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世界大學運動會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1日 (四) 19:35 (补救5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世界大學運動會
Universiade
國際大學運動總會會旗
狀態活躍中
類型國際體育賽事
地点世界各國
举办时间1959年 (1959)(夏季)
1960年 (1960)(冬季)
举办频率兩年一次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英語:Universiade),簡稱世界大學運動會大學生運動會大运会,是一項專供大學生運動員參加的青年國際綜合性體育活動,主辦組織為國際大學運動總會

世界大學運動會分為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冬季世界大學運動會,皆為每兩年舉行一次。獲獎代表國家或地區參賽的大學生運動員中有不少人會入選國家或地區的代表隊參與奧運會等國際賽事,因此有「小奧運」之稱。[1]

夏季世界大学运动会

夏季大学运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每次為期12天。有14个運動項目为必须举办,另可由东道主自行确定最多3个可选项目。

2003年大邱大运会有174个国家參賽,为参赛国家最多的一次。[2]2015光州世大運有12885名运动员參賽,为参赛选手最多的一次。2017臺北世大運長達13天的賽事共賣出72萬張票,售票比率達87%,是歷屆世大運售票率最高的一次。

舉辦項目

包含規定項目與自選項目。為了減少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的規模及更容易找到候選城市,國際大學運動總會希望可選運動的數量保持在合理範圍內,即不超過3項。[2]

规定项目(15个分项)

射箭將在2019年加入規定項目,羽球也將在2021年加入,屆時規定項目之總數會達到16個。[2]未來也可能將一部份的奧運項目列入規定舉辦項目。

歷屆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

早期名为国际大学运动会(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Games):

早期运动会
年份 比赛名称 组织机构 城市 国家 宣布开幕者
1923 国际大学生锦标赛 CIE 巴黎  法國 亚历山大·米勒兰
1924 世界学生夏季锦标赛 CIE 华沙  波蘭 斯坦尼斯瓦夫·沃伊切霍夫斯基英语Stanisław Wojciechowski
1927 世界学生夏季锦标赛 CIE 罗马  義大利 贝尼托·墨索里尼
1928 世界学生夏季锦标赛 CIE 巴黎  法國 加斯东·杜梅格
1930 国际大学生运动会 CIE 达姆施塔特  德国 保罗·冯·兴登堡
1933 国际大学生运动会 CIE 都灵  義大利 贝尼托·墨索里尼
1935 国际大学生运动会 CIE 布达佩斯  匈牙利 霍尔蒂·米克洛什
1937 国际大学生运动会 CIE 巴黎  法國 阿尔贝·勒布伦
1939 国际大学生运动会 CIE 蒙特卡洛  摩納哥 路易二世
1939 国际大学生运动会 CIE 维也纳  德国 阿道夫·希特勒
1947 国际大学生运动会 CIE 巴黎  法國 樊尚·奥里奥尔
1947 世界青年学生节 UIE 布拉格  捷克斯洛伐克 爱德华·贝奈斯
1949 世界青年学生节 UIE 布达佩斯  匈牙利 萨卡希奇·阿尔帕德
1949 夏季国际大学体育周 FISU 梅拉诺  義大利 路易吉·艾瑙迪
1951 世界青年学生节 UIE 东柏林  东德 威廉·皮克
1951 夏季国际大学体育周 FISU 卢森堡  盧森堡 夏洛特
1953 世界青年学生节 UIE 布加勒斯特  羅馬尼亞 彼得鲁·格罗查
1953 夏季国际大学体育周 FISU 多特蒙德  西德 特奥多尔·豪斯
1954 世界青年学生节 UIE 布达佩斯  匈牙利 道比·伊什特万
1955 世界青年学生节 UIE 华沙  波蘭 博莱斯瓦夫·贝鲁特
1955 夏季国际大学体育周 FISU 圣塞瓦斯蒂安  西班牙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1957 世界青年学生节 UIE 莫斯科  苏联 尼基塔·赫鲁晓夫
1957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CIE 巴黎  法國 勒内·科蒂
1959 世界青年学生节 UIE 维也纳  奥地利 阿道夫·谢尔夫
1962 世界青年学生节 UIE 赫尔辛基  芬兰 乌尔霍·卡勒瓦·吉科宁

1959年起改名為世界大學運動會(Universiade):

屆數 年份 主辦國家/地區 主辦城市 宣布開幕者 日期 參賽國家或地区 參賽運動員人数 大項 小項 獎牌榜首名
總計 男子 女子
I 1959  義大利 都灵 乔瓦尼·格隆基 8月26日-9月7日 45 985 7 60  意大利
II 1961  保加利亚 索菲亞 迪米塔·加内夫 8月25日-9月3日 32 1270 9 68  苏联
III 1963  巴西 阿雷格里港 保罗·德·塔索·桑托斯 8月30日-9月8日 27 917 9 70  匈牙利
IV 1965  匈牙利 布达佩斯 道比·伊什特万 8月20日-8月30日 32 1729 9 74  匈牙利
V 1967  日本 東京都 昭和天皇 8月27日-9月4日 30 937 10 83  美国
VI 1970  義大利 都灵 朱塞佩·萨拉盖特 8月26日-9月6日 40 2080 9 82  苏联
VII 1973  苏联 莫斯科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8月15日-8月25日 72 2765 10 111  苏联
VIII 1975  義大利 罗马 乔瓦尼·利昂纳 8月18日-8月21日 38 450 1 38  苏联
IX 1977  保加利亚 索菲亞 托多尔·日夫科夫 8月17日-8月28日 78 2939 10 101  苏联
X 1979  墨西哥 墨西哥城 何塞·洛佩斯·波蒂略 9月2日-9月13日 85 2974 10 97  苏联
XI 1981  羅馬尼亞 布加勒斯特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7月19日-7月30日 86 2912 10 133  苏联
XII 1983  加拿大 艾德蒙頓 威爾斯親王查爾斯 7月1日-7月12日 73 2400 10 118  苏联
XIII 1985  日本 神户市 明仁皇太子 8月24日-9月4日 106 3949 11 123  苏联
XIV 1987  南斯拉夫 札格瑞布 拉扎尔·莫伊索夫 7月8日-7月19日 122 6423 12 139  美国
XV 1989  西德 杜伊斯堡 赫尔穆特·科尔 8月22日-8月30日 79 1785 4 66  苏联
XVI 1991  英國 雪菲爾 安妮长公主 7月14日-7月25日 101 3346 11 119  美国
XVII 1993  美国 水牛城 比尔·克林顿 7月8日-7月18日 118 3582 12 135  美国
XVIII 1995  日本 福岡 明仁 8月23日-9月3日 118 3949 12 144  美国
XIX 1997  義大利 西西里 奥斯卡·路易吉·斯卡尔法罗 8月20日-8月31日 122 3582 10 129  美国
XX 1999  西班牙 帕爾馬 西班牙王女艾蓮娜 7月3日-7月13日 114 4076 12 142  美国
XXI 2001  中国 北京 江泽民 8月22日-9月1日 165 6757 12 170  中国
XXII 2003  韩国 大邱 盧武鉉 8月21日-8月31日 174 7180 13 189  中国
XXIII 2005  土耳其 伊兹密尔 阿赫迈特·内吉代特·塞泽尔 8月11日-8月22日 133 7816 15 195  俄罗斯
XXIV 2007  泰國 曼谷 玛哈·哇集拉隆功 8月8日-8月18日 150 12000 15 236  中国
XXV 2009  塞爾維亞 贝尔格莱德 米尔科·茨韦特科维奇 7月1日-7月12日 145 5379 15 203  俄罗斯
XXVI 2011  中国 深圳 胡锦涛 8月12日-8月23日 152 7865 24 306  中国
XXVII 2013  俄羅斯 喀山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7月6日-7月17日 160 10442 26 341  俄罗斯
XXVIII 2015  韩国 光州 朴槿惠 7月3日-7月14日 142 12885 21 274  韩国
XXIX 2017  中華臺北1 臺北 蔡英文 8月19日-8月30日 145 11397 22 272  日本
XXX 2019  義大利2 拿坡里 塞尔焦·马塔雷拉 7月20日-7月31日 118 5971 15 252  日本
XXXI 2021  中国 成都 8月18日-8月29日
XXXII 2023  俄羅斯 葉卡捷琳堡 8月8日-8月19日 19

1  中華民國臺灣) 使用  中華臺北 的名稱舉辦及參加世界大學運動會。
2 第三十屆原主辦城市巴西巴西利亞放棄主辦權,由義大利拿坡里接辦。

冬季世界大學运动会

冬季大学运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每次11天。有8个運動項目为必须举办,另可由主辦單位自行选择至多3个可选项目。2017年都灵大运会的3000名运动员为参赛选手最多的一次,2019年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大冬会的58个国家为参赛国家最多的一次。[3]

规定项目(8个分项)

在未來,也可能將一部份的奧運項目也列入規定舉辦項目。

歷屆冬季世界大學運動會

屆數 年份 主辦國家/地區 主辦城市 宣布開幕者 日期 參賽國家或地區 參賽運動員 大項 小項 獎牌榜首名
總計 男子 女子
I 1960  法國 霞慕尼 夏爾·戴高樂 2月28日 - 3月6日 16 145 5 13  法国
II 1962  瑞士 維拉爾-歐隆 保罗·肖德特 3月6-12日 22 330 6 12  西德
III 1964  捷克斯洛伐克 什平德萊魯夫姆林 安东宁·诺沃提尼 2月11-17日 21 410 5 15  西德
IV 1966  義大利 塞斯特列雷 朱塞佩·萨拉盖特 2月5-13日 29 434 6 19  苏联
V 1968  奥地利 因斯布鲁克 弗朗茨·约纳斯 1月21-28日 26 589 7 23  苏联
VI 1970  芬兰 罗瓦涅米 乌尔霍·卡勒瓦·吉科宁 4月3-9日 25 591 7 24  苏联
VII 1972  美国 普萊西德湖 理查德·尼克松 2月26日-3月5日 23 410 7 25  苏联
VIII 1975  義大利 利维尼奥 乔瓦尼·利昂纳 4月6-13日 15 191 2 13  苏联
IX 1978  捷克斯洛伐克 什平德萊魯夫姆林 古斯塔夫·胡萨克 2月5-12日 21 347 8 16  苏联
X 1981  西班牙 哈卡 胡安·卡洛斯一世 2月25日-3月4日 28 583 8 19  苏联
XI 1983  保加利亚 索菲亞 托多尔·日夫科夫 2月17-27日 28 347  苏联
XII 1985  義大利 贝卢诺 亚历山德罗·佩尔蒂尼 2月16-24日 30  苏联
XIII 1987  捷克斯洛伐克 斯特爾布斯凱普萊索 古斯塔夫·胡萨克 2月21-28日 21 347  捷克斯洛伐克
XIV 1989  保加利亚 索菲亞 托多尔·日夫科夫 3月2-12日 21 347  苏联
XV 1991  日本 札幌市 德仁親王 3月2-10日  日本
XVI 1993  波蘭 扎科帕內 莱赫·瓦文萨 2月6-14日  日本
XVII 1995  西班牙 哈卡 胡安·卡洛斯一世 2月18-28日  韩国
XVIII 1997  韩国 茂朱郡, 全州市 金泳三 1月24日-2月2日  日本
XIX 1999  斯洛伐克 波普拉德, 上塔特拉山 鲁道夫·舒斯特 1月22-30日  俄罗斯
XX 2001  波蘭 扎科帕內 亞歷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 2月7-17日  俄罗斯
XXI 2003  義大利 塔尔维肖 菲尼 1月16-26日  俄罗斯
XXII 2005  奥地利 因斯布鲁克, 蒂罗尔州塞弗尔德 海因茨·菲舍尔 1月12-22日  奥地利
XXIII 2007  義大利 都灵 乔治·基里安 1月17-27日  韩国
XXIV 2009  中国 哈尔滨 刘延东 2月18-28日 44 1600 12 81  中国
XXV 2011  土耳其 埃尔祖鲁姆 阿卜杜拉·居尔 1月27日-2月6日 57 2800  俄罗斯
XXVI 2013  義大利 特倫托 1 乌戈·米罗西 12月11-21日  俄罗斯
XXVII 2015  斯洛伐克 斯特爾布斯凱普萊索 安德烈·基斯卡 1月24日-2月1日  俄罗斯
 西班牙 格拉納達 費利佩六世 2月4-14日
XXVIII 2017  哈萨克斯坦 阿拉木圖 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 1月29日-2月8日 57[4] 3000 12 86  俄罗斯
XXIX 2019  俄羅斯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 普京 3月2-12日 58 2,366 11 76  俄罗斯
XXX 2021  瑞士 卢塞恩 12月11–21日 2
XXXI 2023  美国 普莱西德湖 1月12–22日

12008年5月31日國際大學運動總會(FISU)宣布主办城市为马里博尔。[5]但是2012年2月斯洛維尼亞政府因財政問題放棄舉辦本屆運動會,國際大學運動總會(FISU)在2012年3月正式宣布主辦城市改為義大利特倫托
22021年冬季世界大學運動會原定於2021年1月21日至31日進行,後來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比賽延期進行。

參考資料

  1. ^ 世界大學運動會基礎資料庫系統
  2. ^ 2.0 2.1 2.2 Summer Universiade. FISU. [2017-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英语). 
  3. ^ Winter Universiade. FISU. [2017-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4) (英语). 
  4. ^ 28th Winter Universiade, Almaty. 28th Winter Universiade. [2017-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3). 
  5. ^ Universiades for 2013 attributed. [2017-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