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日壇

座標39°54′52.37″N 116°26′17.36″E / 39.9145472°N 116.4381556°E / 39.9145472; 116.438155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54′52.37″N 116°26′17.36″E / 39.9145472°N 116.4381556°E / 39.9145472; 116.4381556

日壇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6-304
認定時間2006年

日壇位於北京城東部,在今朝陽區建國門地區,周圍有使館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日壇是中國古代皇帝祭祀太陽的地方,又稱「朝日壇」(與「夕月壇」相對)。今為日壇公園。[1]

與日壇相對的月壇位於北京城西部的阜成門附近。

歷史沿革

[編輯]

中國人祭日、月的傳統,由來已久。《國語·周語》云:「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尊君」。《禮記·祭義》載:「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後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暗。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製上下。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外內,以端其位。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古之天子,以天為父,地為母,日為兄,月為姊。每年春分朝日,秋分夕月。[2]之所以選擇春分和秋分,是因為「春分陽氣方永,秋分陰氣向長」,可「得陰陽之義」。這一傳統延續數千年,直至民國。歷代雖各有損益,但總體變化不大。

明初,本為合祀。洪武三年(1370年),為正祭禮而分祀日、月,在南京城東、西城門外分建日、月壇,至二十一年廢。到嘉靖年間,改訂禮法,又將地、日、月重新分祀。嘉靖九年(1530年),將由北京天地壇(即後來的天壇)分出的日壇設於朝陽門外,西向,稱「朝日壇」,並建設附屬建築。於每年春分日祭祀大明之神(日),無配祀。逢(每隔兩年),皇帝親赴日壇祭祀。其它年份則派遣文官代行。[3][4]亡後許多建築被毀。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將此地開闢成公園。1956年北京市園林局徵用周邊土地,使公園面積擴大到20.6萬平方米,並向遊人開放。2000 年以後,北京市園林局和日壇公園管理處為了增加盈利,在公園內開設了多家高級飯店、會所、健身館、商務寫字樓等盈利設施,日壇派出所也租用了公園園區內的仿古建築,因此日壇公眾開放空間有所縮減。

建築佈局

[編輯]
清代《欽定大清會典圖》之日壇圖
東為上,建築、院落非實際比例

日壇在北京城東郊,朝陽門外,當都城位。主建築即壇體方形,座東向西,廣五丈,高五尺九寸,四面各出白石陛階九級。各數皆為陽數。

壝牆(壇周矮牆)圓形,四周設櫺星門四座,西門為三門六柱,東、南、北三座均為一門二柱,朱紅門扉。壝牆西門內有鼎、爐各二座,西門外南有瘞坎、鐵燎爐各一座,北向。壝牆北門外之東為神庫西向三間,神廚南向三間,以及井亭一座,南向,周圍有牆垣一重,開門一座,西向。其北為宰牲亭三間,牆垣一重,亦開一門向西。壝北門外直北為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各三間,聯檐通脊,均南向。壝牆西門外之北為具服殿三間,南向,左右配殿各三間,四周環衛宮牆,南面開宮門三間。其東有鐘樓一座。

內壇牆前方後圓,周長二百九十丈五尺,兩面用磚鑲砌。西、北兩面開天門兩座,各三間。西天門外正西建柵欄門三座,照壁一座。北天門外有照壁一座。另有西角門一座。西北為景升街牌坊,坊前以朱柵為界,長十五丈。街左右墻各一。外圍牆西自牌坊西抵壇垣西南隅,長三百八十二丈四尺,東自坊東抵壇垣東北隅,長三百四十二丈四尺。其甬路由景升街向南,折向東南至北天門,門以南折而西而北達具服殿,直南至神路。神路從壝北門外北至祭器庫,折向東達宰牲亭、神庫。各建築均用綠色琉璃瓦,外牆覆瓦用青色琉璃綠緣。[5][6]

建築形制與現狀

[編輯]

祭壇

[編輯]

祭日圜壇西向,以白石砌成一層方台,明代為紅琉璃壇面,象徵太陽,清代改用方磚墁砌,四周建有圓形壝牆,正西有白石櫺星門三座,東、南、北三面各一座。

日壇全景

神庫、神廚、井亭

[編輯]

宰牲亭

[編輯]
宰牲亭

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

[編輯]

具服殿

[編輯]

鐘樓

[編輯]

天門

[編輯]

景升街

[編輯]

其他建築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日坛. 古都文化歷程資源庫. [2009-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3). 
  2. ^ 通典》:王者父天而母地,兄日而姊月,故常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況人得不事耶。
  3. ^ ·張廷玉等 《明史·志第二十五·禮三(吉禮三)》:朝日夕月 洪武三年,禮部言:古者祀日月之禮有六。《郊特牲》曰:「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一也。《玉藻》曰:「翰日於東門之外」,《祭義》曰:「祭日於東郊,祭月於西郊」,二也。《小宗伯》:「肆類於四郊,兆日於東郊,兆月於西郊」,三也。《月令》:孟冬「祈來年於天宗」,天宗,日月之類,四也。《覲禮》:「拜日於東門之外,反祀方明,禮日於南門之外,禮月於北門之外」,五也。「霜雪風雨之不時,則禜日月」,六也。說者謂因郊祀而祀之,非正祀也。類禜而祀之,與覲諸侯而禮之,非常祀也。惟春分朝之於東門外,秋分夕之於西門外者,祀之正與常也。蓋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陽氣方永,秋分陰氣向長,故祭以二分,為得陰陽之義。自秦祭八神,六曰月主,七曰日主,雍又有日月廟。漢郊太乙,朝日夕月改周法。常以郊泰畤,質明出行宮,東向揖日,西向揖月,又於殿下東西拜日月。宣帝於神山祠日,萊山祠月。魏明帝始朝日東郊,夕月西郊。唐以二分日,朝日夕月於國城東西。宋人因之,升為大祀。元郊壇以日月從祀,其二分朝日夕月,皇慶中議建立而未行。今當稽古正祭之禮,各設壇專祀。朝日壇宜築於城東門外,夕月壇宜築於城西門外。朝日以春分,夕月以秋分。星辰則祔祭於月壇。從之。其祀儀與社稷同。二十一年,帝以大明、夜明已從祀,罷朝日夕月之祭。嘉靖九年,帝謂「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大明壇當與夜明壇異。且日月照臨,其功甚大。太歲等神,歲有二祭,而日月星辰止一從祭,義所不安」。大學士張璁亦以為缺典。遂定額春秋分之祭如舊儀,而建朝日壇於朝陽門外,西向;夕月壇於阜成門外,東向。壇制有隆殺以示別。朝日,護壇地一百畝;夕月,護壇地三十六畝。朝日無從祀,夕月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壇,南向祔焉。春祭,時以寅,迎日出也。秋祭,時以亥,迎月出也。十年,禮部上朝日、夕月儀:朝日迎神四拜,飲福受胙兩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飲福受胙送神皆再拜。餘並如舊儀。隆慶元年,禮部議定,東郊以甲、丙、戊、庚、壬年,西郊以丑、辰、未、戌年,車駕親祭。餘歲遣文大臣攝祭朝日壇,武大臣攝祭夕月壇。三年,禮部上朝日儀,言:「正祭遇風雨,則設小次於壇前,駕就小次行禮。其升降奠獻,俱以太常寺執事官代。」制曰「可」。
  4. ^ 宸垣識略·朝日壇》:朝日壇在朝陽門外,繚以垣牆。嘉靖九年建,西向,為製一成。春分之日,祭大明之神,神西向。祭用太牢、玉,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甲、丙、戊、庚、壬年,皇帝親祭,祭服拜跪,飲福受胙。餘年遣文大臣攝祭。壇方廣五丈,高五尺九寸,壇麵用紅琉璃,階九級,俱白石。欞星門西門外為燎爐瘞池,西南為具服殿,東北為神庫、神廚、宰牲亭、燈庫、鍾樓,北為遣官房,外為天門二座,北天門外為禮神坊,西天門外迤南為陪祀齋宿房五十四間。護壇地一百畝。
  5. ^ ·張廷玉等 《明史·志第二十三·禮一(吉禮一)》:朝日、夕月壇,洪武三年建。朝日壇高八尺,夕月壇高六尺,俱方廣四丈。兩壝,壝各二十五步。二十一年罷。嘉靖九年復建,壇各一成。朝日壇紅琉璃,夕月壇用白。朝日壇陛九級,夕月壇六級,俱白石。各建天門二。
  6. ^ 欽定大清會典圖·卷十一》:日壇在朝陽門外東郊,當都城卯位,制方,西嚮,一成。方五丈,高五尺九寸,壇面甃金甎,四面出陛,皆白石,各九級。壝圓周七十六丈五尺,高八尺一寸,厚二尺三寸,內外丹雘。正西三門,石柱六,東南北各一門,石柱二。楔閾皆石,朱扉有櫺。壇酉階上。壝西門內鼎鑪各二,西門外南瘞坎一,鐵燎鑪一,北嚮。壝北門外之東,神庫三間,西嚮,神廚三間,南嚮,均一出陛,各三級;井亭一,西面閑以朱櫺,南嚮,垣一重;門一,西嚮。其北為宰牲亭三間,垣一重;門一,西嚮。壝北門外直北為祭器庫、樂器庫、椶薦庫,各三間。聯檐通脊,均南嚮。壝西門外之北為具服殿三間,南嚮,一出陛,五級;左右配殿各三間,東西嚮,一出陛,皆三級;周衛宮墻,宮門三間,左右門各一,均南嚮。鐘樓一,在其東。壇垣前方後園,周二百九十丈五尺,兩面用甎鑲砌。西門北門各三間。西門外直西建柵欄門三、照壁一,北門外照壁一,西角門一。西北為景升街牌坊,坊前界以朱柵,長十有五丈。街左右墻各一。外圍墻西自坊西抵壇垣西南隅,長三百八十二丈四尺,東自坊東抵壇垣東北隅,長三百四十二丈四尺。其甬路由景升街而南,折而東南達壇北門,門以南折而西而北達具服殿,直南達神路。壝北門外北達祭器庫,折而東達宰牲亭,達神庫。其覆瓦均用綠色琉璃,外垣覆瓦用青色琉璃綠緣。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