麴氏高昌
新疆歷史 |
---|
政治
[編輯]麴氏高昌基本上沿用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王以下,有相當於宰相的令尹;下面設立吏部、祠部、庫部、倉部、主客、禮部、民部、兵部等許多行政部門。高昌境內共設4個郡和18個縣。各城也仿照中原城市的坊里建築模式,工商業集中經營,防火、防盜設施齊備,城門由禁衛軍把守,各郡、縣也分別由司馬領兵守衛。
隋煬帝即位之初,便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張掖、武威主管與西域的互市貿易,並調查了解西域區情。裴矩後來將其獲得的有關信息撰成《西域圖記》呈上供隋煬帝參閱。公元608年,隋軍進駐伊吾,建築城郭。之後又設鄯善、且末、伊吾三郡,「謫天下罪人,配為戍卒」,「大開屯田,發西方諸郡運糧以給之」。並於高昌國置西戎校尉府統管西域事務,大業八年(612年)冬,隋煬帝將華容公主嫁給了來朝的高昌王。大業五年(609年)遣使朝貢,並出兵協助隋朝攻打高句麗。
麴氏王國以高昌(新疆吐魯番縣東南60里阿斯達拉)為王都,以長子為繼承人,稱「世子」。國王之下,置交河、田地二公,由王子擔任,分別鎮守交河、田地二城。[a][1]。王廷內,置中郎,傳宣王令。置令尹—人,「比中夏相國」[1],很可能兼理高昌郡事,相當於丞們兼京兆尹。令尹之下,文官系統在麴氏王朝末期,分為八部,即:吏、祠、庫、倉、主客、禮、民、兵部。每部置長史一人為正長官,司馬一人為副長官。八部下,置侍郎、校書郎、主簿、從事等官吏,「階位相次,分掌諸事」;此外,還置「省事」,專門負責「導引」[1]。高昌是個高度君主集權的王國。軍國大事,幾乎全部由國王專斷(甚至民間土地所有權的轉讓,也由國主決定);在國王周圍也有一個很小範圍的決策機構,「由世子(很可能即兼令尹)及(交河、田地)二公」組成,日常事務,由他們「隨狀斷決」[1]。王廷諸官,屬於行政官員,「雖有列位,並無曹府」,每天清晨諸官上朝,「集於牙門評議眾事」[1]。官雖多而衙門少,事務性質的工作,辦起來到也集中、迅速。
高昌國和中原一樣,也實行郡縣制。據黃文弼考證,其大城有五,即高昌、田地、交河、蒲昌和天山城;並且傾向於五城即五郡。由於解放後大量吐魯番文書的出土,經研究,高昌麴氏王朝後期,有都城一高昌城;郡城三:交河、田地和南平城;[b]縣城十四:橫截、永昌、無半、始昌、安樂、安昌、永安、洿林、高寧、寧戎、威神、臨川、酒泉、龍泉城;鎮戍四:東鎮城、篤進、鹽城和柳婆城。總計二十二城。《周書·高昌傳》說:「諸城各有戶曹、水曹、田曹」,每城由國王派遣司馬、侍郎相監檢校,名為「城令」。
《北史》和《周書》都提到其刑法「與華夏小異而大同」。根據高昌章和十一年(541年)都官文書,王國中央有都官部負責刑律,其長官是都官長史麴順。為了翟忠義其人有一個奴隸逃亡,國王麴堅親自下令,要都官部行文郡縣,進行追捕,都官部的文書是直接下達給交河郡以及柳婆、無半、鹽城、始昌4縣「司馬主者」的。說明其司法系統是都官、郡司馬、縣司馬。
《北史》提到「賦稅則計田輸銀錢,無者輸麻布」。從出土的文書研究,其賦稅制度較複雜,有租、有調、有徭役,還有諸如「丁正錢」、「遠行馬價錢」、「逋絹錢」等雜稅。王國中央負責財政的機構可能是民部或倉部;徭役的徵發,特別是有關軍事性徭役的徵發,可能由兵部負責。在地方郡縣,負責機構可能是「戶曹」。
軍事
[編輯]最高級的武官是左、右衛將軍,很可能即由交河、田地二公兼任。其次,是建武、威遠、陵江、殿中、伏波五將軍[1]。近百年來,由於考古發掘。大量碑誌、文書出土,將軍稱號除上述五名外,另知有冠軍、奮威等號。沙漠城邦國的高昌,騎兵是主要兵種,其「兵器有弓、箭、刀盾、甲、靳」;兵部對馬匹和馬料控制甚嚴,出土的麴氏高昌兵部文書中,不少是有關馬匹和馬料徵調和管理的。兵部只負責軍隊的行政管理,軍隊的指揮和統率權則屬於國王和左、右衛將軍,即國王和他的兒子們。由於馬匹數量不多,高昌國的勝兵數量大概在萬人左右。
宗教
[編輯]據文獻記載,高昌流行佛教。從國王到百姓篤信佛法,曾有「全城人口三萬,僧侶三千」的記載,可見高昌國的佛門香火之盛。
依《出三藏記集》卷八所載道安〈摩訶波羅蜜經抄序〉言,前秦建元十八年(382)高昌國師鳩摩羅跋提就曾向苻堅獻梵本《大品經》一部。弘始二年(400)法顯西行途經高昌時,也得到供給旅資,順利地直進西南。當時也有高昌沙門道晉、法盛等遊歷西域。並有沙門法眾、沮渠京聲等從事譯經。由此可見這時高昌佛事已經非常興盛。及北涼沮渠蒙遜領有此地後,高僧輩出,譯經風氣大盛。
麴氏高昌王朝成立後,佛教受歷代諸王保護,佛法隆盛。當地君王也極為崇佛,如高昌王麴伯雅聽沙門慧乘講《金光明經》,竟用自己的頭髮鋪在地上,請慧乘踩在上面講經。公元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玄奘西遊時,國王麴文泰率全城歡迎,熱情款待,並請求永留其國,玄奘絕食數日,才獲准允其西去。但是,還堅留玄奘三藏講經一月,並度四沙彌以充侍者,又贈送袈裟、黃金、綾絹等物,派遣二十五人、馬三十匹,為之送行。又寫信給龜茲等二十四國,懇請護衛玄奘法師。從這些方面,可以知道當地崇信佛法不遺餘力。但史籍中記述寺院情況不詳,《名僧傳》記載︰約當太和年間(477~499),高昌有仙窟寺、尼寺都郎中寺。《西州志》殘卷記載︰柳中縣界至北山二十五里之丁谷窟,有一寺一禪院;又前庭縣界山北二十二里之寧戎谷有窟寺一所。回鶻時也盛行佛教,宋·乾德三年(965)十一月,西州回鶻可汗曾遣使僧法淵,到京城獻佛牙、琉璃、琥珀盞。雍熙元年(984)王延德自高昌還,在《行記》中談到高昌尚有佛寺五十餘所,都是唐賜敕額,寺中備有《大藏經》。又有摩尼寺,寺中皆有波斯僧徒。一直到元、明之際,高昌一帶仍奉佛有僧寺。及回鶻侵入後,除信摩尼教外,亦信奉佛教、祆教、景教等。考古出土無數佛像、佛畫,與梵語、胡語、漢文、回鶻語經典。此中,以回鶻語寫成之經典,有《金光明最勝王經》、《方廣神通遊戲大莊嚴經》、《彌勒下生經》、《天地八陽神咒經》等,多為譯自漢譯藏經之轉譯本。此外,此地另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伯孜克里克石窟等著名佛教遺蹟。
歷代國王
[編輯]原來姓名 | 出身和關係 | 統治時間 | 年號 |
---|---|---|---|
麴嘉 | 王莽時期西遷的漢人後代 | 501年或502年—約525年在位 | 承平 501年或502年—509年或510年 義熙 510年或511年—約525年 |
麴光 | 麴嘉子 | 約525年—約530年 | 甘露 約525年—約530年 |
麴堅 | 麴嘉子、麴光弟 | 531年—548年 | 章和 531年—548年 |
麴玄喜 | 麴堅子 | 549年—550年 | 永平 549年—550年 |
麴某(名不詳) | 麴玄喜子 | 551年—554年 | 和平 551年—554年 |
麴寶茂 | 高昌和平王子 | 555年—560年 | 建昌 555年—560年 |
麴乾固 | 麴寶茂子 | 561年—601年 | 延昌 561年—601年 |
麴伯雅 | 麴乾固子 | 602年—613年 復辟後:620年—623年 |
延和 602年—613年 重光 620年—623年 |
麴某 | 不詳,發動政變登位 | 614年—619年 | 義和 614年—619年 |
麴文泰 | 麴伯雅子 | 624年—640年 | 延壽 624年—640年 |
麴智盛 | 麴文泰子 | 640年 | 無 |
世系圖
[編輯]九世十王
[編輯]以下據王素《高昌史稿》傳九世十王之說排列:
六世十王
[編輯]陳曉偉《胡廣<記高昌碑>與高昌麴氏、唐李元忠事跡叢考》以《魏書·高昌傳》記載麴孝亮為麴嘉哥哥的兒子,《右衛將軍領宿衛事麴叡芝追遠寺銘》記載麴孝真之父為麴沖,麴孝真之兄為麴孝亮,麴孝真之子麴叡芝與高昌王麴乾固為從兄弟關係,依世系排列麴乾固當是麴嘉的孫輩,與麴玄喜同一輩份;麴乾固之父麴寶茂當是麴嘉的子輩,與麴光、麴堅同一輩份。麴沖與麴嘉則為兄弟關係。
又王素認為高昌國一王一年號,「永平」之後的年號「和平」為闕名的高昌王所用,但麴嘉曾用承平、義熙二個年號,麴伯雅亦用延和、重光二個年號,而視和平年號為闕名的高昌王年號,麴氏高昌則傳位十王,與新舊《唐書》所述「麴氏有國,至智盛凡九世」之說不合。疑麴嘉至和平王凡四世,後又以麴茂為一世至麴智盛凡五世,合計正是九世。
麴寶茂世系,王素認為麴寶茂為麴嘉第四世孫,但麴寶茂即位前曾封為「田地公」,當是旁系繼位。李淑、孟憲實 《麴氏高昌國史新探——以明人胡廣「記高昌碑」為中心》確認麴寶茂的身份為麴嘉之子。
麴寶茂時期的文物建昌元年《麴斌芝造寺碑》有「願昭武王以下五王之靈」,則麴寶茂為高昌第六任君主。麴乾固時期的文物延昌三十三年《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殘卷上,跋雲「又願七世先靈考妣往識經」,但麴乾固為高昌第七任君主。此七世大概是麴嘉等高昌六王及田地宣穆公麴沖。
薛宗正《麴伯雅生平析疑——麴氏高昌與突厥木杆、室點密兩大汗系及隋朝的關係》認為所謂的義和政變、重光復辟及高昌義和王並非事實,實際當是麴伯雅改元義和,命其世子麴文泰為質於西突厥,後來麴文泰藉助西突厥率兵返國政變,以東宮世子的身份秉其國政,並改元重光,是為「重光政變」。
以下據陳曉偉、李淑、薛宗正等人之說排列王室及宗室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