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煚
陳太宗 | |
---|---|
大越皇帝 | |
在位時間:皇帝:1225年—1258年[1] 上皇:1258年—1277年 | |
前任:李昭皇(李朝末代君主) | |
繼任:陳聖宗 | |
朝代 | 陳朝 |
年號 | 建中(1225年—1232年) 天應政平(1232年—1251年) 元豐(1251年—1258年) |
姓名 | 陳煚、陳日煚 |
廟號 | 太宗 |
諡號 | 統天御極隆功茂德顯和 佑順神文聖武元孝皇帝 |
尊號 | 統天御極隆功厚德顯功 佑順聖文神武孝元皇帝 (1237年起使用); 顯堯聖壽太上皇帝 (任上皇時使用) |
其他稱銜 | 檢校太師、安南國大王(南宋封) 安南國王(元封) |
別名 | 陳光昺、陳蒲 |
出生 | 1218年7月10日 |
逝世 | 1277年5月5日 | (58歲)
陵墓 | 昭陵 |
父 | 陳承 |
母 | 黎氏 |
皇后 | 昭聖皇后後被廢黜 順天皇后 |
陳
家世及即位
[编辑]來歷的疑問
[编辑]根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陳煚的先世是中國閩人,下又附註說「或曰桂林人」,[2]未能確定陳氏的祖籍地,不過在中國的野史中流傳著兩種不同版本。
- 第一種版本:宋人筆記《齊東野語》稱,陳煚原名「謝昇卿」,來自福州長樂邑,因犯殺人罪,經邕州(今屬中國廣西)逃入安南,安南丞相招其為贅婿,之後「屡遣人至闽访其家」並稱此事是同僉樞密院事陳合(字惟善,福州長樂人)說的;[a]
- 第二種版本:清晉江人蔡永蒹所著的《西山雜志》稱,陳氏先世是泉州晉江安海鎮的陳厝坑,後渡海至安南做生意之後成為李朝的入贅駙馬。[b]
以上描述與《大越史記全書》所寫的,陳家在先世定居安南後,因捕魚有術致富,至陳李這一代始因救駕有功而發跡的記載大相徑庭。且《齊東野語》稱陳煚就是福州長樂人謝昇卿,但陳氏家族早已定居安南,陳煚八歲時就在從叔陳守度扶持下即位,他不會是當時中國福建人,而按《大越史記全書》載:「初,帝之先世閩人(或曰桂林人)有名京者,來居天長即墨鄉。」參考來看,此謝昇卿應為其五世祖陳京,其乃殺人逃犯,變換姓名後避罪於安南。
先世的崛起
[编辑]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陳煚的五世祖陳京移居越南的即墨鄉(今越南南定省美祿縣),世代從事漁業。傳至祖父陳李,已經以「漁業致富,傍人歸之,因有眾,亦起為盜」,在即墨鄉甚有勢力。在李朝治平龍應四至五年(1208年至1209年期間),爆發范猷之亂,當時的李高宗與太子李旵(即日後的李惠宗)一同離京出逃。李旵在逃亡途中,迎娶了陳李之女為妃。[5]從此,陳氏便晉身為外戚之家。
陳煚的叔父輩,都身居李朝朝中要職。叔父陳嗣慶(陳李之子),因不滿妹妹被譚太后(李惠宗之母)迫害,於建嘉三年(1213年)起兵得勢,獲授任為太尉輔政,加上李惠宗容易發狂,無法處理朝政,大權便旁落在陳嗣慶手上[6];父親陳承,於建嘉十三年(1223年)陳嗣慶死後任輔國太尉[7];從叔陳守度曾任殿前指揮使,負責「知城市內外諸軍事」。[8]憑著這種特殊的背景,陳煚便被安排與李昭皇成親。
陳煚出生於建嘉八年六月十六日(1218年7月10日)[c]是陳承的次子,母親黎氏,先諱蒲。據史書所載,陳煚有帝王之相,「隆準龍顏,似漢高祖」。8歲時任李朝的祗應局祗候正,因陳守度的連帶關係,得以入宮侍候李昭皇,被「見而悅之」,[2],封為駙馬。於是,陳煚便成為陳氏篡李的重要棋子。
受禪即位
[编辑]據陳朝成書的《越史略》所載,李朝之所以禪讓給陳氏,是李昭皇之父、當時身為上皇的李惠宗之意。李惠宗曾說過,自己的女兒李昭皇「以一陰而御羣陽,衆所不與,必致悔亡」,他見「太尉(陳承)仲子某(指陳煚)年雖沖幼,相貌非常,必能濟世安民,欲以為子而主神器,仍以昭王配之」。陳承聽到後,感到猶疑不決,恐怕李惠宗的說話只是一種試探,陳守度卻認為李惠宗「今以無嗣,欲擇賢而付之,此乃上王遠法堯舜之真讓,又何疑哉?」於是就讓陳煚接受禪位。[9]
《大越史記全書》則記載,天彰有道二年(1225年)十月,陳守度得悉陳煚與李昭皇感情漸深後,便決定發動政變,「率家屬親戚入禁中,守度閉城門及諸宮門,令人守之,百官進朝,不得入」,然後遍告群臣「陛下(李昭皇)己有尚矣」,亦即是控制李朝宮廷,然後讓昭皇退位。最後,昭皇下詔,說自己是女主,無法把政務處理好,「今朕反獨算,惟得陳煚,文質彬彬,誠賢人君子之體,威儀抑抑,有聖神文武之資」,並於十二月十一日[10](1226年1月10日),[d] 禪位給年方8歲的陳煚。陳煚登基後,拜陳守度為「國尚父」,掌理國政,而父親陳承則「權攝國政為上皇」。[11]
在位期間的施政
[编辑]年幼繼位的陳煚,在其整個在位時期中,朝政大權一直受父親陳承(死於1234年)及從叔陳守度(死於1264年)所影響。特別是陳守度,據《大越史記全書》所說,「太宗之得天下者,皆其(陳守度)謀力也。故為國倚重,權移人主。」[12]至於陳朝在陳煚當皇帝期間的施政則如下。
帳籍制度
[编辑]陳煚在位時,延續了李朝的帳籍制度。方法是,國內村莊,有多少文官、武官、書吏、軍士、男丁、年老傷殘及流落移居者,當地的官員都要記入帳籍。按照帳籍紀錄,人民當中有官爵的,子孫可承蔭任官;富有而無官爵的,世代服兵役。[13]
稅收
[编辑]- 丁稅:陳朝政府按男丁所擁有的田畝數理徵稅,例如擁有田1、2畝,每年繳納丁稅錢1貫;擁有3、4畝,繳納2貫;擁有5畝以上繳納3貫;無田地的,丁稅全免。[13]
- 土地稅:陳朝又規定須繳交土地稅,方法是每私有田一畝,田主便要繳納粟100升。在公田方面,則分為「國庫田」及「拓刀田」,按照田地好壞,分成上中下三等,徵收不同數額的穀物。另外,民間的池塘、鹽田亦各有徵稅規定。[14]
- 其他稅項:陳朝還有其他稅項,如檳榔稅、安息香稅,以及魚、蝦、蔬、果,均各有稅項。[15]
防洪工程
[编辑]因越南西北部地區多山,而紅河三角洲一帶則地平而多河流,每逢雨季,易形成山洪暴發。天應政平十七年(1248年),在丐江(江河)兩岸修築堤壩,稱之為「鼎耳堤」,又設置河堤正副使2人負責管理。若堤壩修建到民田上,則由政府按田價償給田主。[15]
教育制度
[编辑]- 科舉:建中八年,陳朝開設太學生科(考進士),分出次第,以三甲定高低。天應政平十六年(1247年),科舉又設狀元、榜眼、探花三魁,以及開儒、佛、道三教科試。[15]
- 官方辦學:元豐三年(1253年),設立「國學院」,講授四書五經,並設立講武堂練習武術。(學者戴可來據《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六癸丑陳太宗元豐三年條,指出「國學院」或為「國子院」之誤)[15]
法律
[编辑]陳朝在天應政平十三年(1244年),曾制定刑律,大致上是很重的,如犯偷竊的罪犯,會被斷手、砍足,或者被象踏。[16]
官制
[编辑]- 官僚規模:陳朝的官僚架構,具有一定規模,有三公、三少、太尉、司馬、司徒、司空、左右相國、首相、參知等高官要職。另外,在文官方面,中央有各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御史,地方上有安撫使、知府、通判、僉判;武官方面,中央有驃騎上將軍、錦衛上將軍、金吾大將軍、武衛大將軍、副都將軍等職,地方上有經略使、防御使、守御使、觀察使、都護、都統、總管等職。[16]
- 升遷制度:陳朝官吏,每做滿10年升爵1級,15年升職一等。[16]
兵制
[编辑]陳煚在位期間,國內大量壯丁被編入伍當兵,貴族親王也有募集軍隊之權。[17]
退位上皇
[编辑]陳煚於元豐八年二月二十四日(1258年3月30日)[e],遜位於皇太子陳晃(即陳聖宗),退居北宮,被尊為「顯堯聖壽太上皇帝」,與兒子陳聖宗一起共理國政。
此一舉動,在日後的陳朝歷代君主均有倣效。近代越南史家陳仲金作出簡述,認為陳煚的用意在於「以便教導他(陳晃)治理國家的各種方法,並防備兄弟們日後的爭執[18]」。越南封建時代史家吳士連對這項影響陳朝政局的習慣,則有以下一段論述:
“ |
自夏禹傳子之後,父崩子繼,兄歿弟承,永為常法。陳氏家法,乃異於是,子既長,即使承正位,而父退居聖慈官,以上皇稱,同聽政,其實但傳大器,以定後事,備倉卒爾,事皆取決於上皇,嗣主無異於皇太子也。[19] |
” |
對外關係
[编辑]陳煚在位的時期裡,大越國的周邊形勢,是蒙古帝國崛起,漸次蠶食中國的大理、南宋等國,甚至攻打大越。而南方鄰國占城,則是大越國入侵的對象。
陳煚對於南宋,是奉行友好入貢的態度。早在南宋紹定(1228年-1233年初年,陳朝遣使入貢,宋理宗冊封陳煚為「安南國王,加特進檢校太尉、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賜效忠順化保節守義懷德歸仁慕治奉公正恭履信功臣,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食邑一萬一千戶,實封四千二百戶。元豐八年(南宋寶祐六年,1258年),陳煚「上世襲表」,向宋廷傳達讓位給兒子陳晃的意向,而宋廷則向越方表示「情狀叵測,申飭邊備」,要求加強國防,以免蒙古進犯。陳聖宗紹隆四年(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陳朝遣使入貢,獲宋廷「下詔獎諭,遣使賜金並法錦。」次年(1262年)南宋下詔,授陳煚為「檢校太師、安南國大王,加食邑」,並對陳晃進行冊封。其後,在紹隆十二年及十五年(南宋咸淳五年及八年,1269年及1272年),宋廷又對陳煚、陳晃父子「加食邑」及贈送禮物。[20][21]總括而言,中國南宋與越南陳朝的關係,是處於和洽友好的「朝貢關係」。
占城人在李朝衰落時期,便經常有船隻搶掠大越國沿海居民。陳煚登基後,便「懷之以德,遣使往諭」,向占城政府展示出友好姿態,而占城卻「雖常入貢,而復乞故地,且有窺覦之意」,意圖收復前代被越人攻取的領土,以及有凱覦之心。陳煚對此甚為不滿,便於元豐二年(1252年)春正月親征占城。到十二月,俘獲占城王的妻子及臣民而返。[22]
元豐三年(1253年),蒙古帝國消滅大理國,而蒙古朝廷卻無意撤軍,反而「留兀良合台攻諸夷之未附者」[23] 。元豐七年十二月十二日(1258年1月17日)[f],兀良合台率兵侵入大越,陳煚雖然親自迎擊,「自將督戰,前冒矢石」,但最後仍是不敵,退守天幕江(在今越南興安省),國都昇龍失陷。在這危急關頭,陳煚乘船向太尉陳日晈商討對策,陳日晈卻態度沮喪,在船邊用手指點水,然後在船舷寫「入宋」二字,表示不如投靠宋人。陳煚再問太師陳守度,陳守度的答案則是「臣首未至地,陛下無煩他慮」,表示仍願意抵抗,使陳煚重拾戰意。十二月二十四日(1258年1月29日),[g]陳煚及太子陳晃乘坐樓船,在東步頭擊敗蒙古軍隊。蒙古軍撤退時,又遭到居民襲擊,最終撤出大越。[24]
陳煚雖然成功擊退蒙古軍隊,但自知是「小國」,唯有「誠心事上」,看「大國何以待之」[25][h],便改名光昺,遣使上表納貢。其後,蒙古帝國亦向陳氏朝廷冊封為安南國王,並定下「安南三歲一貢,回賜禮物」的外交規例。[20]
去世
[编辑]陳聖宗寶符五年四月一日(1277年5月5日)[i],陳煚「崩於萬壽宮」,享壽60。十月四日(10月31日)[j],葬於昭陵,廟號「太宗」,謚號為「統天御極隆功茂德顯和佑順神文聖武元孝皇帝」[2][26]
家庭
[编辑]當陳煚即皇帝位時,原先的李昭皇(李佛金)被冊封為皇后,改稱「昭聖」。[2]天應政平六年(1237年),改以妻姊順天公主(李佛金之姊)為皇后,李佛金則被降格為「昭聖公主」。[27]元豐八年正月,陳煚又把李佛金嫁給大臣黎輔陳。[19]
被迫迎娶嫂子,引致動亂
[编辑]在陳煚登位之初,雖然有李佛金為其皇后,但由於未能誕下子嗣,便在陳守度的安排下,天應政平六年(1237年),改以陳煚兄長陳柳的妻子李氏(李佛金之姊順天公主)為皇后,是為順天皇后(當時已懷有陳國康)。陳柳對此深表不滿,便起兵作亂。陳煚對於形勢發展至這一地步,「內不自安」,於是離開京城昇龍,到安子山浮雲國師(陳煚友人)處居住。陳守度率領群臣找陳煚回京,陳煚郤說:「朕以幼沖,未堪重寄,父皇(陳承)遽爾違背(當時已去世),早喪所怙,不敢宅帝位,以辱社稷」,認為自己無德無能居於帝位。陳守度見不得已,便向群臣說:「凡乘輿所在,即是朝廷」,把整個朝廷及官僚架構搬到陳煚住處,陳煚唯有回京。不久,陳柳自知勢孤力弱,便假扮漁夫,乘獨木舟找陳煚,表示願意投降,陳煚即「與之對泣」。這時,被陳守度發現,拔劍要殺陳柳,陳煚「以身當之」,事情於是和解。事後,陳煚對陳柳增加封地,封為「安生王」,以作安撫。[27]
親屬
[编辑]- 先世:
- 兄弟:
- 姊妹:
- 後宮:
- 子:
著作
[编辑]據《欽定越史通鑑綱目》,陳煚有如下幾部作品:
- 《國朝通禮》十卷;
- 《刑律》一卷;
- 《建中常禮》十卷(※范宏科指出,《建中常禮》實際應為一卷。[38]);
- 《課虛集》一卷;
- 《御詩》一卷
後世評價
[编辑]- 越南陳朝裕宗皇帝曾寫了一首詩,來讚美太宗陳煚:「唐越開基兩太宗,彼稱貞觀我元豐,建成誅死安生在,廟號雖同德不同。」表示陳煚雖曾與兄弟陳柳有過節,但陳柳郤能保著性命及身份,這代表陳太宗的道德高於唐太宗。[26]
- 《大越史記全書》的編撰者認為陳煚「寬仁大度,有帝王之量,所以能創業垂統,立紀張綱。」但同時亦認為從叔陳守度居功不少,「陳家之制度偉矣,然規畫國事,皆陳守度所為」。[2]不過,陳守度安排陳煚迎娶嫂子的做法,郤遭後黎朝初年史家潘孚先猛烈抨擊,說:「(陳煚)乃聽守度之邪謀,奪兄妻以為后,母乃斁彝倫,以啟淫亂之端乎!柳自是生嫌隙,敢於作亂,太宗養成其惡也。或謂太宗不殺兄仁矣。愚謂奪兄妻,其惡已彰,不殺兄,天理未滅耳,烏得謂之仁哉! 」[40]
- 阮朝嗣德帝評價陳煚得位之事:「千古奇事,北朝歷代得國,寔未曾有。如柴氏繼周已異,未至如此。然觀之,亦不過如王莽、楊堅類耳。雖不能借有尚爲名,而天下亦必歸于陳氏矣。得國皆仗守度之力,猶清順治之於多爾袞一般。陳太尊有何可稱焉!故陳無太祖,所以延祚,其在聖、仁二尊之功也。」[41]
注釋
[编辑]- ^ 此版本的說法來源於南宋人周密所著的《齊東野語》,見該書卷十九。
- ^ 此說法見於清朝年間的手抄本書籍《西山雜誌》。[3][4]
- ^ 本條目裡的中西曆轉換,參考台灣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 ^ 越南李朝天彰有道二年即中國南宋理宗寶慶元年,當年的農曆十二月十二日為西曆1226年1月11日。
- ^ 越南陳朝元豐八年即中國南宋理宗寶祐六年,當年的農曆2月24日為西曆3月30日。
- ^ 越南陳朝元豐七年即中國南宋理宗寶祐五年,當年的農曆12月12日為西曆1258年1月17日。
- ^ 越南陳朝元豐七年即中國南宋理宗寶祐五年,當年的農曆12月24日為西曆1258年1月29日。
- ^ 《元史》正文裡,誤以為「日煚傳國于長子光昺」。
- ^ 越南陳朝寶符五年即中國南宋端宗景炎二年,當年的農曆4月1日為西曆5月5日。
- ^ 越南陳朝寶符五年即中國南宋端宗景炎二年,當年的農曆10月4日為西曆10月31日。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 ^ 陳太宗在建中元年十二月即位,此時西曆已經是1226年。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太宗紀》,321頁。
- ^ 《安南李朝世家新考——兼考安南陈朝一世陈日煚籍属》,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01期), 2002年, (01期): 56–61 [2018-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 ^ (简体中文)两位福建晋江市安海镇人曾是安南皇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李高宗紀》,309-310頁。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李高宗紀》,312-313頁。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李高宗紀》,314頁。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李高宗紀》,315頁。
- ^ 《越史略·卷下·惠宗》(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619頁。
- ^ 大越史記全書:本月二十一日(戊寅),群臣進朝拜賀。..十二月十一日戊寅(丁酉?),昭皇設大會于天安殿御寳床,百官朝服,進朝拜于庭下。昭皇乃降服,勸進陳煚即皇帝位。改元建中元年
越史略:乙酉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受禪,即位於天安殿,尊順貞皇后為太后,降昭王為昭聖王后,改元建中。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李昭皇紀》,316頁。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聖宗紀》,343頁。
- ^ 13.0 13.1 陳仲金《越南史略》中譯本,第85頁。
- ^ 陳仲金《越南史略》中譯本,第85-86頁。
- ^ 15.0 15.1 15.2 15.3 陳仲金《越南史略》中譯本,第86頁。
- ^ 16.0 16.1 16.2 陳仲金《越南史略》中譯本,第87頁。
- ^ 陳仲金《越南史略》中譯本,第88頁。
- ^ 陳仲金《越南史略》中譯本,第89-90頁。
- ^ 19.0 19.1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太宗紀》,340頁。
- ^ 20.0 20.1 黎崱《安南志略‧卷13‧陳氏世家》,310頁。
- ^ 脫脫等《宋史·外國列傳·交阯列傳》,14072頁。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太宗紀》,336頁。
- ^ 宋濂等《元史·外夷列傳·安南列傳》,4633頁。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太宗紀》,339頁。
- ^ 宋濂等《元史·外夷列傳·安南列傳》,4634頁。
- ^ 26.0 26.1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聖宗紀》,350頁。
-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太宗紀》,328頁。
- ^ 28.0 28.1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太宗紀》,322頁。
- ^ 29.0 29.1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李高宗紀》,312頁。
- ^ 30.0 30.1 30.2 30.3 30.4 陳仲金《越南史略》,中譯本,143頁。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太宗紀》,335頁。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太宗紀》,326頁。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聖宗紀》,341頁。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仁宗紀》,369頁。
- ^ 35.0 35.1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太宗紀》,330頁。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聖宗紀》,346頁。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太宗紀》,337頁。子:
- ^ 明峥《越南通史》,范宏科译 三联书店 1958年
- ^ 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潘清簡等《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十三,己亥平定王二年條注,image 4[失效連結]
-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太宗紀》,328-329頁。
- ^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五》
- 書籍
- 黎崱. 《安南志略》. 北京: 中華書局(1995)ISBN 7101011225.(中文)
- 吳士連等. 《大越史記全書》. 陳荊和編校.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センター(昭和59-61年)(1984-1986).(日語)(中文)
- 《越史略》(《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中文)
- 脫脫等. 《宋史》. 北京: 中華書局(1995)ISBN 7101003230.(中文)
- 宋濂等. 《元史》. 北京: 中華書局(1995)ISBN 7101003265.(中文)
- 陳仲金. 《越南史略》(或譯《越南通史》). 戴可來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2)ISBN 7100004543.(中文)
- 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 《越南歷史》. 北京大學東語系越南語教研室譯.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中文)
- 郭振鐸; 張笑梅. 《越南通史》.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ISBN 7300034020 (中文). (中文)
- 網頁
- 台灣中央研究阮計算中心─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201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1).(中文)
- 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Nôm─《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李昭皇紀》. [201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7).(越南文)(中文)
- 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Nôm─《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太宗紀》. [201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9).(越南文)(中文)
- 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Nôm─《大越史記全書‧陳紀‧陳聖宗紀》(包括陳煚任上皇時的事跡). [201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9).(越南文)(中文)
- 國學導航──《越史略》卷下(末尾部份為陳煚得位的記載). [2008-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2).(中文)
- 新亞研究所─《元史》(卷二百九‧外夷二‧安南列傳).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1).(中文)
參見
[编辑]陳太宗 | ||
無 原因:陳朝建立 |
越南陳朝君主 1226年-1258年 |
繼任: 陳聖宗 |
前任: 李昭皇 李朝末代女皇 |
大越帝國皇帝 1226年-1258年 |
繼任: 陳聖宗 |
前任: 陳太祖 |
越南太上皇 1258年-1277年 |
繼任: 陳聖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