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圖蘭角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圖蘭角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土侖階
90 Ma
復原圖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鳥臀目 Ornithischia
演化支 頜齒類 Genasauria
演化支 新鳥臀類 Neornithischia
演化支 盾齒類 Clypeodonta
演化支 角足龍類 Cerapoda
演化支 頭飾龍類 Marginocephalia
亞目: 角龍亞目 Ceratopsia
下目: 新角龍下目 Neoceratopsia
小目: 冠飾角龍小目 Coronosauria
總科: 角龍總科 Ceratopsoidea
屬: 圖蘭角龍屬 Turanoceratops
Nessov et al., 1989
模式種
緩慢圖蘭角龍
Turanoceratops tardabilis

Nesov et al., 1989

圖蘭角龍屬名Turanoceratops,意為「圖蘭的有角面孔」)是植食性角龍類恐龍的一,生存於晚白堊世土侖階中晚期的中亞,約9000萬年前,化石發現於烏茲別克貝斯克堤組英語Bissekty Formation。頭骨長著一對類似角龍科的長眉角,但圖蘭角龍是早期角龍類到角龍科之間的過渡階段,而非屬於角龍科。

發現

[編輯]

自1920年代起,蘇聯科學家在納沃伊·維洛亞特(Navoi Viloyat)地區的札拉庫度(Dzharakuduk)附近發現了化石碎片,從而推論存在着某種角龍類。1988年,古生物學家列夫·亞列桑卓維奇·涅索夫(Lev Aleksandrovich Nesov)將這些化石命名成緩慢圖蘭角龍Turanoceratops tardabilis),[1]但沒有敘述,因此一度為裸名。隔年,涅索夫、L.F. Kaznysjkina、Gennady Olegovich Cherepanov正式敘述模式種緩慢圖蘭角龍。屬名取自發現地突厥斯坦的舊波斯名圖蘭(Turan)加上角龍類常見字根ceratops組成。種名在拉丁語意為「滯礙」,象徵着長期研究、進度緩慢。[2]

正模標本CCMGE No. 251/12457是個破損的左上頜骨。而其他被歸入本屬的化石有些後來被證實是其他種恐龍,如CCGME 628/12457的腦殼屬於蜥腳類、而原先假設為褶飾的化石其實是甲龍類的裝甲。剩下的有效材料包含眉角、牙齒、前齒骨、肢骨。

2004年彼得·多德森英語Peter Dodson認為圖蘭角龍是疑名[3]但2009年漢斯·戴爾特·蘇伊士認為牠是有效物種。[4]

敘述

[編輯]
體型比例圖

圖蘭角龍是種相當小型的動物。2010年葛瑞格利·保羅英語Gregory S. Paul估計身長2公尺及體重175公斤。[5]

蘇伊士於2009年的研究列出一些典型的基礎特徵,支持其位於演化樹的基礎位置,以及一些進階型特徵,又位於相對進階的位置。基礎特徵包括齒冠發育不定的次生脊、每個齒位只有2至3科牙齒。與較基礎祖尼角龍相比之下,較進階的特徵包含牙齒數量增加成2到3個、每顆牙齒有兩個齒根。更典型的衍化特徵是額骨被排除於眼窩上環之外、頭頂存在原始的孔洞。[4]

分類

[編輯]

圖蘭角龍屬於角龍亞目,是群具有鸚鵡狀嘴喙的植食性恐龍,在白堊紀時期的北美及亞洲蓬勃發展。2009年蘇伊士的研究分析了圖蘭角龍的額外化石材料,得出相反的結論:圖蘭角龍屬於真正的角龍科;若此屬實,牠將是亞洲少數的真正角龍科;在研究發表當時這是非常獨特的情況,因為當時所有其他已知的角龍科都來自北美。[4]某些研究人員如Andrew Farke反駁蘇伊士的結論;Farke等人進行了圖蘭角龍新化石的獨立系統發生學分析,發現牠是角龍科的近親,但不屬於該演化支的真正成員。[6]蘇伊士和亞力山德·阿維葉諾夫(Alexander Averianov)批評這項分析,表示Farke等人曲解或錯誤分析某些化石上的特徵。但徐星等人(2010)的系統發生學研究得出結論:圖蘭角龍比祖尼角龍進階,但被排除於角龍科之外,因為牠缺乏角龍科數個必要的共有衍徵[7]

古生態學

[編輯]

1995年涅索夫推測圖蘭角龍生存於中等濕度氣候的河畔森林或沼澤環境。牠可能吃下胃石幫助消化較粗糙的植物。當地鴨嘴龍類列弗尼斯氏龍的骨骼是圖蘭角龍的兩倍之多,代表前者為較優勢物種。他還推測眉角發育主要是為了雄性間打鬥的適應構造,頸盾則有保護功能,頭部可長達1公尺,因此在角龍類演化的早期、之前或初始階段,頭部的防禦功能便已顯得很重要。[8]

參考來源

[編輯]
  1. ^ Nessov L.A., 1988, "[Assemblages of vertebrates of the late Mesozoic and Paleocene of Middle Asia]", Trudy XXXI Sess. Vsesoyuz Paleont. Obshchestva. Nauka, Leningrad, pp 93–101
  2. ^ L.A. Nessov, F. Kaznyshkina, & G.O. Cherepanov, 1989, "Ceratopsian dinosaurs and crocodiles of the middle Mesozoic of Asia", In: Bogdanova & Khozatsky (ed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aspects of modern paleontology, pp 142-149
  3. ^ H. You and P. Dodson, 2004, "Basal Ceratopsia". In: D. B. Weishampel, H. Osmolska, and P. Dodson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pp 478-493
  4. ^ 4.0 4.1 4.2 Sues, H.-D., and Averianov, A. (2009). "Turanoceratops tardabilis—the first ceratopsid dinosaur from Asia." Naturwissenschaften, doi:10.1007/s00114-009-0518-9.
  5. ^ Paul, G.S., 2010,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283
  6. ^ Farke, A., Sampson, S.D., Forster, C.A., Loewen, M.A. (2009). "Turanoceratops tardabilis—sister taxon, but not a ceratopsid." Naturwissenschaften, 7 May 2009. doi:10.1007/s00114-009-0543-8.
  7. ^ Xu, X.; Wang, K.; Zhao, X.; Li, D. First ceratopsid dinosaur from China and its biogeographical implicatio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 1631–1635 [2019-07-21]. ISSN 1001-6538. doi:10.1007/s11434-009-3614-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8). 
  8. ^ Nessov LA, 1995, [ Dinosaurs of northern Eurasia: new data about assemblages, ecology and paleobiogeography ]. Izdatelstvo Sankt-Peterburgskogo Universiteta, St. Petersbu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