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潮汕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潮州文化
潮汕文化
类属 華夏文化
语言 閩南語潮州話
地域 廣東
意义 閩南文化組成部分

潮汕文化潮州話白話字:Tiê-suaⁿ bûng-huè;潮州話拼音:Dio5 suan1 bhung5 huê3),是指粤東潮汕地區潮州民系所創造的的文化,屬於閩南文化的分支,包括方言、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築、人文、飲食等方面。如潮州話潮劇潮州音樂潮州歌册英歌潮绣潮州木雕潮汕善堂潮州民居潮州工夫茶潮州菜等。已故潮安人、著名香港漢學家饒宗頤教授曾究心於潮汕文化,並大力提倡及推動其研究工作,研究潮汕人文的學術亦被稱為「潮學」。[1]

傳統衣飾

[编辑]

戲曲和音樂

[编辑]
潮劇
  • 潮劇:潮劇(潮州白字戲)形成於明朝,是中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屬南戲的一支,時稱為潮腔、潮調、泉潮雅調,為明代南戲五大聲腔之一。流行於廣東潮汕地區和閩南等地。

工藝項目

[编辑]

民俗歲時慶典

[编辑]

節日

[编辑]

特有節日

[编辑]
  • 十成節:在潮汕地區,十成節定於十月十五,人們會在那天祭拜五穀爺。當日家家不能煮生米[2],農民會用米筒裝滿白米,貼一圈紅紙當作五穀神位祭拜。潮陽人則把神農像掛在神座上供奉。農民會用米粉、花生、油麻、黃豆等合製成各種象形的粿品如穀穗、尖擔粿、穀籮稞等,同三牲祭品擺在香案上敬拜[3]

除 夕(二九夜/三十夜)

[编辑]

潮汕人稱除夕為“年夜”或“大年廿九/三十”。這一天要祭祖,並撕下舊對聯,貼上新春聯和門神。祭拜的紙錢不能全部燒完,要留兩疊放著,象徵著給故去長輩(先人)的壓歲錢。

春節

[编辑]

正月初一一早會祭拜天公(玉皇大帝),再來是祖先和各種神明,將除夕留給先祖,神明壓歲的紙錢在燒化掉,春節的文娛活動有英歌舞、營大鑼鼓、擎大標、布馬舞、舞龍、獅、鯉魚等。

元宵節

[编辑]

元宵節當天每家每戶門楣上都要插上榕葉、竹枝,以保平安;慶元宵的活動有:營老爺(遊神繞境)、賞花燈、添燈、猜燈謎、拋錢擲彌勒佛等。

伯公生

[编辑]

伯公生,農曆二月初二是伯公誕辰,會在土地伯公廟前搭台演戲(或放映潮劇)連演三晚。

清明節

[编辑]

清明節要掃墓、壓墓紙(過春紙),舉行祭禮;並食用蒸朴籽粿和食潤餅。

七夕(乞巧節)

[编辑]

潮汕民間把七夕這一天稱為「公婆母生」,潮汕人這一天有「拜公婆」的習俗。潮汕民間認為,公婆神(潮陽稱床腳婆,揭陽稱公婆母)是兒童的保護神,凡家中有15歲以下的小孩的人家都要在家中祭拜公婆神。並舉行出花園(成人禮)的儀式。

七月半(中元節)

[编辑]

七月半中元,潮汕民間在自家門口擺上祭品、錢紙,祭畢燒錢紙、撒白米於地上,焚香禱祝,並把香插在房前屋後的地上。

中秋節

[编辑]

中秋節在潮汕主要有三項活動:用芋頭祭祖、祭拜太陰星君(拜月娘)和燒塔

冬節

[编辑]

冬節要祭祀神明和祖先,上墳掃墓壓冬紙(過冬紙),食用甜糯米圓,表示大團圓。

舞蹈項目

[编辑]
英歌

英歌起源於明代中期,一種糅合南派武術、戲劇等地方藝術為一體的中國民間廣場舞蹈,其他舞蹈包括雙鵝舞、鯉魚舞、澄海蜈蚣舞和饒平平布馬舞

潮州民居

[编辑]

潮汕民系的建築特點鮮明,美學價值極高,為粵東的傳統民居建築,更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得一部分。潮汕農村至今保留著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傳統,其民居規模巨大,以宗祠家廟為中心,相連形成外部封閉而內部敞開的建築群體,發展出諸如「下山虎」、「百鳳朝陽 」、 「四點金」 、 「五間過」 、「駟馬拖車」 、 「百鳥朝凰」 等多樣的建築形式。民居建築大多以形像生動的名字來命名。代表性的潮汕民居群落如汕頭澄海陳慈黌故居和東里寨等。

廣東潮州義興甲巷一處四點金民居
廣東水師提督府邸「徳安里」

飲食文化

[编辑]
潮州粉粿

華僑文化

[编辑]

民間信仰

[编辑]

潮州人的傳統民間信仰非常豐富。除了三山國王等潮汕普遍信仰的神祇外,還有眾多的地方神祇,包括大峰祖師風雨聖者珍珠娘娘媽祖保生大帝雙忠公真君大帝玄天上帝神農大帝註生娘娘司命灶君公婆母等等。每年新春元宵期間都有「營老爺」(遊神繞境)的活動。

慈善文化

[编辑]

相关影视作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周佳榮. 饒宗頤教授與潮學研究. 灼見名家. 2018-08-14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2. ^ 关于五谷爷的调查报告. [202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2). 
  3. ^ 潮汕民間節日 榕城五穀爺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1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