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爭論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9月4日) |
南京大屠殺的爭論(日文:南京事件[1]、南京虐殺事件[2])指的是日本侵華戰爭初期的1937年與1938年之間,日本軍隊在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規模屠殺、強姦以及縱火、搶劫等戰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的爭議。該事件的指標性,也成為影響當今中日關係的一個重要歷史遺留問題之一。
首先中日雙方對該事件所造成的遇害人數及損害狀況一直存有爭議,這是因為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人數的統計偏差較大。許多中國歷史學者又常將近30萬死者,視為對遇難總人數的一個比較準確的估計。在日本的否定論者及右翼支持者常抓住這一點,主張實際死亡人數顯著低於遠東軍事法庭的官方數字,甚至認為大屠殺事件是戰爭導致,或是純屬虛構或中國人所嫁禍。歷史學界普遍認可1945年戰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南京保衛戰之調查,得出佔領南京城的大日本帝國陸軍在城內及周邊200里城鎮及村落實施暴力的程度與範圍「20-30萬」人左右的規模。同時,在日本,儘管公眾對大屠殺有不同意見,但僅有很少數的人完全否認暴行的存在。數十年來,許多日本記者及學者(如洞富雄及本多勝一)在批駁修正主義者的歷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雙方對遇難人數的爭執
[編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調查南京大屠殺共造成人員傷亡約260,000人。這是根據1946年南京戰爭法庭(英文: Nanjing War Crimes Tribunal)的調查。日本歷史學者對遇難人數的估計範圍則從0人至200,000人不等[3][4],不過中國對遇難人數的官方估計值都為三十萬人以上(仍在補充上升)。也有法國學者認為只有十萬以下[5],部分數字更低至4萬人[6][7],甚至更少。
然而過去半個多世紀,南京大屠殺所造成的實際遇難人數,卻長期以來還一直是各派爭論的焦點。尤其以引用因為反抗殖民而同情日本的印度法官拉達賓諾德·帕爾意見,將大東亞視為民族解放與德國種族滅絕的狀況不同(即「帕爾判決」[8]),促進日本一部分人由於不相信日軍會有醜聞,比如東中野修道、田中正明在內,再次套用神聖戰爭論與改採用訴諸人身等詭辯伎倆,漸漸出現認為對南京大屠殺是戰爭行為,對平民死亡人數真實性存有較大異議,包括性質、程度等等的日本民族主義右翼。戰後人們只能從其他間接檔案中推測實際遇難人數和損失大小,主因是日本對華宣傳戰,在戰爭罪行的事件多半沒有被記錄,特別是出現中國佔領地反抗慘況的新聞不被允許,反而大力宣傳日本援華友誼、歌舞昇平等[9][10],這造成歷史操作的空間。[11]除了這些否定主義者的言論引發了極大的爭議,並在國際媒體(主要是中國及韓國)產生反響外,在此同時,中韓方面對日本的仇恨加深與宣傳,尤其近年來,中國大陸對南京大屠殺的單一觀點,又反過來進一步助長了日方提出歷史被政治利用的批評,鄰國關係互相加強的負面螺旋,使得事件難以被充分的多元考據並理性還原。[12][11][13]
雙方事件性質的認知差異
[編輯]根據2015年聯合國最新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項目名單。在總共47個入選項目中,中國申報的南京大屠殺檔案成功申遺,就引發日本外交部門強烈質疑,雖然日本的政府也稱:「無法否認日軍在進入南京以後,殺害了很多非戰鬥人員和掠奪行為等事實。但是,關於受害者的具體人數有很多說法。日本坦率認識到,由於殖民統治和侵略,給很多國家,尤其是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害和痛苦,我們會把深刻的反省和衷心的道歉時刻銘記於心,決心不再發動戰爭,走和平的道路。」,不過在民間往往是更加激進的主張[14]。
當前日本學界對南京大屠殺研究存在3個派別,分別是「虛構派」、「肯定派」和「中間派」,事實上因為中日兩國教育機構其實已合作多年,2009年就出版「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認可了南京慘劇的殘酷性,只是雙方仍有部分歧見,另外一部分日本歷史教科書對南京歷史事件的輕描淡寫之外,有關中日歷史研究的姜克實教授補充指出,當前中國對南京大屠殺等日軍犯罪行為的宣傳、教育也並不算合適,因為是「以培養民族間的怨恨感情為中心」,雙方都對中日關係造成了負面影響[15]。可以說,由於日本右翼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舉動,往往被中國認為是全體日本人在變相否認二戰時期犯下的罪行,因此這類爭論往往激起中國對日本的反感,並造成日本與其中國關係緊張。右翼裏常根據當時日本是「解放東亞」的政治宣傳,既然日軍是使人民脫離國民政府暴政而來,必然需特別考慮行動中間的南京百姓福祉,奇特的更是這些軍國主義者往往也宣稱屠殺都是不對的,故而主張屠殺思想應該不可能在這種軍隊裏存在,這是出於政治宣傳目的而捏造出來的歷史。還有比如日本軍國主義直接否認有大範圍的針對平民的屠殺存在,認為屠殺不過是戰爭中發生的少數不可避免的人員傷亡,並非出於日本皇軍的本意,然而充分的史實證明,南京大屠殺是一場巨大的災難。[16][17]
在日本政治裏大東亞戰爭是解放戰爭的論據中,當年日本「從蔣集團專制中解放中國人民」的政治主張經常被利用到,不過這種觀念在中國並沒有普遍的認識[18]。曾在2012年6月24日,廣東省人文學會副會長、廣州市白雲區政協委員信力建在其新浪微博說:「英勇的軍隊(滿洲國軍隊)正同友軍(大日本帝國陸軍)一起『解放南京』」,之後該發帖很快引爆網絡怒火。因為網民不了解日本政治史的情況下,會得出認為他是認可南京大屠殺,是解放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的結論,《環球時報》痛批中國教育專家公然美化日軍侵華實在令人震驚,信力建雖然並發表道歉聲明,但當即表示不滿,稱這些言論是用於諷刺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殘留,同時評論《環球時報》「斷章取義」。[19][20]
其他爭議
[編輯]對於南京城範圍的定義,屠殺所持續時間的長短,以及遇害人員身份等三個問題,各界存有較大爭議。
事發地點
[編輯]南京大屠殺較為狹窄的定義僅包括發生於南京安全區內的屠殺事件以縮減規模,而較為寬泛的定義則包括發生在南京城外的屠殺,更為寬泛的定義將屬於南京行政範圍內的六個區中所發生的屠殺事件也包含在內。不過一般來說都採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所裁定的大屠殺範圍是南京城及周邊200華里的城鎮及村落的大南京部分。[來源請求]
持續時間
[編輯]類似地,南京大屠殺所持續的時間,有人認為僅限於南京城陷落後的六個星期,但也有人認為應該將自日軍於1937年11月中旬侵入江蘇省起直至1938年3月中旬這4個月中所發生的所有屠殺事件都歸於南京大屠殺的定義之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裁定認為,嚴重的大屠殺持續了7周,其中前3周屬於非常嚴重的大屠殺。[來源請求]
死者身分
[編輯]關於遇害人員的身份問題,有日本看法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殺害戰鬥類人員,例如殺害戰俘和疑似游擊隊,以為是可以諒解的戰爭罪行,雖然與之的努力還在進行中,但在中國此數字的討論被禁區化,甚至有人認同南京發生慘案,但卻因主張仔細調查、詳加取證是否真有30萬平民死亡被處罰。另一方面在烏克蘭基輔發生的布查大屠殺中,中國網絡輿論圈反射出的雙重標準等等[21],這類中華人民共和國自身政治正確的限制,也往往會被用來質疑中國是否存在政治勒索的行為。[來源請求]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日本政府機構採用的稱呼
- ^ 波多野澄雄、莊司潤一郎. 日中戦争―日本軍の侵略と中国の抗戦. 日中歴史共同研究報告書. 2010年1月31日 (日語). 外部連結存在於
|title=
(幫助) - ^ "永久保存版 - 三派合同 大アンケート", Shokun!, February 2001, 192-193, 19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Katsuichi Honda, The Nanjing Massacre: A Japanese Journalist Confronts Japan's National Shame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1999), xiii.
- ^ Jean-Louis Margolin, "Japanese Crimes in Nanjing, 1937-38: A Reappraisal," China Perspectives, January–February 2006.
- ^ "Nanking Atrocities - In the 1990s." Nanking Atrocities - In the 1990s. Online Documentary: The Nanking Atrocities, Aug. 2000. Web. 12 Feb. 2014.
- ^ The Nanking Atrocities: Fact and Fable. [2013-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04).
- ^ 《東京審判》書摘:從日本人的觀點看遠東軍事法庭. 法律白話文運動. 2023-03-24 [2024-11-02] (中文(臺灣)).
- ^ 人間福報. 社論--日本的歷史修正主義 | 社論. 人間福報. [2024-11-02] (中文(臺灣)).
- ^ 日佔中國(1937-1945). cotca.org. [2024-11-02] (中文(臺灣)).
- ^ 11.0 11.1 《海峽評論》204期-2007年12月號. haixia-info.com. [2024-11-02].
- ^ 迷霧裏的歷史 (PDF).
- ^ 何清漣:中共資訊管控的必然結果:無知之幕——南京大屠殺爭議暴露的社會問題--上報. [2024-11-02].
- ^ 日本將怎樣對應南京大屠殺申遺成功?.
- ^ 南京大屠殺 中日從歷史到政治的糾結.
- ^ Fogel, Joshua A. The Nanjing Massacre in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2000, page 46-8
- ^ Dillon, Dana R. The China Challenge. 2007, pp. 9–10
- ^ Japan Tries to Defend Its Behavior during theSecond World War: The Case of the Nanking Massacre (PDF). [2024-05-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5-11).
- ^ 单仁平:美化日军侵华者应付出代价. 新浪網. [2012年6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4)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国教育专家公然美化日军侵华实在令人震惊. 環球時報. [2012-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3) (中文(中國大陸)).
- ^ 【專欄】中國教員談南京事件被免職,露出歷史的真相. [2024-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