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夏王啟
国君
夏启像
夏启像
君主
配偶正妻:申华
子嗣太康元康伯康仲康武观
谥号
齐圣皇帝
政权夏朝
父亲
母亲女娇涂山氏

(?—?),,夏后氏,名,是中国夏朝第二任首领。治水英雄的的儿子,母亲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儿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仲康。据《竹书纪年》,启在位39年,78岁驾崩。

相传禹本来要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皋陶,皋陶早亡,因此决定传给大业伯益死后启按照禅让和舜禹禅让的惯例避位,让位给伯益[1]。结果诸侯也离开伯益的根据地到启的根据地,臣子和人民也支持启,所以启即位[2]。史籍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启。”启晚年时,其子武观为争夺天子位挑起叛乱,彭伯寿率师出征西河,平定了这场叛乱[3]。启晚年生活奢侈腐化,终日沉迷于歌舞声色之中,加剧了阶级矛盾,为后来的太康失国埋下了伏笔。

武周女皇帝武则天武周时,尊封启为“齐圣皇帝”。

夺位疑云

[编辑]

据此有人认为禹在世的时候已暗中帮助启培植势力[4]。《战国策》更说明禹名为禅让以成佳名,其实暗中安排自己儿子武力夺位,按史料推测,伯益有实际即位,启杀死伯益夺位,《竹书纪年》也载:“益干启位,启杀之”[5]。启杀益后,诸侯来都城阳翟朝会,启在钧台(今河南禹州)举行盛大筵宴款待,史称“钧台之享”。[6]

启在位时因有扈氏不服其夺位而造反,在甘之战大胜有扈氏。[7]开战前启在六卿之前发表“甘誓[8],这个“甘誓”虽然收录于《尚书》中,学者对于它是否为启所作却存疑[9],据说有扈氏支持伯益。启战胜后大会各部落首领,最终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王位世袭制(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由此确立。史称:“禹传子,家天下”[10]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史记·夏本纪》在记述夏启取代伯益时说:“帝禹东迅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2. ^ 孟子·美章》载:“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阳,朝现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巳 ‘吾君之子也。’”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记载基本承袭《孟子》篇。
  3. ^ 逸周书·尝麦》:其在启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皇天哀禹,赐以彭寿,卑正夏略。
  4.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潘寿言禹情”注:“言禹传位于益,终令启取之。”;《战国策·燕策》称:“禹传益,而以启任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袁康《越绝书‧吴内传》云:“夏启献牺于益。启者禹之子,益与禹臣于舜,舜传之禹,荐益而封之百里。禹崩,启立,晓知王事,达于君臣之义。益死之后,启岁善牺牲以祠之。经曰:夏启牺文圣,此之谓也”。
  5. ^ 晋书.束晳传》:“《纪年篇》云:益干启位,启杀之。”《汲冢书》载:“益为启所诛。”
  6. ^ 左传·昭公四年》:“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杜预注:“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盖启享诸侯于此。”
  7. ^ 《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说:“有危,夏启之庶兄也。以尧舜举贤,禹独与子,故伐启,启亡之”。
  8. ^ 《史记·夏本纪》:“有慝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
  9. ^ 《墨子》中曾引用《甘誓》,实际是《禹誓》,文字也不尽相同。屈万里以为《尚书‧ 甘誓》和《墨子‧ 禹誓》两篇实来自一个祖本,不能说后人据〈禹誓〉而伪造了〈甘誓〉(屈万里:〈尚书甘誓篇著成的时代〉,《书佣论学集》,页109。)。郑振铎以为《甘誓》“就其明白晓畅的一点看来,至少有后人改写的痕迹”(《中国文学史》)。
  10. ^ 三字经》云:“禹传子,家天下。”《汉书·盖宽饶传》:“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二:“古时的人以为尧舜传贤而夏禹传子,是家天下的开始。”

书籍

[编辑]
前任:
中国夏朝国君
第2代公元前2057-公元前2047
继任:
太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