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Forbiddenwyyygr留言 | 贡献2020年11月6日 (五) 14:26 (修正笔误 调整格式、排版)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鏷 91Pa
氫(非金屬) 氦(惰性氣體)
鋰(鹼金屬) 鈹(鹼土金屬) 硼(類金屬) 碳(非金屬) 氮(非金屬) 氧(非金屬) 氟(鹵素) 氖(惰性氣體)
鈉(鹼金屬) 鎂(鹼土金屬) 鋁(貧金屬) 矽(類金屬) 磷(非金屬) 硫(非金屬) 氯(鹵素) 氬(惰性氣體)
鉀(鹼金屬) 鈣(鹼土金屬) 鈧(過渡金屬) 鈦(過渡金屬) 釩(過渡金屬) 鉻(過渡金屬) 錳(過渡金屬) 鐵(過渡金屬) 鈷(過渡金屬) 鎳(過渡金屬) 銅(過渡金屬) 鋅(過渡金屬) 鎵(貧金屬) 鍺(類金屬) 砷(類金屬) 硒(非金屬) 溴(鹵素) 氪(惰性氣體)
銣(鹼金屬) 鍶(鹼土金屬) 釔(過渡金屬) 鋯(過渡金屬) 鈮(過渡金屬) 鉬(過渡金屬) 鎝(過渡金屬) 釕(過渡金屬) 銠(過渡金屬) 鈀(過渡金屬) 銀(過渡金屬) 鎘(過渡金屬) 銦(貧金屬) 錫(貧金屬) 銻(類金屬) 碲(類金屬) 碘(鹵素) 氙(惰性氣體)
銫(鹼金屬) 鋇(鹼土金屬) 鑭(鑭系元素) 鈰(鑭系元素) 鐠(鑭系元素) 釹(鑭系元素) 鉕(鑭系元素) 釤(鑭系元素) 銪(鑭系元素) 釓(鑭系元素) 鋱(鑭系元素) 鏑(鑭系元素) 鈥(鑭系元素) 鉺(鑭系元素) 銩(鑭系元素) 鐿(鑭系元素) 鎦(鑭系元素) 鉿(過渡金屬) 鉭(過渡金屬) 鎢(過渡金屬) 錸(過渡金屬) 鋨(過渡金屬) 銥(過渡金屬) 鉑(過渡金屬) 金(過渡金屬) 汞(過渡金屬) 鉈(貧金屬) 鉛(貧金屬) 鉍(貧金屬) 釙(貧金屬) 砈(類金屬) 氡(惰性氣體)
鍅(鹼金屬) 鐳(鹼土金屬) 錒(錒系元素) 釷(錒系元素) 鏷(錒系元素) 鈾(錒系元素) 錼(錒系元素) 鈽(錒系元素) 鋂(錒系元素) 鋦(錒系元素) 鉳(錒系元素) 鉲(錒系元素) 鑀(錒系元素) 鐨(錒系元素) 鍆(錒系元素) 鍩(錒系元素) 鐒(錒系元素) 鑪(過渡金屬) 𨧀(過渡金屬) 𨭎(過渡金屬) 𨨏(過渡金屬) 𨭆(過渡金屬) 䥑(預測為過渡金屬) 鐽(預測為過渡金屬) 錀(預測為過渡金屬) 鎶(過渡金屬) 鉨(預測為貧金屬) 鈇(貧金屬) 鏌(預測為貧金屬) 鉝(預測為貧金屬) 鿬(預測為鹵素) 鿫(預測為惰性氣體)




(Uqu)
外觀
明亮,銀色的金屬光澤
概況
名稱·符號·序數鏷(protactinium)·Pa·91
元素類別錒系金屬
·週期·不適用·7·f
標準原子質量231.03588
电子排布[]5f26d17s2
2,8,18,32,20,9,2
鏷的电子層(2,8,18,32,20,9,2)
鏷的电子層(2,8,18,32,20,9,2)
歷史
預測門得列夫(1869年)
發現威廉·克魯克斯(1900年)
分離威廉·克魯克斯(1900年)
命名奧托·漢恩 、莉斯·麥特納(1917–8年)
物理性質
物態固態
密度(接近室温
15.37 g·cm−3
熔点1841 K,1568 °C,2854 °F
沸點4300 K,4027 °C,7280 °F
熔化热12.34 kJ·mol−1
汽化热481 kJ·mol−1
原子性質
氧化态2, 3, 4, 5
(弱鹼性)
电负性1.5(鲍林标度)
电离能第一:568 kJ·mol−1
原子半径163 pm
共价半径200 pm
鏷的原子谱线
雜項
晶体结构立方晶[1]
磁序順磁性[2]
電阻率(0 °C)177 n Ω·m
熱導率47 W·m−1·K−1
CAS号7440-13-3
同位素
主条目:鏷的同位素
同位素 丰度 半衰期t1/2 衰變
方式 能量MeV 產物
229Pa 人造 1.5天 ε 0.311 229Th
230Pa 人造 17.4天 ε 1.310 230Th
231Pa ~100% 3.276×104 α 5.150 227Ac
232Pa 人造 1.31天 β 1.337 232U
233Pa 微量 26.967 β 0.5701 233U
234mPa 微量 1.17 β 2.29 234U
234Pa 微量 6.75 小時 β 2.195 234U

(英語:Protactinium,旧译作[3])是一种放射性化学元素化学符号Pa原子序为91。鏷是一种银灰色、密度大的锕系元素,容易与水蒸汽和无机反应。

鏷在自然界中非常稀少,在地壳中的平均浓度是通常为兆分之一,但在一些晶质铀矿的矿床中可能达到百万分之一。鏷因为稀少,具有高放射性和高毒性,除了科学研究之外没有其他用途。由于由于镤和其他锕系元素的化学和物理特性过于接近,难以分离,故目前研究用的鏷主要是从用过核燃料中提炼。鏷寿命最长且最主要的天然同位素235U的衰变产物231Pa,半衰期为32760年。

历史

1871年门得列夫的週期表,间预留一个空格。

早在1871年,德米特里·门得列夫便预测之间有元素的存在,并在週期表中预留位置。[4]由于当时锕系元素还没有被发现,所以在1871版年门得列夫週期表的排序方式中,位于第Ⅵ族,位于第Ⅳ族中,并在第V组中的以下的位置留空。这样的编排方式一直持续到1950年代[5],并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化学家都积极在寻找与钽相似性质的元素,而使发现镤的机率趋近于零。实际上,下一个与钽有相似化性的元素为人造元素𨧀

1900年,威廉·克鲁克斯硝酸铀醯溶解于乙醚中,发现剩馀的中含有234Th和另一未知强烈放射性物质。他将它从硝酸铀醯分离,这个物质便是镤。但他不知道他发现了一个新的化学元素,并将其命名为铀-X。[4][6][7]

镤真正首次发现于1913年,当时法扬斯奥斯瓦尔德·格林西班牙语Oswald Helmuth Göhring,在他们的研究的铀-238衰变链(238铀→234钍→234镤→234铀)中,发现了镤的同位素234镤。因为它的半衰期短只有6.7小时,所以他们将他们发现的新元素命名为Brevium(拉丁语,意思是短暂、短期)。

1917年至1918年间,两组科学家奥托·哈恩莉泽·迈特纳,以及德国和英国的弗雷德里克·索迪和约翰·克兰斯登(John Cranston)的,发现了镤的另一个同位素231镤,半衰期约32000年。因此,他们将名称从Brevium变更为镤(proto-actinium)(希腊文:πρῶτος,意义为之前,首先),因为镤在铀-235衰变链的位置在之前。

1927年,阿里斯蒂德·冯·格罗斯英语Aristid von Grosse提取出2毫克的五氧化二镤(Pa2O5),并于1934年首次在0.1毫克的五氧化二镤中分离出纯镤。

英国原子能管理局英语United Kingdom Atomic Energy Authority(UKAEA)在1961年花了50万美元处理了60吨的用过核燃料,提炼出约125克纯度为99.9%的镤[8][9] ,并成为多年来世界上唯一的镤来源,提供给各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4]镤目前的价格非常昂贵,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于2011年公布1克的镤约为280美元。[10]

生成

镤產生於瀝青鈾礦

鏷是天然存在的最罕見和最昂貴元素之一。由於-235的α衰變(產生鏷-231),以及鈾-238的β衰變(產生镤-234),以至於鏷通常是以231Pa和234Pa的形式存在。而幾乎所有的鈾238(99.8%)都會衰變成234mPa。

镤-233是釷-232中子俘獲所形成的。而它會再衰變成鈾-233,或者捕捉另一個中子,並轉換成非裂變的鈾-234。

镤出現在晶質鈾礦(瀝青鈾礦)的濃度約0.3至3百萬分濃度(ppm)。大部分的濃度為0.3ppm,但部分從剛果民主共和國產的礦物約有3ppm。在大多數的天然材料和在水中,鏷以一分之一以下的濃度均勻分布,放射性約為0.1微居里/克。

製備

在核反應堆的出現之前,鏷是從鈾礦石用科學實驗方法分離。如今,它主要是的高溫反應器中的中間產物:

物理及化學性質

物理性質

镤是銀灰色光澤的金屬,可保存於空氣中一段時間。

镤是週期表中位於鈾的左側;釷的右側,而其物理性質正介於這兩個錒系元素之間。镤的密度比釷大,而比鈾輕;其熔點低於釷,而比鈾高。這三個元素的熱膨脹,電導率和導熱程度互相媲美,是典型的“窮金屬”。

估計镤的剪切模量類似

在室溫下,镤是體心四方結構,其可以被視為扭曲的體心立方晶格結晶;而這種結構在被壓縮高達53 GPa時仍然不改變。 镤目前已知在任何溫度下具有順磁性而不會轉變磁性。 在溫度低於1.4K時將成為超導體。 在室溫下镤四氯化碳是順磁性的,而冷卻至182K後會變成鐵磁。

化學性質

镤容易與氧,水蒸氣和酸反應,但不與鹼金屬反應。

無論是在固體和水溶液,镤存在兩個主要的氧化態:+4和+5,而+3和+2的狀態存在於一些固相。由於它的電子組態是[Rn]7s26d15f2,+5氧化態對應的低能量有利於5f0的電子填入。+4和+5都狀態很容易在水中形成氫氧化物,主要離子包括Pa(OH)3+, Pa(OH)2+
2
, Pa(OH)+
3
a以及 Pa(OH)4,皆無色。其他已知的離子包括PaCl2+
2
, PaSO2+
4
, PaF3+, PaF2+
2
, PaF
6
, PaF2−
7
以及 PaF3−
8

化合物

化學式 顏色 結構 空間群 空間群編號 皮爾遜符號 a (pm) b (pm) c (pm) Z 密度, g/cm3
Pa 銀灰 四方晶系 I4/mmm 139 tI2 392.5 392.5 323.8 2 15.37
PaO 岩鹽[11] Fm3m 225 cF8 496.1 4 13.44
PaO2 fcc[11] Fm3m 225 cF12 550.5 4 10.47
Pa2O5 Fm3m[11] 225 cF16 547.6 547.6 547.6 4 10.96
Pa2O5 斜方晶系[11] 692 402 418
PaH3 立方晶系[11] Pm3n 223 cP32 664.8 664.8 664.8 8 10.58
PaF4 紅棕 單斜晶系[11] C2/c 15 mS60 2
PaCl4 黃綠 四方晶系[12] I41/amd 141 tI20 837.7 837.7 748.1 4 4.72
PaBr4 四方晶系[13] I41/amd 141 tI20 882.4 882.4 795.7
PaCl5 單斜晶系[14] C2/c 15 mS24 797 1135 836 4 3.74
PaBr5 單斜晶系[15] P21/c 14 mP24 838.5 1120.5 1214.6 4 4.98
PaOBr3 單斜晶系 C2 1691.1 387.1 933.4
Pa(PO3)4 斜方晶系[16] 696.9 895.9 1500.9
Pa2P2O7 立方晶系[16] Pa3 865 865 865
Pa(C8H8)2 金黃 單斜晶系[17] 709 875 1062

a,b和c是指每皮米的晶格常數,空間群編碼和Z是每單位晶格的數目;fcc表示面心立方對稱性。

同位素

目前已發現29個鏷的同位素,其中最穩定的是231Pa,半衰期為32760年,233Pa的半衰期為27天,230Pa的半衰期為17.4天。其它的大部分都小於1.6天,其中的大部分又小於1.8秒。鏷還有兩個核異構體:217mPa(半衰期 1.2毫秒)和234mPa(半衰期 1.17分)。[18]

鏷主要有兩種衰變模式:變成較輕原子的α衰變231Pa(212Pa 至 231Pa)以及變成較重原子的β衰變(232Pa 至 240Pa)。 同位素镤 231Pa主要的衰變產物為較輕的錒、較重的240Pa以及右的同位素。[18]

注意事項

镤既有毒性,又有很高的放射性,因此须在一個密封的手套箱进行操作。

其主要的同位素231鏷0.048居里/克,主要是發射α-粒子5 MeV,用薄的金屬即可阻擋。 然後它會慢慢的衰變(半衰期為32760年)成227Ac, 能量為 74 居里/g,進行α和β衰變,半衰期為22年。接著會衰變成半衰期更短、能量更大的元素 , 其結果整理於下表:

種類 231Pa 227Ac 227Th 223Ra 219Rn 215Po 211Pb 211Bi 207Tl
放射劑量 (居里/克) 0.048 73 3.1×104 5.2×104 1.3×1010 3×1013 2.5×107 4.2×108 1.9×108
衰變模式 α α, β α α α α β α, β β
半衰期 33 ka 22 a 19 days 11 days 4 s 1.8 ms 36 min 2.1 min 4.8 min

镤是存在於自然界少量的天然元素,它是由食物或攝入,或從空氣吸入。 會存在於中的只會有0.05%,其餘的會排出體外。其中的0.05%會進入骨骼, 有15%會進入肝臟,2% 進入腎臟,急於的再度離開身體。因此,在肝臟中的镤有70%的半衰期為10天,30%保持60天。腎臟的相應值分別為20%(10天)和80%(60天)。所有這些器官中,镤的放射性會促進腫瘤生成。[19] 在人體內的231Pa最大安全劑量是0.03 微居里,相當於0.5微克,這種同位素是氫氰酸毒性的2.5 × 108倍。[20] 231Pa 在空氣中的最大存在量為 3×10-4 Bq/m3.[19]

參考文獻

  1. ^ Donohue, J. On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protactinium metal. Acta Crystallographica. 1959, 12 (9): 697. doi:10.1107/S0365110X59002031. 
  2. ^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he elements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01-12., in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1st edition, CRC press.
  3. ^ 异体字字典
  4. ^ 4.0 4.1 4.2 Emsley, John. Protactinium.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ments. Oxford, Englan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347–349 [2001]. ISBN 0-19-850340-7. 
  5. ^ Laing, Michael. A Revised Periodic Table: With the Lanthanides Repositioned. Foundations of Chemistry. 2005, 7 (3): 203. doi:10.1007/s10698-004-5959-9. 
  6. ^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U.S.). Conference on Glossary of Terms in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Glossary of Terms in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1957: 180 [25 July 2015]. 
  7. ^ Crookes, W. Radio-Activity of Uranium.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899, 66: 409–423. doi:10.1098/rspl.1899.0120. 
  8. ^ Hammond, C. R. The Elements, in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1st. CRC press. ISBN 0-8493-0485-7. 
  9. ^ Myasoedov, B. F.; Kirby, H. W.; Tananaev, I. G. Chapter 4: Protactinium. Morss, L. R.; Edelstein, N. M.; Fuger, J. (编). The Chemistry of the Actinide and Transactinide Elements 3rd.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2006. ISBN 978-1-4020-3555-5. 
  10. ^ Protactinium. [2013-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9月28日).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Sellers, Philip A.; Fried, Sherman; Elson, Robert E.; Zachariasen, W. H. The Preparation of Some Protactinium Compounds and the Met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54, 76 (23): 5935. doi:10.1021/ja01652a011. 
  12. ^ Brown D., Hall T.L., Moseley P.T. Structural parameters and unit cell dimensions for the tetragonal actinide tetrachlorides(Th, Pa, U, and Np) and tetrabromides (Th and Pa). J. Chem. Soc., Dalton Trans. 1973, (6): 686–691. doi:10.1039/DT9730000686. 
  13. ^ Tahri, Y; Chermette, H; Elkhatib, N; Krupa, J; Simoni, E.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thorium and protactinium halide clusters of [ThX8]4− type. Journal of the Less Common Metals. 1990, 158: 105. doi:10.1016/0022-5088(90)90436-N. 
  14. ^ Dodge, R. P.; Smith, G. S.; Johnson, Q.; Elson, R. E.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protactinium pentachloride. Acta Cryst. 1967, 22: 85–89. doi:10.1107/S0365110X67000155. 
  15. ^ Brown, D.; Petcher, T. J.; Smith, A. J.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β-protactinium pentabromide.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B Structural Crystallography and Crystal Chemistry. 1969, 25 (2): 178. doi:10.1107/S0567740869007357. 
  16. ^ 16.0 16.1 Brandel, V.; Dacheux, N. Chemistry of tetravalent actinide phosphates—Part I.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2004, 177 (12): 4743. Bibcode:2004JSSCh.177.4743B. doi:10.1016/j.jssc.2004.08.009. 
  17. ^ Starks, David F.; Parsons, Thomas C.; Streitwieser, Andrew.; Edelstein, Norman. Bis(π-cyclooctatetraene) protactinium. Inorganic Chemistry. 1974, 13 (6): 1307. doi:10.1021/ic50136a011. 
  18. ^ 18.0 18.1 Audi, G. The NUBASE evaluation of nuclear and decay properties (PDF). Nuclear Physics A. 2003, 729: 3. Bibcode:2003NuPhA.729....3A. doi:10.1016/j.nuclphysa.2003.11.0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9-23). 
  19. ^ 19.0 19.1 Grossmann, R; Maier, H; Szerypo, J; Friebel, H. Preparation of 231Pa targets.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 Accelerators, Spectrometers, Detectors and Associated Equipment. 2008, 590: 122. Bibcode:2008NIMPA.590..122G. doi:10.1016/j.nima.2008.02.084. 
  20. ^ Palshin, E.S.; et al. Analytical chemistry of protactinium. Moscow: Nauka. 196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