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上海交通大學校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海交通大學(英語: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是位於中國上海市的一所具有理工特色的教育部直屬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其前身為盛宣懷1896年創建的南洋公學,後曾易名南洋大學上海工業專門學校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後期稱為國立交通大學。1959年交通大學分立,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定名為上海交通大學,1999年合併原上海農學院,2005年合併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初創與合併前(1896 - 1921年)

[編輯]
交通大學校史表[1]

辛亥革命前(1896 - 1911年)

[編輯]

南洋公學盛宣懷1896年(光緒22年)創建於上海,與北洋大學堂同為中國近代歷史上最早創辦的大學。1895年甲午戰爭戰敗後,清政府推行新政。天津海關道盛宣懷在天津創辦北洋大學堂後,曾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商討設立南洋公學。1896年10月,盛宣懷上奏《條陳自強大計折》並附《請設學堂片》奏請在上海設置南洋公學,提議由輪船招商局和電報局提供經費。12月6日光緒帝諭令批准盛宣懷設立學堂。[2]南洋公學隸屬於招商局和電報局,校內設置了師範學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盛宣懷首任督辦。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地區,同為盛宣懷所創辦的北洋大學堂天津一度被迫停辦,部分師生因戰亂南遷至上海,在盛宣懷的安排下入讀南洋公學在上院專門為接受北洋師生所開設的鐵路班,直至北方戰局平息,北洋師生及鐵路班遷回天津[3]

1905年改隸商部,更名為商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

1907年改隸郵傳部,更名為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

辛亥革命後(1896 - 1921年)

[編輯]

1911年到1912年間為南洋大學堂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劃歸繼承清政府郵傳部的中華民國交通部,更名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直至1921年與交通部下屬的另外三校合併為交通大學。[4]

合併為交通大學時期(1921 - 1949年)

[編輯]

第一次合校(1921年)

[編輯]

1920年(民國9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綽以交通部所屬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平鐵路管理學校北平郵電學校四校散居各地,不便管理。決定於1921年統一學制,統稱交通大學。而分稱各校為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滬校)、唐山學校(唐校)、北京學校(平校)。1922年5月,因北洋政府派系糾紛,葉被迫離職,交通大學存在不足一年即解體。

1922年交通大學解體後原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單獨成立交通大學上海學校,後在1922年夏更名交通部南洋大學直至1927年。1927年8月更名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學

校慶定於4月8日是取自交通「四通八達」之意的說法待考證,比較可信的應該是「該校創辦人盛宣懷先生寫給首任校長何嗣焜的文獻中,內容提到南洋公學第一班的開學日期為四月八日」。

交通大學校旗

第二次合校(1928年)

[編輯]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9月,滬、平、唐三校再次合併組成「交通大學」。本部為上海滬校,唐校為土木工程學院,平校為鐵路管理學院。是為交通大學第二次合併。

抗日戰爭時期的交通大學(1937 - 1945年)

[編輯]

八一三事變後,學校考慮教學受到戰事影響,自1937年11月1日起部分內遷法租界。

國立交通大學陸續內遷重慶,並在1940年成立重慶分校,未遷部分搬至上海法租界以私立南洋大學辦學,經費來自重慶的國民政府教育部匯款,以張廷金作為代理校長。辦學人士由洋人掛名,部份高年級學生至教授家中上課,而原徐家匯的交通大學校舍被日方的東亞同文書院占據。1942年5月國民政府教育部至上海的匯款路線斷絕,校務難以為繼。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駐租界,學校遂被汪精衛政府接管。1943年2月23日,維希法國交還法租界至汪精衛政權。

汪精衛政權教育部呈文行政院為國立交通大學呈文如下:

呈文內述交大報告及經費預算表,稱該校原名南洋公學,自滿清開辦以來,約有50年之歷史,嗣經改為大學,民國18年重定名為國立交通大學,一切經費由國庫負擔;自「八·一三」事變,該校設在租界內,應付困難,復於民國30年秋設立校董會,沿用原有南洋大學名義籌集經費,紐結維持,未曾中斷;該校以下學期招考新生事宜亟待進行,呈請仍歸國立,恢復國立交通大學原名,尚無不合。所需經費27萬元,請先行合準恢復。

抗戰勝利後,汪精衛政權的國立交通大學被國民政府接收。

第一次分校(1946年)

[編輯]

抗日戰爭結束後,礙於戰爭後的恢復需要,中華民國政府宣布要壓縮教育經費,進行院系調整。1946年國立交通大學從交通部劃歸教育部,教育部令歷經交通大學第一次南遷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各自返回北平和唐山,但被改為「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國立唐山工學院」,與國立交通大學分離。

同年12月,內遷到重慶的交通大學本部返回上海後也被教育部下令要停辦航運,輪機兩系,並改名為「國立南洋工學院[5]。。

1947年護校運動中交大學生駕駛火車赴南京請願

護校運動(1947年)

[編輯]

1947年5月2日,返回北平舉行慶祝會的交通大學同學對復員學校設備表示十分不滿,並與戰後停駐在此的空軍產生對抗。全校師生在中南海北平行轅集體請願,最後李宗仁下令空軍撤出交大校區。此舉鼓舞了交通大學師生之間的行動,同月10日交通大學滬校學生罷課。5月12日,交通大學平校罷課,響應護校運動[6]。唐山工學院班長聯席會議決議成立護校委員會,提出「恢復交通大學校名,增加辦學經費」的要求[7]

1947年5月13日清晨5時,近三千名學生們開始集合。儘管上海市市長吳國楨等人阻礙,仍然無法阻礙成功。之後吳國楨田培林方治潘公展吳保豐談判,均未奏效。而同時,此前準備的交大學生收集齊機車和車皮,由機械系學生傅家邦丁仰炎等開動的火車駛進月台[8]

下午6時半,請願團總指揮張公緯組織學生上車。6時45分,火車啟動向南行駛。6時55分,列車開到麥根路,鐵路局奉命拆除鐵軌,但交大土木系學生很快將路軌重新鋪好。晚上7時40分左右,青年軍202師阻止前進,僵局持續到晚上9時20分,談判再次失敗。午夜列車靠近真如車站。14日凌晨1時,朱家驊終於坐着裝甲車趕到現場;並談判成功[8]

在國民黨要員吳國楨蔣經國宣鐵吾田培林凌鴻勛等在場下,轉移朱家驊親筆簽署的書面答覆交給學生代表:

#交大校名不更改;

  1. 輪機、航海兩科不停辦;
  2. 學校經費依照實際需要增加,與其他大學平等;
  3. 員工名額按班級人數照章增加;
  4. 如有未盡事宜,師生及校友可派代表晉京面商。

5月15日晚,學生自治會召開系科代表大會,選出胡國定丁仰炎等15名赴京談判代表,並決定繼續罷課支持代表談判鬥爭,直到護校要求全部達到為止。教授會也派出鍾偉成季文美教授代表共同赴京。經過談判,教育部重新承諾了朱家驊簽署的要求,並當即撥付了一筆經費。至此,交大護校運動勝利結束[8]。此次運動成功迫使當局勉強同意了師生們的各項要求,並使得交通大學的名字保留至今。

第二次分校(1949年)

[編輯]

1949年5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上海,同年6月15日,接管國立交通大學上海本部。

在1949年7月平、唐兩校共同成立中國交通大學後,唐校也最終與在上海的國立交通大學分離,是為由滬平唐三地構成的交通大學第二次解體。。

1949年國共內戰期間部分師生隨國民政府,1958年由在台校友倡議復校,即如今位於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

建國後交通大學時期(1949 - 1959年)

[編輯]

院系改革(1952年)

[編輯]

參見: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

20世紀50年代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參照蘇聯專業化的教育模式對高等學校進行拆分,實施院系改革。交通大學由具有相當規模的理、工、管的多學科大學被拆分成單一的工科大學,大量院系被調出。

理學院中的數學物理化學學科被調到復旦大學;化學還支援成立了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土木建築全部被併入同濟大學;管理學院的管理、會計、財務等系併入復旦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部分支援成立了上海財經學院(現上海財經大學);紡織系分離出去成立了中國紡織大學(現東華大學);水利係由嚴愷帶去成立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

航空工程系調整到華東航空工程學院(現西北工業大學);機電中的電子部分調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1955年又支持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1988年更名為電子科技大學),機電還支持了哈爾濱工業大學

此外還分出去支援了上海海運學院等許多學校。交通大學只是從外面調入了一些工科力量,但除了造船得到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同濟大學支援得到加強外,其餘併入的實力都不強。

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結束後,交通大學成了一所純工科大學,實力受到重創。

交大西遷(1955 - 1957年)

[編輯]
1956年,第一批交通大學師生西遷西安

主條目:交通大學西遷

1955年,國務院決定在上海的交通大學在1955年至1957年兩個學年中分批遷往西安

1955年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在沿海城市中,今後一般地不應該再新建和大規模擴建高等學校。」國務院鑑於當時的國際形勢[9],同時考慮到中國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資源不足,高等教育部按照新工業基地的分布,決定將交通大學遷往西安;電訊系遷往成都,建立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汽車專業調往長春,建立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並要求交大在1956年、1957年兩年內,分批完成全部遷校工作。

1955年5月25日,交大校務委員會召開第七次擴大會議,一致通過《關於遷校問題的決議》。11月24日通過《交通大學遷校方案》,向全校公布。此方案對遷校後的的各項工作作出具體安排,確定了遷移的人員。[10]

1956年暑假,西安新校舍落成,學校第一批西遷開始。1956年7、8兩月,學生3906人、教師243人、職工572人、家屬1200人登上上海鐵路局開出的交大支援大西北的特殊專列,分趟離開上海,趕赴西安。當時乘車的人都持有一張粉色乘車證,正面印有火車圖案以及「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字樣。[11]

1956年9月10日,交通大學在西安人民大廈禮堂舉行開學典禮,參加典禮的有2000餘人。一、二年級的學生在西安新校正式開學上課。至此,交通大學在西安已有師生員工及家屬共計六千多人。此後,遷校工作仍在進行。[12] 然而此時一些問題已經流露。如一些教師向校友寫信,懇請他們為遷校問題出面說話,否則將來將會有人搞「護校運動」。[13]

交通大學上海部分(1957 - 1959年)

[編輯]

由於形勢的變化和部分校內師生的反對意見,內遷工作不久中斷。雖然所有中科院學部委員仍留在上海部分,但絕大多數青年師生,設施以及檔案遷往西安,交通大學開始兩地辦學。西安部分並校工作完成後共形成11個系23個專業,上海部分並校工作完成後共形成6個系19個專業。由於上海和西安兩地管理上非常不便,1959年7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交通大學兩部分獨立建校,交通大學上海部分成立上海交通大學。[14]

上海交通大學時期(1959年至今)

[編輯]

1961年2月,上海交通大學劃歸國防科工委,同時接受當時的高等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領導。學科體系局限於國防相關專業。

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上海交通大學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遭到嚴重破壞,發展幾近停頓。1970年,學校又劃歸當時的中國海軍領導。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上海交通大學率先在中國高校中進行改革,大膽創新,使學校發展在歷經院系調整、西遷、文革的動盪後迎來重要的歷史轉機。學校以人事、勞動、分配製度為核心,進行了管理體制改革,激發了教職員的工作熱情;學校充分利用交通大學的校友資源,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在當時中國思想還比較禁錮的環境下,在高校率先接受海外校友捐贈,興建包兆龍圖書館;拓展專業方向,重建數學、物理、化學、力學等應用理科系以及管理學科,逐步恢復交通大學時期理、工、管三足鼎立的學科布局。學校的這些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獲得了當時中國最高領導人的肯定。

重新劃歸教育部領導

[編輯]

1982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重新劃歸教育部領導。「七五」、「八五」期間,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5所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

新建閔行主校區

[編輯]

學校蓬勃的發展使得徐匯校區校舍資源相對緊張。1985年上海交通大學開始在上海市閔行區興建閔行校區並於1987年投入使用。2001年開始,閔行校區作為上海興建的上海紫竹科學園區的主要部分,開始新一輪大規模建設,建成後將從原先的2200畝擴展到5000畝的規模,成為上海交通大學教學和研究的主要基地。

入選「985」工程計劃

[編輯]

1990年以來,上海交通大學先後獲得中國政府高等教育「211」和「985」工程支持,被列為中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少數幾所高校之一。學校大力引進優秀人才,優化學科布局,成立了生命,人文,環境,藥學,法學等相關院系。

1999年合併原上海農學院,成立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並於2002年成立醫學院。

開展國際化辦學

[編輯]

200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密西根大學簽約,共建機械工程學院,聯合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機械工程高級人才,合作開展以來,在科研和教學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覆蓋了本科、碩士、博士三個學歷層次,該國際化項目是中美兩國頂尖大學成功合作的典範。2006年兩校決定擴大合作規模,提升合作層次,建立交大密西根大學聯合學院,合作的學科也有了很大的擴展。

2002年10月,經教育部批准,在新加坡成立了中國在海外的第一個研究生院;大部分院系都與國外知名院系開展了師生交換等實質性的合作。辦學成果湧現,上海交通大學的論文發表和專利申請數量都居中國高校前列。生源質量保持穩定優秀,為中國大陸最受中學生歡迎的大學之一。

2005年6月10日,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簽署《關於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併的原則意見》。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正式合併,成立新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組建後的上海交大,成為以工、醫、商見長的國內頂尖大學之一。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交通大學校史表》
  2. ^ 南洋公学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纪事. Jdxiaoshi.sjtu.edu.cn. [2017-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9). 
  3. ^ 盛懿、孫萍、歐七斤. 三个世纪的跨越——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6-03. ISBN 9787313042231. 
  4. ^ 存档副本. [2012-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5). 
  5.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oh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6. ^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1947 民國三十六年丁亥》:5﹐10(三,二○)   甲、魯南國軍歐震兵團收復萊蕪,敗共軍之華東野戰軍。……癸、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罷課,要求恢復航海輪機兩系。……5﹐12(三,二二)……辛、北平鐵道管理學院罷課,響應上海交通大學護校運動。……5﹐13(三,二三)……乙、上海交通大學學生二千餘人進京請願,京滬車阻,教育部長朱家驊到滬處理。
  7. ^ 复校回京,迎接解放. 北京交通大學新聞網. [2012-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2). 
  8. ^ 8.0 8.1 8.2 “把火车开到南京去”. 上海交大校史網. [2012-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3). 
  9. ^ 《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1955
  10. ^ 彭康校長與交大西遷[永久失效連結]
  11. ^ 50多年前,交大内迁西安始末_西部时报. [2020-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8). 
  12.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c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3. ^ 凌安谷. 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史实.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1995. ISBN 7-5605-0725-5. 
  14. ^ 《關於交通大學上海、西安兩個部分分別獨立成為兩個學校的報告》. 教育部. 1959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