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大学

坐标30°11′41″N 10°07′16″E / 30.19472°N 10.12111°E / 30.19472; 10.1211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自由雨日留言 | 贡献2020年10月28日 (三) 07:19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之江大学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浙江省杭州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编号6-951
认定时间2006年5月25日

之江大学(英語:Hangchow University)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曾经存在的一所教会大学,可能是中國境內的第一所現代意義的大學(有爭議認為上海聖約翰大學是第一所中國近代大學[1]),由基督教美北长老会美南长老会联合创办,是中国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解散。學校教員奔赴香港,成立香港崇基學院,後併入香港中文大學

历史沿革

起源與前身

之江大学起源于1845年美北长老会麦嘉谛牧师(D.B. McCartee)在宁波创办的“崇信義塾”(the Ningpo Boy’s Academy/Boarding School)。

该校于1867年迁往杭州,改名为“育英義塾”(Hangchow Presbyterian Boys' School)。

1897年,开设大学课程,并改名“育英書院”(Hangchow Presbyterian College)。

之江大學成立

1914年,改名为“之江大學”(Hangchow Christian College)。

1909年,美南长老会加入。

國民革命軍北伐爭,一度停辦

北伐战争期间,一度停办。

復校(私立之江文理學院)

1931年,向中華民國政府申請立案,因为只有文理两个学院,定名“私立之江文理學院”。

抗日战争期间曾经迁至安徽屯溪上海福建邵武贵阳重庆等地。

恢復之江大學校名

1948年,因已拥有文、商、工三学院,得以恢复之江大學名称。

1949年杭州本部有学生904人,上海分部有学生162人,共1066人。教职员113人。设文、工、商3个学院。

大陆解放後

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後,校董會改在香港成立崇基學院,後併入香港中文大學

1951年,之江大學被浙江省政府文教厅接管,美籍教员离校回国。

1952年,內地高校院系調整,该校文理学院大部分系与浙江大学师范学院(后更名为浙江师范专科学校)、浙江大学文学院部分系、浙江大学理学院部分系、浙江俄文专科学校共同组建组建浙江师范学院(后改名为杭州大学,杭州大学于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注:此处浙江师范学院不同于今天意义的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有部分系并入复旦大学;财经学院并入华东财经学院;工学院除航空工程系并入中央航空学院以外,全部并入浙江大学;之江大学宣告结束。

校园

初设皮市巷,后移大塔儿巷。自1911年起座落钱塘江六和塔旁二龙头,倚山靠水,风景甚美。

这里现在是浙江大学之江校区,旧稱“浙大三分部”,占地650。可容纳学生近3000人。2002年以前这里被作为浙江大学大部分工科专业新生的校区,2002年后曾为成人教育学院所在。现在该校园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和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所在地。

著名校友

  • 潘希珍(1917年-2006年),筆名琦君散文家,擅寫懷舊抒情散文。
  • 陈从周(1918年-2000年),建筑学家
  • 杨嗣信(1930年-),建筑师
  • 朱生豪(1912年-1944年),翻译家,尤以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著称。
  • 林作砥,1943届土木系。污染防治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历任校长

资源

  • Day, Clarence Burton:之江大学。纽约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会,1956.
  • 劉家峰譯:《之江大學》。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 上海校友會編:《之江大學校友通訊錄》。上海:上海校友會,1990。
  • 杭州大學校史編寫組:《杭州大學校史,1897-1988》。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89。
  • 張文昌:《之江大學》。《浙江文史資料選輯》,第29輯(1985),頁123-130。
  • 曾鉅生:《之江大學在杭州的歷史文獻簡史》。吳梓明編:《中國教會大學歷史文獻研討會論文集》,頁217-231。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
  • 曾鉅生、徐輝:《之江大學檔案片斷》。吳梓明編:《中國教會大學歷史文獻研討會論文集》,頁233-249。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
  • 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平面图

参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