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性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相互性[1](英语:reciprocity)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指一个正面的行为作出后带来另一个正面的行为,来奖励其行为。他人的友善带来人们反应更友好、更乐意合作[2]。相反,向他人显示敌对的姿态会反令人更难受,甚至衍生暴力。有一些很细微的相互例子不易察觉,好像推销员一开始推一些很贵的东西但拒绝,之后再以一个较小的请求,因为这个“让步”而令一些人买下产品[3]

互惠利他主义[编辑]

这与利他主义不同,互惠利他主义指人们只会在他人一开始做了一些事才会回报,即你帮了我,我也帮你做一些事;如我不希望被别人陷害,我也不会陷害别人[4]。这理论亦与中国哲学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同出一辙。[5]

参看[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reciprocity - 回應性;相互性. terms.naer.edu.tw. [2019-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2. ^ Fehr and Gächter. Fairness and Retaliation: The Economics of Reciprocit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0, 14 (3): 159–182. doi:10.1257/jep.14.3.159. 
  3. ^ Fehr and Gächter. Fairness and Retaliation: The Economics of Reciprocit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0, 14 (3): 159–182. doi:10.1257/jep.14.3.159. 
  4. ^ Batson, C. D., Duncan, B., Ackerman, P., Buckley, T., & Birch, K. Is empathetic emotion a source of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1, 40 (2): 290–302. doi:10.1037/0022-3514.40.2.290. 
  5. ^ 黄意舒; 但昭伟. 利他主義. 国家教育研究院. 台湾: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0 [2020-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中文(繁体)). 200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