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董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董釗(1902年7月4日—1977年9月30日),介生陝西省西安府長安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生平

[編輯]

祖居西安市西關外桃園村。早年喪母,父親是清朝「武舉」,家境殷富。董釗兄弟兩人,哥哥名董銳。

董釗畢業於省立第三中學,1924年入黃埔軍官學校第1期。畢業後任孫文(孫中山)的警衛兵,後赴河南省加入國民二軍混成騎兵旅鄭思誠部,先後任連、營長等職。1928年(民國17年)投奔南京,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處參謀。1930年(民國19年),參加了「復興社」、復興社陝西小組組長,該會決定派董釗前往北平,擔任「軍事雜誌」的推銷員工作,並附有搜集北平方面的政治、軍事情報任務,然後密報南京。又被派遣為駐漢口的國民革命軍第48師徐源泉部的黨務特派員。1931年(民國20年),任第20師(師長王懋德,陝西武功人)參謀長,到江西萬安任職,參加對中國工農紅軍的圍剿作戰。1934年(民國23年)由於陳誠的得力推薦,升任駐湖南邵陽洞口的第28師師長,追擊、堵截長征紅軍,從湖南、雲南、四川,又經貴州、湖南至湖北武漢等五、六個省的廣大地區,沒能展開較大的戰鬥。1936年(民國25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奉祝紹周洛陽中央軍官分校主任)之命董釗率所屬部隊星夜由武漢出發,迅速占領潼關,在華縣附近地區與東北軍劉多荃部進行了激烈戰鬥。事件解決後的1937年(民國26年)3月,率該師由渭南北渡渭河,在蒲城對部隊進行整備、訓練。6月他到廬山接受訓練。[1][2]

抗日戰爭爆發後,奉西安行營主任顧祝同之命,率部回到西安,任西安警備司令兼防空副司令。1938年(民國27年)春,率部至潼關要隘守備,阻止對岸風陵渡日軍渡河。又開赴徐州會戰台兒莊戰役增援,在山東郯城地區阻止由青島登陸西進的日軍。該師行至郯城所屬南北勞溝地區時,即與板垣師團山田鐵聯隊遭遇,經十餘天激戰,終於將日軍打退,繳獲了不少槍炮、彈藥、裝備器材等,這些戰利品全部送交徐州第五戰區司令部,該師在此次戰役中共傷亡官兵三千餘人。董釗率第二十八師撤退至蘇北阜寧青江浦一帶。1938年8月該師由淮南路乘隙撤回漢口,駐紮在橫店地區休整。1938年9月升任第十六軍軍長兼第28師師長。10月率部赴河南省南部參加羅信戰役

1939年春,駐西安的第十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將董釗及其所屬部隊調來西安,並完成了第十六軍的編制。第十六軍軍長董釗,副軍長楊光鈺,參謀長王子偉,下設三個師,即第二十八師,師長李夢筆;預備第一師,師長謝甫三;預備第三師,師長周開勛,董釗又兼任西安警備司令及陝西防空副司令等要職。1939年12月第一次反共高潮時,董釗率第二十八師化裝成地方保安團隊,星夜由西安出發,開往陝北黃陵縣,並在該地區設前進指揮所,第二十八師師長魏炳文駐黃陵地區,暫編騎兵第二師師長馬祿駐洛川地區,陝西保安第一旅楊顯部駐宜君地區,陝西保安第二旅尤奉山部駐耀縣地區,陝西保安第三旅穆鼎丞部駐淳化地區,預備第三師周開勛部駐邠縣地區,各部隊進入攻擊位置後,準備對陝甘寧邊區突然襲擊。迫於各界人士的輿論壓力,未敢進犯,遂將原計劃改為對邊區實行築碉封鎖政策。通往陝北的交通沿線,並設站盤查。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胡宗南認為蔣鼎文、董釗在西北培植個人勢力,分割軍權,對董釗採取斷然措施,將董的第28師老部隊撥歸第九十軍軍長李文建制,又將第九十軍第109師陳金城部,撥歸董的第十六軍建制。胡宗南還將第十六軍中預備第一師師長謝甫三、預備第三師師長周開勛二人免職,重新委派馮龍陳鞠旅任這兩個師的師長,以架空董釗軍長之職。董對所屬各部的調遷、指揮、教育、訓練等事不聞不問,平時只照例周轉公文而已,終日在家閉戶讀書。1940年11月至1941年1月赴中國國民黨中央訓練團接受訓練。1941年1月奉命撤離對邊區的碉線,率軍直進駐三原,任邠洛動員指揮官兼碉堡線封鎖指揮官,指揮臨時調撥的新25師、新26師,修築三原、涇陽兩縣的「國防工事」,準備日軍渡河的二線陣地。1941年至1942年,胡宗南又命令董釗駐防韓城、郃陽兩地,擔任河防守備,所屬三個師北起韓城禹門,南止潼關以南之線,防止日軍西渡。1942年(民國31年)4月,免去董的軍長職務,升任第34集團軍副總司令,以李正先接任了第十六軍軍長。1943年(民國32年)9月,他轉任晉陝綏邊區副總司令,,成為鄧寶珊總司令的副手。該部只指揮榆林地方軍閥部隊第二十二軍及新編第11旅(2個團),兵力十分單薄。遂擬定了一個擴軍計劃,第22軍控制榆林外;再將新編第11旅及新編第41師組成一個新編軍,控制三邊地區,兩軍統歸晉陝綏總部指揮。1944年春,董釗攜此計劃前往重慶面謁蔣介石,蔣甚為讚許,即予批准,並囑其迅速編組成立。胡宗南得知這一情況後,到重慶堅決反對,並帶董一同返陝。1944年(民國34年)冬,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1期接受訓練,1945年1月畢業後,升任第38集團軍總司令,並無建制部隊,董僅率一個警衛營駐在甘肅平涼。1945年日軍犯西峽口盧氏等地,胡令董在洛南縣設總部指揮所,親臨指揮第一軍羅列部及第九十軍嚴明部。1945年7月被授予陸軍中將銜。[3][4]

1946年(民國35年)5月,率第三十八集團軍奉命由平涼開赴河南陝州集結待命。國共內戰爆發後,1946年7月第三十八集團軍又奉命北渡黃河,進駐山西省運城,指揮第三十軍魯崇義部、第一軍等部,和陳賡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岳縱隊交戰。第一軍第一師黃正誠部向臨汾以東地區開進之時,行至官雀鎮附近被陳賡所部包圍全殲,師長黃正誠等人被俘。胡宗南聞訊後由西安乘飛機親來臨汾,召集駐臨汾各軍、團長以上軍官開會,研究決定對解放軍主力部隊採取報復的措施。最後命令董釗率領國民黨第一軍、第九十軍、第三十軍所有官兵,分三路沿同蒲路兩側地區,從正面向洪洞,霍縣等地前進,尋找陳賡的主力部隊決一勝負。第三十八集團軍在臨汾改編為整編第一軍,董任該軍軍長,轄整編第一師師長羅烈,整編第九十師師長嚴明,整編第三十師師長魯崇義。1947年(民國36年),整編第三十師魯崇義部留守臨汾、運城、晉南一帶所占地區外,董奉胡宗南之命整編第一師、整編第九十師等部隊,渡過黃河西岸,在韓城以北地區集結待命進攻延安。董部為進攻延安的東路部隊,。另一路由整編第二十九軍軍長劉戡率領,有整編第三十六師鍾松部,整編第七十六師廖昂部等,在洛川地區集結待命,為進攻延安的西路部隊。1948年3月初,宜瓦戰役中,劉戡所部被全殲,董釗此間在南京「聽訓」得以倖免。1948年(民國37年)5月,就任咸陽第18綏靖區司令,副司令是楊德亮,參謀長是褚靜亞,秘書長是劉亦常,下轄五個專區:蒲城專區、耀縣專區、邠縣專區、寶雞專區以及咸陽專區,共40餘縣,又轄三個保安旅:陝西保安第一旅、第二旅、第三旅,其主要任務是配合國民黨陝西省政府徵兵、征糧,加強地方各縣保安團隊及保甲組織,實行各縣聯防,保護交通通訊,防止解放軍游擊部隊的活動,宣傳反共政策,取締進步組織,評議市場物價,調查所屬地區的戰略物資。1948年7月,以陝西本省身份接替祝紹周陝西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中國國民黨陝西省黨部主任委員。省府要員有秘書長蔣堅忍、民政廳長劉亦常、財政廳長溫良孺、建設廳長白蔭元、教育廳長高文源、社會處長陳固亭、田糧處長史直哉、保安副司令張坤生、軍管區副司令史仲魚、防空副司令馮升雲、國民黨陝西省黨部書記陳建中等,這些人派系複雜,各行其是,不好統馭。1949年(民國38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西安前,先撤退到漢中。1949年11月初在漢中召開應變會議;在漢中的陝西省政府已撤銷,其成員一律資遣;派親信李鴻基在成都設立了陝西省政府辦事處;陝西省保安司令部遷西鄉,僅有不足九個團的兵力,如果鎮巴山區不保,陝西省保安司令部及其所屬部隊向四川撤退,陝西的名稱就不能再繼續使用,要改為新編第八軍,以陝西省保安副司令楊顯為軍長,參謀長侯桂亭。隨後,董乘車經城固、漢中等地赴成都。楊顯取銷以鎮巴山區為根據地開展敵後游擊活動的計劃,率兩個警衛營,越過大巴山,打出「新八軍」番號向四川境內逃竄。12月19日,董被罷免各職後逃往台灣。楊顯在鎮巴曾接到李鴻基由成都來電,告知董釗已攜眷飛往台灣。楊顯繼續南下,於12月下旬到達四川省儀隴縣八廟廠地區被俘。

在台灣,董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1977年(民國66年)9月30日,他在台北市病逝。享年76歲(滿75歳)。[5][6]

注釋

[編輯]
  1. ^ 徐主編(2007)、1959頁。
  2. ^ 劉國銘主編(2005)、2251頁。
  3. ^ 徐主編(2007)、1959-1960頁。
  4. ^ 劉國銘主編(2005)、2251-2252頁。
  5. ^ 徐主編(2007)、1960頁。
  6. ^ 劉國銘主編(2005)、2252頁。

參考文獻

[編輯]
  中國國民政府
前任:
祝紹周
陝西省政府主席
1948年7月 - 1949年12月
繼任:
(廢止)

Template:末任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一級行政區行政首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