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蝙蝠俠系列電影
蝙蝠俠是DC漫畫出版動漫小說中的一個超級英雄,自誕生後先後出現在多部電影中。首先是1940年代的兩個短片系列,分別是1943年的《蝙蝠俠》和1949年的《蝙蝠俠與羅賓》。而首部出現蝙蝠俠的長片電影則是1966年的《蝙蝠俠》,該片是根據1960年代的同名電視劇集改編的,在電視劇中出演蝙蝠俠的亞當·韋斯特也在電影中扮演同一角色。
1980年代末,華納兄弟公司開始製作一系列的蝙蝠俠電影,其中的第一部是1989年上映的《蝙蝠俠》,由添·波頓執導,米高·基頓主演。兩人又於1992年在續集《蝙蝠俠再戰風雲》中繼續合作。到了1995年,祖·舒密查接棒執導了《蝙蝠俠—不敗之謎》,男主角也換成了韋·基馬。舒麥加還導演了1997年的《蝙蝠俠與羅賓》,其中的蝙蝠俠由佐治·古尼飾演。《蝙蝠俠與羅賓》無論在評論家還是粉絲那裏得到的評價都很不理想,這以後經過長時間的沉寂,華納兄弟才於2005年以《蝙蝠俠誕生》重啟了這個系列,由基斯杜化·路蘭執導,基斯頓·比爾主演。這一組合之後又拍攝了兩部續集,分別是2008年的《蝙蝠俠—黑夜之神》和2012年的《蝙蝠俠—夜神起義》。兩部續集的全球票房都超過了10億美元,讓蝙蝠俠成為僅有的兩個擁有兩部續集達到這一成績的系列電影(另一個是加勒比海盜系列電影)[1]。
蝙蝠俠還出現在多部動畫影片中,其中既有擔任主角,也有出演配角。大部分動畫影片都是通過錄像帶首映發行,只有1993年的《蝙蝠俠大戰幻影人》是在影院發行的。
如果計算通貨膨脹因素,蝙蝠俠系列電影在美國本土獲得的票房折合2013年的電影票價總額達26億4510萬美元。截止2013年6月,這個成績可以在北美系列電影歷史票房排行榜上名列第4位[2]。
目錄
早期作品[編輯]
《蝙蝠俠》和《蝙蝠俠與羅賓》短片集[編輯]
《蝙蝠俠》是一部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發行,總長260分鐘並分為15段的短片集[3]。劉易斯·威爾森(Lewis Wilson)和道格拉斯·克羅夫特(Douglas Croft分別扮演蝙蝠俠和羅賓,這也是電影史上首次有這兩個人物出現在真人出演的電影中[4]。片中的蝙蝠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位聯邦政府探員,而反派角色則是大日本帝國的一位探員。片中也首次展現了蝙蝠俠的洞窟和隱藏在大宅中的通道入口[4]。《蝙蝠俠》於1943年7月16日發行[5],之後還於1965年重新發行,並且是從頭連續放到尾,歷時近4個半小時的「蝙蝠俠與羅賓之夜」[6]。
1949年,哥倫比亞公司又推出了《蝙蝠俠與羅賓》,同樣是15段短片集,總長263分鐘[7]。其中蝙蝠俠和羅賓分別由羅拔·洛弗瑞(Robert Lowery)和約翰尼·鄧肯(Johnny Duncan)主演,片中還新增了一個之後在多部蝙蝠俠電影中亮相的主要角色,警察局長吉姆·戈頓,該角色由萊爾·托伯特飾演。這一短片集於1949年5月26日發行[7]。
《蝙蝠俠》(1966年)[編輯]
1966年版的《蝙蝠俠》是首部出現蝙蝠俠的長片電影,拍攝成本為154萬美元[8]。亞當·威斯特扮演蝙蝠俠,伯特·沃德飾演羅賓,弗蘭克·喬辛出演謎語人,尼爾·漢密爾頓詮釋占士·高登,阿蘭·納皮爾扮演蝙蝠俠的管家阿爾弗萊德·潘尼沃斯,凱撒·羅摩洛飾演小丑,布吉斯·梅迪斯出演企鵝人,李·麥瑞威瑟詮釋貓女俠等[9]。影片於1966年7月30日上映,之後發行錄像帶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出租收入約為170萬美元[10]。
添·波頓 / 祖·舒密查系列[編輯]
前期理念[編輯]
1970年代末,蝙蝠俠的受歡迎程度逐漸消退[11]。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有興趣製作一部「蝙蝠俠在外太空」的電影。製片人米高·烏斯蘭和本傑明·梅尼克(Benjamin Melniker)於1979年4月從DC漫畫購買了蝙蝠俠的電影版權。烏斯蘭希望可以「拍出無法超越的、黑暗的、嚴肅版本的蝙蝠俠,就像鮑勃·凱恩和比爾·芬格1939年所設想的那樣。一隻屬於夜晚的生物,在陰影之下跟蹤犯罪分子」[11]。他們聯繫了理查德·麥鮑姆來創作劇本,並打算請蓋伊·漢彌爾頓執導,但兩人都拒絕了這個提議。烏斯蘭聯繫了包括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和聯藝公司在內的多家製片公司推銷自己的理念,但對方均未接受,因為他們都希望電影可以和1960年代的同名電視劇一樣,有類似坎普風的感覺[12]。
感到失望的烏斯蘭於是撰寫了一個題為《蝙蝠俠再戰風雲》的劇本,以便業界能夠對他的思路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烏斯蘭之後將其中的黑暗基調與《蝙蝠俠—黑夜之神歸來》相比,他的劇本比後者要早6年問世[11]。1979年11月,製片人喬恩·彼得斯和彼得·古伯加入了這個項目[13],4位製片人感覺最好是以《超人》的模式來開發這部電影[14]。烏斯蘭、梅尼克和古伯一起聯繫了環球影業,但對方還是拒絕了這個方案[15]。雖然還沒有哪個製片公司加入,但項目卻在1981年末公開予以宣佈,預算金額為1500萬美元,之後華納兄弟公司決定接手[16]。
1983年6月,湯姆·曼凱維奇完成了一個叫《蝙蝠俠》(The Batman)的劇本,其中主要涉及的是蝙蝠俠和迪克·格雷森的起源,劇本中的反面角色是小丑和魯伯特·索恩(Rupert Thorne),茜爾沃·聖加羅德(Silver St. Cloud)則是蝙蝠俠的浪漫情人[17]。曼凱維奇從史蒂夫·英格哈特創作的限量發行系列作品《蝙蝠俠:奇異的幻象》中獲取了靈感[18][19]。曾與英格哈特在《蝙蝠俠:奇異的幻象》中合作的漫畫藝術家馬歇爾·羅傑斯受聘負責概念藝術[15]。1983年末,公司宣佈《蝙蝠俠》將於1985年中期上映,預算為2000萬美元。烏斯蘭起初的設想是找一位無名小卒扮演蝙蝠俠,威廉·霍爾登出演占士·高登,大衛·尼文飾演阿爾弗萊德·潘尼沃斯[16],但霍爾登和尼文已經分別於1981和1983年逝世,所以這一設想已經不可能實現。多位電影人對曼凱維奇的劇本產生了興趣,其中包括伊萬·雷特曼和喬·丹特[20]:70-83。還有9位編劇各編寫了一個劇本,其中大部分是基於《蝙蝠俠:奇異的幻象》改編。不過曼凱維奇的劇本仍然在項目中佔據主導地位[21]。
《蝙蝠俠》(1989年)[編輯]
1986年,添·波頓接過了執導首部電影的職位,史蒂夫·英格哈特和朱莉·希克森(Julie Hickson)編寫了一個創作大綱,之後山姆·哈姆(Sam Hamm)撰寫了首部劇本[20][22]。多位一線演員都曾考慮出演蝙蝠俠,但最終獲選的是米高·基頓。這一選擇引起了爭議,因為到1988年的時候,他已經因為出演大量雷同的角色而被認為只是一位喜劇演員,所以許多人都懷疑他是否能夠勝任扮演嚴肅角色[20]。積·尼高遜接受了小丑一角,不過他要求的報酬非常高,電影上映後的票房收入他也有提成,而且拍攝日程還要照顧其行程安排。據報道,尼科爾森最終獲得的薪金高達5000萬美元[13][16][23][24]。電影的主體拍攝工作於1988年10月至1989年1月在英格蘭白金漢郡艾佛希斯的松林製片廠進行[25]。拍攝預算從3000萬美元不斷升級到了4800萬美元[13],1988年美國編劇協會罷工迫使哈姆退出。沃倫·斯卡倫(Warren Skaaren)、查爾斯·麥肯恩(Charles McKeown)和喬納森·格姆斯(Jonathan Gems)改寫了劇本[16][20]:145。《蝙蝠俠》上映後獲得了好評,打破了票房紀錄,並贏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藝術指導獎[26],票房超過4.1億美元[20] ,開創了現代超級英雄電影的新紀元[27]。
《蝙蝠俠再戰風雲》(1992年)[編輯]
由於拍攝《蝙蝠俠》的經歷並不愉快,波頓起初不打算導演續集[14]。山姆·哈姆創作的初稿劇本中由企鵝人和貓女俠搜尋隱藏的財寶[28],不過丹尼爾·沃特斯(Daniel Waters)編寫的劇本改變了波頓的主意,他決定繼續執導。韋斯利·斯崔克(Wesley Strick)也作了改寫,刪除了哈維·登特和羅賓兩個角色的內容,並重寫了高潮戲段,但他的名字沒有出現在主創人員名單中[29][30]。多位一線女演員爭相出演貓女俠一角,最終米雪·菲花入選,丹尼·德維托也簽約飾演企鵝人[31]。電影的拍攝工作於1991年6月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伯班克啟動[20]。《蝙蝠俠再戰風雲》上映後商業上獲得了成功,但華納兄弟卻感到有些失望,因為續集的票房沒能超越前作[20]:102-114。《蝙蝠俠再戰風雲》獲得了普遍的好評[32],不過有批評電影中所含的暴力內容和對性含沙射影的諷刺而不適合兒童觀看[20]:102-114,麥當勞停止了開心樂園餐和電影的商業搭配[33]。
《蝙蝠俠—不敗之謎》(1995年)[編輯]
雖然《蝙蝠俠再戰風雲》在商業上獲得了成功,但華納兄弟公司覺得其表現應該還可以更好。所以他們決定把這一系列的發展方向朝主流角度轉變。祖·舒密查為此取代了添·波頓成為新作品的導演,而波頓還是留了下來出任製片人[34]。不過米高·基頓對電影系列的新方向感到不滿[35],於是韋·基馬接替他出演蝙蝠俠,基斯·奧當奴將以另一位超級英雄羅賓的形象登場,占·基利和湯美·李·鍾斯出場反派角色。《蝙蝠俠—不敗之謎》在1994年9月開拍[34],舒麥加在與基默和瓊斯溝通上遇到了問題[36]。影片於1995年6月16日上映並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全球票房超過3.36億美元,並獲得了3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但在專業評價方面褒貶不一[37][38][39]。
《蝙蝠俠與羅賓》(1997年)[編輯]
《蝙蝠俠—不敗之謎》上映後華納兄弟公司很快開始了《蝙蝠俠與羅賓》的開發,並堅稱要在1997年6月發行[40]。韋·基馬由於檔期上與《聖徒》上存在衝突而退出[41],於是公司請來佐治·古尼接棒。阿諾·舒華辛力加出演急凍人,奧瑪·花曼扮演毒藤女,雅麗茜亞·蕭華史東飾演蝙蝠女孩,而基斯·奧當奴則繼續詮釋羅賓。電影的主體拍攝工作於1996年9月開始[42],1997年1月結束[43],比計劃提前了兩個星期[44]。《蝙蝠俠與羅賓》於1997年6月20日上映,獲得的評價很不理想[45]。評論家批評了電影的坎普風傾向和玩具炒作,以及舒麥加在片中增加的對同性戀含沙射影的諷刺[41]。電影在商業上仍然得到成功[46],但與之前三部相比都有不及,也是真人出演的蝙蝠俠系列長片電影中最不賣座的一部。電影的北美票房並未回本,不過加計全球票房後電影仍獲得了利潤。《蝙蝠俠與羅賓》還獲得了多項金酸莓獎提名[47],被評為史上最差超級英雄電影[48][49]。
第五部電影的提議[編輯]
《蝙蝠俠的勝利》[編輯]
《蝙蝠俠與羅賓》拍攝期間,華納兄弟公司對電影的樣片非常滿意,於是他們馬上決定請祖·舒密查繼續回歸執導一部續集。但已經在《蝙蝠俠—不敗之謎》和《蝙蝠俠與羅賓》中兩次與舒麥加合作過的編劇阿齊瓦·高斯曼拒絕了這個工作機會[44]。1996年末,華納兄弟公司與舒麥加請來馬克·魯羅托塞維奇(Mark Protosevich)來編寫第5部蝙蝠俠電影的劇本,並宣佈電影將於1999年中期上映[50]。魯羅托塞維奇的劇本題為《蝙蝠俠的勝利》,其中以稻草人為大反派,這個角色計劃由廣播電台談話節目主持人霍華德·斯特恩出演。小丑也將在蝙蝠俠被稻草人的毒素影響時以其幻覺的形式回歸,並且小丑的女兒也將現身,試圖找蝙蝠俠報殺父之仇[51]。另外出場的反派配角還有瘋狂帽客(Mad Hatter),這個角色與《蝙蝠俠—不敗之謎》中吉姆·凱瑞出演的角色比較類似[52]。佐治·古尼、基斯·奧當奴、雅麗茜亞·蕭華史東都計劃分別回歸出演蝙蝠俠、羅賓和蝙蝠女孩[53]。然而,當《蝙蝠俠與羅賓》所獲評價慘不忍睹,並且票房上也沒能超越之前的三部作品時,華納兄弟也打起了退堂鼓。公司決定最好還是在一部《未來的蝙蝠俠》(Batman Beyond)真人動作電影,或是改編弗蘭克·米勒的《蝙蝠俠:元年》兩者之間選擇一個比較合適的[54]。舒麥加感覺自己「虧欠蝙蝠俠文化一部真正的《蝙蝠俠》電影,我要返璞歸真來給這位黑暗騎士一個黑暗的描繪」[55]。他於1998年中期聯繫了華納兄弟公司希望可以接拍《蝙蝠俠:元年》[55]。
《蝙蝠俠:黑騎士》[編輯]
1998年中期,一位名叫李·夏皮洛(Lee Shapiro)的漫畫小說粉絲和史提芬·懷斯(Stephen Wise)一起將一個題為《蝙蝠俠:黑騎士》(Batman: DarKnight)的劇本推薦到華納兄弟公司。其中布斯·韋恩放棄了自己打擊犯罪的職業生涯,迪克·格雷森正在高譚大學念書[56],喬納森·克萊恩博士是這所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也是阿卡漢精神病院(Arkham Asylum)的精神科醫生。他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進行有關恐懼的實驗。在對他的同事,柯克·蘭斯湯博士(Dr. Kirk Langstrom)進行的一場報復中,克萊恩意外地將柯克轉變成了一隻人形蝙蝠。高譚市民以為人形蝙蝠夜間的活動就是蝙蝠俠的嗜血回歸,於是布斯為了自己的名聲而再次穿上蝙蝠戰衣[56]。柯克深受自己身上人與怪獸對抗的症狀所苦,他渴望與愛妻團聚並找克萊恩報仇,而克萊恩被大學和精神病院開除後也想找每一個有責任的人報仇,並在這一過程中發現了自己過去的真相[56]。華納兄弟沒有接受這個項目,而是傾向在《蝙蝠俠:元年》和《未來的蝙蝠俠》中作出選擇[56]。
其它提議[編輯]
《蝙蝠俠:元年》和《未來的蝙蝠俠》[編輯]
2000年1月,史葛·羅森伯格(Scott Rosenberg)拒絕了為《蝙蝠俠:元年》編寫劇本的機會[57]。2000年中期,保羅·迪尼、尼爾·斯蒂芬森和鮑茲·亞金均獲聘為《未來的蝙蝠俠》編寫劇本,其中還計劃由亞金出任導演,電影將根據華納兄弟公司同名電影動畫系列片改編[58]。然而,華納兄弟幾乎立即就決定放棄《未來的蝙蝠俠》改為支持《蝙蝠俠:元年》[54]。與此同時,華納兄弟選擇忽視祖·舒密查所表達的意向,聘請達倫·阿倫諾夫斯基來擔任《蝙蝠俠:元年》的編劇和導演[55][58]阿倫諾夫斯基曾與弗蘭克·米勒在一個最終被放棄的項目中合作過,他請來米勒與自己共同創作新電影的劇本[59]。他們打算重啟《蝙蝠俠》系列,「算是『有些』基於漫畫小說吧,」阿倫諾夫斯基說:「把有關蝙蝠俠你所能想到的一切全部拋棄掉!一切!我們要徹底地重新開始。」[60]曾多次與阿倫諾夫斯基合作的馬修·利巴提克獲得了攝影師的職位[61]。導演還聯繫了基斯頓·比爾請他出演蝙蝠俠,無獨有偶,貝爾之後將出演《蝙蝠俠誕生》[62]。華納兄弟還在同時推進衍生作品《貓女俠》[63]。然而到了2002年6月,公司又決定放棄《蝙蝠俠:元年》,改為支持《蝙蝠俠對超人》[64]。
《蝙蝠俠對超人》[編輯]
華納兄弟放棄了J·J·艾布斯撰寫的《超人飛越》(Superman: Flyby)劇本,這個項目之前已經獲得了拍攝許可[65][66],但導演約瑟夫·麥克金提·尼徹(McG)決定退出接拍《神探俏嬌娃:全速進攻》[67],公司於是聯繫沃爾夫岡·彼德森來執導[68]。可到了2001年8月[69],安德魯·凱文·沃克(Andrew Kevin Walker)向華納兄弟公司提出了《蝙蝠俠對超人》的構思,於是公司又一次改變了主意,他們暫時擱置了艾布拉姆斯的劇本,不過彼德森仍然擔任導演[68]。之後公司還請來阿齊瓦·高斯曼對沃克的劇本進行改寫[54]。
高斯曼改寫的劇本於2002年6月21日完成,故事中已經從打擊犯罪的生涯中退休5年的布斯·韋恩正經歷一場精神崩潰,阿爾弗萊德·潘尼沃斯、占士·高登及迪克·格雷森均已故世,不過當他遇上美麗的伊麗莎白·米勒時一切問題似乎都迎刃而解了。與此同時,簡·基勒前不久剛與深愛的路易斯·萊恩離婚而鬱鬱寡歡,他與布斯成了好友,並且還是對方與伊麗莎白·米勒成婚時的伴郎。然而兩人度蜜月時,伊麗莎白被小丑所殺,布斯因此不得不再次穿上蝙蝠俠戰衣並決心報仇,但超人不希望他意氣用事於是加以勸阻。傷心而憤怒的布斯發現這一事件還牽涉到雷克斯·路瑟於是尋求超人的幫助。但克拉克又與另一位女子陷入了情網,因此拒絕了布斯的請求。布斯為此將伊麗莎白的慘死怪責在克拉克身上,兩人變得敵對起來。不過當蝙蝠俠和超人發現這一切原來正是路瑟的一個大陰謀時,他們決定聯合起來阻止他[70]。
基斯頓·比爾和喬什·哈奈特分別拒絕了出演蝙蝠俠和超人的邀請[67][71],原計劃在2003年初開始電影的主體拍攝工作,拍攝周期約為5至6個月,發行日期預計為2004年中期[72]。可是在華納兄弟已經為《蝙蝠俠對超人》給出拍攝許可一個月後,導演彼得森選擇接拍《木馬屠城》而退出[54],於是公司決定暫時擱置拍攝,轉而開發一個新的《蝙蝠俠》重啟系列[54]。彼得森之後還是表示有興趣執導《蝙蝠俠對超人》[73],拜仁·辛格也有同樣的想法[74]。在2007年電影《魔間傳奇》的片頭,時代廣場上有一條巨大的橫幅上面顯示着超人和蝙蝠俠的標誌。這正是撰寫了《蝙蝠俠對超人》和《魔間傳奇》劇本的阿齊瓦·高斯曼在片中所開的玩笑[75][76]。
蝙蝠俠—黑夜之神三部曲[編輯]
《蝙蝠俠—俠影之謎》(2005年)[編輯]
導演兼編劇基斯杜化·路蘭和另一位編劇大衛·S·高耶於2003年初開始為《蝙蝠俠誕生》出力[77],旨在建立一個更黑暗、更逼真的基調,人性和現實主義將成為電影的基礎[78]。電影的拍攝工作主要是在英國和芝加哥進行的[79][80],電影的中特技鏡頭主要使用的是傳統的特技手段和比例模型,儘可能少用電腦繪圖來達成。基斯頓·比爾扮演蝙蝠俠,里安·尼遜飾演忍者大師(一度偽裝成亨利·杜卡德),希里安·墨菲出演稻草人,姬蒂·荷姆絲詮釋蝙蝠俠青梅竹馬的鄰家女孩蕾切爾·道恩斯。此外,電影還特別製作了一輛新的蝙蝠車和蝙蝠衣[81][82]。
《蝙蝠俠誕生》於2005年6月15日上映,獲得了商業和評論上的雙豐收。在美國和加拿大的3858家電影院首周入賬即達4800萬美元,全球總票房3.74億美元,爛蕃茄上的「新鮮度」為85%。評論家指出恐懼是一個貫穿電影始終的主題,並表示與以往的電影相比,《蝙蝠俠誕生》的基調也更加陰暗。影片獲得了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攝影獎提名,另外還有3項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83],並在《帝國》雜誌上評選的史上500部最佳電影中名列第81位[84],截止2013年6月仍然保持在互聯網電影數據庫上的「Top 250」中[85]。
《蝙蝠俠—黑夜之神》(2008年)[編輯]
基斯杜化·路蘭繼續出任導演,並請來他的弟弟喬納森一起編寫續集的劇本,基斯頓·比爾也回歸《蝙蝠俠—黑夜之神》繼續扮演蝙蝠俠。希夫·烈達和阿朗·艾格加盟分別飾演小丑和雙面人哈維·登特。電影的主體拍攝工作於2007年4月至11月在芝加哥進行,其它拍攝地點包括英國和香港。2008年1月22日,已經參加完電影拍攝的希夫·烈達因處方藥品事故不幸逝世,年僅28歲。華納兄弟公司原本為《蝙蝠俠—黑夜之神》展開了病毒營銷,開發了宣傳網站和預告片,還使用了萊傑扮演小丑的醒目照片。不過萊傑去世後,公司也重新調整了宣傳手段[86][87]。電影獲得了很好的評價[88][89][90],並且創下了多項票房方面的紀錄[91]。全球電影票房收入突破10億美元,如果不計算通貨膨脹影片,截止2013年6月《蝙蝠俠—黑夜之神》仍然可以在世界電影票房總榜上名列第16位[92]。此外影片還在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獲得了8項提名,並最後拿下音效剪接獎和男配角獎(希夫·烈達)[93]。
《蝙蝠俠—夜神起義》(2012年)[編輯]
《蝙蝠俠—夜神起義》是諾蘭蝙蝠俠三部曲的收山之作[94],他希望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可以讓他在情感上保持投入。「在一個更加表面化的層次上,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他說,「有哪些系列的第三部電影被認為是一部佳作?」[95]他重新回到起點來尋找一個必要的方式繼續這個故事,但擔心會在拍攝中途時發現續集變得有些多餘[96]。2008年12月,諾蘭初步完成了一個故事大綱,然後接拍了《潛行凶間》[97]。2010年2月,大衛·S·高耶和尊立頓·路蘭開始創作劇本[98]。之後高耶離開去參加《超人:鋼鐵英雄》的拍攝,而喬納森則繼續根據自己哥哥和高耶的構想進行編寫[99]。湯·哈迪和安妮·夏菲維也加盟本片分別出演班恩和塞琳娜·凱爾[100]。祖瑟夫·哥頓-利域獲選出演約翰·布萊克[101][102],此外加盟的還有瑪莉安·歌迪雅,電影於2011年5月開拍至11月結束[103]。諾蘭選擇不採用3D技術來進行拍攝,不過使用了IMAX格式來提高畫面質量和規模,希望可以在保持電影與前兩部風格一致的同時也可以推動技術的進步[104]。諾蘭與IMAX副總裁大衛·奈特利有過數次會面,商討在數字IMAX影院放映的物流運輸安排[105]。《蝙蝠俠—夜神起義》中使用IMAX拍攝的鏡頭數量要多於《蝙蝠俠—黑夜之神》[105]。攝影師沃利·菲斯特曾表示有意將整部電影都用IMAX拍攝[106][107]。
《蝙蝠俠—夜神起義》上映後獲得了較好的評價,並且票房上更勝前作,達到10.81億美元,截止2013年6月,這個成績可以在世界電影票房總榜上名列第9位[92]。
三部曲後[編輯]
2011年3月,華納兄弟公司總裁傑夫·羅賓諾夫(Jeff Robinov)表示下一部蝙蝠俠電影將會是一次重新創作,基斯杜化·路蘭與艾瑪·托馬斯夫婦將共同擔任製片人[108]。但是,兩人決定從事其他項目。在接受《SFX》採訪時托馬斯表示,「三部曲的一個好處就是感覺你可以有始有終,就像是一部普通的電影可以拍得特別長。我實在看不出他(諾蘭)還能保持興趣另拍一部基本上只是盤旋在不同壞蛋之間的電影。」[109]有報道稱下一次蝙蝠俠重現大銀幕將是在正義聯盟電影後,因此這個角色將引入正義聯盟電影中,而不會再有單獨作為主角的作品,並且還會成為DC電影宇宙的一部分[110]。但到了2013年3月,又有基斯杜化·路蘭將負責拍攝所有與DC漫畫宇宙有關角色電影的傳聞浮出水面,稱他將與《超人:鋼鐵英雄》的導演薩克·薛達一起製作一部正義聯盟電影,其中薛達還有考慮執導。報道中還稱基斯頓·比爾將繼續出演蝙蝠俠,而貝爾則表示如果有諾蘭的參與,他願意繼續[111][112][113][114]。在《蝙蝠俠—夜神起義》的結尾,祖瑟夫·哥頓-利域扮演的約翰·布萊克繼承了蝙蝠洞,有觀點認為這意識着將來可能會有衍生作品[115]。但高登-萊維特之後表示,《蝙蝠俠—夜神起義》的確是諾蘭蝙蝠俠系列電影的收山之作[115]。安妮·夏菲維表示自己有意繼續出演塞琳娜·凱爾一角,她也承認只要有諾蘭的參與,她願意單獨接拍一部《貓女俠》電影[116]。
DC電影宇宙[編輯]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2016年)[編輯]
2013年6月13日,華納兄弟公司的一位知情人透露他們正在討論製作更多有關超人、蝙蝠俠、神奇女俠和水行俠的電影[117],高耶透露《正義聯盟》中將會有一位新的蝙蝠俠[118]。華納兄弟宣佈,超人和蝙蝠俠的合體,將是《超人鋼鋸嶺》(2013年)後續的新電影,預計發佈於2015年[119][120]。據薛達表示,該電影的靈感取自於《蝙蝠俠:蝙蝠俠—黑夜之神歸來》[121]。高耶在2013年聖地亞哥國際動漫展超人75週年活動中表示,續集的片名有可能是《超人大戰蝙蝠俠》(Superman Vs Batman)或《蝙蝠俠大戰超人》(Batman Vs Superman)[122]。這部電影於2014年在多倫多開拍,而不是像《超人:鋼鐵英雄》是在溫哥華拍攝[123]。
2013年8月22日,《荷里活報導》宣佈由賓·艾佛力飾演布斯·韋恩 / 蝙蝠俠[124][125]。2014年1月17日,宣佈電影已從原來的2015年7月17日被延期到2016年5月6日,稱是為了給製片人「有時間來充分實現他們的願景,考慮到複雜的視覺性故事」[126]。後來電影的上映日又改為2016年3月25日[127]。
《自殺特攻:超能暴隊》(2016年)[編輯]
2009年2月,華納兄弟正開發一部自殺特攻隊電影,林暐監製,賈斯汀·馬克斯編劇[128]。2014年9月,大衛·艾亞簽約執導並撰寫該電影的劇本[129][130],查爾斯·羅文也會於其中擔任監製。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宣佈韋·史密夫、瑪歌·羅比、艾德瓦利·亞肯努耶-阿嘉巴傑與傑瑞德·雷托將分別飾演死靈射手、桂·哈蕾、鱷怪及小丑[131][132][133]。
《正義聯盟》(2017年)[編輯]
在《超人:鋼鐵英雄》完成不久後,華納兄弟聘請威爾·貝歐於2012年6月為新的正義聯盟電影撰寫劇本[134]。隨着《超人:鋼鐵英雄》在2013年6月上映,高耶受僱編寫新劇本,而貝歐的版本則被廢棄[135]。2014年4月,宣佈薩克·薛達將根據高耶的劇本執導該部正義聯盟電影[136]。據報,華納兄弟在見到克里斯·泰瑞歐於《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中的編劇表現後對其印象深刻,便請他重寫《正義聯盟》的電影劇本[137]。
未命名《正義聯盟》續集[編輯]
2016年3月,據透露,艾佛列克共簽署了三部電影的協議,代表他將出演2019年的續集,艾佛列克也在《自殺特攻:超能暴隊》中有客串演出[138]。
動畫片[編輯]
截止2013年6月,《蝙蝠俠大戰幻影人》是唯一一部在電影院發行的蝙蝠俠主題動畫電影,於1993年聖誕節上映,片長76分鐘,不過商業上不大理想,600萬的預算只換來561萬7391美元票房[139],之後靠家用媒體發行才賺回投資[140]。影片的幾位主要配音演員為:凱文·康瑞為蝙蝠俠配音,馬克·哈米爾為小丑配音,小埃弗倫·津巴利斯特為阿福·潘尼沃斯配音,鮑勃·黑斯廷斯為警察局長占士·高登配音,斯泰西·基齊為幻影人配音,達娜·德拉尼為布斯·韋恩心儀的女子安德麗婭·比蒙特配音[141]。
除《蝙蝠俠大戰幻影人》外,其它的蝙蝠俠動畫影片都是通過錄像帶發行的,如1998年的《蝙蝠俠大戰急凍人》[142],2000年的《未來蝙蝠俠:小丑歸來》[143],2003年的《蝙蝠俠:神秘的女蝙蝠俠》[144],2005年的《蝙蝠俠大戰德古拉》[145],2008年的《正義聯盟:新的邊際》[146]和《蝙蝠俠:葛咸騎士》[147][148],2009年的《超人與蝙蝠俠:大犯罪家》[149][150],2010年的《正義聯盟:兩個地球的危機》[151][152]、《蝙蝠俠:紅影迷蹤》[153]、《超人與蝙蝠俠:啟示錄》[154]、2011年的《蝙蝠俠:元年》[155],2012年的《正義聯盟:末日審判》[156],2012至2013年分別發行第一和第二部分的《蝙蝠俠—黑夜之神歸來》[157][158]。
主要演員[編輯]
角色 | 片名 | |||||||
---|---|---|---|---|---|---|---|---|
《蝙蝠俠》 | 添·波頓/祖·舒密查系列 | 蝙蝠俠—黑夜之神三部曲 | ||||||
《蝙蝠俠》 | 《蝙蝠俠再戰風雲》 | 《蝙蝠俠—不敗之謎》 | 《蝙蝠俠與羅賓》 | 《蝙蝠俠誕生》 | 《蝙蝠俠—黑夜之神》 | 《蝙蝠俠—夜神起義》 | ||
演員 | ||||||||
布斯·韋恩 蝙蝠俠 |
亞當·韋斯特 | 米高·基頓 | 韋·基馬 | 佐治·古尼 | 基斯頓·比爾 | |||
阿爾弗萊德·潘尼沃斯 | 阿蘭·納皮爾 | 米高·高夫 | 米高·堅 | |||||
占士·高登 | 尼爾·漢密爾頓 | 帕特·亨格爾 | 加利·奧文 | |||||
迪克·格雷森 羅賓 |
波特·瓦德 | 基斯·奧當奴 | ||||||
小丑 | 凱撒·羅摩洛 | 積·尼高遜 | 希夫·烈達 | |||||
企鵝人 | 布吉斯·梅迪斯 | 丹尼·德維托 | ||||||
貓女俠 | 李·麥瑞威瑟 | 米雪·菲花 | 安妮·夏菲維 | |||||
謎語人 | 弗蘭克·喬辛 | 吉姆·凱瑞 | ||||||
哈維·登特 雙面人 |
比利·迪·威廉姆斯 | 湯美·李·鍾斯 | 阿朗·艾格 | |||||
急凍人 | 阿諾·舒華辛力加 | |||||||
毒藤女 | 奧瑪·花曼 | |||||||
班恩 | 羅拔·斯文森 | 湯·哈迪 | ||||||
忍者大師 | 里安·尼遜 / 渡邊謙 | 里安·尼遜 | ||||||
塔莉亞·奧·古 | 瑪莉安·歌迪雅 | |||||||
稻草人 | 希里安·墨菲 | |||||||
卡爾米·法爾科 | 湯·韋堅遜 | |||||||
薩爾·馬羅尼 | 丹尼斯·帕拉迪諾 | 艾力克·羅勃茲 | ||||||
維琪·維爾 | 金·貝辛格 | |||||||
盧修斯·福克斯 | 摩根·費曼 | |||||||
亞歷山大·諾克斯 | 羅拔·烏爾 | |||||||
麥克斯·施萊克 | 克里斯托弗·沃肯 | |||||||
蔡斯·梅里黛恩博士 | 妮歌·潔曼 | |||||||
舒格 | 德魯·巴里摩爾 | |||||||
芭芭拉·威爾森 蝙蝠女孩 |
雅麗茜亞·蕭華史東 | |||||||
威廉·厄爾 | 路格·海華 | |||||||
蕾切爾·道恩斯 | 姬蒂·荷姆絲 | 美姬·佳蘭賀 | ||||||
拉米雷斯警探 | 莫尼克·加布里埃拉·庫爾內 | |||||||
約翰·布萊克 | 祖瑟夫·哥頓-利域 |
反響[編輯]
票房表現[編輯]
片名 | 發行日期 | 票房收入 | 票房排名 | 成本 | 來源 | |||
---|---|---|---|---|---|---|---|---|
美國 | 他國 | 全球 | 美國歷史總票房 | 全球歷史總票房 | ||||
《蝙蝠俠》 | 1989年6月23日 | 2億5118萬8924美元 | 1億6016萬美元 | 4億1134萬8924美元 | #71 #50(A) |
#156 | 3500萬美元 | [159] |
《蝙蝠俠再戰風雲》 | 1992年6月19日 | 1億6283萬1698美元 | 1億399萬0656美元 | 2億6682萬2354美元 | #206 #167(A) |
#338 | 8千萬美元 | [160] |
《蝙蝠俠大戰幻影人》 | 1993年12月25日 | 561萬7391美元 | 不適用 | 561萬7391美元 | #4,653 |
不適用 | 不適用 | [161] |
《蝙蝠俠—不敗之謎》 | 1995年6月16日 | 1億8403萬1112美元 | 1億5249萬8032美元 | 3億3652萬9144美元 | #148 #140(A) |
#231 | 1億美元 | [38] |
《蝙蝠俠與羅賓》 | 1997年6月20日 | 1億732萬5195美元 | 1億3088萬1927美元 | 2億3820萬7122美元 | #460 | #394 | 1.25億美元 | [162] |
《蝙蝠俠誕生》 | 2005年6月15日 | 2億685萬2432美元 | 1億6736萬6241美元 | 3億7421萬8673美元 | #120 | #182 | 1.5億美元 | [163] |
《蝙蝠俠—黑夜之神》 | 2008年7月18日 | 5億3485萬8444美元 | 4億6970萬美元 | 10億455萬8444美元 | #4 #29(A) |
#14 | 1.85億美元 | [164] |
《蝙蝠俠—夜神起義》 | 2012年7月20日 | 4億4813萬9099美元 | 6億3290萬2188美元 | 10億8104萬1287美元 | #7 #63(A) |
#8 | 2.5億美元 | [165] |
總計 | 1,900,844,295美元 | 1,817,499,044美元 | 3,718,343,339美元 | 9.25億 |
- 淺灰色表明該項目信息不可用;
- (A) 表示已經根據新電影票價重新計算(由Box Office Mojo計算);
- 《蝙蝠俠誕生》和《蝙蝠俠—黑夜之神》的票房包括2012年的重新發行。
奧斯卡金像獎[編輯]
獎項 | 波頓/舒麥加系列 | 諾蘭系列 | |||||
---|---|---|---|---|---|---|---|
《蝙蝠俠》[26] | 《蝙蝠俠再戰風雲》[166] | 《蝙蝠俠—不敗之謎》[37] | 《蝙蝠俠與羅賓》 | 《蝙蝠俠誕生》[167] | 《蝙蝠俠—黑夜之神》[93] | 《蝙蝠俠—夜神起義》 | |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 獲獎(希夫·烈達) | ||||||
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 | 獲獎 | 提名 | |||||
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 提名 | 提名 | 提名 | ||||
奧斯卡最佳化妝獎 | 提名 | 提名 | |||||
奧斯卡最佳剪接獎 | 提名 | ||||||
奧斯卡最佳音效剪接獎 | 提名 | 獲獎 | |||||
奧斯卡最佳音效獎 | 提名 | 提名 | |||||
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 提名 | 提名 |
專業評價[編輯]
片名 | 爛蕃茄 | Metacritic |
---|---|---|
《蝙蝠俠》(1966) | 79%(28份評價)[168] | |
《蝙蝠俠》 | 70%(63份評價)[169] | 66(17份評價)[170] |
《蝙蝠俠再戰風雲》 | 81%(63份評價)[32] | 不適用 |
《蝙蝠俠—不敗之謎》 | 41%(58份評價)[39] | 51(23份評價)[171] |
《蝙蝠俠與羅賓》 | 12%(66份評價)[45] | 28(21份評價)[172] |
《蝙蝠俠誕生》 | 85%(265份評價)[173] | 70(41份評價)[174] |
《蝙蝠俠—黑夜之神》 | 94%(288份評價)[175] | 82(39份評價)[176] |
《蝙蝠俠—夜神起義》 | 87%(303份評價)[177] | 78(45份評價)[178] |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 | 27%(353份評論)[179] | 44(51份評論)[180] |
《蝙蝠俠:致命玩笑》 | 48%(25份評論)[181] | 不適用 |
《LEGO蝙蝠俠英雄傳》 | 91%(173份評論)[182] | 77(34份評論)[183] |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 ^ Subers, Ray. Around-the-World Roundup: 'Dark Knight Rises' Joins Billionaire Club. 2012-09-04 [201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0).
- ^ Box Office Mojo Movie Franchises Index Sorted by Total Gross. [2013-06-24].
- ^ Batman (1943). IMDb. [2013-06-26].
- ^ 4.0 4.1 Daniels, Les. Batman: The Complete History. Chronicle Books. 1999: 57–59. ISBN 0-8118-4232-0.
- ^ Cline, William C. Filmography. In the Nick of Time. McFarland & Company, Inc. 1984: 235–236. ISBN 0-7864-0471-X.
- ^ Harmon, Jim; Donald F. Glut. 15. Last Chapter "The Final Chapter". The Great Movie Serials: Their Sound and Fury. Routledge. 1973: 368. ISBN 978-0-7130-0097-9.
- ^ 7.0 7.1 Batman and Robin (1949). IMDb. [2013-06-26].
- ^ Solomon, Aubrey. Twentieth Century Fox: A Corporate and Financial History (The Scarecrow Filmmakers Series). Lanham, Maryland: Scarecrow Press, 1989. ISBN 978-0-8108-4244-1. p254
- ^ Batman (1966). IMDb. [2013-06-26].
- ^ "Big Rental Pictures of 1966". Variety: 8. 1967-01-04.
- ^ 11.0 11.1 11.2 Bill "Jett" Ramey. An Interview With Michael Uslan – Part 1. Batman-on-Film. 2005-11-08 [2013-06-24].
- ^ Bill "Jett" Ramey. An Interview With Michael Uslan – Part 2. Batman-on-Film. 2005-11-11 [2013-06-25].
- ^ 13.0 13.1 13.2 Nancy Griffin; Kim Masters. Hit Men. Hit & Run: How Jon Peters and Peter Guber Took Sony For A Ride In Hollywood. Simon & Schuster. 1997: 158–174. ISBN 0-684-80931-1.
- ^ 14.0 14.1 Alan Jones. Batman in Production. Cinefantastique. 1989-11: 75–88.
- ^ 15.0 15.1 Michael Uslan, Benjamin Melniker, Peter Guber, Tom Mankiewicz, Sam Hamm, Shadows of the Bat: The Cinematic Saga of the Dark Knight—The Road to Gotham City, 2005, Warner Home Video
- ^ 16.0 16.1 16.2 16.3 Alan Jones. Batman. Cinefantastique. 1989-11: 55–67.
- ^ Stax. The Stax Report Special Edition: Script Review of The Batman. IGN. 2001-12-01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6).
- ^ Taylor L. White. Batman. Cinefantastique. 1989-07: 33–40.
- ^ Englehart, Steve. Batman: Strange Apparitions. ISBN 1-56389-500-5.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Mark Salisbury; Tim Burton. Batman. Burton on Burton. London: Faber and Faber. 2006. ISBN 0-571-22926-3.
- ^ Ken Hanke. Going Batty in Britain. Tim Burton: An Unauthorized Biography of the Filmmaker. Renaissance Books. 1999: 75–85. 1-58063-162-2.
- ^ Englehat, Steve. Batman. SteveEnglehart.com. [201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4).
So I got to do the second treatment with just the characters that eventually hit the screen: Bruce Wayne, the Batman, Silver St. Cloud, Boss Thorne, and the Joker.
- ^ Stephen Rebello. Sam Hamm – Screenwriter. Cinefantastique. 1989-11: 34–41.
- ^ Iain Johnstone. Dark Knight in the City of Dreams. Empire. 1989-08: 46–54.
- ^ Joe Morgenstern date=1989-04-09. "Tim Burton, Batman and The Joker". The New York Times.
- ^ 26.0 26.1 The 62nd Academy Awards (1990)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2013-06-26].
- ^ Geoff Boucher. Tim Burton talks about Johnny Depp, 'Alice in Wonderland' and 'The Dark Knight'. Los Angeles Times. 2008-10-15 [2013-06-25].
- ^ Jeffrey Resner. "Three Go Mad in Gotham". Empire: 39–46. 1992-08.
- ^ Judy Sloane. "Daniel Waters on Writing". Film Review. 1995-08: 67–69.
- ^ David Hughes. Batman. Comic Book Movies. Virgin Books. 2003: 33–46. ISBN 0-7535-0767-6.
- ^ Broeske, Pat H.; Thompson, Anne. Big-Game Hunting.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1-08-09 [2013-06-24].
- ^ 32.0 32.1 Batman Returns.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3-06-24].
- ^ Olly Richards. "Trouble in Gotham". Empire. 1992-09: 21–23.
- ^ 34.0 34.1 Batman 3.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3-10-01 [200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1).
- ^ Jeff Gordinier. Next at Batman.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4-07-15 [200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1).
- ^ Benjamin Svetkey. Holy Happy Set!.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6-07-12 [200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07).
- ^ 37.0 37.1 The 68th Academy Awards (1996)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2013-06-26].
- ^ 38.0 38.1 Batman Forever (1995). Box Office Mojo. [2013-06-24].
- ^ 39.0 39.1 Batman Forever.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3-06-24].
- ^ Michael Fleming. Helmer's 3rd At Bat. Variety. 1997-02-21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9).
- ^ 41.0 41.1 Joel Schumacher, Peter MacGregor-Scott, Chris O'Donnell, Val Kilmer, Uma Thurman, John Glover, Shadows of the Bat: The Cinematic Saga of the Dark Knight Part 6-Batman Unbound, 2005, Warner Home Video
- ^ Degen Pener. Holy Hearsay.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6-09-13 [2008-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1).
- ^ Anita M. Busch. Schumacher on 'Popcorn'. Variety. 1997-01-10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6).
- ^ 44.0 44.1 Michael Mallory; Michael Fleming. Holy caped caper, IV. Variety. 1997-03-05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6).
- ^ 45.0 45.1 Batman & Robin.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3-06-24].
- ^ Dave Karger. Big Chill.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7-07-11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1).
- ^ 1998 Razzie Awards.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6).
- ^ Comix Worst to Best: Batman & Robin (1997). Rotten Tomatoes.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4).
- ^ David Fear. Men in Tights. MSN Movies. [2008-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6).
- ^ Michael Fleming. Helmer's 3rd At Bat. Variety. 1997-02-21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9).
- ^ Brian Linder. Rumblings From Gotham. IGN. 2000-07-27 [2013-06-25].
- ^ Robin Williams in a Batman movie. Thecomicscode.weebly.com.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9).
- ^ Michael Fleming. Schumacher trims sails. Variety. 1997-11-11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6).
- ^ 54.0 54.1 54.2 54.3 54.4 David Hughes. The Dark Knight Strikes Out. Tales From Development Hell. London: Titan Books. 2004年3月: 192–211. ISBN 1-84023-691-4.
- ^ 55.0 55.1 55.2 Jeff Jensen. Winging It.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8-12-04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9).
- ^ 56.0 56.1 56.2 56.3 Bill "Jett" Ramey. Interview: Lee Shapiro. Batman-on-Film. 2005-07-28 [2008-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5).
- ^ Brian Linder. Rosenberg Won't Penn Batman 5. IGN. 2000-03-09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 ^ 58.0 58.1 Dana Harris. WB sends Pi guy into the Bat Cave. Variety. 2000-09-21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9).
- ^ Brian Linder. The Bat-Men Speak. IGN. 2000-10-16 [2013-06-25].
- ^ Brian Linder. Aronofsky Talks Batman: Year One...Again. IGN. 2000-12-06 [2013-06-25].
- ^ Andrew O. Thompson. Matthew Libatique. Variety. 2000-11-08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9).
- ^ Adam Smith. The Original American Psycho. Empire. 2005-07: 74–80, 82, 84, 87.
- ^ Michael Fleming. WB: Judd purr-fect as Cat. Variety. 2001-04-02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9).
- ^ Dana Harris. WB: fewer pix, more punch. Variety. 2002-06-30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9).
- ^ David Hughes. Comic Book Movies. Virgin Books. 2003: 21–2. ISBN 0-7535-0767-6.
- ^ Mike White. Superman: Grounded. Cashiers du Cinemart. [2008-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6).
- ^ 67.0 67.1 Daniel Fierman; Nancy Miller; Brian M. Raftery. Stallville?.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3-03-14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4).
- ^ 68.0 68.1 Brian M. Raftery; Nancy Miller. Dynamic Duel.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2-07-09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6).
- ^ Brian Linder. More Batman, Superman Insanity at WB. IGN. 2001-08-09 [2013-06-25].
- ^ Akiva Goldsman. Batman vs Superman 2nd Draft (PDF). Daily Scripts. 2002-06-21 [2013-05-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7-09-28).
- ^ Stax. Batman vs. Superman Shelved!. IGN. 2002-08-13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0).
- ^ Brian Linder. Batman vs. Superman in '04. IGN. 2002-07-09 [2013-06-25].
- ^ A.C. Ferrante. Profile: Wolfgang Peterson Reinvents Troy for DVD With New Director's Cut. If Magazine. 2007-09-18 [2013-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2).
- ^ Clint Morris. Singer considering Batman Vs.Superman?. Moviehole. 2006-07-07 [2013-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3).
- ^ Larry Carroll. 'Batman Vs. Superman' Coming In 2009, But Will We Live To See It?. MTV Movies Blog. 2007-12-03 [2013-05-25].
- ^ Batman vs Superman Poster From I Am Legend. 2007-12-19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1).
- ^ Michael Flemming. Batman captures director Nolan. Variety. 2003-01-27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9).
- ^ Marc Graser; Cathy Dunkley. The bat and the beautiful. Variety. 2004-02-08 [2013-06-25].
- ^ Batman Begin goes to the source. The Kansas City Star. 2004-06-25.
- ^ 35 East Wacker Drive. Emporis. 2007 [2013-06-25].
- ^ Brain, Marshall. How the Batmobile Works. HowStuffWorks. [2013-06-25].
- ^ Batman Begins Production Notes – The Batsuit & Gadgetry. Warner Bros. [2013-06-25].
- ^ Batman Begins (2005) – Awards. IMDb. [2013-06-25].
- ^ Empire's 500 Greatest Movies of All Time. [2013-06-25].
- ^ Batman Begins (2005). [2013-06-25].
- ^ Marshall Crook; Peter Sanders. Advertising: Will Marketing Change After Star's Death?.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8-01-24: B1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4).
- ^ Ledger's Death Puts Last Films in a Bind. CNN. 2008-01-24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6).
- ^ The 50 Best Movies of the Decade (2000–2009). Paste Magazine. 2009-11-03 [2013-06-25].
- ^ Film Critics Pick the Best Movies of the Decade. Metacritic. 2010-01-03 [2013-06-25].
- ^ Review of the Decade – Year-By-Year: Empire's Films Of The Decade. Empire Magazine. [2013-06-25].
- ^ Movie Records. the-numbers.com. [201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8).
- ^ 92.0 92.1 All Time Worldwide Box Office Grosses. Box Office Mojo.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6).
- ^ 93.0 93.1 The 81st Academy Awards (2009) Nominees and Winne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3-06-25].
- ^ Jeff Jensen. Christopher Nolan on his 'last' Batman movie, an 'Inception' videogame, and that spinning top.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0-11-30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2).
- ^ Boucher, Geoff. Christopher Nolan on 'Dark Knight' and its box-office billion: 'It's mystifying to me'. Los Angeles Times. 2008-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9).. WebCitation archive.
- ^ "Merrick" (pseudonym). Nolan Talks DARK KNIGHT Blu-Ray, a 100,000 Person Screening of the Film (Featuring Live Q & A w/ Nolan), TDK Sequel, and More!!. Ain't It Cool News. 200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1).. .
- ^ Bowles, Scott. For now, Nolan and Batman will rest in 'Dark' glory. USA Today. 2008-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WebCitation archive.
- ^ Finke, Nikki, and Mike Fleming. It's A Bird! It's A Plane! It's Chris Nolan! He'll Mentor Superman 3.0 And Prep 3rd Batman. Deadline.com. 2010-02-09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1).. .
- ^ Boucher, Geoff. Christopher Nolan takes flight with Superman: 'We have a fantastic story' [UPDATED]. Los Angeles Times. 2010-03-10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4).
- ^ Jensen, Jeff. 'The Dark Knight Rises' scoop: Anne Hathaway, Tom Hardy join cast.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1-01-19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9).
- ^ Sneider, Jeff. Gordon-Levitt's 'Dark Knight' role revealed. Variety. 2011-03-18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3).. WebCitation.org
- ^ Jeff Labrecque. Joseph Gordon Levitt joins 'Dark Knight Rises'... but not as Falcone.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1-03-21 [2013-06-25].
- ^ de Semlyen, Phil. Exclusive: The Dark Knight Rises In May. Empire. 2010-11-19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 ^ Boucher, Geoff. Nolan: 'Dark Knight Rises' finds the future in IMAX, not 3-D. Los Angeles Times. 2010-10-27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30).
- ^ 105.0 105.1 Weintraub, Steve. Exclusive: Exclusive: David Keighley (Head of Re-Mastering IMAX) Talks 'The Dark Knight', 'The Dark Knight Rises', 'Tron: Legacy', New Cameras, More. Collider. 2010-12-22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1).. .
- ^ Todd Gilchrist. Cinematographer Wally Pfister Talks About Shooting 'Batman 3' in 3-D. Moviefone. 2010-04-20 [2013-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30).
- ^ Batman teaser poster: Gotham city topples as 'The Dark Knight Rises'. Daily Bhaskar. [2013-06-25].
- ^ Ben Fritz. Justice League, the movie? Warner chief sets sights on team-up film and 『reinventing』 Batman. Los Angeles Times. 2011-03-29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5).
- ^ Matt Maytum. Emma Thomas says Christopher Nolan will never make another Batman film. Total Film. 2012-06-23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8).
- ^ Batman to get rebooted in 2015 Justic League Movie. 2012-08-28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5).
- ^ El Mayimbe. EXCLUSIVE: The DCU Takeover & HUGE Developments on 『Justice League』. Latino Review. 2013-03-03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9).
- ^ O'Brien, Lucy. Report: Bale to Return as Batman in Justice League?. 2013-03-03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3).
- ^ Hughes, Mark. Christopher Nolan In Talks To Oversee Justice League, More Batman. 2013-03-03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5).
- ^ O'Hara, Helen. Dark Knight Rises: Is This The End?. 2012-05-29 [2013-06-25].
- ^ 115.0 115.1 'Dark Knight Rises': What's The Future Of John Blake? – Music, Celebrity, Artist News. MTV. 2012-07-27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8).
- ^ Anne Hathaway on Catwoman spin-off: 'It would be lovely to see more'. Digital Spy. 2012-07-23 [201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3).
- ^ Why 'Man of Steel' Holds the Key to Warner Bros.' Future Franchises. 2013-06-12 [2013-06-25].
- ^ David Goyer talks about a Blank Slate and a New Batman for the Justice League Movie. [2013-06-25].
- ^ Sperling, Nicole. Comic-Con 2013: 『Superman & Batman』 movie will follow 『Man of Steel』. Los Angeles Times. 2013-07-20.
- ^ Superman & Batman Film Set for Comic-Con Reveal
- ^ Anders, Charlie Jane. They're doing a Superman/Batman movie... but that's not the big news. io9. 2013-07-20 [2013-07-22].
- ^ Collura, Scott. Comic-Con: Man of Steel Sequel Likely Called Batman Vs. Superman. 2013-07-23 [2013-07-23].
- ^ MAN OF STEEL 2 PRODUCTION DEPARTS VANCOUVER FOR TORONTO
- ^ Ben Affleck is Batman for 'Man of Steel' Sequel
- ^ Schillaci, Sophie. Ben Affleck Is Batman for 'Man of Steel' Seque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8-22 [2013-08-23].
- ^ Warner Bros. Pictures Pushes Batman vs. Superman Back to 2016. ComingSoon.net. 2014-01-17 [2014-01-22].
- ^ Sneider, Jeff; Cunningham, Todd. Warner Bros. Blinks in Marvel Showdown: 『Batman v Superman』 Avoids 『Captain America 3'. TheWrap.com. 2014-08-06 [2014-08-06].
- ^ Dave McNary. Warner Bros. sets up 『Suicide Squad』. Variety.
- ^ Warner Bros. Circling David Ayer for DC Comics』 『Suicide Squad』 (Exclusive). Variety. 2014-09-19 [2014-09-19].
- ^ Kit, Borys. "Scribe In for 'Suicide Squad' Pact". The Hollywood Reporter. February 25, 2009.
- ^ 『Suicide Squad』 Cast Revealed: Jared Leto to Play the Joker, Will Smith is Deadshot. Variety. 2014-12-02 [2014-12-03].
- ^ Goldberg, Matt. Exclusive: Margot Robbie to Play Harley Quinn in SUICIDE SQUAD. Collider. 2014-11-10 [2014-11-10].
- ^ Suicide Squad Casts Adewale Akinnuoye-Agbaje As Killer Croc. comicbook.com. [2015-03-31].
- ^ Jeff Sneider. Beall writing 『Justice League』 for Warner Bros.. Variety. 2012-06-05 [2014-09-08].
- ^ Nikki Finke. 『Man Of Steel』 Sequel Underway With Zack Snyder And David S. Goyer. Deadline.com. 2013-06-10 [2014-09-08].
- ^ Alex Stedman. Zack Snyder to Direct 『Justice League』 Movie. Variety. 2014-04-27 [2014-09-08].
- ^ Mike Fleming. 『Batman V Superman』 Scribe Chris Terrio For 『Justice League』. Deadline.com. 2014-07-25 [2014-09-08].
- ^ McMillan, Graeme. Ben Affleck Has Written His Own 'Batman' Script.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6-03-30 [2016-03-30].
- ^ Batman: Mask of the Phantasm (1993). Box Office Mojo. [2013-06-26].
- ^ Paul Dini; Chip Kidd. Batman Animated. Titan Books. 1998: 117. ISBN 1-84023-016-9.
- ^ Batman Mask of the Phantasm (1993). IMDb. [2013-06-26].
- ^ SubZero (Video 1998). IMDb. [2013-06-26].
- ^ Batman Beyond Return of the Joker (Video 2000). IMDb. [2013-06-26].
- ^ Batman Mystery of the Batwoman (Video 2003). IMDb. [2013-06-26].
- ^ The Batman vs_ Dracula (Video 2005). IMDb. [2013-06-26].
- ^ Justice League The New Frontier (Video 2008). IMDb. [2013-06-26].
- ^ The World's Finest - DC Universe - Batman: Gotham Knight. Worldsfinestonline.com. [2013-06-26].
- ^ Batman Gotham Knight (Video 2008). IMDb. [2013-06-26].
- ^ Harvey, James. Press Release For "Superman/Batman: Public Enemies" Direct-To-Video Animated Feature. World Finest. 2009-06-29 [2013-06-26].
- ^ Superman-Batman Public Enemies (Video 2009). IMDb. [2013-06-26].
- ^ Caleb Goellner. First Images From 『Justice League: Crisis On Two Earths』 Hit The 『Net. Splashpage.mtv.com. 2009-09-16 [2013-06-26].
- ^ Justice League Crisis on Two Earths (Video 2010). IMDb. [2013-06-26].
- ^ Batman Under the Red Hood (Video 2010). IMDb. [2013-06-26].
- ^ Superman-Batman Apocalypse (Video 2010). IMDb. [2013-06-26].
- ^ Batman Year One (Video 2011). IMDb. [2013-06-26].
- ^ Justice League Doom (Video 2012). IMDb. [2013-06-26].
- ^ 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 Part 1 (Video 2012). IMDb. [2013-06-26].
- ^ 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 Part 2 (Video 2013). IMDb. [2013-06-26].
- ^ Batman (1989). Box Office Mojo. [2013-02-09].
- ^ Batman Returns (1992). Box Office Mojo. [2013-02-09].
- ^ Batman: Mask of The Phantasm (1993). Box Office Mojo. [2013-06-24].
- ^ Batman and Robin (1997). Box Office Mojo. [2013-06-24].
- ^ Batman Begins (2005). Box Office Mojo. [2013-02-09].
- ^ The Dark Knight (2008). Box Office Mojo. [2013-02-09].
- ^ The Dark Knight Rises (2012). Box Office Mojo. [2013-02-09].
- ^ The 65th Academy Awards (1993)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2013-06-26].
- ^ The 78th Academy Awards (2006)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2013-06-26].
- ^ Batman: The Movie (1966).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3-08-23].
- ^ Batman.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3-06-24].
- ^ Batman (1989): Reviews. Metacritic. CBS. [2013-06-24].
- ^ Batman Forever (1995): Reviews. Metacritic. CBS. [2013-06-24].
- ^ Batman & Robin (1997): Reviews. Metacritic. CBS. [2013-06-24].
- ^ Batman Begins.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3-06-24].
- ^ Batman Begins (2005): Reviews. Metacritic. CBS. [2013-06-24].
- ^ The Dark Knight.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3-06-24].
- ^ The Dark Knight (2008): Reviews. Metacritic. CBS. [2013-06-24].
- ^ The Dark Knight Rises.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3-06-24].
- ^ The Dark Knight Rises (2012): Reviews. Metacritic. CBS. [2013-06-24].
- ^ 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6-03-28].
- ^ 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2016): Reviews. Metacritic. CBS. [2008-07-18].
- ^ Batman: The Killing Joke (2016). Rotten Tomatoes. [2016-07-29].
- ^ The Lego Batman Movie (2017). Rotten Tomatoes. [February 9, 2017].
- ^ The Lego Batman Movie reviews. Metacritic. [2017-02-05].
外部連結[編輯]
- 《蝙蝠俠》系列電影概覽
- 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蝙蝠俠—夜神起義 》的資料(英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