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天后宮
旗山天后宮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臺灣高雄市旗山區湄洲里永福街23巷16號 |
宗教 | 台灣民間信仰 |
主神 | 天上聖母 |
例祭 | 農曆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聖誕) 農曆三月廿三日(天上聖母聖誕) 農曆七月二十五日(中元普渡) |
建立时间 | 大清道光四年(1824年) |
地圖 | |
旗山天后宮 | |
---|---|
坐标 | 22°53′12″N 120°28′56″E / 22.88663°N 120.48224°E |
建成时间 | 大清道光四年(1824年) |
官方名称 | 旗山天后宮 |
類型 | 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
评定时间 | 2000年5月31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旗山天后宮,是位於臺灣高雄市旗山區的廟宇,主祀天上聖母,是旗山地區的信仰中心,為二殿二廂的格局[1],於2000年5月31日公告為高雄縣縣定古蹟,2010年五都改制後,改為直轄市定古蹟[2]。在天后宮出現之前,蕃薯藔庄的公廟為福德祠,天后宮興建後,取代福德祠成為蕃薯藔街的信仰中心,為此並將原立於福德祠的「奉憲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重刻一座立於天后宮[1][3]:80。該廟前方之廟埕曾為羅漢門巡檢衙門所在地,日治時期為市集,當時曾在今平和街設公設市場以分散人潮,二次大戰後曾設有「新生市場」,現已拆除[1]。
沿革
[编辑]旗山天后宮位於清代臺灣縣羅漢外門里的蕃薯藔街,在天后宮建立之前,當地最主要的廟宇為福德祠,而最初的「蕃薯藔庄」則在福德祠南邊一帶[3]:52。而後約在乾隆三十二年到四十四年(1767年-1779年)之間,福德祠對岸[註 1]道路已發展成商街[3]:51,使得聚落中心北移,嘉慶十五年(1810年)羅漢門巡檢移駐蕃薯藔街[註 2]增設下隘門後,福德祠與原蕃薯藔庄舊聚落在下隘門與溪溝的隔阻下被邊緣化[3]:52。
嘉慶十年(1805年),臺灣縣知縣薛志亮倡建天后宮[1],其動機可能是受到當時海盜蔡牽活動的影響[註 3],欲以宗教力量穩住民心,另外還可能再進一步希望旗山天后宮能消融族群與階層對立,更能如內埔六堆天后宮[註 4]在重要時刻成為社會動員的基地[3]:67。但隔年(1806年)蔡牽事件即告平息,薛志亮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亦調職,不久病逝,天后宮的興建募款也隨之鬆懈[3]:67。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在吳廷棟、李大模、陳其祿先後三位巡檢與蕃薯藔街眾商號捐款下[3]:67,歷經多年的募款終於完成並開始動工[3]:62,於道光四年(1824年)完工落成[1]。而在「興建天后宮碑志」中,顯示有一半的經費都是來自蕃薯藔街眾商號(共25家),一般民眾與祭祀公業(共50多名)則佔了近四成[3]:69,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而立的「重修天后宮碑記」則顯示商家出資比例已上升到八成,一般民眾則剩不到一成,李文環之著作即據興修經費以在地商家為主的現象推論旗山天后宮的信仰僅及於清代蕃薯藔街一帶[3]:68。
日治時期,旗山仕紳陳啟雲曾借用天后宮東廂於昭和二年(1927年)成立悟真社以教育宣傳本土語言文化,並建有惜字亭,直到二次大戰後因功能漸失而停辦,惜字亭則變成金爐[1]。二次大戰後,1951年成立的旗山集樂平劇研究社則借用天后宮西廂為北管練習場,東廂則為南管鳳吟聲南樂社練習場,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北管、南管會輪流在三川殿與正殿間的天井演奏,直到1970年代研究社才搬離天后宮[1]。
而在整修方面,二次大戰之後旗山天后宮便於1946年進行整修,木料購自福建福州,經海運至屏東東港後再運到旗山,並聘「草賢師」施作三川殿龍虎堵泥塑與屋頂的剪黏[1]。1964年再次整修以因應隔年媽祖聖誕,並聘柯丁添、周義雄等人雕刻正殿神龕花罩與網目[1]。1975年整修,由吳振華承作三川殿、正殿與護龍的剪黏[1]。1985年旗山鎮公所拆於警民協會蓋於1951年的「新生市場」後,廟方於廟埕前建牌樓,由潘岳雄承作彩繪[1]。2008年再次整修[註 5],於2011年10月完工,2012年3月29日安座[1]。
2016年2月6日,高雄美濃地震造成牌樓裝飾震碎、掉落[4]。
註釋
[编辑]- ^ 旗山福德祠北邊原有溪溝,現已加蓋。
- ^ 由外隘門、上隘門、下隘門之間的街區為核心,其中外上隘門之間是羅漢外門營盤,上下隘門之間為商街與巡檢衙門所在區,下隘門之外(以南)為福德祠與原蕃薯藔庄舊聚落[3]:53。
- ^ 嘉慶十年十一月,蔡牽掠奪鹿耳門,並在十二月進佔洲仔尾,阻礙臺灣縣南北路交通[3]:62。
- ^ 客家六堆族群的信仰中心之一,該廟興建之後取代西勢庄忠義亭成為六堆義民的集結點,1895年六堆義民即是在此推舉李向榮為大總理進行抗日行動[3]:65、66。
- ^ 參與匠師有剪黏葉明吉、彩繪修護正修科技大學藝術中心藝術科技保存修復組、彩繪仿作曹仙文、大木張博勛、小木鄭楠騰、泥作劉聰連、屋脊瓦作李國嶽[1]。
參考來源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郭麗娟. 《高雄找廟趣——尋訪年輕城市的信仰足跡》.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12年6月: 91-115頁. ISBN 978-986-03-1623-0.
- ^ 旗山天后宮.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李文環. 《空間與歷史 旗山文化資產之歷史論述·第一章 福德祠與天后宮:街庄空間的歷史變遷和文化意涵》 第二版. 麗文文化. 2012年10月. ISBN 978-957-748-508-3.
- ^ 百年旗山天后宮廟宇裝飾震碎、掉落. 自由時報. 2016-02-06 [2016-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6).
外部連結
[编辑]- 旗山天后宮全球資訊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繁體中文)
- 旗山天后宮官方粉絲的Facebook專頁 (繁體中文)
- 大陸湄州媽祖祖廟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