二十四個村子求雨。

  • 振興宮

位於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上梧村上俞,建造年代?[6]-現今,建築是內嵌在迎福寺,整體面積較小。本土信仰宗教場所。中壇祀慈濟真君,左壇祀田公元帥,右壇祀齊天大聖,左側牆壁槽內供奉天上聖母,右側牆壁槽內供奉未知姓氏的爺和大爺二爺,兩側牆壁均有童子、皂隸[10]壁畫。

  • 樹德祠

位於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上梧村上俞。本土信仰宗教場所。建造年代明代-現今。主祀蔡公、太虛普明、王母娘娘天上聖母觀音大士。屬於關門教。

明代福建創建的第一座金堂教總堂。在莆田有分堂130多處,後又傳教台灣。據《莆田縣宗教志》載∶樹德堂信奉莆田蔡阿公教,又稱金堂教,為佛教分支,男女聚會吃齋。明萬曆年間永平府順聖縣人王左塘,太靈(太虛)所立。四祖蔡文舉(莆田人,稱蔡阿公)、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蔡文舉曾孫蔡權傳金堂教去台灣。蔡文舉,莆田孝戶人(今涵江鎮前寧海橋北),久在浙江溫州經商(傳明代販運興化桂元、糖往江浙—帶出售),加入當地人姚文宇的龍華教,後改入金堂教。

蔡文舉與同鄉陳直齋傳金堂教來莆田,於上俞自然村創建福建省第一座金堂教總堂。蔡於其族親中收徒10人,稱「蔡公(教)十大房頭」。據說原來規模很大,有9座建築物,今殘存外門及第一進房屋蔡宅頂,稱樹德堂,現匾掛樹德祠。堂主蔡姓世傳。金堂教教徒嚴遵秘密教規,堂外大門緊閉,非教徒不得隨意進入,造成外人—向錯猜為反清復明的秘密地下組織。

  • 古官道

建造年代?-現今

  • 榆溪橋

位於上梧上俞村南。建造年代?-現今,清同治十年(1871年) 重建,民國2年(1913年)重修,石樑,長23米,寬2.42米,筏形墩,3孔,橋北有清代建築橋樓1座。

  • 聖妃埭

聖妃埭坐落於今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上梧村上俞,建造年代?-現今。通體為石質的特殊建築,古時用途為船隻通行的安全航標,現為村落地標。下文引用的是上梧村上俞當地村民為聖妃埭撰寫的相關故事。文中部分段落和詞語有刪減修改。

聖妃埭的傳說

2022年初(正月十八日)大地回春,春光明媚之季。 莆田市文史,文物有關專家吳國柱等人,心潮澎湃地為文化遺產的韻味所在,辛墾地來到白塘上俞村,尋找我村古文化之處——聖妃埭。 己來幾次尋找不到此地之名景,恰巧地接到上俞村村民喻星光的講述匯報,並考察論證證實聖妃埭的地基正是榆溪境上俞村落的航標塔。塔頂上,特有石雕由朝廷樹立授匾牌作惦念。

  南宋(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執政時期,興化灣顯化著:「沉七洲,浮興化(蒲田)」的歷史真實、現實的傳說。海納百川地立鑄木蘭溪,接府址由新縣處搬遷,往蒲田,又名興化府(蒲田)。而大興土木,圍灘造田,川流不息。

  木蘭溪,起源於木蘭村,分南北洋方,南面方自木蘭村至黃石鎮的海濱村,遮浪村、東甲村臨海之築鎮海灘埭(堤)造田,北面方木蘭村至鎮前村。 洋尾村、上梧村上俞(榆溪境)、集奎海灘,築埭(堤),造田。其南北規模十分宏觀,感動了朝廷,定在今上梧村上俞(榆溪境)埭旁,與後亭埭旁相依海灘河道連結。為船隻航行安全標誌,而建一座航標之塔。並命名「聖化地「碑誌,廣為流傳。

  元朝(1341年),至正年興化府內又興起向外灘築埭(堤)造田,並呈成村莊,名:下壩里廿四村(三八片),就是當今村落。聖紀塔確係考證證實;先有「聖妃塔」後有「下壩里廿四村」。

  聖妃塔。經過朝代和歷史的變遷,歷史居久。立務標樹著興化大地幾經波瀾的時代和人傑地靈。值得深入理解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非常有價值和紀念意義。

白塘鎮上俞村(榆溪境)村民

作者:雨來

2022年4月16日

佛塔灌水泥地捐資功德名榜 農曆2022年3月12日(2022年4月12日)
姓名 緣金 姓名 緣金
蔣文山 650元(¥) 張銀鳳 100元(¥)
俞曉陽 600元(¥) 南程 嚇麗 100元(¥)
俞玉榮 555元(¥) 哆頭仔 100元(¥)
喻文芳 500元(¥) 俞志明 100元(¥)
上俞弟子 300元(¥) 俞金輝 100元(¥)
喻國榮 200元(¥) 俞細南 100元(¥)
蔣嚇珍 200元(¥) 陳振章 100元(¥)
洋尾 黃文清 200元(¥) 郭玉鳳 100元(¥)
喻過海 100元(¥) 俞金海 100元(¥)
喻禮賢 100元(¥) 喻金地 100元(¥)
俞雲妹 100元(¥) 俞金雄 50元(¥)
俞嚇靜 100元(¥) 俞金武 50元(¥)
喻朝英 100元(¥) 俞金象 50元(¥)
  • 西福祖社

位於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上梧村上俞,緊鄰中一堂。建造年代?-現今,本土信仰宗教場所。屬於姓。主神是尊主明王、后土夫人。

  • 俞氏宗祠

位於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上梧村上俞。宗族祠堂。建造年代明代-現今。

屬於姓。供奉俞氏先祖。

唐高宗時期,俞氏入閩。上俞建有俞氏宗祠,堂號「流水堂」。史上有二座,現僅存一座,一村一姓二祠堂,屬少見。雖經歷史風雨滄桑巨變,但古貌猶存。古祠堂座北朝南,前有朝山(壺公山),大門面對白塘湖的西偏角,湖似寶鏡,俗稱「福氣偏心照我」。古建築為磚木結構,飛檐翹角。屋置天井,俗稱有「天空一角」,「四水歸堂」,「肥水不外流」之說。有前廳、正廳,史上為禮儀往來之用。前廳左右各有偏房一間,現已不存。

  • 喻氏宗祠

位於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上梧村上俞555號。宗族祠堂。建造年代?-現今。屬於姓。供奉喻氏先祖。建築左側有喻氏舊宗祠,目前舊宗祠用來存放龍舟。

度下自然村[編輯]

現稱上梧村度下,古稱西亭境。屬黑旗。

傳統文化[編輯]

境內有龍舟(船)二艘

村落建築[編輯]

暫時未知

梧郊自然村[編輯]

現稱上梧村梧郊,古稱梧郊境,另稱「墓兜」。屬紅旗。

傳統文化[編輯]

境內有龍舟(船)五艘。其中一艘捐贈於莆田市博物館。

村落建築[編輯]

暫時未知

參考資料[編輯]

  1. 莆田市涵江區人民政府涵江區白塘鎮政府信息公開
  2. 古文化豐富的上俞村莆田文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莆田城事] 涵江区白塘镇上梧,迎福植福落成庆典
  4. 地道風物丨上梧村 捻上一抹煙火,便是上梧一種情愫
  5.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塘鎮上梧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文獻[編輯]

  1. 《莆田縣宗教志》
  2. 《Ritual Alliances of the Putian Plain》Ritual Alliances of the Putian Plain, Volume 2  A Survey of Village Temples and Ritual Activities


  1. ^ 1.0 1.1 莆田白塘湖,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湖,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白塘秋月」勝景的所在地,景區占地2.4平方公里,位於涵江區南郊約2公里處,省道涵黃公路東側,亘跨白塘湖上梧、洋尾、鎮前三鏡,交通極為便利。 白塘湖景區自然風光優美,文化積澱深厚,文物內涵豐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眾多景觀與抗金名將李富、民族英雄文天祥、戚繼光等歷史名人有關,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整個景區與向南不遠的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寧海初日」和「梅妃故里」構成了眾多景點連片,極具觀賞價值的旅遊勝地。
  2. ^ 2.0 2.1 福建省道201線起於寧德蕉城漳灣,終於漳州東山縣城關(簡稱漳東線),途經寧德、福州、莆田、泉州、廈門和漳州6個設區市以及漳州開發區,經過蕉城等25個縣(市、區),是「八縱九橫」省道中路線最長的省道,集港口交通集疏運、臨港工業集聚、沿海土地綜合開發、國防交通戰備、防洪防潮減災及旅遊觀光等六大功能於一體。 省道S201線路段(自北向南):寧德漳灣—羅源鑒江—連江官頭—福州琅岐—長樂漳港—福清江陰—莆田秀嶼—仙遊楓亭—肖厝—惠安輞川—泉州—石獅水頭—晉江圍頭—南安石井—廈門—龍海港尾。
  3. ^ 3.0 3.1 3.2 3.3 集奎村下轄四個自然村,分別為集奎、岱埕、後亭、西湖。村民總戶數968戶,總人口3758人,其中男性人口1809人,女性人口1949人。本村總面積1.5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390畝。本村黨總支部設一個,分集奎,岱埕,西湖、後亭三個黨支部,黨員總人數158人。 集奎村與陳橋村、埭里村、洋尾村、安仁村、上梧村、鎮江村、周墩村、顯應村、鎮前村、南埕村、江尾村、柯塘村、後宮村、雙福村相鄰。 2021年10月,南京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2021年淘寶村名單,集奎村榜上有名。 集奎新橋位於涵江區白塘鎮集奎村,類別為古建築。 集奎新橋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東南至集奎橋頭觀音亭,西北至新橋頭路中心。 集奎村:集奎村下轄四個自然村,分別為集奎、岱埕、後亭、西湖。村民總戶數968戶,總人口3758人,其中男性人口1809人,女性人口1949人。本村總面積1.5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390畝。本村黨總支部設一個,分集奎,岱埕,西湖、後亭三個黨支部,黨員總人數158人。
  4. ^ 4.0 4.1 我村位於白塘湖西北側,白塘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省道201線貫穿本轄區。全村共有三個自然村,分別為上俞、梧郊和度下。同時,全村由七個村民小組組成,是一個人多地少的村,農村經濟收入以加工業和建築業為主。 我村兩委共有7人,黨支部成員5人,村委會成員6人,是交叉職務。全村共有656戶,總人口2885人,面積約1.5平方公里,現有勞動力1138人,黨員數98人,按三個自然村分為三個黨員小組。全村從事第一產業182人,第二、三產業893人。全村現有耕地220畝,主要經濟收入靠歷史遺傳的豆腐加工業,其占全村經濟收入的30%,竹編加工業占20%,第三產業占20%,靠農業和養殖業為生的占10%,其他收入占20%。 上梧村與鎮江村、安仁村、洋尾村、周墩村、陳橋村、顯應村、鎮前村、集奎村、南埕村、埭里村、江尾村、柯塘村、後宮村、雙福村相鄰。
  5. ^ 洋尾村是宋朝愛國將領、興化大慈善家李富的故居。由李富開創的白唐李氏文化淵源流長,洋尾村也因之於2003年被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該村中的李富紀念館於2005年被定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洋尾村是宋朝愛國將領、興化大慈善家李富的故居。 由李富開創的白唐李氏文化淵源流長,洋尾村也因之於由宋朝愛國將領、興化首位大慈善家李富開創的白塘李氏文化淵源流長,洋尾村也因之成為我市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千年來,白塘李氏的子孫已遍及海內外,其中不乏商界巨子、社會名流。雖然時代不同,但李富所具備的愛國愛鄉、造福桑梓、樂善好施的優良品格,仍然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進一步發揚光大。洋尾村以文化為契機,保護好、弘揚好優秀歷史文化傳統,以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開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其突出聞名於世的歷史名人還有:黃桂(1190-1255)字雲卿,號春深,晚號薦藻。福州侯官道山人,福州道山黃氏始祖、御史中丞贈司徒諡忠義黃碣之裔。其父黃邦彥。本族黃公舉、兄黃順卿宋嘉定戊辰年進士官誥院主管。始賜宋嘉泰壬戌年武舉出身,宋嘉定戊辰年進士登第三(探花及第),官至太常少卿。南宋慶元六年三月致仕回祖顧老,耋居莆田白塘洋尾。 地處白塘湖畔的洋尾古村落,古村落最早形成於唐代,是李氏族人聚居的一個古老村落,2003年被列為莆田市第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走在洋尾村村道上,隨處可見古色古香的建築,有些保存完好,有些已得到修繕。白塘李氏宗親會會長李金星介紹說,在這個古村落,不僅有大量牌坊、石碑等姓氏文物,還有李富祠、李氏大宗祠、州牧祠、祁陽祠四座古祠堂。這是李氏盛產官員的見證,自宋至清有進士98名,舉人62名,職官216名。 據記載,唐高宗時,皇室江國安王李元祥之子李皎為避武則天迫害,逃難到福建南安。宋真宗時,李元祥第十四世孫李伯玉自南安遷到莆田洋尾。又傳到安王第十八世孫李富,李富為南宋時期抗金愛國將領,為莆田著名的五賢之一。 據記載,洋尾曾有過7座牌坊,在李角自然村,有三座古坊至今保存完好,分別是僉判第坊、白塘科第坊和柏府歸榮坊。 這三座坊均坐落在白塘湖畔。僉判第坊建於宋代,系李富次子、承直郎惠州僉判李廷耀所建,磚木仿樓閣式結構,穿斗歇山頂,兩邊墀頭建有兩闕(牆頭厝)的假墀,古色古香。建於明代的柏府歸榮坊,現存為原始建築,橫跨於古官道上,抬梁式,懸山頂。 始建於明代的白塘科第坊為土木結構,雄偉壯觀,坐落在白塘湖岸邊。白塘科第坊的梁枋上,刻錄著密密麻麻的李氏後人名字和官職。村民李先生說,凡是被刻錄在白塘科第坊上的先人都是有功名成就的。
  6. ^ 6.0 6.1 6.2 6.3 不詳
  7. ^ 在田公元帥下凡途中,他收伏了靈牙將軍(白牙大將)。在赴考路上,他又先後收伏了金雞、玉犬和風、火二童。
  8. ^ 8.0 8.1 8.2 尊主明王是社神,據《莆田縣宗教志》記載:「社神在我國古代與稷神並列成國家、糧食的象徵。社神有社公與神婆,一般是在一起供,偶有單獨供的,在文化里神名講究四字為真,如土地公叫福德正神,社神便叫尊主明王,通常認為是明朝朱元璋以後,一種意見認為,因為朱元璋最早混過明教,所以要求全國百莊社裡,所供奉的社神,其來源很有可能就是明教的主神明王或是明尊。 后土夫人一般指后土娘娘,又稱後土。源於母系社會自然崇拜中的土地與女性崇拜。全稱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或六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陰陽,育萬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相傳她是最早的地上之王。後與主持天界的皇天大帝昊天相配合,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9. ^ 9.0 9.1 張聖君,又稱張聖者,號慈觀,道教閭山派道士,被明正德皇帝敕封為「法主神號」。張聖者確有其人,於宋天聖二年(1024年)農曆七月廿三出生在福建省永泰縣嵩口鎮月洲村。據《張氏世譜》記載,張慈觀是隨王審知入閩始祖張睦第13世玄孫。張慈觀的童年和少年都在苦難中度過,四歲喪父,後隨母改嫁到盤谷鄉連厝林里(今福坪村)的連姓人家為繼子。七、八歲時,因家境貧寒,繼父讓他去放牛,十二、三歲時,以砍伐鋤柄謀生,所以當地人叫他張鋤柄。十八歲那年,他上閭山學法,修煉武功,決心扶正祛邪,救世救民。 張公聖君,監雷御史,五雷法主,盪魔將軍、張聖君,張聖公、張聖者、法主公,俗稱張公,為福建省福州,莆仙一帶民間所篤信的神明之一,因他的懸壺濟世,一般道士都會祭拜。
  10. ^ 10.0 10.1 「皂隸」頂插五色紙絲花,頭戴各式猙獰獠牙面具,有紅、藍、青、黑等顏色。手執竹仗,穿黑衣紅褲,腰系紅布條,腿托綁帶,足蹬草鞋,氣勢威猛。
  11. ^ 意思是只要有人請求、就一定答應。形容容易答應人的請求、好說話。出自《夜譚隨錄·崔秀才》。
  12. ^ 楊元帥,中國民間信仰的神仙之一。東嶽十太保中還有一位楊元帥。楊元帥名叫楊彪,因他出生時,「鄰驚喊有飛虎至」,故起名為「彪」。「彪」有「虎」之意。《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五。 據說楊彪本是漢代廷尉,即中央政府中執掌刑獄的高級官員。他性情和順,判案公正。有個盜竊主人玩物的,皇帝想定他死罪,但楊彪按律條定了他盜竊罪,依法判處。他的一個老朋友觸犯了法律,給了楊彪千金「好處費」請他高抬貴手,楊彪面對重金連眼睛也不眨一眨,對老朋友說:「你這是把我推進髒水坑,讓我和你一塊挨罵!」堅決分文不收。他對朝廷中的那些受寵大臣犯法的決不手軟,就是皇帝求情也不行。 楊彪死後被上帝封為地神。做為東嶽十太保之一的陰帥,「察人鬼,斷凶頑,校牛頭馬首之類,剖岩林水國之藏,無不可者。」
  13. ^ 劉公元帥是一個法脈的法主,一般稱為劉法主,凡是道法高明的法主,通常都被稱為法主公,曾經是個僧人,曾參雪峰義存,義存為之剃髮為頭陀,賜法諱志達,所以又名叫劉志達。後來苦行修道,入閭山修煉道術,半僧半道。傳說中因為唐武宗時期貼榜征賢治理順昌縣蛟龍及猛虎,劉志達去將其解決,得到了百姓讚譽,他與龔志道、楊志遠兩人,在一些地方也被共稱為三佛祖師。
  14. ^ 民間傳說北宋時,福建鄞姓先祖鄞平山生有四男一女,女兒俗名「阿乙」,平時沉默寡言,但勤勞能幹,常常幹完農活家務之後,就上山去採藥,為他人治病,分文不取,漸漸成為遠近聞名的民間醫生。阿乙擅長婦幼科,拯救了無數婦幼的生命。傳說,宋太后患乳疽,四方求醫無效,而經她治療,頑疾痊癒。皇帝大喜,敕封她為「太乙仙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