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德國裝甲巡洋艦列表

這是特色列表,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國第一艘裝甲巡洋艦俾斯麥侯爵號美國進行友好訪問

從19世紀晚期開始,德意志帝國海軍試驗各種類型的巡洋艦,包括小型的通報艦和大型的防護巡洋艦[1]。由於預算限制,海軍無法針對艦隊服務或者執行海外任務的分別設計和建造專用巡洋艦。因此,海軍建設部門試圖設計能夠同時滿足兩種用途的艦艇——防護巡洋艦[2]。最先登場的是兩艘伊倫娜級[a]艦隻,於1886年開始敷設龍骨[4]。防護巡洋艦的設計和建造經驗逐漸發展成為更強大的艦船,最終研發形成德國第一艘裝甲巡洋艦——俾斯麥侯爵號。此艦於1896年開建,比最早一艘防護巡洋艦要晚10年。[5][b]

俾斯麥侯爵號被證明是執行海外任務「最理想、適合的」,形成隨後的裝甲巡洋艦設計的基礎[2]海因里希親王號[c]緊接著在1898年開建,並加入一些改進,包括減少主武裝,更薄但更全面的裝甲系統,和更高的最高航速。1900年至1901年間建造的兩艘阿達爾貝特親王級裝甲巡洋艦,在設計上比海因里希親王號裝甲巡洋艦進行不斷的改進。1902年和1903年分別建造的兩艘姊妹艦羅恩號約克號與兩艘阿達爾貝特親王級裝甲巡洋艦十分相似,只作一些小改進[8]。兩艘沙恩霍斯特級裝甲巡洋艦[d]分別於1904年和1905年投入使用,與以前的設計相比有顯著的改進。她們攜帶更重型的武器裝備,比以前的巡洋艦速度較快2(3.7公里每小時[10]。德國海軍最後一艘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e]為德國戰鬥巡洋艦發展的過渡品。此艦明顯比沙恩霍斯特級更大、裝備更好、速度更快,儘管她仍然不如當時由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新型無敵級戰鬥巡洋艦[f][13] 德國裝甲巡洋艦遵循相應戰艦設定的模式:與其他國家的戰艦相比,德國戰艦裝備有更小口徑的主炮,但是更重型的副炮組。這種武裝與英國和其他國家的武裝進行不利的比較。海軍歷史學家大衛·里昂(David Lyon)評論說,德國建造的裝甲巡洋艦是海軍中「設計最差、最不適合作戰的艦艇」[1]。與之相對應,由裝甲巡洋艦演變而來的德國戰鬥巡洋艦越來越受到重視。海軍歷史學家約翰·坎貝爾(John Campbell)說,「馮·德·坦恩號[g]是一艘比起英軍全部6艘12寸艦炮戰鬥巡洋艦都要好得多的戰艦。」[15]

示例
武裝 主要武器的數量和類型
裝甲 水線裝甲帶的最大厚度
排水量 作戰時船舶滿載排水量[h]
推進器 傳動軸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成本 造艦費用
服役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龍骨敷設 開始安放龍骨的日期
交付日期 艦隻交付使用的日期
結局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俾斯麥侯爵號

[編輯]
1902年俾斯麥侯爵號的石版畫

俾斯麥侯爵號是為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裝甲巡洋艦。此艦是這個艦級中唯一的一艘德語Einzelschiff。她的設計初衷是為德國的殖民艦隊服務。俾斯麥侯爵號的設計是對前級維多利亞·路易絲級防護巡洋艦的改進——俾斯麥侯爵號比她的前輩要大得多、武裝也更先進[2]。她裝備4門240公釐(9.4英寸)速射炮,前後裝有雙聯裝炮塔,12門150公釐(5.9英寸)速射炮作為副炮。俾斯麥侯爵號裝備克虜伯裝甲英語Krupp armour,艦上的主裝甲帶覆蓋在機艙上方,厚達200公釐(7.9英寸),甲板裝甲厚達30至50公釐(1.2至2.0英寸)。[17]

俾斯麥侯爵號被分配到東亞分艦隊,協助鎮壓義和團運動,直到1909年被沙恩霍斯特號取代。到達德國後進行現代化改裝,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擔任海岸防衛的角色,但很快就被降級為固定訓練船。戰爭結束後,俾斯麥侯爵號在1919年至1920年間被拆解。[5][17]

艦名 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成本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俾斯麥侯爵號 4門240公釐(9.4英寸)SK L/40型速射炮英語24 cm SK L/40[i]
12門150公釐(5.9英寸)SK L/40型英語15 cm SK L/40 gun速射炮[17]
200公釐(7.9英寸)[17] 11,461公噸(11,280長噸[19] 3具螺旋槳,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最高航速18.7節(34.6公里每小時)[20][21],13,623匹指示馬力(10,159千瓦特[21] 18,945,000馬克[19] 1896年[5] 1900年4月1日[5] 1919年至1920年間拆解[17]

海因里希親王號

[編輯]
可能正在港口舾裝的海因里希親王號

海因里希親王號在基爾帝國船廠建造。她在1898年開建,1902年3月竣工,造價1658.8萬馬克[17]。海因里希親王號的設計改進自俾斯麥侯爵號,以更小的主炮組,換取更高航速和更全面的裝甲保護。此艦開創後來德國裝甲巡洋艦的諸多先例,比如將副炮集中在船體中部英語amidships,而不像俾斯麥侯爵號一樣分布在整條艦上[8]

海因里希親王號大部分時間都在練習艦隊服役[22]。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該艦於1914年12月參加一次針對英國海岸的攻擊行動[23],隨後就轉移到波羅的海[8]。在這裡,她與俄羅斯海軍作戰,並在1915年8月參與里加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此役,她重創一艘俄羅斯驅逐艦[24]。1916年,該艦退出現役,並在基爾港擔任幾個次要角色,其中包括充當海軍參謀人員的浮動辦公室。海因里希親王號最終在1920年被出售,並在當年晚些時候被拆解為廢品[22]

艦名 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成本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海因里希親王號 2門240公釐(9.4英寸)SK L/40型速射炮
10門150公釐(5.9英寸)SK L/40型速射炮[17]
100公釐(3.9英寸)[17] 9,806公噸(9,651長噸)[17] 3具螺旋槳,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最高航速19.9節(36.9公里每小時)[17][25],15,694匹指示馬力(11,703千瓦特)[25] 16,588,000馬克[17] 1898年[8] 1902年3月11日[8] 1920年拆解[22]

阿達爾貝特親王級

[編輯]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

阿達爾貝特親王級包括兩艘艦隻:首艦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和末艦腓特烈·卡爾號。腓特烈·卡爾號較早於1903年12月12日入役,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則稍後於1904年1月12日入役。她們是對以前海因里希親王號裝甲巡洋艦設計的改進。這兩艘艦的裝甲帶厚度與前輩相同,但覆蓋面更廣。兩艦裝備4門安裝在雙聯裝炮塔的主炮,與海因里希親王號的2門單座炮塔形成鮮明對比。[8]

兩艦都在德國海軍服役,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在和平時期一直擔任炮兵訓練艦,而腓特烈·卡爾號則在艦隊一線服役,直到1909年退役,此後充當魚雷訓練艦。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這兩艘船都被動員起來,分配到波羅的海的巡洋艦分艦隊[26]。1914年11月,腓特烈·卡爾號在梅梅爾附近被俄羅斯海軍水雷擊沉,大部分艦員都被安全疏散[27]。阿達爾貝特親王號曾兩次在波羅的海作戰中被英國潛艇魚雷擊中:第一次是在1915年7月1日,造成嚴重的破壞,但最終得到修復[28];第二次發生在1915年10月23日,使該艦彈藥庫發生災難性爆炸,最終摧毀該艦,造成672人喪生。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的沉沒是戰爭期間德國海軍在波羅的海地區經歷的最大一次減員[29]

艦名 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成本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 4門210公釐(8.3英寸)SK L/40型英語21 cm SK L/40 gun速射炮
10門150公釐(5.9英寸)SK L/40型速射炮[22]
100公釐(3.9英寸)[22] 9,875公噸(9,719長噸)[22] 3具螺旋槳,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最高航速20.4節(37.8公里每小時)[22][30],17,272匹指示馬力(12,880千瓦特)[22] 16,371,000馬克[22] 1900年[8] 1904年1月12日[8] 1915年10月23日被英國E8號潛艇英語HMS E8擊沉[26]
腓特烈·卡爾號 4門210公釐(8.3英寸)SK L/40型速射炮
10門150公釐(5.9英寸)SK L/40型速射炮[22]
100公釐(3.9英寸)[22] 9,875公噸(9,719長噸)[22] 3具螺旋槳,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最高航速20.5節(38.0公里每小時)[22][30],18,541匹指示馬力(13,826千瓦特)[30] 15,665,000馬克[22] 1901年[8] 1903年12月12日[8] 1914年11月17日被俄羅斯水雷擊沉[22]

羅恩級

[編輯]
一艘艦名不詳的羅恩級裝甲巡洋艦

羅恩級包括兩艘艦隻:首艦羅恩號和末艦約克號,她們與早期的阿達爾貝特親王級非常相似,但採用漸進式改進。由於在甲板中段增加第四個煙囪,所以很容易將這一級與她們的前級區分開來。像德國建造的所有裝甲巡洋艦一樣,她們是用來作為駐紮在德國海外的艦隻[2]。羅恩級排水量高達9,875公噸(9,719長噸),並配備4門210公釐(8.3英寸)主炮。她們的最高航速是21節(39公里每小時)。[26]

兩艦在1905年至1906年間加入公海艦隊後,在偵察分艦隊服役[31]。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兩艦與第一偵查集群更強大的戰鬥巡洋艦並肩作戰。1914年11月3日至4日,約克號在襲擊英國海岸英語Raid on Yarmouth後返回港口時,撞上德軍預先布下的水雷沉沒,並造成重大傷亡[32]。羅恩號於1916年被解除武裝,並打算改裝成水上飛機母艦,但這一計劃從未付諸實施。此艦最終在1921年拆解[31]

艦名 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成本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羅恩號 4門210公釐(8.3英寸)SK L/40型速射炮
10門150公釐(5.9英寸)SK L/40型速射炮[26]
100公釐(3.9英寸)[26] 10,266公噸(10,104長噸)[26] 3具螺旋槳,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最高航速21.1節(39.1公里每小時)[26][33],20,625匹指示馬力(15,380千瓦特)[33] 15,345,000馬克[26] 1902年[8] 1906年4月5日[8] 1921年拆解[31]
約克號 4門210公釐(8.3英寸)SK L/40型速射炮
10門150公釐(5.9英寸)SK L/40型速射炮[26]
100公釐(3.9英寸)[26] 10,266公噸(10,104長噸)[26] 3具螺旋槳,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最高航速21.4節(39.6公里每小時)[26][33],20,031匹指示馬力(14,937千瓦特)[26][33] 16,241,000馬克[26] 1903年[8] 1905年11月21日[8] 1914年11月4日誤觸德國水雷沉沒[31]

沙恩霍斯特級

[編輯]
以最高航速航行的沙恩霍斯特號

沙恩霍斯特級巡洋艦是德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種傳統級別的裝甲巡洋艦。本艦級包括兩艘艦隻:首艦沙恩霍斯特號[d]和末艦格奈森瑙號[d]。她們比之前的羅恩級尺寸更大,額外的空間主要用於將210公釐(8.3英寸)主炮從4門擴充到8門。沙恩霍斯特級是第一批可以與同期英軍巡洋艦相抗衡的德國巡洋艦。[34]

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的役期都比較短。兩艦分別於1909年和1910年被派往東亞分艦隊執行海外任務[35]。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不久,兩艦離開德國在中國青島的租借地[36]。1914年11月1日,兩艦在科羅內爾海戰中摧毀一支英國軍隊,使皇家海軍遭受自1814年尚普蘭湖戰役以來的首次失敗[37]。然而,包括沙恩霍斯特級兩艦在內的東亞分艦隊大部分艦隻,隨後於12月8日在福克蘭群島海戰中被殲滅[38]

艦名 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成本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沙恩霍斯特號 8門210公釐(8.3英寸)SK L/40型速射炮
6門150公釐(5.9英寸)SK L/40型速射炮[31]
150公釐(5.9英寸)[31] 12,985公噸(12,780長噸)[31] 3具螺旋槳,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最高航速23.5節(43.5公里每小時)[31][39],28,783匹指示馬力(21,463千瓦特)[39] 20,319,000馬克[31] 1905年[10] 1907年10月24日[10] 1914年12月8日在福克蘭群島海戰沉沒[31]
格奈森瑙號 8門210公釐(8.3英寸)SK L/40型速射炮
6門150公釐(5.9英寸)SK L/40型速射炮[31]
150公釐(5.9英寸)[31] 12,985公噸(12,780長噸)[31] 3具螺旋槳,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最高航速23.6節(43.7公里每小時)[39],30,396匹指示馬力(22,666千瓦特)[31][39] 19,243,000馬克[31] 1904年[10] 1908年3月6日[10] 1914年12月8日在福克蘭群島海戰沉沒[31]

布呂歇爾號

[編輯]
布呂歇爾號

布呂歇爾號是德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艘裝甲巡洋艦[40]。她被設計成與德國情報部門所誤認為的英國無敵級戰鬥巡洋艦規格相符。在英國和德國海軍中,戰鬥巡洋艦開始取代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比之前的裝甲巡洋艦更大,可以攜帶更多的重炮,但是在規模和武器裝備上都無法與之匹敵。她的主武裝是12門210公釐(8.3英寸)艦炮,遠遠弱於英軍戰鬥巡洋艦的8門305公釐(12英寸)艦炮[41]

此艦最初被作為一艘炮兵訓練艦,但在一戰爆發後加入第一偵查集群[15]。1914年,她參加轟炸雅茅斯的行動以及對斯卡伯勒哈特爾浦惠特比襲擊英語Raid on Scarborough, Hartlepool and Whitby[42]。1915年1月24日,在第一次多格爾沙洲海戰[43]中,布呂歇爾號被戴維·貝蒂海軍中將指揮的英國戰鬥巡洋艦分艦隊的炮火擊中,速度明顯放慢。德軍分艦隊指揮官弗朗茨·馮·希佩爾海軍少將決定把布呂歇爾號棄置於追擊的敵艦前方,以挽救其他更有價值的戰鬥巡洋艦。最終她在英國艦隻的猛烈炮火下沉沒,並造成重大減員[44]

艦名 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成本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布呂歇爾號 12門210公釐(8.3英寸)SK L/45型英語21 cm SK L/45速射炮
8門150公釐(5.9英寸)SK L/45型英語15 cm SK L/45速射炮[45]
180公釐(7.1英寸)[45] 17,500公噸(17,200長噸)[45] 3具螺旋槳,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最高航速25.4節(47.0公里每小時)[45][46],38,323匹指示馬力(28,577千瓦特)[46] 28,532,000馬克[45] 1907年2月21日[13] 1909年10月1日[45] 1915年1月24日在第一次多格爾沙洲海戰沉沒[45]

腳註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3]
  2. ^ 德國裝甲巡洋艦分別被稱為「Panzerkreuzer」或「Grosse Kreuzer」,「裝甲巡洋艦」和「大巡洋艦」。[6]
  3.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7]
  4. ^ 4.0 4.1 4.2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9]
  5.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11]
  6.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12]
  7.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14]
  8. ^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魯納(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飛機燃料和特殊設備」。[16]
  9.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炮的官方名稱為24 cm SK L/40。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炮」,而L/40表示炮管長度,即40倍徑[18]

引文

[編輯]
  1. ^ 1.0 1.1 Lyon,第249頁.
  2. ^ 2.0 2.1 2.2 2.3 Campbell,第142頁.
  3. ^ 日本海人社,第21頁
  4. ^ Lyon,第253頁.
  5. ^ 5.0 5.1 5.2 5.3 Lyon,第254頁.
  6. ^ Grießmer 1996,第8–10頁.
  7. ^ 日本海人社,第50頁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Lyon,第255頁.
  9. ^ 日本海人社,第58頁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Lyon,第256頁.
  11. ^ 日本海人社,第62頁
  12.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24頁
  13. ^ 13.0 13.1 Campbell,第150頁.
  14.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49頁
  15. ^ 15.0 15.1 Campbell,第151頁.
  16. ^ Gröner,第ix頁
  17. ^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Gröner,第49頁.
  18. ^ Grießmer 1998,第177頁.
  19. ^ 19.0 19.1 Gröner,第48頁.
  20. ^ Gröner,第48–49頁.
  21. ^ 21.0 21.1 日本海人社,第48頁.
  22.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22.14 Gröner,第50頁.
  23. ^ Scheer,第69頁.
  24. ^ Halpern,第197頁.
  25. ^ 25.0 25.1 日本海人社,第50頁.
  26. ^ 26.00 26.01 26.02 26.03 26.04 26.05 26.06 26.07 26.08 26.09 26.10 26.11 26.12 26.13 Gröner,第51頁.
  27. ^ Corbett & Newbolt,第286頁.
  28. ^ Halpern,第195頁.
  29. ^ Halpern,第203頁.
  30. ^ 30.0 30.1 30.2 日本海人社,第52頁.
  31. ^ 31.00 31.01 31.02 31.03 31.04 31.05 31.06 31.07 31.08 31.09 31.10 31.11 31.12 31.13 31.14 31.15 Gröner,第52頁.
  32. ^ Tarrant,第30頁.
  33. ^ 33.0 33.1 33.2 33.3 日本海人社,第54頁.
  34. ^ Herwig,第28頁.
  35. ^ Halpern,第66頁.
  36. ^ Herwig,第155–156頁.
  37. ^ Gilbert,第102頁.
  38. ^ Herwig,第157–158頁.
  39. ^ 39.0 39.1 39.2 39.3 日本海人社,第58頁.
  40. ^ Herwig,第44頁.
  41. ^ Herwig,第45頁.
  42. ^ Tarrant,第30–31頁.
  43. ^ 海上风暴前奏,英德海上血拼!这一战就是炮舰巅峰之战的预演!_手机搜狐网. m.sohu.com. [2020-01-23] (中文(中國大陸)). 
  44. ^ Tarrant,第36–42頁.
  45. ^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Gröner,第53頁.
  46. ^ 46.0 46.1 日本海人社,第62頁.

參考資料

[編輯]

拓展閱讀

[編輯]
  • Dodson, Aidan. The Kaiser's Battlefleet: German Capital Ships 1871–1918.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16. ISBN 978-1-84832-229-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