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Dksh1412/沙盒
諾曼第級戰列艦、en:Normandie-class battleship
諾曼第級 Normandie class | |
---|---|
概觀 | |
艦種 | 戰艦 |
艦名出處 | 諾曼第 |
擁有國 | 法国 |
前型 | 布列塔尼级战列舰 |
次型 | 里昂级战列舰(計畫) 敦克爾克級戰艦(實際) |
同型 | 諾曼第、法蘭德斯、加斯科涅、朗格多克、貝亞恩 |
建造數 | 5艘 |
完成數 | 1艘[a] |
取消數 | 4艘[b] |
技术数据 | |
標準排水量 | 25,250公噸(24,850長噸) |
滿載排水量 | 28,270公噸(27,820長噸) |
全長 | 176.4米(578英尺9英寸) |
全寬 | 27米(88英尺7英寸) |
吃水 | 8.84米(29英尺) |
鍋爐 | 21或28台燃煤鍋爐 |
动力 | 1組三胀式蒸汽机 2組蒸汽渦輪發動機 32,000匹公制馬力(23,536千瓦特;31,562匹軸馬力) |
最高速度 | 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 |
續航距離 | 12節(22公里每小時;14英里每小時)/6,500海里(12,000公里;7,500英里) |
乘員 | 旗艦:1,204名乘員 |
武器裝備 | 12門340公釐45倍徑1912年式主砲 24門138.6公釐口徑1910年式火砲 6門47公釐口徑1902年式火炮 6組450毫米(17.7英寸)口徑魚雷管 |
裝甲 | 水线装甲带:80—300毫米(3.1—11.8英寸) 砲塔:300毫米(11.8英寸) 司令塔:266毫米(10.5英寸) |
諾曼第級戰列艦(法語:Normandie-class)是法國海軍在1912至1913年間設計的戰艦,本級艦預計建造5艘。首艦為諾曼第號,另4艘同型艦為法蘭德斯號、加斯科涅號、朗格多克號、貝亞恩號。主砲採用12門340公釐45倍徑1912年式主砲,並安置於3座四聯裝主砲塔內,這種砲塔設計與當時大多數海軍選擇的二聯裝砲塔大不相同,後來成為法國海軍特色之一。為了提升燃料效率,前4艘艦的推進系統採用較少見的三胀式蒸汽机與蒸汽渦輪發動機混和搭配。
當諾曼第級前4艘艦於1914年命名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軍方調整軍工生產優先度,加上戰爭動員導致勞動力短缺,使本級艦的建造工程一度停宕。為了空出船塢空間,當艦體達到可下水的進度後,造船廠將這些未完工艦隻移出船塢,此後建造工程完全停擺,而準備安裝在艦上的火炮也多改為陸軍使用。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海軍考慮要以原設計繼續建造,或是吸取大戰中的經驗將諾曼第級的設計現代化,但因法國在戰後財政緊繃,未完工的前4艘艦最終被拆解。第5艘艦貝亞恩號的命運與前4艘艦不一樣,法國軍方於1920年代復工後將其改裝成航空母艦,並一直服役至1960年代,最終於1967年拆解。
研發過程
[编辑]1911年12月,法國海軍技術委員會(法語:Comité technology)審查前一型布列塔尼級戰艦設計藍圖,並提出一份報告。報告指出基於1880年代在船舯主炮發射時產生的爆炸波對艦體所造成的衝擊經驗,同樣在船舯配置砲塔的布列塔尼級令人無法接受。這一點影響了法國下一級無畏艦的設計佈局,而新的研發工作在其後不久開始進行。[1][2]1912年2月,法國海軍設計部門公布新戰艦草圖;受限於當時法國造船廠船塢規模,新戰艦的尺寸與裝備受到一定限制,但設計部門希望在裝甲、武器配備、航速方面能至少與布列塔尼級相等,以下為新戰艦預定規格:[2][3]
- 船體長:172米(564英尺)。
- 船體寬:27.5米(90英尺3英寸)。
- 吃水深度:約8.7米(29英尺)。
- 排水量:約25,000公噸(25,000長噸)。
- 航速:20至21節(37至39公里每小時;23至24英里每小時)之間。
設計部門隨後提出三種草案,這三項草案在次要武器上皆全部配備20門138.6毫米(5.5英寸)口徑火炮,並運用新型雙聯裝技術安置在炮廓內,後來改為24門138.6毫米(5.46英寸)口徑火炮。隨後為了增加20門100毫米(3.9英寸)口徑火炮,並將138.6毫米(5.46英寸)口徑火炮數量減至18門以維持噸位[4],但100毫米(3.9英寸)口徑火炮的研發進度沒有趕上艦艇建造時程,因而138.6毫米(5.46英寸)口徑火炮的數量恢復到最初的24門方案。[5]技術部門原在副砲配置上提出單裝與雙聯裝砲塔的搭配方案,但因這種配置會降低其性能而作罷。[4]作為替代方案,艦上的副砲以3門為1組,以單裝形式配置在8組炮廓內。[6]
三項草案在主炮配置上皆不一樣,第一項方案沿用布列塔尼級配置,採用10門340毫米(13.4英寸)口徑主炮,其最高速度可超過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第二方案是採用12門340毫米(13.4英寸)口徑主炮,配置在艦艏與艦艉各2座四聯裝砲塔與2座雙聯裝砲塔內,其中雙聯裝砲塔背負式布局配置在四聯裝砲塔後方的上層建築上面,在此方案下軍艦航速可達20節(37公里每小時;23英里每小時);最後一項方案則是提議配備16門30.5厘米(12英寸)口徑主炮,並配置在4座四聯裝砲塔內,在此方案下航速同樣可以達到20節(37公里每小時;23英里每小時)。[7][8]
推進系統方面則有2種不同方案;第1方案為參考布列塔尼級,採用2組直驅式蒸汽渦輪發動機;第2方案則採用混和系統,即2組直驅式渦輪發動機驅動內側2組螺槳軸,另1組往復式蒸汽機於低速航行使用,這2組蒸汽機驅動外側2組螺槳軸。由於渦輪發動機在低速航行時的燃料效率非常低,第2方案可減少低速航行下的燃煤消耗量而被採用。[4][7]不過在建造5號艦貝亞恩號時,推進系統反而選擇第1方案,這是為了讓貝亞恩號能夠與配備渦輪機的布列塔尼級的燃油消耗率相匹配。與前4艘艦不同。原布列塔尼級裝甲設計被沿用下來,並限制滿載時最大吃水深度不得超過9米(30英尺),但如果條件許可,預計主裝甲帶將的設計將比布列塔尼級更厚。[8][9]
1912年3月,參謀總部希望主要武器能沿用布列塔尼級的340毫米(13英寸)口徑主炮,並傾向全渦輪設計。不過參謀總部後來決定改用新的四聯裝砲塔技術,並且優先選擇12門主炮配置在2座四聯裝砲塔與2座雙聯裝砲塔的第二方案;但如果這種配置導致船頭與船尾重量超重,將考慮以布列塔尼級的5座雙聯裝砲塔配置方式取代。[5]然而海軍最高委員會於接下來一個月無法決定是否能採用四聯裝砲塔,因為該技術仍在開發中,可能會趕不上艦艇建造時程,所以要等研發進度有進展後再重新討論該方案。委員會同時拒絕將次要武器以雙聯裝方式配置在炮廓的提議,並提議採用18門138.6毫米(5.5英寸)口徑火炮與12門100毫米(3.9英寸)口徑火炮。[10]推進系統方面,委員會接受第二方案,並保留布列塔尼級的裝甲佈局,但如果有機會,希望能將增加主裝甲帶厚度。[4]海軍部長泰奧菲勒·德爾卡塞最後接受海軍最高委員會的建議,但附帶條件是,如果四聯砲塔研發進度趕不上艦艇建造時程,將會採用與布列塔尼級同樣的5座雙聯裝砲塔布局方案。[5][10]
技術部門後來針對主砲配置提出A7與A7bis兩種方案,A7方案為5座雙聯裝砲塔配置;A7bis方案則是3座四聯裝砲塔配置。在後者的方案中,總噸位會比前者輕500公噸(490長噸;550短噸)。1912年4月6日,海軍最高委員會終於接受由奧梅庫爾提交的四聯裝砲塔設計。[5]然而委員會意識到100毫米(3.9英寸)口徑火炮的研發進度趕不上艦艇建造時程,只好於1912年5月22日接受配置24門138.6毫米(5.46英寸)口徑火炮的方案。[11]
設計細節
[编辑]整體特徵與推進系統
[编辑]諾曼第級船體垂標間距長170.6米(559英尺9英寸)、水线长175米(574英尺2英寸)、全長176.4米(578英尺9英寸)、船寬27米(88英尺7英寸)、滿載時平均吃水深度約 8.84米(29英尺0英寸)。正常裝載下,諾曼第級的排水量為25,250公噸(24,850長噸),滿載時排水量將上升到28,270公噸(27,820長噸);船體內部同時以水密艙壁分隔出21間水密隔艙。[12]
最初建造的4艘艦於船舯底部放置1組蒸汽渦輪發動機驅動一對中心軸與直徑5.2米(17英尺1英寸)的四葉螺旋槳,但該中心軸無逆轉裝置。另外這4艘艦在渦輪發動機類型上有所不同,諾曼第號與法蘭德斯號採用許可生產的帕森型渦輪發動機;加斯科涅號採用拉托-布列塔尼(Rateau-Bretagne)型渦輪發動機;朗格多克號則採用施耐德-佐利型渦輪發動機。這4艘艦還配備2組垂直型4缸三脹式蒸汽機驅動外側兩個直徑3.34至3.44米(10英尺11英寸至11英尺3英寸)的三葉螺旋槳,供倒退或低速巡航用。第5艘艦貝亞恩號則採用2組帕森型渦輪發動機,每組驅動一對直徑3.34米(10英尺11英寸)的三葉螺旋槳。在鍋爐配置上,諾曼第號與加斯科涅號安裝21台奧蓋特·迪·湯普勒(Guyot du Temple)式管型鍋爐;法蘭德斯號與朗格多克號安裝28台貝爾維爾(Belleville)式管型鍋爐;貝亞恩號則安裝21台尼克勞斯(Niclausse)式管型鍋爐;所有鍋爐的運轉壓力皆為20千克每平方厘米(1,961千帕斯卡;284磅力每平方英寸)。[13][14]
本級艦推進系統額定功率為32,000匹公制馬力(23,536千瓦特;31,562匹軸馬力),最高航速為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若在強制送風下,可將推進系統提升至45,000匹公制馬力(33,097千瓦特;44,384匹軸馬力),最高航速可達22.5節(41.7公里每小時;25.9英里每小時)。[15][16]該級艦預計能裝載900公噸(890長噸)燃煤與300公噸(300長噸)燃料,但在滿載狀態下可將燃煤裝載量提升至2,700公噸(2,700長噸)。在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14英里每小時)巡航時,本級艦的續航範圍達6,600海里(12,200公里;7,600英里);若在16節(30公里每小時;18英里每小時)時則有3,375海里(6,250公里;3,884英里);但如果以最高航速航行,續航範圍將減至1,800海里(3,300公里;2,100英里)。[17]在擔任旗艦的狀態下,艦上預計可容納44名軍官及1,160船員。[18]
武器配備
[编辑]諾曼第級主要武器採用12門340公釐45倍徑1912年式主砲,並配置在3座四聯裝砲塔內。3座主砲塔分別配置在前甲板、船舯、後甲板,並全位於船軸心線上。[17]砲塔重量1,500公噸(1,500長噸;1,700短噸),內配有電力瞄準裝置與油壓升降裝置。4門砲管以成對方式用支架支撐;並以40毫米(1.6英寸)厚的水密隔艙分隔。每一對火炮配有專屬的彈藥升降機與彈藥庫,使其能同時或各自獨立開火。[19]如果本級艦能順利完工,將成為世界上首級別採用四聯裝主砲塔的戰艦。[20]
主砲射程範圍可達16,000米(52,000英尺),射速為每分鐘2發。砲彈使用重540公斤(1,190英磅)的穿甲彈,其槍口初速為800米每秒(2,600英尺每秒)[21],每門主砲皆配有100輪砲彈供使用。[22]艦上5組3.66米(12.0英尺)長的測距儀供主砲使用,其中2組放置在司令塔上,其餘則分別在3座主砲塔上方。主砲塔另設有備用射擊控制站,以備不時之需。[6]
在次要武器方面,本級艦採用24門138.6公釐口徑1910年式火砲,以3門為1組,單裝形式配置在8組炮廓內。[17][23]該火砲使用重36.5公斤(80英磅)砲彈,其槍口初速為830米每秒(2,700英尺每秒)[24],每門砲皆配有275輪砲彈供使用。[6]防空方面,艦上還預計配備6門47毫米(1.9英寸)口徑1902年型防空炮,該類型防空炮由低射角類型火炮研發而來,可安裝在艦艇上。[17][25]諾曼第級另預計在船體水線下區域安裝6組450毫米(17.7英寸)口徑魚雷管[17],每艘艦將配備36顆魚雷。[6]
裝甲防護
[编辑]諾曼第級的裝甲帶採用克虜伯生產的滲碳裝甲,裝甲帶長度170米(557英尺9英寸),幾乎與船體長度相當,僅有船尾5米(16英尺5英寸)不在範圍內。此裝甲帶由兩排板材組成,總高4.05米(13英尺3英寸),其中1.7米(5英尺7英寸)位於水線以下。裝甲帶最厚處厚度為300毫米(11.8英寸),保護著兩端主炮座之間的船體。主裝甲帶上板到頂部邊緣逐漸弱化至 240毫米(9.4英寸),而下板到底部邊緣逐漸弱化至100毫米(3.9英寸)。 從1號炮座到船艏的裝甲帶厚度逐漸從260至160毫米(10.2至6.3英寸),上緣也從190至140毫米(7.5至5.5英寸),下緣厚度則為80毫米(3.1英寸)。3號炮座至船艉的裝甲板厚度則是逐漸從260至140毫米(10.2至5.5英寸),上緣從190至100毫米(7.5至3.9英寸),下緣厚度則是與前端同為80毫米(3.1英寸)。主裝甲帶延伸至船艉的180毫米(7.1英寸)厚橫向艙壁上。[17][26]
水線裝甲帶上方與160毫米(6.3英寸)厚的上列板相連,該裝甲板從艏部延伸至艉部的炮廓處,用於保護次要武器。主砲座延伸到上裝甲帶的外側部位由250毫米(9.8英寸)厚的鋼板保護,而內表面為了減輕重量,厚度僅有50毫米(2英寸)。主砲塔正面裝甲厚度為300毫米(12英寸)、側面厚210毫米(8.3英寸)、頂部厚100毫米(3.9英寸)。指揮塔裝甲板側面厚266毫米(10.5英寸),屋頂厚100毫米(3.9英寸)。下裝甲甲板由14毫米(0.6英寸)厚的低碳鋼板組成,此裝甲板沿中心線寬度為7米(23英尺),並且在外側增加另一層相同厚度的鋼板。下甲板向下傾斜與水線裝甲帶底緣相接,由一片42毫米(1.7英寸)厚的裝甲板加固傾斜部位,使此處裝甲總厚達到70毫米(2.8英寸)。 兩層13毫米(0.5英寸)厚的鍍層組成上裝甲甲板,並在邊沿處加固至80毫米(3.1英寸),同時在彈藥艙上方處以48毫米(1.9英寸)厚的裝甲板保護。[17][27]
諾曼第號的船體底部為雙層船殼設計,深1.6米(5英尺3英寸)。機艙與彈藥艙皆有鱼雷艙壁保護,該艙壁由兩層10毫米(0.4英寸)厚的鎳鉻鋼板組成。艙壁外側另覆蓋一層10毫米(0.4英寸)厚的波紋型彈性鋼板,用來吸收魚雷爆炸產生的衝擊波。 另一項消散爆炸衝擊力的措施是採用直徑80厘米(31英寸)的管子,這些管子從雙層船殼延伸到上裝甲甲板,將爆轰氣體的衝擊力從魚雷艙壁轉移。考慮到船艙不對稱進水後可能發生傾覆,包括水線以下區域、前後340毫米(13英寸)口徑火炮彈藥艙、輪機艙、船舯138.6毫米(5.46英寸)口徑火炮彈藥艙外側皆有增設空艙室,這些艙室在船艦遭遇進水時將灌入海水來防止艦艇發生任何傾斜狀況。[27]
同型艦
[编辑]艦名 | 造船廠[8] | 架設日期[8] | 下水日期[8] | 服役日期[8] | 結局[17] |
---|---|---|---|---|---|
諾曼第號 | 聖納澤爾羅亞爾阿特利耶和尚提耶造船 | 1913年4月18日 | 1914年10月19日 | — | 未完工,於1924年至1925年拆解。 |
法蘭德斯號 | 布雷斯特兵工廠 | 1913年10月1日 | 1914年10月20日 | 未完工,於1924年10月拆解。 | |
加斯科涅號 | 洛里昂兵工廠 | 1914年9月20日 | 未完工,於1923年至1924年拆解。 | ||
朗格多克號 | 洛尔蒙吉倫特鍛造和造船廠 | 1913年5月1日 | 1915年5月1日 | 未完工,於1929年6月拆解。 | |
貝亞恩號 | 濱海拉塞訥新地中海铸造与建设公司 | 1914年1月5日 | 1920年4月15日 | 1927年5月[28] | 後改裝成航空母艦,於1967年拆解。[28] |
建造與取消
[编辑]諾曼第級前二艦在1912年12月12日下單,並以法国行省分別命名之。[29]諾曼第號與朗格多克號艦於1913年4月18日開始建造,但直到1913年7月30日撥款法案通過後該艦造案才獲得正式授權;法蘭德斯號與加斯科涅號也在法案通過的同一天正式下單。貝亞恩號原計劃於1914年10月1日下單,但後來提前至1914年1月1日;本級5艘艦後來與3艘布列塔尼級一同建造,這8艘艦將兩兩一組組成4個总队。[8]
然而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軍方為了將資源優先配給陸軍,本級艦建造工程全部被迫暫停。[13]當時法國政府樂觀地認為這場衝突很快就會結束,因而面對戰爭時沒有立即動員全國。[30]然而戰事在這之後持續擴大,迫使法國陸軍開始動員,造船廠內大量的儲備工人被徵召,極大地阻礙施工進度,當月底已有部分工程暫停。法國陸軍後續將徵兵及彈藥訂購排入優先級別,使諾曼第級工程的勞動力進一步縮減。鑑於越來越多的限制,法國海軍決定只建造那些能快速完工的艦艇,例如布列塔尼級3艘艦;而諾曼第級前4艘艦仍建造至可下水狀態,但此舉僅是為了空出船臺,以便提供空位給更迫切地用途上。貝亞恩號的建造已在1914年7月23日停止,所有進一步的工程計畫都被取消。[8][31]
1915年7月,法國海軍決定將建造新戰艦排除於優先事項之外,進一步停止諾曼第級建造工程,只有火砲建造案仍被保留,但這些火砲則被改裝,並陸續轉給陸軍使用。[5]已完工的4門340公釐45倍徑1912年式主砲後被轉為列車炮,供法國陸軍使用;另9門供朗格多克號使用的主砲,也在1919年戰爭結束後全裝設在鐵道車上;[32]138.6公釐口徑1910年式火砲同樣也有一部分轉供陸軍使用。[5]
船艦名 | 船體[33] | 推進系統[33] | 鍋爐[33] | 砲塔運轉部件[33] |
---|---|---|---|---|
諾曼第號 | 65% | 70% | 100%(後用於其它艦艇) | 40% |
朗格多克號 | 49% | 73% | 96% | 26% |
法蘭德斯號 | 65% | 60% | 100%(後用於其它艦艇) | 51% |
加斯科涅號 | 60% | 渦輪機:44% 蒸汽機:75% |
100%(後用於其它艦艇) | 75%(後被德軍奪取) |
貝亞恩號 | 25% | 17% | 20% | 8-10% |
當諾曼第號與加斯科涅號停工時,鍋爐已製造完成,但被轉用來替換其它驅逐艦的舊鍋爐[33],包括1914年從阿根廷買回來的冒險家級驅逐艦[34],以及1916年底從希臘皇家海軍繳獲的3艘鷲級驅逐艦加斯科涅砲塔的裝甲板與轉檯是從法孚-里爾工廠訂購,然而該工廠於1914年被德國人佔領,導致預定裝設在加斯科涅。[33]前4艘艦由於較早開工,因此在停工前各艦進度皆有達到4成以上,僅有最晚開工的貝亞恩號是艦當中進度最慢的,其船體建造進度只有25%,推進系統17%,鍋爐20%,主砲塔配件僅8到10%。[5][35]
1918年1月,最後的戰時命令規定所有艦艇暫停保留,而已準備的建造材料也都將封存在原地。同一時間,原預計裝設在加斯科涅號的3,086公噸(3,037長噸;3,402短噸)裝甲,被挪去用於其它用途上。[30]
1918年11月11日,法國與德國簽署康邊停戰協定,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設計部門隨後在1918年11月22日提案,向參謀總部建議修改諾曼第級前4艦的設計並重啟建造工程。參謀總部收到提案後回應新戰艦的最高航速需至少有26至28節(48至52公里每小時;30至32英里每小時),並且必須配備火力更強的主砲。[36]由於法國國內的造船廠設施在戰爭期間沒有進行過任何擴建,使新建造的船舶尺寸受限而無法大幅擴增。這迫使諾曼第級只能小幅度的改進設計,特別是安裝防雷鼓包的部分。1919年2月,考量到新戰艦研發時間過長,至少需6到7年才能吸收戰爭的教訓並準備完成,因此參謀總部決定先把所有諾曼第級戰艦完工。[35]
技術部門後來改進一部分設計,提出新的修正方案。在戰爭期間四艘下水的艦艇,原本裝在艦上的機械全部保留[37],並預計在艦上安裝新型渦輪發動機,將動力提升至80,000匹軸馬力(60,000千瓦特),使航速能提高到24節(44公里每小時;28英里每小時)。[38]透過在戰爭結束時向奧匈帝國接收的特格特霍夫級戰艦進行分析,設計人員認為戰艦在對付遠距離目標的能力須提升[39],因而將諾曼第級主砲的最大仰角改進至23-24度,使射程增加到25,000米(82,000英尺)。[37]為了降低敵方火炮俯射的抵抗能力,諾曼第級的主裝甲甲板加強至120毫米(4.7英寸)。原預定安裝的450毫米(17.7英寸)口徑魚雷管,改為550毫米(22英寸)口徑版本,安裝位置也從水線下區域移至甲板上,艦上的射控系統性能也一併提升。艦上另預計加裝艦載機設施,讓諾曼第級能容納1架二座偵查用水上飛機,以及1架單座战斗机。[39]
1919年7月,時任參謀總長的皮埃爾·羅納克認為義大利海軍是法國的主要對手,並擔心義大利會將在戰爭期間暫停建造的弗朗切斯科·卡拉喬洛級戰列艦復工;因此羅納克針對諾曼第級前4艘艦完工計畫提出3項建議,第1是維持原設計完工,第2是提升火炮射程與裝甲防護能力,第3則是加長船體並安裝新型號推進系統,使航速能有所提升。技術部門後來提出將諾曼第級船體延長15米(49英尺),可使航速提高5節(9.3公里每小時;5.8英里每小時)。然而到了1919年9月12日,羅納克認為此時繼續執行諾曼第級建造工程對法國脆弱的經濟負擔太大,因此開始重新檢討前4艘艦的建造方案;[40]其中包括將其轉換為貨船、油輪、客轮、或是浮動式燃料庫,不過以上計畫後來都被否決。[41]4艘諾曼第級的續建方案後正式取消,並棄置在朗代韋內克,於1923年至1926年間分批拆解。[40]當中能用的零件後來分配給貝亞恩號,或是用來升級孤拔号战列舰。[41][42]
貝亞恩號因建造進度緩慢,若計劃完成該艦,需更新部分設計,包括以8座尼克勞斯式(Niclausse)燃油鍋爐取代燃煤鍋爐,以及更換成輸出性能更好的渦輪發動機。甚至在主砲塔上,考慮更新四聯裝砲塔,用以安裝400毫米(16英寸)口徑雙聯裝火砲。[38] 1920年4月,造船廠先以清空船台為由將貝亞恩號下水,但此時法國海軍有打算將該艦改裝成航空母艦。同年晚些時候,工程部門在下裝甲甲板頂部架設一座尺寸43米 × 9米(141英尺 × 30英尺)的臨時木製平台當作飛機著陸用的測試飞行甲板,同時間還搭建一組兩頭懸掛着加重沙袋的橫向阻拦索,接著於1920年底在土倫附近進行飛機降落評估。這項驗證最終很成功,證明貝亞恩號有潛力進一步改裝成標準航空母艦,因此法國海軍於1922年決定將該艦改裝為航空母艦,改裝工程在1923年8月開始,並於1927年5月結束。艦上安裝了混合式推進系統,以及12台諾曼式鍋爐。[37][43][44]最終貝亞恩號成為法國海軍第1艘航空母艦,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不過該艦在戰爭期間僅執行飛機渡運任務。法國投降後,該艦大部分時間被扣留在加勒比海的馬提尼克島,沒有經歷過任何戰鬥。[45]1944年,貝亞恩號在美國進行改裝,裝備了當時美國製的新型高射砲。[28]後來貝亞恩執行執行飛機渡運任務至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為止,最終於1967年在熱那亞報廢拆解。[46]
流行文化
[编辑]注釋
[编辑]腳註
引用
- ^ Le Masson 1984,第409頁.
- ^ 2.0 2.1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84頁.
- ^ Preston 2002,第67頁.
- ^ 4.0 4.1 4.2 4.3 Le Masson 1984,第412頁.
- ^ 5.0 5.1 5.2 5.3 5.4 5.5 5.6 Preston 2002,第68頁.
- ^ 6.0 6.1 6.2 6.3 Le Masson 1984,第414頁.
- ^ 7.0 7.1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84–185頁.
-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89頁.
- ^ Preston 2002,第67–68頁.
- ^ 10.0 10.1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85頁.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88–189頁.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91–192頁.
- ^ 13.0 13.1 Smigielski 1985,第198–199頁.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91, 201頁.
- ^ Preston 2002,第70頁.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01頁.
-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Smigielski 1985,第198頁.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91頁.
- ^ Friedman 2011,第209頁.
- ^ Preston 1972,第51頁.
- ^ Friedman 2011,第207頁.
- ^ Le Masson 1984,第413頁.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97頁.
- ^ Friedman 2011,第225頁.
- ^ Friedman 2011,第229頁.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98–199頁.
- ^ 27.0 27.1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99–200頁.
- ^ 28.0 28.1 28.2 Roberts 1980,第261頁.
- ^ Silverstone 1984,第88,97,99,103,107頁.
- ^ 30.0 30.1 Le Masson 1984,第415頁.
- ^ Whitley 1998,第45頁.
- ^ Friedman 2011,第210頁.
-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02頁.
- ^ Smigielski 1985,第204頁.
- ^ 35.0 35.1 Le Masson 1984,第416頁.
- ^ Preston 2002,第68–69頁.
- ^ 37.0 37.1 37.2 Preston 2002,第69頁.
- ^ 38.0 38.1 Smigielski 1985,第199頁.
- ^ 39.0 39.1 Le Masson 1984,第417頁.
- ^ 40.0 40.1 Preston 2002,第69–70頁.
- ^ 41.0 41.1 Le Masson 1984,第419頁.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300頁.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190頁.
- ^ Jordan & Caresse 2017,第201–202頁.
- ^ Preston 2002,第70–71頁.
- ^ Preston 2002,第71頁.
- ^ World of Warships.
參考來源
[编辑]書目
- Friedman, Norma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1. ISBN 978-1-84832-100-7 (英语).
- Jordan, John; Caresse, Philippe. Frenc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One.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7. ISBN 978-1-59114-639-1 (英语).
- Le Masson, Henri. The Normandie class Battleships with Quadruple Turrets. Warship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Nav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1984, XXI (4): 409–419. ISSN 0043-0374 (英语).
- Preston, Antony.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I: An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the Battleships of all Nations, 1914-1918. New York: Galahad Books. 1972. ISBN 0-88365-300-1 (英语).
- Preston, Anthony. The World's Worst Warships.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2002. ISBN 978-0-85177-754-2 (英语).
- Roberts, John. France.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0: 255–279. ISBN 978-0-87021-913-9 (英语).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88254-979-0 (英语).
- Smigielski, Adam. France.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190–220. ISBN 978-0-87021-907-8 (英语).
- Whitley, M. J.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II.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8. ISBN 978-1-55750-184-4 (英语).
在線來源
- 作戰風格大揭密:法國戰鬥艦. World of Warships. [2018-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0) (中文(臺灣)).
延伸閱讀
[编辑]- Breyer, Siegfried. Battleships and battle cruisers 1905–1970. London: Macdonald and Jane's. 1973. ISBN 978-0-356-04191-9 (英语).
- Jordan, John. From Battleship to Carrier: Béarn. Jordan, John (编). Warship 2020. Oxford, UK: Osprey. 2020: 8–27. ISBN 978-1-4728-4071-4 (英语).
外部連結
[编辑]- Normandie Class. Battleships-Cruisers. [2017-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4) (英语).
- Bennighof, Mike. The Normandie-Class Battleships. avalanchepress.com. 2013-01 [2017-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3) (英语).
[1]The Last Century of Sea Power, Volume 2: From Washington to Tokyo, 1922–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