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使館舊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
日本使館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北京市東城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近代
編號5-474
登錄2001年

日本使館舊址,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正義路2號(原北京市人民政府院內),是1900年義和團運動後的大日本帝國大清帝國使館舊址[1]

歷史[編輯]

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之前位於江米巷北側的日本公使館,在1900年義和團圍攻使館區時並未被破壞。但是在《辛丑條約》簽訂後,日本藉口公使館原址狹小,不敷使用,迫使清政府將西邊的詹事府肅親王府及部分民宅劃為新的用地。該用地南部新建日本使館,北部新建日本兵營。新址的北部和東部與法國使館意大利使館相接,南部與西班牙使館橫濱正金銀行相鄰,正門開在御河路(今正義路),和英國使館隔御河相對[1]

該日本使館的設計師是日本建築師真水英夫。使館興建時保留了肅親王府花園內的部分樹木、山石、圍牆[1]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日本使館舊址曾成為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區。2001年,日本使館舊址作為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的組成部分,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2012年,北京市啟動了該市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名城標誌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和「『百項』文物保護修繕工程」,投入10億元人民幣用於保護。日本使館舊址被列入「『百項』文物保護修繕工程」。2012年,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開始為日本使館舊址主樓(北京市人民政府6號樓)採集三維激光掃描數據,以便為今後修繕做準備[2]

建築[編輯]

日本使館舊址現存建築有使館大門、主樓等[1]

使館大門樓坐東朝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總長度為14.74米,中央門洞淨寬為4.56米。大門樓兩側帶有弧形牆,從而形成了長24米、深3.34米的大門前空地。大門樓是二層建築,兩側門房裡均有小樓梯可通到二層。風格為西方近代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立面分為三部分,兩側是灰磚碉樓式墩體,三段式,檐部為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女兒牆飾有巴洛克式渦卷,上方是方錐形鐵皮屋頂,總高9.35米。兩樓間的大拱形門洞中部腰線之上是石牆,拱券之上套有山花[1]

使館主樓是地上二層建築,磚木結構,東北局部有地下室。主樓平面呈不規則矩形,南立面約長46米,南北進深約為34米,四面均有出入口,其中南面為主要出入口。立面重點偏東。入口大門微前凸,門前台階上有一對愛奧尼式矮柱,矮柱上支撐一半圓筒拱做成門罩,兩側設有扶壁式厚側牆。二層中央的門前有牛腿挑出陽台,門兩側有壁柱,上層的牆上帶有盾徽裝飾。門套上飾有花形,檐部壁柱頭有巴洛克式渦卷,古典主義檐口上,立有方錐頂,正面開老虎窗。入口西翼的主體為六開間,底層是連續的羅馬券柱式,中間用瓶式欄杆相連接,二層是雙圓式柱廊,上用簡化的檐部結束,雙柱間有新藝術運動風格鐵花欄杆。西翼末端是個約7米見方的碉樓式凸出體,上部後退,四角的細柱支撐着一個四錐頂。中央入口的東翼設有兩開間實牆開窗,屋頂檐口上有欄杆式女兒牆。東翼末端底層是半圓形凸出體,四根扁平塔司乾式壁柱之間開有長窗,窗套是立在小塔司干壁柱上的半圓券。檐部上有弧形大挑檐,其上凸起成弧形護牆。二層牆面開有並聯的兩窗夾一門,門窗套是完整的羅馬柱式,其上飾有半圓石券,頂部有高出屋檐的三角形山牆。該建筑西立面對着花園,門前有平台,平台長約25米、寬約4至8米。中段的立面是與正面西翼類似的通廊,但是二層是愛奧尼式雙柱。北段末端向前凸出,裝飾複雜。南段末端在南立面西翼的方形凸出體北側,加有一座中世紀風格的圓形碉樓[1]

日本使館舊址的大門及主樓造型融合了西方古典主義建築、巴洛克建築、中世紀建築風格,不講求古典比例,而是講求多要素融合。這是西歐近代集仿主義風格,更是日本近代模仿歐式風格的作品。該院內還有一幢二層樓以及一組平房,也都是近代建築[1]

駐華武官室[編輯]

日本駐華武官正式名稱「中國在勤日本帝國大使館附陸軍武官、附海軍武官」,配置武官補佐官。1928年始日本公使館從北京遷往南京,北京另設武官室。1928-1938年期間歷任駐華使館附陸軍武官是:本庄繁建川美次佐藤三郎田代皖一郎(兼上海派遣軍參謀長)、鈴木美通磯谷廉介喜多誠一原田熊吉。1928-1938年期間歷任駐華使館附海軍武官是:杉坂悌二郎、北岡春雄、佐藤脩、本田忠雄。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日本使馆旧址. 東華流韻. 2009-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3) (中文). 
  2. ^ 北京市文保日本使馆旧址修缮 进入扫描数据阶段. 人民網. 2012-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