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通州 (北京)

坐标39°54′27″N 116°39′52″E / 39.907565°N 116.664373°E / 39.907565; 116.66437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9°54′27″N 116°39′52″E / 39.907565°N 116.664373°E / 39.907565; 116.664373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北起点,图中可见运河中的帆船,远处可见燃灯塔。1879年左右拍摄。
1967年拍摄的卫星照片。城墙是从1951年开始拆除的,此时还可以明显看到原通州城轮廓和护城河。

通州中国古代的四朝行政区划。前身为潞县

金朝

[编辑]

旧《通州志》相传元以前无城,编篱寨为之[1]

天德三年(1151年)升格潞县,设置为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属于中都路,为运粮要地。贞祐二年(1215年)被蒙古攻占。主官原为刺史兴定二年(1218年)五月升刺史为防御使。有户口35,099户。辖境相当今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三河市地。下辖二县:

元朝

[编辑]

元太祖十年(1215年)攻占燕地,置燕京路,实质管领通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属大都路。下辖二县: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于通州浚修通惠河(自大都向东至通州城南),设丰备仓通济仓太仓以供应京师。

明朝

[编辑]

明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燕山忠愍侯孙兴祖从大将徐达定通州,监督军士修建城池[1],此即明清通州城的肇始。是在金元时期的通州城基础上,从南墙外继续接筑扩大修建成的。此前,通惠河实在通州城南,修建后,通惠河穿成而过[2]。城在潞河西,砖甃其外,中实以土,周围九里十三步,连垛墙高三丈五尺,创始严固,屹然为京东巨镇。门四:曰“通运”,西曰“朝天”。瓮城门原向北,万历十九年(1591年)改向南。曰“迎薰”,曰“凝翠”。门各有楼,万历八年(1580年)修。十九年(1591年)重修。三十七年(1609年),知州梅守极陈随又重修[1]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大都路为北平府,通州隶属之,撤并潞县入州;三年(1370年)四月北平府改名燕王府永乐元年改名顺天府,通州仍属之。

正统十四年(1449年) 八月,土木堡之变爆发。为了保护西仓和南仓,粮储太监李德、镇守指挥陈信奏请修建通州新城[3]。成化年间,再次施工,使其与旧城统一样式[3]

通州原本有城无池。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户部郎中金坛于士廉监督仓政,巡视新城、旧城两城池,认为可以为两者建造城池,引通惠河水注入,这样就可以走漕运的船,免除了岸上用绳子拉船前进的麻烦。于是就上奏到户部尚书杨、总漕褚,最终让朝廷审议。池开挖于甲午三月,丙申三月竣工,长三千三百余丈,加深二尺许,广视深四倍之,建闸一桥四,用银九千余两,用砖二十五万多块。士廉寻升山东兵备道,郎中杨初东代之,终其事焉。浚池固以通运,亦以设险也,至旧城[1]

下辖四县:

  • 三河县
  • 武清县,元朝属漷州,洪武十二年(1379年)改隶属通州。
  • 漷县,元朝属漷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二月降为县,来属于通州。
  • 宝坻县,元朝属大都路,洪武十年(1377年)二月来属于通州。

通州西有通惠河,西南有浑河,即桑干,二河流至通州东侧张家湾会合为白河。设有张家湾巡检司、西南有弘仁桥巡检司。

明代吴仲撰《通惠河志》中的“通惠河图”(中国古代地图的方位习惯与现在相反,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清朝

[编辑]

清初沿明制置通州,属顺天府、东路厅,但不辖县;位于顺天府东四十里。顺治十六年(1659年)将漷县裁并入通州。康熙九年(1670年),知州甯完福复加修葺通州城[1]

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总督方观承的奏请下,旧城西墙拆除一百八十二丈,新城与旧城合并。此时,通州有五座城门:通运门(东门)、迎薰门(南门)、凝翠门(北门)和新城的望帆云表门(南门)、尺五瞻天门(西门)[3]

辖地今为北京市通州区。俗称北通州。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全国废州,改置为通县

通州主官为知州,职务冲、繁、疲、难。通永道仓场侍郎管河州判驻于此。有白河、榆河、漒漒河顺义县流入通州境;榆河与通惠河、白河汇合为北运河凉水河汇入北运河。凤河东安县入通州。通州城北门外有石坝,管河州判掌管,建有十五京仓;东侧土坝,州同掌管,建有通州西仓、中仓。

下辖:

清末有铁路经过,为1901年建成的通州支线

光绪《通州志》中的“城池图”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十五卷》,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四十九卷》,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链接至维基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十五卷. 维基文库 (中文). 
  2. ^ 最通州. 这个见证通州运河文化的古老地名,再次承担新的历史使命!. 北京旅游. 2019-11-07 [2020-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3. ^ 3.0 3.1 3.2 杨家毅. 通州风华 探寻古通州. 北京晚报. 2018-01-29 [202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金史》卷二十四·志第五·地理上·中都路
  • 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大都路
  • 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地理一·京师·顺天府
  • 清史稿》卷五十四·志二十九·地理一·直隶·顺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