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鳳冠鳳子冠[1]起源自隋唐,興盛於宋明,是中國命婦所戴之冠的一種,是禮服首服。明朝時,對其規制有詳細的規定[2]。鳳冠也是中式婚禮漢族新娘服首服鳳冠霞帔亦是新娘服的代名詞[1]

歷史[編輯]

中國皇族女性用鳳凰形象做頭飾的歷史,可追溯至漢代。宋朝時,鳳冠成為皇族命婦禮服首服。明朝皇族沿襲,皇后妃嬪使用的禮服冠被稱為鳳冠。在非官方文獻中,外命婦佩戴的禮服冠,亦稱為鳳冠。清朝皇族使用滿族服飾,女性禮服首服雖飾以鳳凰,但稱朝冠[1]

宋朝[編輯]

清宮南薰殿藏有宋代皇帝、皇后畫像,其中「真宗皇帝后」像中,畫像所繪皇后鳳冠高大,裝飾繁複,飾有多條龍、鳳。被稱為「龍鳳珠翠冠」。或指與明定陵出土的皇后鳳冠有相似之處[1]

明朝[編輯]

明朝皇族命婦中,以皇后級別最高。洪武三年(1370年),皇后禮服定製,「其冠圓匡,冒以翡翠,上飾九龍四鳳,大花十二樹,小花數如之。兩博鬢十二鈿」。皇后常服冠則為雙鳳翊龍冠。洪武四年(1371年),更定為龍鳳珠翠冠,「冠制如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用織金龍鳳文,加繡飾」。永樂三年(1405年),更定皇后常服冠,「冠用皂縠,附以翠博山,上飾金龍一,翊以珠。翠鳳二,皆口銜珠滴。前後珠牡丹二,花八蕊,翠葉三十六。珠翠穰花鬢二,珠翠雲二十一,翠口圈一。金寶鈿花九,飾以珠。金鳳二,口銜珠結。三博鬢,飾以鸞鳳。金寶鈿二十四,邊垂珠滴。金簪二。珊瑚鳳冠觜一副。永樂三年(1405年),更定皇后禮服,「其冠飾翠龍九,金鳳四,中一龍銜大珠一,上有翠蓋,下垂珠結,餘皆口銜珠滴,珠翠雲四十片,大珠花、小珠花數如舊。三博鬢,飾以金龍、翠雲,皆垂珠滴。翠口圈一副,上飾珠寶鈿花十二,翠鈿如其數。托里金口圈一副。珠翠面花五事。珠排環一對。皂羅額子一,描金龍文,用珠二十一[2]」。

洪武三年(1370年),定皇妃禮服,禮服冠「冠飾九翬、四鳳花釵九樹,小花數如之。兩博鬢九鈿」。常服為鸞鳳冠。「又定山松特髻,假鬢花鈿,或花釵鳳冠。」洪武五年(1372年),定內命婦禮服,三品以上花釵、翟衣,四品、五品山松特髻,大衫為禮服。永樂三年(1405年),更定皇妃禮服,「九翟冠二,以皂縠為之,附以翠博山,飾大珠翟二,小珠翟三,翠翟四,皆口銜珠滴。冠中寶珠一座,翠頂雲一座,其珠牡丹、翠穰花鬢之屬,俱如雙鳳翊龍冠制,第減翠雲十。又翠牡丹花、穰花各二,面花四,梅花環四,珠環各二。」嘉靖十年,始定九嬪禮服,「冠用九翟,次皇妃之鳳[2]」。

洪武三年(1370年),定皇太子妃禮服,與皇妃同。常服則用犀冠,刻以花鳳。永樂三年(1405年),更定皇太子妃禮服,「九翬四鳳冠,漆竹絲為匡,冒以翡翠,上飾翠翬九、金鳳四,皆口銜珠滴。珠翠雲四十片,大珠花九樹,小珠花數如之。雙博鬢,飾以鸞鳳,皆垂珠滴。翠口圈一副,上飾珠寶鈿花九,翠鈿如其數。托里金口圈一副。珠翠面花五事。珠排環一對。珠皂羅額子一,描金鳳文,用珠二十一。」[2]

洪武三年(1370年),定親王妃禮服,為九翬四鳳冠。永樂三年(1405年),又定九翟冠,制同皇妃。公主冠服,與親王妃同,惟不用圭[2]

永樂三年(1405年),定親王世子妃郡王妃郡主冠服,親王世子妃與親王妃同,惟冠用七翟。郡王妃冠與親王世子妃同。郡主冠服與郡王妃同。惟不用圭,減四珠環一對[2]

郡王長子夫人禮服冠為珠翠五翟冠,鎮國將軍夫人輔國將軍夫人、奉國將軍淑人鎮國中尉恭人輔國中尉宜人冠服同。惟輔國將軍夫人以下冠用四,輔國中尉宜人、奉國中尉安人冠用三翟。縣主郡君縣君鄉君禮服相同,唯冠不同,依次是珠翠五翟冠、四翟冠、三翟冠[2]

註釋[編輯]

  1. ^ 1.0 1.1 1.2 1.3 黃強. 凤冠霞帔缘何成古代新娘标配?曾是高贵身份的象征. 編輯:邢賀揚. 人民政協網,來源:北京晚報. 2016-10-12 [2018-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3) (簡體中文).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明史·卷六十六·志第四十二·輿服二》皇后冠服:洪武三年定,受冊、謁廟、朝會,服禮服。其冠圓匡,冒以翡翠,上飾九龍四鳳,大花十二樹,小花數如之。兩博鬢十二鈿。禕衣,深青繪翟,赤質,五色十二等[……]縣君冠服,與郡君同,惟冠用三翟。鄉君冠服,與縣君同,惟大衫用丹礬紅,褙子、霞帔金繡練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