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淮源
唐淮源(1886年—1941年5月12日),中國雲南省江川縣翠峰鄉栗園村人,中華民國軍人,官至上將,是抗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1]
生平
[編輯]1886年,唐淮源出生於雲南省江川縣翠峰鄉栗園村,未滿周歲,父親棄養(一說亡故),由母親姚氏獨力扶養成人。他自幼好學,1909年9月中鄉試。1909年,唐淮源赴昆明參加省試,進入雲南陸軍講武堂丙班二隊,和朱德、金漢鼎等為同學,並結拜。在學期間受到李根源革命思想影響,加入中國同盟會。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之後,唐淮源響應革命黨人,於10月30日(農曆九月初九)在昆明參加重九起義。當時,雲南擴充新軍,急需下級軍官,乃從講武堂學生中選優秀學生100多人編為特別班。唐淮源、朱德、金漢鼎等同時被選入特別班,經過訓練,提前8個月於1911年11月畢業,派往新軍部隊任排長。[1]
1915年12月25日,雲南宣佈獨立,討袁護國。唐淮源隨蔡鍔所率的護國第一軍於1916年1月開赴四川,同陳宧的北洋軍作戰,唐淮源擔任副連長。後在戰鬥中因功升任營長。1918年,升任步兵第五團團長,不久便調任四川宜賓縣知事。後升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長,參加靖國之役等等。[1]
1922年初,滇軍內訌,唐繼堯回到雲南復辟。3月10日,唐淮源、朱德、金漢鼎離開雲南。4月到達重慶,投四川督軍劉湘。6月,川軍混戰,唐淮源、朱德、金漢鼎離開重慶赴上海,住在上海的孟淵旅社,不久遷居蘇州虎丘李鴻章祠。6月16日,他們會見孫中山。後來朱德赴歐洲留學。唐淮源、金漢鼎則到廣州參加北伐,起初參加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轉戰進入江西。[1]
1927年,唐淮源任陸軍軍官學校南昌分校教育長。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對全國軍隊進行整編,唐淮源調任第12師副師長兼第35旅旅長。1933年3月8日,升任第十二師師長,轉戰江西、安徽、甘肅、寧夏。1936年10月,任第三軍副軍長兼第十二師師長。[1]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唐淮源升任第三軍軍長。9月19日(農曆八月十五),朱德同唐淮源在山西省陽泉站會面。其後,唐淮源部轉戰河北、山西,參加了冀西、晉東、晉南等戰役。1938年夏,唐淮源率第三軍自晉東北轉入晉南中條山作戰,隸屬第五集團軍,負責防守中條山中部的聞喜、夏縣以東地區。[1]
1941年,唐淮源率領該軍,跟隨第五集團軍前往山西張家鎮鎮守。1941年5月,日軍向中條山發動全面進攻。因戰況不利,唐淮源受困於山西夏縣,不久即於5月12日在顯山(懸山)附近自殺。1942年2月2日,中華民國政府特以1445號褒揚令明令褒揚。[2][1]
1986年,唐淮源誕生一百周年時,雲南省人民政府追認唐淮源為革命烈士。1989年9月28日,江川縣民政局派員赴山西夏縣尋獲唐淮源遺骸,於10月17日火化後將骨灰護送回江川。1990年,江川縣人民政府在江川革命烈士陵園建成了唐淮源墓,墓碑刻着「抗日英烈陸軍上將唐淮源之墓」。[1]
逸事
[編輯]第三軍在中條山被日軍包圍時,唐淮源曾召集李世龍、寸性奇、公秉藩等三位師長說:「中國軍隊只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千萬不要由第三師首開其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