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區
時區是地球上的區域使用同一個時間定義。以前,人們通過觀察太陽的位置(時角)決定時間,這就使得不同經度的地方的時間有所不同(地方時)。1863年,首次使用時區的概念。時區通過設立一個區域的標準時間部分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世界各個國家位於地球不同位置上,因此不同國家,特別是東西跨度大的國家日出、日落時間必定有所偏差。這些偏差就是所謂的時差。
歷史[編輯]
在農業社會,世界各地一般採用各自的地方時。十九世紀隨著長途鐵路運輸的發展,1870年代加拿大鐵路工程師弗萊明首次提出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1883年11月18日,美國鐵路部門正式實施五個時區。1884年華盛頓子午線國際會議正式通過採納這種時區劃分,稱為世界標準時制度。
理論時區[編輯]
理論時區以被15整除的子午線為中心,向東西兩側延伸7.5度,即每15°劃分一個時區,這是理論時區。理論時區的時間採用其中央經線(或標準經線)的地方時。所以每差一個時區,區時相差一個小時,相差多少個時區,就相差多少個小時。東邊的時區時間比西邊的時區時間早。為了避免日期的紊亂,提出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概念。
法定時區[編輯]
但是,為了避開國界線,有的時區的形狀並不規則,而且比較大的國家以國家內部行政分界線為時區界線,這是實際時區,即法定時區。請參見時區列表。
時區表示法[編輯]
ISO 8601[編輯]
協調世界時[編輯]
如果時間是以協調世界時(UTC)表示,則在時間後面直接加上一個「Z」(不加空格)。「Z」是協調世界時中0時區的標誌。因此,「09:30 UTC」就寫作「09:30Z」或是「0930Z」。「14:45:15 UTC」則為「14:45:15Z」或「144515Z」。
UTC時間也被叫做祖魯時間,因為在北約音標字母中用「Zulu」表示「Z」。
UTC偏移量[編輯]
UTC偏移量用以下形式表示:±[hh]:[mm]、±[hh][mm]、或者±[hh]。如果所在區時比協調世界時早1個小時(例如柏林冬季時間),那麼時區標識應為「+01:00」、「+0100」或者直接寫作「+01」。這也同上面的「Z」一樣直接加在時間後面。
"UTC+8"表示當協調世界時(UTC)時間為凌晨2點的時候,當地的時間為2+8點,即早上10點。
縮寫[編輯]
時區通常都用字母縮寫形式來表示,例如「EST、WST、CST」等。但是它們並不是ISO 8601標準的一部分,不應單獨用它們作為時區的標識。一些縮寫可能意義模糊,例如「BST」應當是英國夏令時,但在1968年到1971年間被重命名為「英國標準時」,這只是因為立法者不願稱其為中歐時間。在該法案中還確認英國的標準時間仍然為格林威治標準時。
全球UTC偏移量[編輯]

參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