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條約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鋼鐵條約
義大利外長加萊阿佐·齊亞諾、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與德國外長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在柏林帝國總理府簽署鋼鐵公約
類型軍事同盟
簽署日1939年5月22日
簽署地點 德國柏林
簽署者
1943年6月在羅馬的德國軍旗和義大利國旗

鋼鐵條約》(德語:Stahlpakt義大利語Patto d'Acciaio),全稱《德義友誼與同盟條約》,是義大利德國在1939年5月22日通過的協定。義大利外交大臣加萊阿佐·齊亞諾與德國外長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代表他們的國家簽署協議,不過包括齊亞諾在內的數位義大利官員反對此項條約。協議最初是作為日本、義大利和德國之間的三方軍事聯盟起草的。 但日本希望該協議的重點針對蘇聯,而義大利和德國則希望將其針對英國法國。 由於這一分歧,該條約在沒有日本的情況下簽署,並成為義大利和德國之間的協議。

鋼鐵條約象徵德義同盟,讓兩國在國際威脅或戰爭中,互相提供軍事支援,並加強軍事與戰時生產。而且,兩國保證只有得到對方同義才會與他國議和。條約最初的有效期是10年。

協定假設戰爭會在3年之內爆發,德國在1939年9月1日業已入侵波蘭,而義大利準備不足,仍未能遵守協定,終於在1940年6月10日才向法國和英國宣戰。

1943年7月25日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倒台,9月8日義大利投降,德國出兵進駐義大利以阻擊盟軍進攻,有效結束了條約。[1]

背景[編輯]

德國義大利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大蕭條嚴重阻礙了兩國的經濟後,激進政黨(例如阿道夫·希特勒的納粹分子和貝尼托·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分子)的受歡迎程度和支持度激增。[2]

1922年,墨索里尼擔任義大利王國首相。他的第一個行動使他非常受歡迎,提供就業和改造義大利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公共工程計劃。在地中海,墨索里尼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其規模超過了英國法國地中海艦隊的總和。[3][4]

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後,發起了一場巨大的公共工程和秘密重整軍備浪潮。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有著相似的原則,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1930年代曾多次在國家和私人場合會面。1936年10月23日,義大利和德國簽署了一項秘密協議,首次就西班牙內戰國際聯盟和阿比西尼亞危機等問題調整兩國的外交政策。[5][6][7]

日本[編輯]

1931年,日本關東軍因其豐富的糧田和原礦儲量而入侵滿洲地區。然而,這引發了與滿洲接壤的蘇聯的外交衝突。為了對抗蘇聯的威脅,日本於1936年與德國簽署了一項條約,該條約的目的是防止蘇俄對中國發起任何攻擊。[2]

日本選擇專注於反蘇聯盟,而不是義大利和德國等反西方聯盟。然而,德國擔心反蘇聯聯盟會在他們征服西歐之前造成兩線戰爭的可能性。因此,當義大利邀請日本簽署《鋼鐵條約》時,它提出了異議。[8]

條款[編輯]

正式而言,《鋼鐵條約》規定德國和義大利有義務在發生戰爭時向對方提供軍事、經濟或其他方面的援助,並在戰時生產方面進行合作。 該條約旨在確保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在未經對方同義的情況下實現和平。該協議基於三年內不會發生戰爭的假設。當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時,義大利尚未做好應對衝突的準備,難以履行其義務。因此,義大利直到1940年6月才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延遲入侵法國南部。[9][10]

第一條

締約方將保持相互永久聯繫,以了解所有共同利益或整個歐洲局勢。

第二條

如果締約雙方的共同利益因任何類型的國際事件而受到損害,雙方將立即就採取必要措施維護這些利益進行磋商。如果締約方之一的安全或其他重大利益受到外部威脅,另一締約方將為受威脅的一方提供充分的政治和外交支持,以消除這種威脅。

第三條

如果違背締約雙方的義願和希望,其中一方捲入與另一國或其他國家的軍事糾紛,另一方將立即作為盟友站在其一邊,並全力支持它。 其陸地、海上和空中的軍事力量。

第四條

為確保在任何情況下迅速履行第三條聯盟義務,締約兩國政府將進一步加強在軍事領域和戰時經濟領域的合作。 同樣,兩國政府將定期相互通報實際執行本協定所需的其他措施。 兩國政府將在外交部長的指導下設立常設委員會,以實現第一條和第二條所述的目的。

第五條

在聯合發動戰爭的情況下,締約方此時已經有義務只有在彼此完全同義的情況下才能締結任何停戰或和平。

第六條

締約雙方認識到與友好國家建立共同關係的重要性。他們決心在未來維持這些關係,並促進將他們與這些國家聯繫在一起的共同利益的充分發展。

第七條

本協議自簽署後立即生效。締約雙方同義將其第一期有效期定為10年。在此期限到期之前,他們將及時就延長該協議的有效性達成協議。

秘密補充協議[編輯]

《鋼鐵公約》的秘密補充協議分為兩部分,在簽署該協議時並未公開。

第一部分敦促兩國加快聯合軍事和經濟合作,第二部分承諾兩國在「新聞、新聞服務和宣傳方面」進行合作,以提升羅馬-柏林軸心的力量和形象。為了提供幫助,每個國家都將在對方首都指派本國的「一名或多名專家」,與該國外交部長保持密切聯繫。[11]

名稱變更[編輯]

在被告知原來的名稱「血之契約」在義大利可能會受到不良歡迎後,墨索里尼提出了「鋼鐵契約」這個名稱,並最終被選中。[12]

解散[編輯]

根據第七條,該協議有效期為10年。1942年11月,北非軸心國]軍隊在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被英國軍隊決定性擊敗。1943年7月,西方盟軍入侵西西里島開闢了新戰線。此後,墨索里尼被19名大議會成員推翻,他們投票支持大議會。彼得羅·巴多格里奧元帥領導下的新義大利政府於9月與盟軍簽署了停戰協定,成為非交戰國,從而有效地結束了義大利對該條約的參與。[9][13]

儘管納粹德國在義大利北部建立了墨索里尼領導下的傀儡政府義大利社會共和國,但義大利仍然只是名義上的該條約的成員。[13]

參看[編輯]

條約原文

參考文獻[編輯]

  1. ^ Gibler, Douglas. International Military Alliances, 1648-2008. 2009. doi:10.4135/9781604265781. 
  2. ^ 2.0 2.1 The Road To War. Wikipedia. 2023-12-13 (英語). 
  3. ^ Knight 2013. Wikipedia. 2023-12-13, p.22 (英語). 
  4. ^ Knight 2013. Wikipedia. 2023-12-13,. pp. 68–69. (英語). 
  5. ^ Shirer 1960. Wikipedia. 2023-12-13, (pp. 258–262.) (英語). 
  6. ^ Corvaja 2013. Wikipedia. 2023-12-13, p.13 (英語). 
  7. ^ Stumpf 2001. Wikipedia. 2023-12-13,. p. 146. (英語). 
  8. ^ Maltarich 2005. Wikipedia. 2023-12-13, p. 75. (英語). 
  9. ^ 9.0 9.1 The Italo-German Alliance. Wikipedia. 2023-12-13 (英語). 
  10. ^ Belco 2010. Wikipedia. 2023-12-13, p.37 (英語). 
  11. ^ The Pact of Steel. Wikipedia. 2023-12-13 (英語). 
  12. ^ Nicholls 2000. Wikipedia. 2023-12-13, p.195 (英語). 
  13. ^ 13.0 13.1 The Mediterranean And North Africa. Wikipedia. 2023-12-13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