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爾維希國
外观
德爾維希國 Dawlada Daraawiish دولة الدراويش | |||||||||||||
---|---|---|---|---|---|---|---|---|---|---|---|---|---|
1896年—1920年 | |||||||||||||
首都 | 塔莱赫 | ||||||||||||
常用语言 | 索馬利語 阿拉伯語 | ||||||||||||
宗教 | 伊斯蘭教 | ||||||||||||
政府 | 君主制 | ||||||||||||
國王 | |||||||||||||
• 1896-1920 | 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 | ||||||||||||
历史 | |||||||||||||
• 建立 | 1896年 | ||||||||||||
• 终结 | 1920年 | ||||||||||||
货币 | 瑪麗雅特里薩泰勒銀幣 義屬索馬利蘭盧比 | ||||||||||||
| |||||||||||||
今属于 | 索马里(名義上) 索馬利蘭(事實上) 衣索比亞 |
德爾維希國(索馬利亞語:Dawlada Daraawiish,阿拉伯语:دولة الدراويش),是19世紀末由索馬里人伊斯蘭主義者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於今索马里兰(國際上承認為索馬利亞一部分)和衣索比亞東部(索馬里州)成立的伊斯蘭教遜尼派國家,建於1896年,於1920年亡於英國。
歷史
[编辑]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宣稱自己是索馬里人的蘇丹,將追隨者組織成稱為「托钵僧」(Dervishes,音译“德爾維希”)的軍團。德爾維希國因成功擊退義大利與英國四次入侵聞名[1],被認為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與德意志帝國的盟友[2][3],並撑過了瓜分非洲的風潮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當時非洲大陸上唯一倖存的穆斯林國家[4]。1920年,英國第五次入侵,使用空軍轟炸首都塔莱赫而滅亡了德爾維希國。
影響
[编辑]德爾維希運動在20世紀初暫時創造了一個流動的索馬利亞“準國家”,其邊界不固定,人口也有波動。這是殖民時期撒哈拉以南非洲最血腥、持續時間最長的武裝運動之一,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重疊,戰爭也摧毀了當地經濟。學者們對索馬利亞激進的托缽僧運動的出現和消亡有不同的解釋。有些人認為「蘇菲伊斯蘭」意識形態是推動者,有些人則認為列強佔領引發的遊牧生活方式的經濟危機和「殖民掠奪」是德爾維希運動的觸發因素,將其歸類於「反殖民主義」意識形態,而後現代主義者則認為宗教和民族主義共同創造了德爾維希運動。[5][6]這也啟發了後來的索馬里民族主義,號召將所有索馬里人統一起來。現在統治當地的卡圖莫政府所使用的旗幟,即受到德爾維希運動的啟發。[7]
參考資料
[编辑]- ^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history – Page 1406
- ^ The modern history of Somaliland: from nation to state – Page 78
- ^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Ethiopia – Page 405
- ^ Jihad in the Arabian Sea 2011, Camille Pecastaing, In the land of the Mad Mullah: Somalia
- ^ Michel Ben Arrous; Lazare Ki-Zerbo. African Studies in Geography from Below. African Books. 2009: 166. ISBN 978-2-86978-231-0.
- ^ Hess, Robert L. The 'Mad Mullah' and Northern Somalia. The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4-01-01, 5 (3): 415–433 [9 February 2024]. JSTOR 179976. S2CID 162991126. doi:10.1017/S0021853700005107.
- ^ Calanka Khaatumo: Ha dhicin oo ha dheeliyin. 11 January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