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地理
立陶宛地理 | |
---|---|
洲 | 歐洲 |
地區 | 東歐 |
面積 | |
• 總計 | 65,300平方公里(25,200平方英里) |
毗鄰 | 白俄羅斯:502 km 拉脫維亞:453 km 俄羅斯:227 km 波蘭:91 km |
最高點 | 奧庫斯托雅斯山,297.84m |
最低點 | 波羅的海 0 m |
最長河流 | 涅曼河 |
最大湖泊 | 德魯克夏依湖 |
立陶宛位於波羅的海的東海岸,面積約65300平方公里(25200平方英里)[1]。是波羅的海國家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2]1989年,法國國家地理林業信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量測歐洲大陸的邊界,認定歐洲的地理中心位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北方約26公里處(54°54′N 25°19′E / 54.900°N 25.317°E)[3]。
位置
[編輯]立陶宛北部與拉脫維亞接壤,兩國共有453公里的邊界。東部和南部與白俄羅斯接壤,邊界綿延502公里。南部與波蘭的邊界較短,只有91公里。另與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地區有227公里的邊界。領土範圍在北緯56度27分至53度53分,東經20度56分至26度50分之間。[4]
地形和水文
[編輯]立陶宛位於中歐和北歐的邊緣。地勢比較平坦,只是在中間有一些冰磧堆積丘陵,一般不到300米高,最高峰為靠近東南部邊界的奧庫斯托雅斯山,標高約297.84公尺[5]。立陶宛是一個多森林、河流和湖泊的國家。有33%的國土面積被森林和湖泊、沼澤覆蓋,林地主要是松林、雲杉林和樺林,白蠟木和橡木非常稀少,森林裡盛產蘑菇和漿果,全國約有28%土地為混合林[5](中歐混合林與薩爾馬特混合林[6]),林業占全國產值的11%[7]。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的湖泊有2 833個,此外還有1 600個小湖泊,大多位於東北部,佔全國面積共約1.5%,最大者為德魯克夏依湖。立陶宛還有758條長度超過10公里(6.2 英里)的河流。內河航運主要依靠涅曼河及其支流,2000年運送貨物達90萬噸[5]。耕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南。海岸線長262千米,其中面對波羅的海的海岸線長97千米,其餘在庫爾斯潟湖內。[8]主要的不凍港克萊佩達即位於庫爾斯潟湖與波羅的海交接的出口處[9]。
氣候
[編輯]立陶宛的氣候分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Dfb)[10],東部的農作物生長期只有169天,西部可達202天。海岸地區在1月之平均氣溫為1.6°C(34.9°F),7月為17.8°C(64.0°F)。在維爾紐斯,1月平均氣溫為2.1°C(35.8°F),7月平均氣溫為18.1°C(64.6°F)。海岸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為717毫米(28.2英寸),薩莫吉希亞高地為900毫米(35.4英寸),東部地區為490毫米(19.3英寸)。每年都有降雪發生,多集中在十月到四月。[11]
波羅的海地區最長已有約250年的溫度觀測紀錄。資料顯示,十八世紀下半葉經歷溫暖時期,而十九世紀則是相對涼爽的時期。20世紀初期的暖化趨勢在1930年代達到高峰,隨後有小幅降溫,1960年代起暖化趨勢一直持續。立陶宛在2002年經歷了乾旱,引發了森林和泥炭沼澤火災。在2006年夏天的熱浪中,該國與西北歐其他地區一樣遭受了損失。[12]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
歷史最高溫 °C(°F) | 12.6 (54.7) |
16.5 (61.7) |
21.8 (71.2) |
31.0 (87.8) |
34.0 (93.2) |
35.7 (96.3) |
37.5 (99.5) |
37.1 (98.8) |
35.1 (95.2) |
26.0 (78.8) |
18.5 (65.3) |
15.6 (60.1) |
37.5 (99.5) |
平均高溫 °C(°F) | −1.7 (28.9) |
−1.3 (29.7) |
2.3 (36.1) |
9.4 (48.9) |
16.5 (61.7) |
19.9 (67.8) |
20.9 (69.6) |
20.6 (69.1) |
15.8 (60.4) |
9.9 (49.8) |
3.5 (38.3) |
−0.1 (31.8) |
9.5 (49.1) |
日均氣溫 °C(°F) | −3.9 (25.0) |
−3.5 (25.7) |
−0.1 (31.8) |
5.5 (41.9) |
11.6 (52.9) |
15.2 (59.4) |
16.7 (62.1) |
16.1 (61.0) |
12.2 (54.0) |
7.0 (44.6) |
1.8 (35.2) |
−1.7 (28.9) |
6.2 (43.2) |
平均低溫 °C(°F) | −6.3 (20.7) |
−6.6 (20.1) |
−2.8 (27.0) |
1.5 (34.7) |
7.0 (44.6) |
10.5 (50.9) |
12.2 (54.0) |
11.9 (53.4) |
8.3 (46.9) |
4.0 (39.2) |
0.1 (32.2) |
−3.7 (25.3) |
2.7 (36.9) |
歷史最低溫 °C(°F) | −40.6 (−41.1) |
−42.9 (−45.2) |
−37.5 (−35.5) |
−23.0 (−9.4) |
−6.8 (19.8) |
−2.8 (27.0) |
0.9 (33.6) |
−2.9 (26.8) |
−6.3 (20.7) |
−19.5 (−3.1) |
−23.0 (−9.4) |
−34.0 (−29.2) |
−42.9 (−45.2)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36.2 (1.43) |
30.1 (1.19) |
33.9 (1.33) |
42.9 (1.69) |
52.0 (2.05) |
69.0 (2.72) |
76.9 (3.03) |
77.0 (3.03) |
60.3 (2.37) |
49.9 (1.96) |
50.4 (1.98) |
47.0 (1.85) |
625.5 (24.63) |
資料來源1:Records of Lithuanian climate[13][14] | |||||||||||||
資料來源2:Weatherbase[15] |
環境
[編輯]立陶宛現有5座國家公園(奧克施泰提亞國家公園、祖基亞國家公園、庫爾斯沙嘴國家公園、特拉凱歷史國家公園、薩莫吉希亞國家公園)[16]、30座地區公園[17]、402座自然保護區[18]與668個受國家保護的自然遺產[19]。然而,工業的發展造成了不同性質的環境問題,該國的動植物群遭受了農業用地排水的影響,空氣污染主要存在於如維爾紐斯、考納斯、約納瓦、馬熱伊基艾、埃萊克特雷奈和新阿克梅內等擁有大量化肥廠、煉油廠、發電站和水泥廠的工業城市。[4]
水質也是立陶宛的環境問題。人口約40萬的考納斯市直到1999年才有淨水廠,在三級廢水處理計劃於2007年上路前直接將污水排入涅曼河。河流和湖泊污染是蘇聯時期忽視環境保護的遺留問題,庫爾斯潟湖大約有85%受到污染。波羅的海度假勝地的海灘,例如著名的帕蘭加度假區,經常因污染而關閉。受酸雨影響的森林位於約納瓦、馬熱伊基艾和埃萊克特雷奈附近,它們是化學、石油和發電中心。立陶宛是最早引入環境法規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然而由於莫斯科強調增加產量,並且由於大量地方違規、技術落後和政治冷漠,現在存在嚴重的環境問題。[4]
立陶宛獨立後,於1992年通過環境保護法(Aplinkos apsaugos įstatymas),規範個人(含法人)對環境資源的使用,以保護國內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與地貌[20]。立陶宛與其他歐盟成員國皆同意在2020年將碳排放減低至1990年的80%以下,將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20%以上,並在2030年將碳排放進一步減低至1990年的60%以下,將可再生能源佔比提升至27%以上[21]。2016年立陶宛通過飲料瓶回收法,隔年成功回收了該年度92%的飲料瓶罐[22]。2018年立陶宛在氣候變遷績效指標的排名僅次於瑞典[23];2019年立陶宛的森林景觀完整性指數在172國中排名第162[24]。
資源
[編輯]立陶宛擁有豐富的石灰石、粘土、石英砂、石膏砂和白雲石,適合製造高品質的水泥、玻璃和陶瓷。水源供應充足,但能源和工業材料均供不應求。1950年代在立陶宛發現了石油,但目前只有少數油井在運轉,而且所有油井都位於該國西部。據估計,波羅的海大陸棚和立陶宛西部地區擁有可觀的石油儲量,但如果開採這些石油,未來二十年內這些石油只能滿足立陶宛每年石油需求的20%左右。立陶宛在波羅的海沿岸擁有大量地熱資源,可用於為數十萬家庭供暖。此外,在立陶宛南部地區也發現了鐵礦床,但是這些礦床可能需要露天開採,這對環境是不利的。[4]
動植物
[編輯]立陶宛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列出了800多個物種,有約18.9%的植物、1.87%的真菌、31%的地衣、8%的魚類瀕臨絕種[27]。隨著狩獵規範的制定,野生動物的族群有回升趨勢,兔子估計有約20萬隻,最常見的大型野生動物為西方狍,全國估計有12萬隻,另外還有野豬(估計55000隻)、狐狸(估計27000隻)、鹿(估計22000隻)、黇鹿(估計21000隻)、駝鹿(估計7000隻,為最大型的野生動物)、狼(估計僅有800隻)與歐亞猞猁(估計僅200隻)[28]。
參考文獻
[編輯]- ^ Lithuania. Canada.ca. [2020-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Country overview and assessment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EU coastal areas- Lithuania (PDF). ec.europa.eu/maritimeaffairs/. European Commission Policy Research Corporation: 1, 2. [6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5).
- ^ Jan S. Krogh. Other Places of Interest: Central Europe. [2011-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2).
- ^ 4.0 4.1 4.2 4.3 Vardys, V. Stanley; Sloven, William A. Iwaskiw, Walter R. , 編. Estonia, Latvia & Lithuania: country studies 1st. Washington, D.C.: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186–189. 1996 [2021-07-11]. ISBN 0-8444-0851-4. OCLC 342455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4).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
|entry=
和|title=
只需其一 (幫助) - ^ 5.0 5.1 5.2 IBP, Inc. Lithuania: Doing Business, Investing in Lithuania Guide Volume 1 Strategic, Practical Information, Regulations, Contacts. Lulu.com. 2019-02-12: 24– [2021-06-27]. ISBN 978-1-5145-270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7).
- ^ Dinerstein, Eric; Olson, David; Joshi, Anup; Vynne, Carly; Burgess, Neil D.; Wikramanayake, Eric; Hahn, Nathan; Palminteri, Suzanne; et al. An Ecoregion-Based Approach to Protecting Half the Terrestrial Realm. BioScience. 2017, 67 (6): 534–545. ISSN 0006-3568. PMC 5451287 . PMID 28608869. doi:10.1093/biosci/bix014.
- ^ Lietuvos gamtinė aplinka, būklė, procesai ir raida (PDF). Vilnius: Aplinkos apsaugos agentūra. 2008: 167 [2021-06-27]. ISBN 978-9955-815-27-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6-23).
- ^ Curonian Lagoo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4).
- ^ Curonian Lagoo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4).
- ^ Kottek, Markus; Grieser, Jürgen; Beck, Christoph; Rudolf, Bruno; Rubel, Franz. World Map of the Köppen-Geiger climate classification updated (PDF). Meteorologische Zeitschrift. 2006, 15 (3): 259–263 [2021-07-17]. Bibcode:2006MetZe..15..259K. doi:10.1127/0941-2948/2006/01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2-24).
- ^ LHMT – Lietuvos hidrometeorologijos tarnyba – Meteo.lt.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6).
- ^ Research Note Effect of drought and fires on the quality of water in Lithuanian. Bibcode:2003HESS....7..423S.
- ^ Ekstremalūs reiškiniai (Extreme Phenomena). Meteo.lt. [2015-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1).
- ^ Rekordiškai šilta Rugsėjo Pirmoji (Warmest 1 September on record). Meteo.lt. 2015-09-02 [2015-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7).
- ^ Weatherbase: Historical Weather for Lithuania. Weatherbase.com. [2013-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7).
- ^ Lietuvos nacionaliniai parkai. aplinka.lt. [2018-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3) (lt-LT).
- ^ Regioniniai parkai. vstt.lt. [2018-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0).
- ^ Draustiniai. vstt.lt. [2021-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0).
- ^ Apie gamtos paveldo objektus. vstt.lt. [2018-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0).
- ^ Aplinkos apsaugos įstatymas. e-tar.lt. [2018-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8).
- ^ EU climate action. European Commission. 2016-11-23 [2018-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 ^ Europa suskubo paskui Lietuvą: kuo skiriasi šalių užstato sistemos?. 15min.lt. [2018-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3).
- ^ 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2018. Climate-change-performance-index.org. [2018-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3).
- ^ Grantham, H. S.; Duncan, A.; Evans, T. D.; Jones, K. R.; Beyer, H. L.; Schuster, R.; Walston, J.; Ray, J. C.; et al. Anthropogenic modification of forests means only 40% of remaining forests have high ecosystem integrity - Supplementary Materi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1): 5978. ISSN 2041-1723. PMC 7723057 . PMID 33293507. doi:10.1038/s41467-020-19493-3.
- ^ Klimka, Libertas. Kodėl gandras – nacionalinis paukštis?. LRT. 2015-03-26 [2015-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30) (立陶宛語).
- ^ Storks. Lonelyplanet.com. [2018-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3).
- ^ Lithuania – Biodiversity Facts. cbd.int. [2018-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5).
- ^ Fauna of Lithuania. TrueLithuania.com. [2018-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