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扁桃![]() | |
---|---|
![]() | |
《科勒藥用植物》(1897), Amygdalus communis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蔷薇目 Rosales |
科: | 蔷薇科 Rosaceae |
属: | 李属 Prunus |
种: | 扁桃 P. amygdalus |
二名法 | |
Prunus amygdalus Batsch, 1801
| |
異名[1] | |
被替代異名
同模異名
異模異名
|
扁桃(學名:Prunus amygdalus)是蔷薇科李屬的一个种,原产于波斯,唐朝的《酉阳杂俎》、《岭表录异》对“偏桃木”有所记载。
名称[编辑]
扁桃又稱偏桃、巴丹杏、巴旦杏、巴旦木、巴欖子[2]、八擔杏,以上音译來自波斯語بادام ,也从英语音译为阿蒙杏,也称西杏、京杏。
学名[编辑]
本种最初的学名“Amygdalus communis”由卡尔·林奈在1753年所发表,但归类为独立的“扁桃属”而不是李属,直到1801年才由奥古斯特·巴奇首次将其归类为李属,但此时“Prunus communis”早在1778年已被威廉·哈德森用来给桃子名命并成为其异名,因此巴奇就重新将林奈的属名Amygdalus改为种小名替代,定为现用的学名Prunus amygdalus。[3]
另有菲利普·米勒于1768年发表的“Amygdalus dulcis”为第二早的异名,在1967年由戴维·阿拉迪斯·韦伯修正为“Prunus dulcis”并声明将其作为前者的替代学名,一度成为本种常见的异名,但基于后来2012年墨尔本的植物学大会的规定,此做法被视为“冗余名”,因此1801年巴奇基于林奈的名命才是有效学名。[3]
食用[编辑]
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 | |
---|---|
2,503 kJ(598 kcal) | |
19.5 g | |
维生素 | |
維生素A equiv. | (0%) 2.0 μg |
硫胺(維生素B1) | (17%) 0.19 mg |
核黃素(維生素B2) | (117%) 1.4 mg |
菸鹼酸(維生素B3) | (26%) 3.9 mg |
(9%) 0.47 mg | |
吡哆醇(維生素B6) | (11%) 0.14 mg |
葉酸(維生素B9) | (7%) 29 μg |
维生素C | (0%) 0.0 mg |
维生素E | (175%) 26.2 mg |
膳食礦物質 | |
鈣 | (25%) 250 mg |
鐵 | (30%) 3.9 mg |
鎂 | (73%) 260 mg |
錳 | (109%) 2.29 mg |
鉀 | (16%) 740 mg |
鈉 | (0%) 5.0 mg |
鋅 | (39%) 3.7 mg |
[4] 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参考膳食摄入量(DRI) |
不同於同屬李屬的李子、櫻桃等水果,扁桃主要用作食用的部份是其內果皮中的種子,即扁桃仁(英語:almond)。扁桃仁是常見的堅果,常被误称为杏仁;真正的杏仁是杏及其近缘种的种子,与扁桃仁并不相同(在臺灣,扁桃仁和杏仁都被稱為杏仁)。[5]如今中国市场上的扁桃仁只能标注为“扁桃仁”、“扁桃核”、“巴旦木”不能标注“杏仁”。[6]扁桃分甜苦,甜味扁桃(Prunus dulcis var. dulcis)和苦味扁桃(Prunus dulcis var. amara)。
參見[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Prunus amygdalus Batsch.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Kew Science. [2021-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2) (英语).
- ^ 国晶. 宋朝游历指南.
它是宋朝一種很名貴的果品,朱弁在《曲洧舊聞》中也介紹過。
- ^ 3.0 3.1 Prunus dulcis. 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 [2021-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6).
- ^ Nuts for Life Ready Reckoner 2012 edition. [2013-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0).
- ^ 史军. 杏仁不简单. 科学松鼠会. 2012-03-23 [2019-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4).
- ^ 杨滨. “美国大杏仁”改名啦!九成多更名“扁桃仁”或“巴旦木”. 北晚新视觉. 北京晚报. 2015-09-24 [2019-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