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光明影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原光明社
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19年
編號3-30
認定時間1997年6月2日

光明影院(Guang Ming Theatre),始建於1919年,由英國籍印度人巴立建造,原名為「光明社」。坐落在天津法租界的福煦將軍路和杜總領事路交口附近(今天津市和平區濱江道167號),在歷史上和現在都是天津的一座大型影劇院。作為天津租界時代留存下來的重要建築之一,該建築目前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1]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2][3]

歷史沿革

[編輯]

1919年,光明影院由英國籍印度人巴立建造,取名為「光明社」,時任經理為韋耀鄉。1927年,光明社由上海聯華影片公司的羅明佑接管並開始經營,在當時,光明社歸屬華北電影公司,更名為光明影院,由英籍華人蘆根任董事長,羅明佑任經理,並辦至天津法租界福煦將軍路(今天津市和平區濱江道167號)現址。在當時,光明影院有1500個座席。不久,光明影院又改名為光明大戲院,主要演出影劇,當時的觀眾多為在津商人。1933年,胡蝶主演的電影《姊妹花》在光明影院上映,創造了連續90天滿座的票房記錄。此後,蔡楚生編導的電影《漁光曲》又在該影院上映,又創造了連續100多天滿座的票房記錄。1934年,光明影院歸屬北中電影公司經營管理,由陳霽堂和馮紫墀接管。1938年,陳霽堂逝世後,光明影院由馮紫墀與劉琦和英籍華人蘆根合營,歸屬平安影業公司,經理為曹梁叔。在當時,由於光明影院管理層不斷改善電影設備、提高聲光質量並率先實行對號入座的新辦法,而且還積極引進美國荷里活影片,因此,光明影院的上座率在天津市當時的影院中名列前茅。1941年,日本佔領天津時期,光明影院的資產被日方沒收並交給日商華業影片公司代管。日本投降後,馮紫墀繼續經營光明影院,在當時仍屬平安影業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光明影院改為國營專業電影院。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光明影院改名為紅衛兵影院。1971年,影院恢復光明影院本名,並增設寬銀幕。1987年,光明影院投資100萬元人民幣引進英國的電影立體聲音響設備並更新軟座席,增設豪華大屏幕錄像廳、咖啡廳等設備。1987年,光明影院全年的電影放映收入為147萬元。1995年至1997年期間,光明影院安裝有數字式廣播輸出系統和數碼環音立體電影放映系統。[4]

建築風格

[編輯]
原光明社
位置天津市和平區
建成時間1919年
評定時間2008年1月25日
參考編碼0120109
等級重點保護

光明影院建築面積為1843平方米,外立面為三段對稱設計,頂部設有塔亭,塔亭約三層樓高並逐層退縮,塔亭兩側設有山花形狀的女兒牆,塔亭的外立面設有鐵欄裝飾的透窗。建築二至四樓中間的牆面上裝飾有大玻璃窗、窗套浮雕、牆面鑲貼琉璃面磚和棋子分格。光明影院建築內部分門廳、過廳和劇場三個部分,進入門廳,迎面為通向二樓過廳的樓梯,樓梯的扶手立柱設有水火兩盞燈飾。劇場兩側牆壁上裝飾有形似蔥頭形狀的小尖塔穹頂、由鍾乳體烘托的凸窗和陽台、多圓心樣式的尖券、形如絞繩式的柱子以及圖案精美細緻的欄杆和窗櫺等等,劇場頂棚上裝飾有星光燦爛的的夜空景色。劇場內部平面佈置緊湊合理,分前台和後台,後台懸掛有佈景,前台設有樂池。建築一樓入口處設有玻璃門,兩側設有柱子,柱子上面的橫額呈拱形山花狀,並作為牌匾,上書「光明社」。在當時,光明影院率先實行對號入座的管理辦法,樓上的漢白玉大櫃枱上設有對號入座的座位表,觀眾可以任意挑選座位進行觀影。[5]

相關連結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天津市人民政府,一九九七年六月二日公佈
  2. ^ 天津市人民政府,二零零八年一月二十五日公佈
  3. ^ 天津地方志 影剧院. [2010-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30). 
  4. ^ 光明影院. [2017-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5. ^ 天津游樂建筑. [2010-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8-21).