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排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唐代尺八(左)和排箫(右)复制品,藏于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
排簫
排簫

排簫中國古代一種吹奏樂器,與編鐘編磬均是上古時期中國重要的樂器。從春秋到秦漢的排簫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漢代音樂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這樂器隨後失傳,直到近代被重新製造。韓國的簫(소)正是從排簫演變過來,並用於祭祠儀式上。在歷史上,它的名字分別有底簫、雅簫、頌簫、舜簫、參差、鳳翼、短簫、雲簫、秦簫,其形象或有差異,但用法大致相同。

歷史

[编辑]

排簫的前身名叫,《詩經》中已有記述。傳說虞舜時曾出現一部稱為「簫韶」的樂舞,主要是用排簫演奏。[1]到了南北朝及隋唐年間,更成為宮廷雅樂的重要樂器,並流傳至高麗龜茲日本等地使用。目前日本奈良東大寺仍保存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但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1]

臺灣金曲獎的標誌即以排簫為設計主題,且獎座上端都放置有立體雕塑的金曲獎「排蕭套圓圈」標誌。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排簫的歷史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8-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