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族共和
五族共和,是一种中华民族主义思想,源自清末立宪运动的“五族大同”,是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口号。强调中国是由五大民族平等组成的民族国家。以五色旗作为国旗,分别代表汉(红);满(黄);蒙(蓝);回(白);藏(黑)。
其中“回”与现代的回族不同,在当时泛指回教(伊斯兰教)穆斯林,亦指回疆各民族。也就是说,不仅指现代的回族,也还包括其他信奉回教的民族,比如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另外清朝曾将新疆称为回疆。
中国东北达斡尔族曾经主张六族共和,在在汉、满、蒙、回、藏等五族之外,再加上达斡尔族。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曾经提出七族共和理念,在汉、满、蒙、回、藏等五族之外,再加上苗族与傜族,形成中国七大民族。
历史经过
[编辑]五族共和源自清末立宪运动的“五族大同”。[1][2]奉慈禧和光绪之命考察外国宪政归来的满人大臣载泽和端方等《条陈化满汉畛域办法八条折》,主张“宪政之基在弭隐患,满汉之界宜归大同”,“放弃满洲根本,化除满汉畛域,诸族相忘,混成一体”。同时,以乌泽声、恒钧、穆都哩、裕端等一批满族留日学生为主,在东京、北京创办《大同报》及《北京大同日报》,专门以提倡“汉满人民平等,统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大国民”为宗旨,宣传“五族大同”。五族大同是清末立宪派的主流思想,包括梁启超等亦支持此思想。[3]
1907年,杨度在其主办的《中国新报》刊登《金铁主义》,鼓吹五族立宪论,宣传“五族合一”、“五族一家”。杨度认为,领土、人民、统治权为国家之至关重要的要素,从王朝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之路中有三个要素坚决不能改变,即“国民之汉、满、蒙、回、藏五族,但可合五为一,而不可分一为五”,“至于合五为一,则此后中国,亦为至要之政”。其后,立宪派成立的政闻社创社宣言《政温社宣言书》以及政温社主笔蒋智由的《变法后中国立国之大政策论》主张“于立宪之下,合汉满蒙诸民族皆有政治之权,建设东方一大民族之国家,以谋竞存于全地球列强之间是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提出“五族共和”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对武昌起义后十数行省先后宣布独立也作了说明:“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如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4]南北议和之后,五族共和成为民国的官方思想。
孙中山认为,五色旗,“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阶级”,于1912年1月12日的《复参议院论国旗函》陈述其反对五色旗为国旗的多个理由。五色旗用于北洋政府。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通令取消五色旗,改悬青天白日红旗。袁世凯的中华帝国和日本扶植的满洲国国旗也都参照五色旗制定。
民国七、八年间,在齐齐哈尔的一些达斡尔族上层分子金鹤年、钦同普等,主张“五族共和”应加上达斡尔族成为“六族共和”。成吉思汗三十代孙特古斯阿勒坦呼雅克图,因为号召各族王公反对外蒙古自治,致电国民政府表示拥护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为了笼络蒙古族人心,特意晋封特古斯阿勒坦呼雅克图为和硕亲王。
演变
[编辑]国民党对五族共和有不同的看法,孙中山提出“汉、满、蒙、回、藏”的观点,蒋中正则主张五族是“一个民族,五个宗族,兄弟一家”。
1919年,孙中山说“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1920年11月4日,孙中山说:“我们中国许多的民族也只要化成一个中华民族,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1921年3月6日,孙中山说: “本党尚需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务使满、蒙、回、藏同化于我汉族,成一民族主义的国家”。 “我们讲民族主义,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底民族主义。仿美利坚民族底规模,将汉族改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的民族国家。” “故将来无论何种民族参加于我中国,务令同化于我汉族。”1921年12月10日,孙中山说:“盖藏、蒙、回、满,皆无自卫能力,发扬光大民族主义,而使藏、蒙、回、满,同化于我汉族,建设一最大之民族国家者,是在汉人之自决。”1924年1月27日,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一讲:“我说民族就是国族,何以在中国是适当,在外国便不适当呢?……因为中国自秦汉而后,都是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外国有一民族造成几个国家的,有一个国家之内有几个民族的。”“所以就大多数说,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同一血统,同一言语文字,同一宗教,同一习惯,完全是一个民族”
1934年11月7日,蒋中正在绥远(今内蒙东部)说:“总理在民族主义中已经指示我们,要我们恢复中国的固有美德,即所谓:“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总理的意思,就是要我们全国汉满蒙回藏四万万同胞大家忠于国家”[5]
1942年8月27日,蒋中正在西宁对五族士绅、活佛、阿訇、王公、千户、百户演讲“我们中华民国,是由整个中华民族建立的,而我们中华民族乃是联合我们汉、满、蒙、回、藏五个宗族组成一个整体的总名词,我说我们是五个宗族而不是五个民族,就是说我们都是构成中华民族的分子,像兄弟合成家庭一样。”“我们无论属于汉、满、蒙、回、藏那一宗族,大家同是中华民族构成的一份子,犹如一个家庭里面的兄弟手足,彼此的地位是平等的,生死荣辱更是互相关联的。”“我们人人都是中华民国的国民,都是中华民国的主人,对于建立中华民国,大家都负有共同的责任,都应该尽到共同的义务,亦都享受平等的权利。”[6]
1943年3月,蒋中正在著作《中国之命运》说:“假使满清对国内汉满蒙回藏各宗族,不存界限,一视同仁,认识我五族在实质上本是整个的一体,使各宗族不分宗教职业阶级男女,皆一律平等,更扶助边疆各族,培植其自治能力,保障其平等地位,则中国必能与欧美现代各国,并驾齐驱”[7]
1944年10月10日,蒋中正在国庆纪念告全国军民同胞书说“国父在民国元年元旦以此方针昭告于世界,并昭示我国民,其于外交,[...]其于内政,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为“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人””。[8]
图片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辛亥时期“五族共和”论的思想渊源. [201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1).
- ^ 从王朝到民族国家清末立宪再审视. [2020-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辛亥:广东和平易帜. [2012-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孙中山全集》第5卷, 中华书局,1985年,第473页
- ^ 蒋介石.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在綏遠聯歡社對綏遠各界領袖講. 秦孝仪 (编). 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二:演講). 台北: 国民党党史委员会. 1984 [2020-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 ^ 蒋介石.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在西寧對漢滿蒙回藏士紳、活佛、阿訇、王公、百戶、千戶講. 秦孝仪 (编). 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九:演講). 台北: 国民党党史委员会. 1984 [2020-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 ^ 蒋介石. 清代政治社會與學術的衰落及其對內政策根本的錯誤. 中國之命運. 1943年3月 [2020-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 ^ 蒋介石.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 秦孝仪 (编). 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二:書告). 台北: 国民党党史委员会. 1984 [2020-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来源
[编辑]- 村田雄二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