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四次江西剿共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四次國共內戰
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日期1933年2月-3月
地點
結果 紅軍勝利
參戰方
國民革命軍 中國工農紅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boredr 蔣中正
boredr 何應欽
boredr 陳誠
boredr 朱德
boredr 周恩來
boredr 博古
boredr 李德
兵力
大約500,000人 70,000人
傷亡與損失
30,000人

第四次江西剿共(中國大陸作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爭,香港作第四次江西剿共),指中國國共內戰前期,1933年2-3月間,中國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同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發生的第四次戰爭。

名稱

[編輯]

此次戰事名稱,中華民國方面稱其為「第四次江西剿共」或「第四次江西剿匪」,民間一般簡稱「第四次圍剿」[1]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稱其為「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或「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民間一般簡稱「第四次反圍剿」;國際上一般稱為Fourth Encirclement Campaign against Jiangxi Soviet(意思是「對江西蘇區的第四次圍剿」)。

背景

[編輯]

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相繼發生後,國民政府軍事重點北移應對日本的軍事行動,在江西對紅軍轉入守勢。1932年5月《淞滬停戰協定》簽約後,國民政府北方軍事壓力減弱,遂重新開始籌備對紅軍的圍剿。國民革命軍進剿蘇區外圍較弱的鄂豫皖蘇區湘鄂邊蘇區,成功將兩地紅軍擊敗。1933年1月,榆關抗戰爆發,紅軍乘機起兵新淦撫州東鄉,包圍南昌,占領江西二十餘縣。[2]2月,國軍集中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進攻。

中國共產黨則在同時陷入內部傾軋,前三次反圍剿的主要軍事領導人毛澤東已於1932年10月的寧都會議上被解除軍權,託病隱居於閩西長汀福音醫院。中央蘇區的領導人是1933年1月7日剛剛從上海遷來中央蘇區的博古等人,前線實際指揮者是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和政委周恩來。為了應對國民政府的軍事壓力,中共中央軍委紅十二軍紅二十一軍劃歸紅一方面軍,使其下屬兵力達到三個軍團和四個軍,令其在國軍部署尚未完成之際,先發制人消滅撫河流域國軍主力,進而奪取整個江西。

雙方參戰部隊

[編輯]

國軍方面,以蔣介石為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何應欽為實際指揮官,兵分三路:

  • 左路軍為蔡廷鍇指揮下的十九路軍福建地方部隊,共計6個師和一個旅,負責福建方面的牽製作戰,就地清剿紅軍;
  • 右路軍為余漢謀指揮下的廣東軍隊,共計也是6個師和一個旅,負責廣東和湖南境內的牽製作戰,就地清剿紅軍;
  • 中路軍為主力進剿部隊,由陳誠指揮的蔣介石嫡系部隊18路軍12個師組成,又編為三個縱隊:

除此之外,第43師為中路軍預備隊。另有五個師另兩個旅,分別在南城南豐樂安崇仁永豐等地擔任守備任務。

紅軍方面,在紅一方面軍指揮下作戰的有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紅五軍團,以及紅十一軍紅十二軍紅二十一軍紅二十二軍,共計7萬餘人,集中於黎川地區。另外,紅軍還將地方武裝合編為五個縱隊,在福建、江西南部配合主力作戰。

經過

[編輯]

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令,紅一方面軍自2月9日起開始主動出擊,對南豐發起進攻,然遭到南豐守軍陶峙岳第8師的堅決抵抗,紅三軍團紅三師師長彭鰲戰死於城下。紅軍被迫撤圍,準備襲擊援軍。國民政府方面在得到紅軍動向消息後,迅速調集中路軍主力南下南豐,準備與紅軍決戰。

紅軍指揮員朱德、彭德懷鑑於敵強我弱,遂令紅十一軍偽裝成為主力部隊吸引國軍中路軍2、3兩縱隊往黎川地區調動,同時將其餘主力部隊集結於廣昌以西休息待機。國軍指揮員陳誠中計,將紅十一軍認作紅軍主力,命令第1縱隊集結於宜黃以南,第2縱隊自南豐出擊建寧,第3縱隊正面進攻黎川,預備將紅軍包圍於黎川加以殲滅。

紅軍在發現國軍動向後,抓住第1縱隊第52、59兩個師與其他部隊相隔較遠且疏於配合之機,決定由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和紅二十一軍伏擊52師,由紅五軍團和紅二十二軍伏擊59師。2月27日,戰役在登仙橋和黃陂相繼打響,3月1日,52師和59師全軍被殲,師長李明陳時驥被俘(李明後因傷勢過重而死)。由於國軍第2縱隊和第3縱隊兼程來援,紅軍放棄了繼續伏擊第11師的計劃,轉入休整。

3月中旬,陳誠調整軍事部署,以第2縱隊為前軍,以第1縱隊餘部和第3縱隊為後軍,向廣昌地區進攻。紅軍則仍然以紅十一軍偽裝主力,擺出保衛廣昌的態勢,主力則潛入後軍北方。陳誠再次中計,強令前軍加速前進包圍紅軍,造成前後兩軍脫節50公里。3月20日,主力紅軍在草台崗突然襲擊後軍的第11師,到次日中午,殲滅了11師的主力,重傷師長蕭乾。在此情況下,國軍被迫撤出中央蘇區,笫四次戰事結束。4月,江西新淦為中國工農紅軍攻克。[3]

結果

[編輯]

此次戰鬥至1933年3月,蔣中正的直屬部隊遭到了慘重損失,近三個師被全殲,使其痛心異常;隨後,蔣中正離開江西進行對日本長城抗戰。但是這次戰爭的失敗並沒有動搖蔣中正進剿中央蘇區的決心,於5月31日與日本簽訂了著名的塘沽協定後,騰出手來於10月集結100萬兵力(含50萬中央軍),對中央蘇區親自指揮了一輪新的攻勢,中央蘇區被迫開始第五次反圍剿。而紅軍領導人博古轉而重用共產國際於9月25日派來的顧問李德,造成戰略嚴重失誤,被蔣介石以持久戰和堡壘主義最終將紅軍主力逐出中央蘇區。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如李雲漢《中國近代史》(三民書局出版)、陳正茂等合著《中國近代史》(文京圖書出版)等皆如此。
  2. ^ 〈一年來贛閩剿匪軍事之回顧〉,《人文月刊》第六卷第二期,第280頁。
  3. ^ 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第27頁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