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霓虹灯招牌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铜锣湾波斯富街
日本大阪道顿堀
香港湾仔春园街大金龙(已拆卸)

城市霓虹灯招牌(英语:Neon Sign)属于一种特殊的大型氖灯。管内气体的实际成分为99.5%氖气及0.5%气,比纯氖气有较低的运作电压。霓虹灯(英语:Neon Lighting)是一种内含气体,通常用于广告招牌等用途。 “霓虹灯”是半英语音译:“霓虹”发音近似于英语的“neon”(氖)并在汉语里有彩虹的含义。

历史

[编辑]

原理及步骤

[编辑]
在透明玻璃管充满氖气组成霓虹光管
制作霓虹灯光管的要点[1]
  1. 师傅首先因应制成品颜色,有需要时选用适当萤光粉涂在玻璃管内;
  2. 之后将玻璃管加热,屈曲成客人订制的图案或文字;
  3. 然后再封好玻璃管的两端,抽走空气及加入不同气体(),使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

设计

[编辑]
2007年的旺角砵兰街,霓虹灯招牌的位置商户之间通常有互不遮挡的不明文规定
香港油麻地区内最大的霓虹灯招牌[2]
日间的霓虹灯招牌,可清楚看见上面的霓虹光管
招牌上不同的霓虹光管有规律地闪烁

文字勾线

[编辑]

文字勾线通常有两种方法:“单勾”的霓虹光管按照文字笔划,而“双勾”以线条勾勒字的外框。

在香港,店铺多以双勾用于名称,再用单勾写上服务内容或英文译名,中文使用最多的字体分别有隶书[3]行书[4]楷书[5]

框内元素

[编辑]

框内除了文字外,空白位置或会加上几何排列图案,更可以随着不同光管的闪动频率造成动画。

在香港,横向书写的中文字在招牌两面通常在同一方向开始,即一面“香港茶楼”,另一面则写作“楼茶港香”,情况类似镜像。

外框设计

[编辑]

招牌的边界通常设外框[4],形状各异,而且颜色有别于内框文字以作对比。外框亦未必单纯用上直线,像押铺般就有复杂的线条。

在香港,招牌的角落或许会加有相关的图案[6],如东南亚餐厅选用椰树图案为例。如果店铺名称与动物有关,也会纳入设计当中。

安装位置

[编辑]

招牌会因应城市的楼宇设计和街道布局,选择出能够与行人和城市环境之间互动的展示方式。

在香港,在楼宇有三种常见安装的位置,分别是在建筑物上伸延、在建筑物外墙以及在店面三大类[7]

城市与霓虹灯

[编辑]

霓虹灯在20世纪的广泛应用,也成为了一些城市的特色标志。

巴黎

[编辑]

1910年12月,发明家佐治·哥迪英语Georges Claude巴黎车展首次展示了霓虹灯[8]

1913年,世上第一个霓虹灯招牌由一位巴黎发型师在蒙马特大道拥有,上面写有 Palais Coiffeur 的光管[9]

东京

[编辑]

1926年,日比谷公园里安装了日本第一个霓虹灯招牌[10]

1964东京奥运后,国内对户外霓虹灯招牌的需求大增。除了1973年石油危机,往后的霓虹灯生产随经济发展而倍增,到199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明显减少[11]

上海

[编辑]

1926年,上海成为中国内出现首个霓虹灯招牌的地方。1920年代1930年代,上海的商业活动频繁,同时租界使该地接触西方技术,令煤气灯及电灯得以较早普及[12],譬如1930年代的南京路已经布满霓虹灯的招牌广告。

后来,在1937年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和1940年代国共内战的情况下,不少上海的霓虹灯师傅基于社会动荡南下香港,携带技术、资金等继续发展[13]

香港

[编辑]
1960年代的德辅道中,唐楼林立
1990年代的上海街
2008年的上海街
2019年的上海街

背景

[编辑]

霓虹灯原本为西方的产物,但香港昔日殖民地的身份使到大众接触到这种外来传入的技术,并将其加入本地的元素[14]

同时香港的地理形势造就了稠密的市区,高密度的楼宇加上狭窄的街道[15]唐楼综合用途建筑物的“下铺上居”建筑结构,让一个一个的霓虹灯招牌从墙身伸延至马路,组成有层次的景观,相比起其他城市较独特的街道面貌。

文化象征

[编辑]

霓虹灯招牌的街道景观源于各个商铺不同的招牌设计,而当时政府没有刻意规管亦无规划,使商户可以大小、形状、高度等任意发挥,跟竞争者争艳斗丽[16]

这景观不但代表香港,尤其经济起飞年代时被冠以“东方之珠”的称号[7],后来更引申到赛博朋克的科幻题材,作为一个未来反乌托邦城市的视觉元素。这种蕴含乱中有序的理念亦出现于香港另一个曾经存在过的地方:九龙寨城,两者均启发不少科幻故事的背景[17]

霓虹灯繁荣映衬了香港19601980年代的发展,在许多摄影师,如 Nick DeWolf、Greg Girard 的记录中出现[18][19]

行业兴衰

[编辑]

以前适逢香港制造业蓬勃,加上霓虹灯招牌大行其道,相关行业亦得以受惠。现在已退休,曾经在创办于1953年的“南华霓虹灯电器厂有限公司”[20]担当霓虹灯师傅的刘稳指出,香港1970至1980年代的霓虹灯订单几乎做不完,当时每一个霓虹灯都是订制,比起今时大量生产的招牌,对家庭生意和小本经营的店铺更有意义[21]。当大部分工厂北移,本地生产成本相对昂贵,更甚是霓虹灯的式微,使写字师傅、霓虹玻璃光管师傅、招牌安装师傅等在香港都成为夕阳行业[22]

式微与灭亡

[编辑]

香港在二战后经济发展迅速,加上霓虹灯为当时较前卫的科技,不论大小公司都以此作为宣传方式,数量于19801990年代达到高峰[23],不过相反近年有减无增,可归纳以下原因:

霓虹灯(左)和 LED(右)
一块以搭棚方式拆卸的霓虹灯招牌
  1. 技术方面:LED 的出现提供更便宜和省电的选择[14],让不少店铺在添加新招牌或更换招牌时用上此照明方式吸引顾客
  2. 建筑方面:霓虹灯多见于较早发展的港岛九龙地区,但旧区逐渐面临楼宇老化和重建,适合悬挂招牌的唐楼会拆卸,而新式建筑外墙未预留空间,同时发展商亦未必愿意出租相关的位置予店铺
  3. 模式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令宣传方式更广泛和流通,不必要借助大型的招牌作招徕;同时网上购物的出现取代了实体店,部分商品以更直接方式售卖,亦无机会挂上招牌
  4. 政策方面:2010年政府全面实施“小型工程监管制度”,新制度下的招牌不能自外墙伸出多于4.2米,离地不能少于3.5米。未经屋宇署批准或根据规定均属违例,当局将发出清拆令要求拆除[24]。无数已成地标的霓虹灯招牌因此遭到拆除,例如深水埗的“信兴酒楼”招牌及西环森美餐厅自1977年竖设的“Sammy's Kitchen”牛形霓虹招牌[25]
  5. 租金方面:香港的铺租日益昂贵,店铺未能长期保留相同位置加上昂贵成本,减少制作招牌的意欲;就算有了招牌,如果日后需要搬迁亦要承担额外费用[26]
  6. 疫情方面:香港在2020年初开始的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27],使依赖本地及游客消费的零售及饮食行业均受顾客减少而影响[28],加上部分指定场所需为保持社交距离而关闭,甚至开业较悠久而仍挂有招牌的店铺都处于结业潮中,当中包括湾仔春园街的“大金龙”麻雀馆、铜锣湾波斯富街的“蛇王二”[29]及旺角西洋菜南街的“维珍尼亚宾馆”[30]等等[31]

自2010年起,每年约有3,000个被屋宇署评为危险的招牌被要求拆去,至今已有逾九成的霓虹灯招牌在香港的闹市中消失[32]。单计油尖旺区 ,由2015年至2018年11月四年间,总共有803个招牌拥有人承诺会遵从屋宇署的《小型工程监管制度》,或已经完成拆除工程[33]

拉斯维加斯

[编辑]

哈瓦那

[编辑]

加勒比海岛国古巴,首都哈瓦那在20世纪中期也经历过霓虹灯繁荣,但在1959年卡斯特罗的古巴革命后,许多营业性场所关闭,使得霓虹灯招牌数量下降;之后美国贸易禁令也使得整体景气不再。伴随社会结构转变,哈瓦那也开始了霓虹灯的复苏迹象[34]

各地街道霓虹景观

[编辑]

世界纪录

[编辑]
香港乐声牌霓虹招牌
1965年佐敦,左方普庆戏院巨型招牌;1973年再全栋更换并创下吉尼斯纪录[35]
伊利莎伯大厦跨越几个天台的巨型招牌
(已于2021年6月停止运作)

吉尼斯世界纪录

[编辑]

吉尼斯世界纪录曾记载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霓虹招牌,以下为历年打破纪录的例子:

1973年
  • 香港弥敦道与加士居道交界,普庆戏院外墙之“乐声牌”霓虹招牌[35],红白两色,楼高20层,由乐声牌港澳区总代理信兴集团建造[36],南华霓虹灯电器厂有限公司负责制作[37],用4,000多支霓虹光管组成,于1995年拆卸
1980年代
  • 香港“万宝路”香烟霓虹广告牌(大小:210英尺 x 55英尺)[38]
1982年
  • 香港铜锣湾伊利莎伯大厦天台的“星辰表”霓虹招牌,由总代理太平洋行建造,明华光管公司负责制作,组成的霓虹光管共有3英里长[39],于1990年代由“Panasonic”霓虹招牌取代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霓虹招牌[40],到2021年再被更换作同样设计的 LED 招牌[41]
1993年
  • 香港上环林士街多层停车场“三九胃泰”霓虹招牌,其横跨建筑物两面外墙,上面写有“999 San Jiu”字样,组成的霓虹光管共有13公里长[40]
1999年
  • 香港的一座巨龙霓虹招牌(大小:299英尺x 151英尺)[38]

文化作品

[编辑]

电影

[编辑]
"Neon space is a space of energy that is electric, it is the way people move, it's the energy of Hong Kong. And it's lit by neon, basically, especially at that time."
杜可风(香港电影摄影师), 与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的一次访谈[42]

音乐

[编辑]

摄影集

[编辑]

纪录与保育

[编辑]
拉斯维加斯霓虹博物馆的“霓虹墓地”

拉斯维加斯

[编辑]

位于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霓虹博物馆英语Neon Museum(Neon Museum),成立于1996年,旨在收集、保留、研究和展示标志性的拉斯维加斯霓虹灯招牌[48]。展馆内收藏数个从赌城大道和赌城市中心获得并完成修复的招牌,令它们得以继续运作;另外设有一个名为“霓虹墓地”(Neon Boneyard)的户外展览空间,入面收集超过150个退役的霓虹灯招牌[49]

香港

[编辑]
常见于港澳的“蝠鼠吊金钱”霓虹灯押铺招牌[50]
上半部分象征蝙蝠,取其谐音;
下半部分形似钱币,喻意利润
2015年

西九文化区与 Google 虚拟博物馆合办“NEONSIGNS.HK探索霓虹”网上体验项目,推出了“霓虹香港-电照不夜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及“香港霓虹招牌今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数码展览[47],是次为 Google 首次拍摄夜间霓虹灯街景图[51]。此外,M+视觉文化博物馆表示会把少量清拆后的街头霓虹招牌收为馆藏,目前就分别有两块来自深水埗“信兴酒楼”和西环“森美餐厅”[52]

2017年

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香港赛马会资助,透过社区文化遗产保育计划出版筹备近两年的《城市字海 – 香港城市景观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53],并举办导赏团及展出多位工匠的字体工艺作品[54]

2018年

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郭斯恒出版《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视觉文化记录》一书,过程中走访了香港15条主要马路和40多条街道,记录了超过500多个霓虹灯招牌[55]

2019年

北角油街实现举行小型怀旧霓虹灯展览“城街.招牌”,由建筑师冯达炜及麦憬淮组成的招牌保育组织“街招 streetsignhk”筹备,其中有一间放满霓虹字体的200呎镜房[56]

法籍摄影师 Romain Jacquet-Lagrèze 推出名为“城市诗意”的个人企划,把所拍摄下的霓虹招牌相片印到瓷砖上,于湾仔及尖沙咀 K11 Musea 旗舰店旗舰店发售[57]

2020年

非牟利机构“霓虹交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年中成立,以观察记录霓虹灯招牌的制作和保育为目的,同时举办各类展览及工作坊[58]。其首个大型项目为拆除并保留佐敦白加士街翠华餐厅巨型招牌,总经理陈倩雯当时负责联络各方(包括招牌下方的小巴站负责人)协调沟通,最后工程顺利完成[59]

台东

[编辑]

2016年经历尼伯特风灾后,为了鼓励招牌受损的店家,台东县政府推动“小招牌大景观”计划重建街道景观[60]。建筑管理科会取缔并限期改善不符合建筑法规的招牌,县府亦有预算补助部分有意重制符合规范的招牌的店家[61]

学术研究

[编辑]
香港弥敦道上各行各业的霓虹灯招牌

早于1970年代,美国建筑师 Robert Venturi、Denise Scott Brown 和 Steven Izenour 的著作《向拉斯维加斯学习英语Learning from Las Vegas》(Learning from Las Vegas),尝试从空间的文字(textual)与视觉沟通(visual communication)元素探讨当地本土建筑,而非时人着重现代主义提倡的建筑物本身[62]。他们认为,相比无个性的盒子楼宇,以及人类活动移师到室内,招牌需要变得更大更夸张以吸引人注目,尤其当时拉斯维加斯是个以汽车主导的城市英语Automotive city[7]。所以书中提出,建筑就是符号(sign),而这样以沟通主导的建筑概念被视为“反空间”(antispatial)。

近年,两位对香港霓虹光管招牌感兴趣的学者 Brian Kwok(郭斯恒)及 Anneke Coppoolse,认为霓虹光管招牌是香港独有文化特色,决定透过 Designing the Spectacle 计划,收集招牌,进行修复外,亦探究它们字款设计和制作过程,对其起源、 工艺及演变进行深入研究[63]

他们的研究发现香港霓虹灯比起其他地方不只限于娱乐场所,反而较多元化,并归纳为:

  • 消遣类:酒吧、宾馆、蔴雀馆、按摩店、夜总会、桑拿、桌球中心
  • 饮食类:茶餐厅、中式餐馆、火锅店、面家、私房菜、海鲜酒家
  • 商业类:服装店、电器公司、购物商场
  • 其他:中药铺、押铺、茶室

参见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书摘. 【港招牌】霓虹招牌漸褪色 轉換形式繼續發光發亮. 香港01. 2019-08-10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2. ^ 林可欣. 【港史迷】回到八十年代:霓虹燈下夜遊油麻地 招牌與人的故事. 香港01. 2017-12-28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7). 
  3. ^ C Long. 【字裡城間】消失於都市的「霓虹字」. metro Pop. 2019-01-31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4. ^ 4.0 4.1 Karen 茄云. 城街·招牌展覽:正在消失的香港夜景?關於霓虹招牌文化,你不知道的事. Little Eggplanet 茄云游摄世界. 2019-03-22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5. ^ 清君. 【撐場】從招牌的霓虹光管與北魏字體 尋找香港的獨特文化. 香港01. 2018-08-27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6. ^ 林可欣. 【本土美學】逐漸消逝的霓虹燈影 五光十色中看過去的消費地圖. 香港01. 2017-01-09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7. ^ 7.0 7.1 7.2 谭智恒. 溝通的建築:香港霓虹招牌的視覺語言. NEONSIGNS.HK 探索霓虹. 2014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8. ^ Skip DeBack. Neon History. Neon Library. 2012 [2022-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9. ^ Bernice Harrison. The first neon sign is said to have been for a hairdresser. The Irish Times. 2017-09-16 [2022-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8) (英语). 
  10. ^ The Story of Neon Signs. All Japan Neon-Sign Association. 1998 [2022-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英语). 
  11. ^ Brian Ashcraft. Neon Signs Have Been Vanishing In Japan For Years. Kotaku Australia. 2021-09-21 [2022-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4) (英语). 
  12. ^ Sandy Isenstadt, Margaret Maile Petty, Dietrich Neumann. Cities of Light: Two Centuries of Urban Illumin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116. ISBN 9781138813922 (英语). 
  13. ^ Brian Sze-Hang Kwok. Vernacular Design: A History of Hong Kong Neon Signs.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2021, 34 (4): 349-366. doi:10.1093/jdh/epab017. 
  14. ^ 14.0 14.1 Christoph Ribbat. 脈動依然:霓虹的歷史. NEONSIGNS.HK 探索霓虹. 2014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15. ^ Kay. 【再見霓虹燈】理大教授解構霓虹黯色 本土視覺文化的終結?. e-zone. 2019-01-11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16. ^ 「招牌」之城. 大公网 (大公报). 2019-02-25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17. ^ M+故事. 電玩中的城市:香港魅力何在?. 西九文化区. 2018-10-15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18. ^ nick dewolf photo archive. Flickr. [2019-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英语). 
  19. ^ Greg Girard. Hong Kong 1974-1989. [2019-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英语). 
  20. ^ 丘瑞欣. 【設計新鮮事】理大「字城」展覽 解構香港三大招牌字形. 明周文化. 2017-07-21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21. ^ Gabriella Zanzanaini. Forgotten Hong Kong Icon: The Neon Master. Zolima CityMag. 2016-11-30 [2019-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英语). 
  22. ^ Crystal Tse. 艺术能否拯救香港的霓虹灯?. 纽约时报. 2015-10-14 [2019-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23. ^ Natalie. 手藝傳承系列—都市藝街 霓虹餘暉. metro Pop. 2017-06-28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24. ^ 小型工程項目:招牌. 屋宇署. 2015-11-23 [2018-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9). 
  25. ^ 林可欣. 深水埗璀璨標記光輝到此 60年老招牌「埋葬」堆填區. 香港01. 2016-07-09 [2018-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26. ^ 林可欣. 星期日檔案:今夜霓虹燦爛 (专题影片节目). 无线新闻. 2019-02-10 [2019-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27. ^ 政府新闻处. 2019冠狀病毒病 - 新聞稿 - 2020年1月.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 2020-01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28. ^ 楼市分析. 食肆結業潮 引發舖市海嘯. 香港经济日报. 2020-04-02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29. ^ 【疫市營商】麻雀館月入千萬兼暫時毋須停業?李根興:疫市下生意都要跌7成 - 香港經濟日報 - 中小企 - 商管策略. sme.hket.com. [2021-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30). 
  30. ^ 霓虹黯色. 「最近收到越黎越多拆招牌嘅消息⋯⋯」 (Facebook 帖子). 2020-02-16 [2020-07-28]. 
  31. ^ 头条日报. 停業半年未獲寬限 麻將館歎「重傷」. 头条日报 Headline Daily. [2021-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30) (zh-yue-Hant-HK). 
  32. ^ 九成霓虹招牌消失於都市中 換上LED的燈光影叢林燦爛不再. 香港01. 2019-04-19 [2019-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9). 
  33. ^ 区礼城. 【光輝到此】油尖旺霓虹招牌買少見少 四年共拆走803個. 香港01. 2019-01-16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9). 
  34. ^ Claire Boobbyer. 哈瓦那:霓虹灯之城半世纪后重焕昔日光彩. BBC. 2019-06-10 [2019-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中文(简体)). 
  35. ^ 35.0 35.1 樂聲牌霓虹招牌的歷史. NEONSIGNS.HK 探索霓虹. 2014-05-03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36. ^ 里程碑. 信兴集团. 2019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5). 
  37. ^ 霓虹燈工業口述歷史工作坊. 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 2016-02-11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4). 
  38. ^ 38.0 38.1 Tse, Crystal. 藝術能否拯救香港的霓虹燈?.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5-10-14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39. ^ Lo, York. City of Neonlights: HK Neon Light Industry and some of its key players. 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ong Kong Group. 2019-10-18 [2023-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9) (英语). 
  40. ^ 40.0 40.1 Price, David Clive; Macgregor, Keith. Neon City, Hong Kong: A portrait of the city and its neon at night. Hong Kong: Cameraman Ltd. 2002: 26. ISBN 9628668714 (英语). 
  41. ^ 张嘉敏. 維港兩岸僅存Panasonic霓虹燈招牌清拆 將換LED燈 待研保育方案. 香港01. 2021-08-25 [2023-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2). 
  42. ^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Christopher Doyle: Filming in the Neon World 杜可風:霓虹光影 | NEONSIGNS.HK 探索霓虹. 2014-05-14 [201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9). 
  43. ^ 霓虹灯下的哨兵 (1964). 豆瓣. [2019-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44. ^ Chen May Yee. 怀旧霓虹,香港寻找自我身份的隐喻. 纽约时报. 2014-06-23 [2019-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45. ^ 璀璨都市的失意 從達明一派說起. 显影 PhotogStory. 2018-07-31 [202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46. ^ 显影 PhotogStory. 霓虹都市 懷舊香港. 2018-11-08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47. ^ 47.0 47.1 新闻中心. 西九文化區與Google虛擬博物館攜手合作.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 2015-05-21 [2019-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48. ^ The Neon Museum Las Vegas. The Neon Museum. 2019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英语). 
  49. ^ stanestane. The Neon Boneyard – Las Vegas, Nevada. Atlas Obscura.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英语). 
  50. ^ 施仲谋、杜若鸿、邬翠文. 《香港傳統文化》民間風俗:香港當押業 (PDF). 中华文化教与学. 2013-10-25 [2019-12-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3-19). 
  51. ^ 【短片】Google首拍香港霓虹燈街景圖. 即时新闻 (苹果日报). 2015-06-15 [2019-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52. ^ 林可欣. 【霓虹招牌】佐敦澳洲牛奶公司招牌被拆:由書法家題字好珍貴. 香港01. 2018-10-25 [2019-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53. ^ 梁梓豪、梁耀成. 《城市字海–香港城市景觀研究》免費下載. 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 2017-04-11 [2019-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4). 
  54. ^ 黄泳桦. 【城市字海】遊走西營盤看名家墨寶 從手寫招牌看見「人味」. 香港01. 2017-02-22 [2019-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9). 
  55. ^ 郭, 斯恒. 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 香港: 三联书店. 2018: 352. ISBN 9789620443770. 
  56. ^ kel. 【香港好去處】北角免費霓虹燈展覽!200呎霓虹燈鏡房. 新假期周刊. 2019-03-04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7). 
  57. ^ Fashion News:法攝影師捕捉霓虹招牌 拼出文字瓷磚藝術. 明报OL网. 明报. 2019-11-28 [2019-12-18]. 
  58. ^ 曾莲. 有心人保育「東方之珠」之光 霓虹交匯處盼再現輝煌. 大纪元时报. 2020-10-28 [2021-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8). 
  59. ^ Apple Lee. How Tetra Neon Exchange is fighting to preserve Hong Kong’s visual identity. Hong Kong Living. 2020-09-22 [2021-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8) (英语). 
  60. ^ 建设处. 「小招牌大景觀」改造計畫 在光明路街頭開跑了!. 台东县政府. 2017-01-06 [2019-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61. ^ 藤野江. 【廣告招牌+設計+施工】凱創廣告 台東老街招牌新設計 添加新風情 門面設計. 凯创广告. 2019-04-11 [2019-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62. ^ Venturi, Robert; Scott Brown, Denise; Izenour, Steven. Learning from Las Vega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72: 188. ISBN 978-0-262-22015-6 (英语). 
  63. ^ 舊物不一定要斷捨離|有人將垃圾改造為家具,又有人將過氣霓虹招牌當是寶?. [2019-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外部链接

[编辑]
外部媒体链接
图片
image icon 弥敦道乐声牌霓虹招牌 (1),1970年代
image icon 弥敦道乐声牌霓虹招牌 (2),近照
视频
video icon 1960s Hong Kong, Neon Signs at Night, 35mm, YouTube 影片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