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振林山

坐标1°27′05″N 103°35′20″E / 1.45139°N 103.58889°E / 1.45139; 103.5888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臭臭貓留言 | 贡献2021年1月19日 (二) 06:0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振林山
 马来西亚乡镇
Gelang Patah
[கெலாங் பாத்தா] 错误:{{native name}}:无法识别的语言标签:tamil(帮助
[ڬلڠ ڤاته] 错误:{{native name}}:无法识别的语言标签:jawi(帮助
振林山在馬來西亞的位置
振林山
振林山
在马来西亚的位置
坐标:1°27′05″N 103°35′20″E / 1.45139°N 103.58889°E / 1.45139; 103.58889
国家马来西亚
柔佛
新山
政府
 • 当地政府依斯干达公主城市政厅
时区MSTUTC+8
邮区编号81550

振林山位於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縣內,馬新第二通道連接於此。

名稱

振林山的馬來文名爲Gelang Patah,意爲「斷鐲」。傳說當地有一名婦女在埔來河英语Pulai River上乘船休息時,其手鐲突然被途經的鱷魚咬斷奪走,從此這座臨近埔來河的村子便得名「斷鐲」[1][2]。在一幅1883年5月印刷的馬來半島地圖上已有Glang Patah河,爲埔來河的支流[3]

Gelang Patah的中文名爲「振林山」。1914年福建德化人鄭荊召遷居柔佛,他從士姑來九英里處着手從事荒野森林開墾工作,他的弟弟鄭荊倫隨後加入,到1929年建立起小市鎮。據說當年鄭氏兄弟開闢此地時,資金不足,曾向新加坡富商李振殿和林金殿求助。鄭氏兄弟就取李振殿的「振」和林金殿的「林」字,稱這座小市鎮爲「振林山」,以紀念兩位資助的功績[4][5]。至遲在1928年,在石龜來九個石(士姑來九英里)就已有「振林山膠園」之名[6]。在一份勘測至1928年1月,於1935年12月局部修訂的地圖上,Glang Patah臨近已有Chin Lim San Estate(振林山園丘)的橡膠林園[7]

英籍行政官J. V. Cowgill於1924年所写的〈柔佛中文地名〉則記載Glang Patah名「巫許前港」,潮州話標音Bu Koh Tsoin Kang[8]。南洋史地學家許雲樵於1961年所寫的〈柔佛的港主制度〉也有記載Glang Patah港名「巫許前港」[9]。「巫許」是個複姓,族人來自潮州饒平[10]。根據Carl A. Trocki的〈1844年至1884年歷年港契表〉第15條載,Tanjun Galang Patah於1853年4月11日發下港權給三名巫許姓人士,他們是Bu Koh Ah Kow(巫許亞九,音譯)、Bu Koh Ah Noi(巫許亞蓮,音譯)及Bu Koh Boo Hin(巫許文興,音譯)[11]。根據M. A. Fawzi Basri的〈1885年柔佛甘蜜園丘表〉第26條載,1885年Gelang Patah還有Boo Koh Ow Kang(巫許後港),港主爲Boo Koh Kim Chue(巫許金水,音譯)[12]。因此在柔佛港主时代Gelang Patah有二港,一前一後,爲巫許家族所擁有[13]

政治

振林山由國陣候選人當選超過五十年,直到馬來西亞第十三屆全國大選,由民聯民主行動黨林吉祥當選。

馬來西亞第十四屆全國大選中,振林山被納入依斯干達公主城國會議席國陣馬華候選人張秀福對壘希盟民主行動黨候選人林吉祥,最後由後者當選。

國席編號 國會選區 選民 候選人 政黨 所得票數 當選 廢票
P162 依斯干達公主城

Iskandar Puteri

138,299 張秀福 國陣馬華公會 35,862 1,987
林吉祥 希盟民主行動黨 80,726

交通

振林山巴士总站

從柔佛州新山縣的拉慶乘搭巴士(666號)可抵達此地。

参见

参考文献

  1. ^ S Durai Raja Singam. Malayan place names. Singapore: Liang Khoo Printing Co. 1962: 99. OCLC 3118662. 
  2. ^ Roselan Abd. Malek, Azmi Yusoff. Johor Darul Takzim. Petaling Jaya: Penerbit Prisma Sdn. Bhd. 1998: 11. ISBN 983-823-568-7. 
  3. ^ Grande-Bretagne. War office. Fonction indéterminée. Map of the Malay peninsula. 1886 [2020-05-16]. 
  4. ^ 【别有村天】 振林山国会选区(上篇).从马共活动地变特区.振林山发展一日千里. 星洲网 Sin Chew Daily. 2014-08-04 [2018-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1) (中文(简体)). 
  5. ^ 吴华. 《新山华族人物志》. 新山: 陶德書香樓. 2006: 160–161. OCLC 848974523. 
  6. ^ 〈新加坡山東慘禍籌賑會之麟爪〉. 南洋商报. 1928-08-17. 
  7. ^ Federated Malay States. Survey Department. Johore. Part of no. 3 L/11. Kuala Lumpur: Surveyor General, F.M.S. & S.S. 1936. OCLC 298353846. 
  8. ^ J. V. Cowgill. Chinese Place Names in Johore.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2, No. 3 (92) (December 1924), pp. 221-251. 
  9. ^ 許雲樵. 〈柔佛的港主制度〉. 《南洋文摘》第二卷第八期(总第20期). 香港: 南洋文摘社. 1961: 21. 
  10. ^ “巫许”港主寻根的未竟之缘. 星洲網. 2009-05-08 [2020-05-16]. 
  11. ^ Carl A. Trocki. THE JOHOR ARCHIVES AND THE "KANGCHU" SYSTEM 1844-1910.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48, No. 1 (227): 21. 
  12. ^ M A Fawzi Mohd Basri. Sistem Kangcu dalam sejarah Johor, 1844-1917. Kuala Lumpur: Persatuan Sejarah Malaysia. 1984: 44. OCLC 728065629. 
  13. ^ 鄭良樹. 《柔佛州潮人拓殖與發展史稿》. 新山: 南方學院. 2004: 97. ISBN 983-245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